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到大连自由行:lishio6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4:38

第八章  明清(前期)

第一节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07大纲为: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有“中央”与“专制”之别)

一、明朝的建立(无)

1、元末农民起义

   组织、发动者为白莲教徒。

2、朱元璋崛起及其建立明朝

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北伐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2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元亡,明改大都为北平。

二、改革制度——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活动之一

1、地方制度

A: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两京(北京、南京)十三司。

B:都指挥使、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合称“三司”。互上统属,归辖于中央各部门。

C:府、(州)、县。基本以府统县;州分直隶州和属州,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2、中央制度

   A:废相:1380年胡惟庸案。

   B:六部上承皇帝:吏部为首。

   C: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司,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

   D:设六科给事中:稽查各部,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对违误加以驳正。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或“言官”。

   E:撤大都督府,分其权为五。所管仅为军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没有各级武官的选授权。

   F:设内阁与司礼监(明成祖)

   F:其他机构:大理寺与“三法司”。通政使司:皇帝的“喉舌”,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与封驳,稍村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3、军事制度——卫所

   A:非实土卫所:设于府 州县境内。

   B:实土卫所:设于未设府县的边区。

   C:羁縻卫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卫所;长官由首领担任。

   D:京军三大营:五军府分统的48卫军称内卫,成祖时增至72卫,定名“五军营”,又添设“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4、法律制度

   A:《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但“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B:《大诰》:朱元璋撰写。

5、户籍、赋役管理制度

   A:赋役黄册:朱元璋先创立“户贴”;后创立黄籍(人口增减,产生变迁)。

B:鱼鳞图册:土地亩数及四至,上有图。

6、基层组织

   里甲制与关津制。

7、科学

A:三级考试:三年一考。八月乡试为省级,及格者为举人;次年春在京会试;及格者于三月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

B: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以程、朱解释为依据。

C:文章形式:八股文(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D:仕宦前途:进士发榜后即可任官,还有做显官的希望。

三、政治措施——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活动之二

1、诛杀功臣

   胡惟庸案;蓝玉案。

2、惩罚贪官污吏

   空印案;郭桓案。

3、抑制豪强

   籍没江浙地区豪族土地,将部分人迁徙至南京、临濠;在南京抄杀豪民百余家。

4、设立特务机构

锦衣卫(缇骑);东厂。

5、削藩

   建文帝;朱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起“靖难军”,经过三年战争,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夺取帝们一,改元永乐,这一事件称为“靖难之役”。

6、迁都(两京制)

   1421年改北平为京师,迁都北京,以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7、设建州卫、兀者卫及奴儿干都司(成祖)

8、文化专制(朱元璋)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

(07大纲“郑和下西洋”与 “南倭北虏问题”两节的合并)

一、郑和下西洋

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下西洋。“三宝太监”

二、南倭北虏问题

1、明初边疆形势

    北元。倭寇;产生于元朝。

2、与鞑靼、瓦剌的战争

A:鞑靼与瓦剌:北元瓦解后,“非元裔”的鬼力赤夺取汗位,去元国号,称蒙古,明朝人称为“鞑靼”,在漠北。瓦剌在漠西。

B:与蒙古的战争:永乐时进攻。仁、宣两朝转为防御,沿长城(边墙)设九个防御重镇(九边)。英宗时,瓦剌统一漠北;1449年土木堡之变(也先、王振);1457年被俘的英宗返回,发动“南宫复辟”(朱著228页)。世宗嘉靖年间,鞑靼俺答汗成为最大势力,侵明,庚戌之变;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隆庆和议;此后,与其妻三娘子一直与明保持友好关系;“归化”(呼和浩特城)。

3、倭患与明后期沿海形势

   A:“海禁”政策与倭患的严重:海禁始于明太祖,嘉靖初年因“争贡之役”历行海禁,罢市舶使司,绝日本贡使。走私集团与倭寇勾结,倭寇重要将领以华人为主,与此前倭寇不同。

   B:戚继光抗倭:嘉靖末年,取得胜利。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关”。

C:援朝战争:神宗万历年间;丰臣秀吉;邓子龙、李舜臣。

   D:郑芝龙割据东南沿海(明末):

4、西北与西南边疆(无)

A:西藏:明朝前期喇嘛教中兴起格鲁派,俗称黄教,创立为宗喀巴。中期,黄教领袖通过“灵童转世”产生。俺答汗皈依黄教,奉索南嘉错为“达赖喇嘛”,后其曾孙成为达赖中唯一的非藏族人。黄教另一位领袖尊号班禅。

B:西南:改土归流。

第三节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07大纲为: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

一、社会危机的加重

1、宦官专权

   A:太祖对宦官的限制

   B:成祖对宦官的倚重:“二十四衙门“。

   C:英宗以后宦官专权:自王振始。第一,司礼监通过“批红”权控制朝政。第二,控制特务机构。宪、武一度于东厂外增设西厂、内行厂。第三,经济上,负有管理皇帝产业和监督税收之责。税使与矿监。第四,军事上,护卫京师的军队京营受其监督,镇守太监则监视边将。

