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老茶坊:图文:永远的女军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00:45
出场人物脸谱

    一位女军医,工作期间曾创造了用最低廉成本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奇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做过典型报道。多少年过去了,昔日泼辣干练的女军医已经成了鹤发老人。建军节前夕,我们寻访到了这位奶奶,发现她数十年如一日,至今还在义务接诊病人。老人家的精神让我们敬佩、感动。

    穷人医生——
    处方里一盒“左旋咪唑”才2.5元

    20日上午,湖北省地质职工医院内科血液病病房的病人和家属翘首盼望着。时钟指向9:30,一位白发老太太身着一身白衣,精神矍铄地出现在病房门口。“赵医生来了!”大伙都回到自己的病床上,乖乖地等待赵子义医生的定期查房。
    对于今年63岁的郭齐荣来说,赵医生是个老熟人。1998年,他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经人介绍来到湖北省地质职工医院治疗,在赵医生的治疗下,2个月后他的血象开始趋向正常,因为经济困难,赵医生给他开方子,让他回家吃药。“左旋咪唑、康力龙加上一些辅助药,一年吃下来,才1000多块钱,我的病就好了,可以下地劳动。”10多年过去了,现在老郭的病又复发,他再次来到这家医院,“没想到赵医生还在这里查房,她都快90岁的人了,想不到啊!”这回,老郭踏实了,整个病房里,他最轻松,说:“治几个月就可以好了,好了又可回家干活。”
    赵老是1989年离休后被这家医院请来的,并不是她需要拿补差,她离休享受的是正师级待遇。从医50多年来,她治愈了几千例血液病人,不少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来武汉找她,在家接诊,常常不方便。
    赵老说,解放前她上的是中正医学院,解放后学校被接管改为第6军医大学,她在这个学校学了3年又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一陆军医院(现在的广州军区总医院)工作,1959年她开始钻研血液病。那时候,这位一头短发、大嗓门的姑娘,可是出名的好学麻利,广阅外国文献,积极进行临床试验。“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曾被视为不治之症。1979年,赵子义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发现服用“左旋咪唑”有奇特疗效,并通过多例病人证明而获得解放军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左旋咪唑”,这种曾经只是用来打虫的药,成为了血液病人的福星。一瓶“左旋咪唑”即使在现在也只要2.5元,它成了很多农村病友的救命药,而赵子义也常常被病人称呼为“穷人医生”。

    不见面的医生——
    治愈患者写信感谢“赵爷爷”

    我们在赵老家的文件柜中看到,这里几十个鼓鼓的卷宗,分门别类地装着病人的医疗档案,有些是病人来医院诊治的记录,有些是通信记录。在赵老的病人中,还有不少跟她连面都没有见过。
    自从1979年她的研究发现获奖被媒体报道之后,来自全国各地血液病患者的信件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赵老一一回复,根据他们寄来的血象报告,进行诊断、开药、跟踪治疗。
  打开河南省的卷宗,我们看到获嘉县一名叫职基安的病人,在7年中,先后跟赵老通信25封,赵老在档案卡片上抄录他的多种血象数据多达1000多个。
    在赵老最近收到的信件中,有一位无锡市的病人凌知民,一家人已经跟赵老通信30多年了,他在信中写道:“我非常惊讶,您如此高龄还在为病人用书信治疗疾病。我的血象虽然还没有正常,但能活到现在,而且还能工作,已经是奇迹了。我的父母亲于2000年、2008年相继离世,我也到了花甲之年,我能够在患病之后联系到赵子义医生是我的福气和幸运……”
    因为没见过面,一些病人单看赵老的名字,还以为她是男士。赵老说,曾经有一个西安的孩子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孩子的父亲从1982年开始向她写信求医,几年后孩子病情好转上学了,那孩子用稚嫩的笔迹给“赵爷爷”写感谢信,因为从来没见过面,他哪里知道,一直给他治病的医生不是“赵爷爷”,是“赵奶奶”!
   慈善天使——
    写信寄药挂念病人

    赵老家客厅柜子里有不少土特产,她捧起一把核桃、一把小米,说:“这是一位河南的患者寄来的,一寄就寄了十多年。”原来,不知道赵老习惯的病人,看完病后就要给“诊疗费”,这位老军医每次总是要从门缝里扔出去。患者过意不去,回头就会寄些茶叶、红枣、小米、花生、核桃之类的土特产,而赵老收到了也常常折成现金回寄给患者。“他们都是家庭困难的病人,我拿离休工资,不能让他们吃亏。”
    在曾经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的偏远地区的患者买不到药或者无钱买药,赵老常常自掏腰包。有一次,她给山东一位农民患者寄去了治疗方案,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回音,她十分挂念,便再次去信询问,得知病人因为家庭遭灾一时缺钱买药,她便赶忙自己掏钱买了药给病人寄去。江苏无锡市一位患了15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曾几度因为口鼻大出血而濒临死亡,向赵老求医一段时间后,突然中断了联系。赵老反复去信叮嘱:“不管情况如何,一定要来信!一定要坚持吃药!”病人万分感动,来信告诉她:自己不忍心连累十分困难的家庭,且当地也买不到药,就偷偷停止了治疗。一个星期后,病人收到了赵老寄去的药和信。
    见到那些好转或痊愈的病人的回信,赵老常常高兴得念给家人听。然而,也有心情非常沉重的时候,打开信件,收到的却是病人去世的消息。

    乐天奶奶——
    爱打门球爱玩接龙

    今年87岁的赵老耳聪目明,声音洪亮,语速很快。她说,儿子女儿很孝顺,每周定期来看她,但她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她很得意:“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不给儿女添麻烦,甚至连保姆也不用。”
    别看老人家整天很精神,其实,她也是个老病号,厨房里有一个小筐,里面摆满了她的药瓶药罐,有控制血压的、还有治心脏病的……
    赵老说,她47岁的时候血管畸形,需在脖子上开刀,许多医生都不敢,她安慰医生说“没事没事”。在血管集中的脖子开了3刀的她,术后又生龙活虎;54岁的时候,她又经历了生死之关,1979年她做了切除子宫体癌的手术,术后又接受化疗和放疗。化疗经常使她恶心、呕吐、肚子疼、腹泻,但她却利用这段时间,坐在病床上给几百个外地病人写回信,整理了医疗档案;去年8月,她突发风湿性肌炎,住院两个月,出院后,她还不让儿女请保姆,说自己可以照顾自己。
    邻居们都知道赵奶奶是个乐天派,爱尝试各种新事物。我们采访的时候,她兴冲冲地给我们冲了咖啡,又拿出自己刚刚从麦德龙买来的进口面粉,说早上她会自己烤面包吃,吃完早饭她会跟邻居们打会儿门球,下午玩纸牌锻炼脑子,天气热的时候会窝在家里画画,或者跟老同学通E-Mail。“离休之后,我上老年大学学了画画,学了电脑。现在我的电脑都已经换了两代了,平常最喜欢玩接龙游戏。”“有病人找到我,我就给他们诊治诊治;没有病人,我就自己玩玩新东西,很有意思。”眼前这位华发老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让我们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