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天一小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沪京苏名列前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2:16:54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沪京苏名列前三 华夏经纬网   2011-02-28 13:14:16    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兹定于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发布中国首部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以及第五部《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中国网现场直播。

     2009~2010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孰强孰弱,日前已见分晓。记者从昨日(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省域经济研讨会上获悉,作为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2011年重大研究成果的蓝皮书向社会公布了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2009年,上海、北京、江苏三省市继续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甲。此外,在今年的评价报告中,根据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课题组兼顾港、澳、台3个区域和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一个符合港澳台在内的中国34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形成了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对2008~2009年港澳台地区和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2009年,香港第一、台湾名列第二、澳门位居第九。香港和澳门各上升了1位,台湾则下降了1位。

    据悉,该《蓝皮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顺应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新形势、新变化,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和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因此,此次公布的《蓝皮书》是在广泛征收和吸取国内权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08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

    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吉林省、陕西省、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西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湖南省、山西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与2008年相比较,排位上升的有7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安徽省,排位上升了5位,重庆市排位上升了4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排位均上升了2位,河南省、甘肃省、青海省等3个省排位均上升了1位;15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排位下降的有9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黑龙江省,排位均下降了6位,其次是江西省和湖南省,排位均下降了2位,河北省、山西省、贵州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6个省、市、区排位均下降了1位。

    在本评价期内,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由下游区升入中游区。

    从全国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测算和分差来看,2009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37.76分、中部地区26.07分、西部地区22.57分、东北地区28.13分,4大区域的分值比差为1:0.69:0.60:0.75,西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值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与2008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1.12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有缩小。

    从2008-2009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四个地区分值都有明显上升,其中西部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2.61分;其次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增加了2.08分和1.49分;东北地区平均分值上升幅度相对小些,为1.29。由此反映出中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2008年的分差为12.29分,2009年的分差为11.69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竞争力差距也呈现继续缩小的趋势,这充分说明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的协调性日益增强,均衡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区域内部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差异分析来看:

    (1)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就是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竞争力得分看,除上海市以外,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得分都在45分以上,而福建省只有30分,河北省分值只有上海市的一半强,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的分值也有较大的差距。但总体上看,两年之间各地区内部的排位还是比较稳定的。

    (2)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湖南省和山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4个省都处在中游区,与2008年相比,2009年安徽省综合排位波动明显,上升了5位,而湖南省和江西省综合排位都下降了2位,中部地区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不够稳定。从竞争力得分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内部的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省处于中游区的前列,而江西省处于中游区的末尾,湖南省和山西省则处于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安徽省从中部地区的第5位上升到中部地区的第3位,江西省和湖南省在中部地区内部分别下降了1位,这反映了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较大。

    (3)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四川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从竞争力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60%,表明其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就不太明显。但从2008-2009年得分来看,平均得分有所增加,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连续多年处于上游区,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得到加强。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来看,同样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在全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尽管其他各省份的排位是比较接近的,但从得分来看,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同样是处于下游区,四川省综合得分是西藏自治区综合得分的1.6倍。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明显的差距,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变化。

    (4)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分布越来越接近,2009年辽宁省排在上游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均处于中游偏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特征不明显。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2009年竞争优势提升不太明显,而且黑龙江省下降了6位,从中游偏上降入到中游偏下位置,拉大了与其他省份的差距。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于2006年1月联合成立的“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2011年的重大攻关课题。该蓝皮书已连续发布五部《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蓝皮书,具体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组织研究,是财政部批准和资助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室》2010~2011年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福建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2010~2011年的重大攻关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在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高燕京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博士的直接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的支持下,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研究,全书历时近一年,研究对象涉及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时间跨度为2008~2009年,150多万字,数据采集、录入和分析工作庞杂而艰巨,采集、录入基础数据1.6万多个,计算、整理和分析数据近10万多个,共制作简图30多幅、统计表格500多个,竞争力地图33幅。书中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省市、部门提供的专业年鉴、统计公报等。该书所构建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具有鲜明客观性、系统性、逻辑性、宏观性、创新性,论述系统全面、视角新颖、观点独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特点。此外,该书紧密结合2010年以来全球和国内经济形势,对各省市区就如何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不仅在深化我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在后危机时代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可谓是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值得理论界、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及相关人员一读。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和神圣使命,也是学术的生命之所在。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五年来,能够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年都有创新。那么,2011年蓝皮书与2010年发布的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相比,它的突破与创新点体现在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本报告在2010年版蓝皮书首次尝试把我国大陆地区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把国际比较对象进一步扩展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因为该组织包含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尽管人口总量不到全球人口总量的18%,经济总量却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75%,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国内的省份选择是近两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上游区的前10个省份,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最终比较范围是由中国10个省份和33个国家共43个单位参与比较。分别选取了两组经济总量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从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状况,同时,也能够综合反映我国各省市区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经济复苏中所体现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主要归结于中国各省域经济增长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东部经济发达的一些省份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因为我国各省市区在本评价期内呈现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推动了全国经济呈现V型反弹,这不仅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国家来说,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对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作出的突出贡献。(2)首次针对各省市区在本评价期内的经济发展过程,选取了一组反映各省市区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或影响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大事”,力图通过这样的整理和编写,更加全面地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动态演进过程。(3)在提升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分析部分,把本年度中各个层级指标的对比分析内容充分纳入到各省域的分析当中,更加直观、全面地反映本评价期内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提出的对策建议紧密结合全球和国内经济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更加贴近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4)加强了对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反映出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间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个位差之间的实际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所以,今年的蓝皮书特别加强了对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及其均衡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为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据介绍,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和世界创新竞争力等竞争力问题的前沿研究报告。该中心还定期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邀请国内竞争力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精英共同探讨竞争力研究的新内容、新方法。除此之外,自2009年10月起,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了全国第一本专门从事研究竞争力的学术性刊物 《综合竞争力》杂志,我们真诚地愿与学术界同仁、政府管理者、企业家、新闻界朋友共同深化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为中国竞争力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