   D:主要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2、土地兼并的严重

   A:兼并者:皇帝(皇庄)、王公(王庄)、勋戚、宦官

   B:土地数额的下降:

   C:赋税、徭役加重:里甲正役、均徭、泛差役。

3、党派纷争

   世宗“大礼仪”。内阁大学士有首辅、次辅、群辅之分,首辅有票拟之权。张居正上台前主要首辅有严嵩、徐阶、高拱。

二、张居正改革(与太监冯保相结)

1、政治方面

方针:“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实行考成法。

2、边疆方面

   第一、与俺答汗进行茶马互市。第二,加强北方防务。第三,与达赖三世建立通好和封贡关系。

3、军事方面

4、经济方面

   A:任用藩季训治理黄河、淮河。

   B:任用张学颜整顿财政。

   C:丈量土地。

   D:推行一条鞭法:1580年,内容。

三、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第四节  东林与复社

一、东林党的形成

1、背景

   皇帝不问政事;行政效率低下;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化。

2、形成

   万历32年(1604年),被革职的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在他的故乡无锡东门东林书院讲学,抨击时政,成为舆论中心,东林党因此得名。成员:官僚士大夫。

二、东林党议

1、其他党派

浙党:沈一贯。

宣党:汤宾尹。

昆党:顾天峻。

齐党与楚党

阉党:熹宗天启时,诸党与阉宦的合并

2、东林党与诸党的斗争

   A:争国本:

   B:京察与廷推:

C: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3、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

   A:杨涟弹劾魏忠贤:

   B:阉党的反击:将东林党逐出朝廷,主要人物逮捕入狱。《东林点将录》、《同志录》为阉党所编东林党人名单。《三朝要典》则为阉党代表官方对三案所下定论。

   C:崇祯为东林党昭雪:杀魏忠贤,毁《三朝要典》。

4、评价

三、复社

1、复社的形成

   天启年间,东南地区知识分子经常以文会友,研习举业,并以社团形式出现,多达几十个。崇祯元年(1628年),江南士人张溥、张采等将当地一些研习科举时文的文社合并组织为“复社”,取“兴复古学”义。遍及七省,多达2000多人。

2、复社的政治活动

    A:与阉党残余的斗争:“小东林”

    B:与其他政治势力的斗争:马士英、阮大铖。崇祯末,受攻势力稍衰。

    C:清军入关后的分化:或抗清,或参加农民军,或著书立说(黄宗羲、顾炎武)。南明权臣阮、马继续打击。顺治九年(1652年)被取缔。

第五节  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一、基督教三次来华

1、唐代

   景教。唐武宗灭佛,景教亦受排斥。宋时景教基本灭绝。

2、元代

   天主教(也里可温教)。

3、明清

   入华的媒介为耶稣教会,系反宗教改革的宗教组织,势力主要在南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扩张而来。

二、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明朝)

1、会士来华

   最早来到中国的会士是方济各,1552年至澳门。万历八年(1580年),罗明坚等一部分耶稣会士来到澳门。罗明坚、利玛窦;组织第一个耶稣会传教团在广州定居下来。

2、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

   A:来华时间:1582年抵达澳门,次年入内地;1601年到北京至1610年去世。

   B:传教手段:学术传教,适应中国习俗,迂回施加影响。第一,取汉姓,号西泰。第二,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义。第三,传教时尊重中国伦理纲常、祖先崇拜。第三,为取悦中国人,特意调整经线,将中国绘入地图。

C:效果:与中国士大夫关系良好,传教较顺利。与李贽三次会面。去世后,天主教徒在中国多达2500名;万历末,1.3万;崇祯中,3.8万。清初顺治七年(1650年),15万。

三、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受阻(清代)

1、历法之争

德国人汤若望出任钦天监;杨光先。

2、《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康熙时,比利时人南怀仁任钦天监。

3、对传教的限制

康熙末年,认为活动危害了统治;教士反对传统礼俗。雍正时,除规定留京效力者外,其余俱安置澳门,令其回国。乾隆、嘉庆时,制订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

四、西学东渐的表现

传教士带来了科学知识,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

1、数学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李之藻与之合译《同文算指》。

2、天文历法

   徐光启聘用传教士主持修历法,成《崇祯历书》。

3、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

   教士熊三拔著《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汤若望著《远镜说》,介绍光学知识。

4、地理学

   利氏绘制、李之藻刻印《坤舆万国全图》。

需要注意,中国文化也被介绍到西方。利氏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比利时教士金尼阁译《五经》。欧洲启蒙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等曾从儒学中吸收资料。器物和艺术品也传到欧洲,引起“中国热”,并出现专门研究中国的“汉学”家。

五、会士传教的特点

1、走上层路线

2、随从中国风俗,以减少宣教阻力

3、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以此为门径,取信于士大夫,达到引人入教,徐图发展的目的。

第六节  明末农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