长春心理学报名时间:[推荐]???近读《史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12:11

近读《史记》

黄管之乐

     近读《史记》,颇觉好玩,故事就是故事,不要总是板着脸,一天到晚的“以史为鉴”,怪瘮的。今天是个娱乐世界,一切都是为了乐子,中国人尤其有娱乐至死的精神,喜欢 “都付笑谈中”的。所以,我读故我乐。

    读史就是为了找乐。因为历史比之现在,不仅惊人地相似,看史犹如看今,可以图一新鲜。诸位,新鲜不光是新近身边发生的事才有,过去的那些秘闻、轶闻不是更透着新、奇、特吗?此为一乐。读史还有二乐,毕竟历史是过去时,不是现在时,惨的可以看淡,苦的可以变平,距离产生美嘛,不关乎身边人的生死,不会触犯上头人的尊严,可以忆古苦思今甜,哈哈,可以春秋谈法,大谈而特谈之,不怕和谐,无惧禁忌,不亦乐乎!读史还有三乐,就是不用想古今圣贤、成败何由这些让人伤脑筋的事,反正一切都是发生过的,都有个结果,中国人就是喜欢有结果的事,什么怀远人、续绝学的,行了,不用想了,“该做的做了”,该爱的爱了,现在就是过去“做”“爱”的产物,不要费劲地去“寻秦”找因果了,只当是坐时间机器,图个有趣就是了。所以,现而今某个当红的教育演讲家说了,现在的“四有”新人要变了,不是什么“有理想”之类的,要“有情、有义”,当然最重要的是“有趣”。反正我们现在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很无趣了,连号的经济适用房也不过折腾两三天,为什么不响应党中央号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只在书中折腾取乐呢?

    家中领导一直诧异于我的这种娱乐精神,认为我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那种“知道分子”,看一些不能创造价值的“闲书”。但是十几年来的争吵之后,他眼光中的“鄙夷”变成了“无奈”,既然无法用他的“有用”之书占领我的时间,只能眼看我滑入“无用”之书的深渊。更令他无法忍受的是,书看了也就罢了,我还要讲给他听,逼着他点头,占用了他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他阴谋让我把想说给他听的写下来。其心可诛。虽然如此,我还是甘心上当,实在是怕将来忘记了今天曾经也读过书这件事,还是写下来,以资回忆吧。

    先讲两个小的发现:

    1.三皇五帝   一直没搞清楚,看了《史记》,也是胡涂。是讲了五个帝:黄帝,他的孙子帝颛顼,他的曾孙帝喾,他的玄孙帝尧,最后一个是著名的虞舜。而且知道黄帝取代的是神农氏就是炎帝,我们之所以称炎黄子孙,就是从这儿来的。可是,哪三皇呢,没交代。史记这讲的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了,说是起源,以后的夏商周全跟黄帝有关系;为什么说是之一呢,我觉得这位司马迁哥哥犯了个错误,从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来看,我们的华夷之辨有点左了,过去说的巴人、东夷、南蛮呢,反而是比较古老的中国人。

    人类学研究了中国人的基因图谱,发现南方(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中国人的基因较之北方(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中国人要复杂,而越复杂越能确证是古代人类的后裔,这说明现在的北方人都是从南方迁移而来,是比较后起的族群。而文化学的研究表明,一些今天的少数民族如苗族、彝族都有相似的传说:与汉族本是兄弟,都有文字,而汉族比较聪明,背其它兄弟过河时故意将他们掉进河里,他们就把文字给忘记了等等。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汉藏语系是个包含几十种语言的体系,汉语的发音,特别是上古和中古的语音,很多可以从藏语、苗语等里得到确认。

    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来兴起的族群,反而文化发达,国家富强,以至于后起的人们写下的历史就变成了正史了。那些没有文字、没有声音的族群要么同化,要么消亡,变成了后来史书里常说的“蛮夷”。这就是真正的成者为王败者寇,今天,我们常被西方人认为“落后”“不开化”,是“被拯救”的民族,不就是历史一直以来乐而不疲地重演吗?

    2.棠梨    我的妈妈是纯农村人,不会讲普通话的,一口的方言。她把梨子不叫梨子的,叫棠梨。我一直以为是“糖梨”。这叫故“声”思意,以为梨子是甜的,所以这么称呼。还有一个佐证,她把李子叫“苦李”,为我这么想又加了一分。不想一看《史记》,发现了这么一段: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正义  今之棠梨树也。括地志云:“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後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

    这个正义是唐朝人张守节留下的,说明,唐朝时就有“棠梨”。 还有更详细的介绍: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17398.html。当然,我妈所说的是否就是此物,还要进一步地求证。反正,古人说了,礼失寻诸野,越土气的越有深厚的文化,越地方的越有广泛代表性。可不能拿出一份“城里人”的傲慢看“乡里人”,那就真叫做没文化了!偏偏如今的乡越来越城,我担心我妈妈这一代乡下人死了,中国还有没有真正的保留淳正古风的乡下人了!

     现在正式讲故事。

     1.古公亶(音单第三声)父(音甫)迁居避战

     这个怪名字的人就是姬昌即周文王的祖父。他承呈祖业,勤于农耕,没什么好讲的,有意思的是,别的游牧氏族要跟他打仗想得财,他就给别人钱,想得土地和老百姓,他说:老百姓要拥戴君主,无非是能得到好处。老百姓归我和归别人也没啥不一样,如果因为我的原因去作战,靠杀别人的父兄当君主,那我不忍心。他就带着家人迁到岐这个地方来了。没想,老百姓喜欢他的,也一族族地迁过来了。

    当然,有这样奇怪的人,就有更奇怪的事在后面。他的孙子姬昌很有才德,他想传位于之。但是天才孙子的儿子却排行老三。于是,老三的两个哥哥就跑到今天的湖北江苏一带,头发一剪,刺青一文,表示永远不再回去了。位子就是这样顺利地传下去了,姬昌花了几十年积累下国业,他的儿子们誓师牧野,才灭了商纣,取而代之了。

    2.周公吐哺

    后面一句是天下归心,其实,周一点都不能说做到了天下归心,几百年来战乱不断,尤其是后三四百年,基本上就没个听话的诸侯。出了个称霸的强侯时,周王还恐惧。当然,这是后话。

    姬昌不仅自己厉害,10个儿子也有几个很强。二儿子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打下了天下却坐不了江山,第二年就短命死了,他的儿子当时还在很小就当上王。四儿子姬旦(名字搞笑吧),也就是周公成了顾命大臣。周公这个人真是好到没有办法,7年来,江山在手上,侄儿在怀中,帮侄儿东征西伐,却没有野心得邪门,7年后又还政于侄儿。比如,他哥刚病那会儿,他就向老天祭告,要求替哥哥病,替哥哥死,还不让别人知道,把告祭的东西藏起来;国家有大灾和侄儿有大病,他也是一样的要求老天爷惩罚他,并且不让人知道。他本来是有封地的,却不去那里,整天处理天下大事,他的兄弟和诸侯大臣都怀疑他别有用心。可是他为了周的天下,很能忍受亲人和老百姓的怀疑。有一次,他甚至被迫跑到诸侯那里躲藏,直到他侄儿姬诵,也是后来的成王到他家里发现了他告祭的那些话,才亲自把叔叔接回来。

    他教育自己的儿子说,自己“一浴三束发,一饭三吐哺”,要勤奋为国家,这话就成了我们后来知道的典故。“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看吧,人就要“不要脸、不着急”,慢慢活,只要活得够长,什么事情都可能见到。这就是所谓的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不然,周公早早死了,鬼知道他是忠心不忠心呢?所以,曹操用这个典故是想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用是用得恰当,可他的儿子取汉室而代之了,曹操从此被人骂上了。聂绀弩评论时说了:曹操是曹丕的儿子,先愕然,后释然。可见,要么,自己活得长,活个百多岁的,要么有个好儿子,立大功不说,还一定要承父志。难怪我们选人的标准要“又红又专”的,不能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搞得自己被后人骂。不过骂不骂的,曹操并不在意,现今的人在这方面更不像古人那么在乎,这样一想,世之不古其实一向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