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机柜: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的疾病:(第四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30:47
  第四章:吃鱼的故事

小时候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里有很多鱼,只要有空,我就会去抓鱼,抓鱼就有鱼吃,有鱼吃就会出现鱼刺卡喉的情形。

记得每次卡喉,家里人都让我喝些醋,说醋可以软化鱼刺。

每次卡喉,每次都喝醋,但效果却很一般,因为总要拖上一天半天才好。

后来太爷告诉我,用威灵仙一小把,加上半碗醋煮水喝,可以很快化鱼刺。

我按照这个方法试验过几次,效果的确很好。将煎好的药汁慢慢下咽,慢慢的融化鱼刺,一般十几分钟就搞定了。

从医后,遇到鱼刺卡喉的病人,我也经常把这个简单的偏方介绍给病人。只要鱼刺不大,一般都能很快取效。

我一直在想,鱼刺可以软化,那么人体的骨质增生,形成的骨刺是否也可以软化?

患者 李某 女 75岁

足跟疼痛月余,患者足跟着地即痛,影响行走。在三甲医院行X光片检查,发现跟骨骨刺,建议手术切除。患者抱着试试的心理找到我,希望通过中药治疗来解决骨刺的问题。思考片刻后,我给病人开方如下:

威灵仙100克 红花30克 陈醋半斤

用法:将威灵仙、红花加水煎煮半小时,煮取药汁1000ML,然后加入陈醋半斤,然后用此药水泡脚十五分钟,泡完后药汁不要倒掉,8小时后再泡一次。每天泡两遍,连用七天。

患者使用五天后,就可以下地走路,疼痛明显缓解,但负重物时仍有痛感,泡完七天后,病若失。

随后建议病人每天用淫羊藿30克煎水后送服六味地黄丸,连用十天,巩固疗效。

也许用人困惑,前面用威灵仙、红花加醋泡脚可以理解,后面为什么要用淫羊藿煎水后送服六味地黄丸呢?

这里面也是有学问的。

骨刺由骨质所化生,在人体肾是主骨的,也就是说人体的所有骨头都是肾管理着,而肾的另一个功能是主封藏,如果肾虚,则封藏力不够,骨髓外溢,并形成了“髓溢证”,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骨质增生,那么如果来抑制这种情况的加重呢?

很简单,我们只要补肾就可以了!补肾之后,增强了肾的封藏能力,髓溢就不会继续加重,问题就解决了,运用淫羊藿加六味地黄丸就是这个目的!

外用药物泡脚可以软化骨刺,这是治标,内服药物控制髓溢就是治本,标本结合,病人才能好的更快。

谈到了肾虚,肾之封藏力不足,出现髓溢证,长了骨刺。或许有的人会问,肾主骨,肾虚之后,除了骨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病变?

“肾主骨”,人体的所有骨骼方面的疾病,都与肾有关!

有次同一些西医的朋友在一起吃饭,大家谈到颈椎病该如何治疗,席间有人问我,“你们中医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说:“肾虚引起的!”

大家哄堂大笑,在西医的思想中,好像肾亏总与纵欲过度有关!

其实并不是肾亏就是纵欲过度引起的,长期从事特定的工作可以伤肾,比如经常站立的教师,经云,“久立伤骨”;经常开车的司机,经常熬夜打麻将的人,都容易伤肾……

伤肾之后,人体的肾精不足,就会出现腰膝酸软,就会出现腰酸疼痛,此时,如果再负重物,或长时间坐立姿势不当,就会出现椎间盘突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通过牵引可以使椎间盘间隙增加,突出的椎间盘可以缩回,临床症状可以缓解,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再次复发。

有的甚至采用手术疗法,将突出的椎间盘切掉,但不久后发现,切了三四腰椎突出的椎间盘,过不了多久,四五腰椎椎间盘又突出了,四五腰椎突出的椎间盘切了,没过多久,二三腰椎椎间盘又突出了!治疗疾病总是在疾病后面跟着跑。

这是为什么?因为患者肾亏的病机没有转变,饮食生活习惯没有改变,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只是治标,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临床中本人采用中药内服,加上药物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无数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实治疗的思路很简单,从肾入手。

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如果左右尺部沉细微弱,舌根发白者,就可以借用如下治疗思路:

治法:以补肾壮腰为主,配合活血止痛、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用药如下:

黄芪(通过补肺气来补肾,虚则补其母)

杏仁(入肺,性苦降,使肺之津微下输于肾)

附子、 菟丝子、 鹿衔草(补肾火、养肾精)

熟地、 锁 阳、 淮山药(补肾阴)

黑豆、莱菔子(利湿化痰,消除神经根水肿)

杜仲、淮牛膝(为使药,引药入腰)

三棱、莪术、鸡血藤(活血通络止痛)

油爆马钱子(通络止痛)

五副见效,十副就好。服完五服为防止马钱子中毒,应停药一到两天。服药期间如果出现肌肉跳动的情况(马钱子中毒前兆),可吃白砂糖30克即解,如果服后胃有不适,下次服药时加蜂蜜一勺即可。

有人会问,除了吃药,有没有食物可以起到补肾封髓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种补肾的食疗方法:

杜仲枸杞腰花汤:杜仲30克,枸杞20克,猪腰1对,冬笋肉50克,花生油50毫升,鲜汤1000毫升,料酒、精盐、酱油、胡椒粉、葱白各适量。

杜仲洗净,用纱布袋扎好。猪腰去掉外膜,剖开两片,去臊腺,在内面切十字花刀,再分切成小方块,用清水浸泡,洗净,洒上料酒稍腌。冬笋去外壳,取笋肉切成小薄片,加盐炒熟。

沙锅置武火上,放入鲜汤、冬笋、枸杞、杜仲纱布袋,煮沸30分钟,去杜仲。将普汤和盐在另锅内煮沸,下腰花汆热,再入料酒。将汆热的腰花捞入沙锅汤内,文火慢炖至香熟时入胡椒粉、味精、酱油、葱白调味即成。

此汤补肾强腰,对于肾虚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腰肌劳损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味之中,咸味入肾。咸味的药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于肾, 咸味适度可以养肾,过咸则伤肾。对于已经出现肾亏,出现了骨刺、出现了骨质增生的病人,在饮食上一定不要过食太咸食物,否则,只会加重病情,于身体不利。

许多老人经常腿抽筋,找医生看病,常常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大部分医生都会建议患者补钙治疗。

补钙有没有效果呢?

当然有效果,但只要一停药,腿立马又抽筋了。

这类的病人经常问我,这钙片要吃到什么时候为止啊?难道要吃到进棺材时?

人体是一个很精密的机器,如果天天吃钙片来维持,说明治疗方法就有问题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下一个故事:“蓄水塘的故事”。   第五章:蓄水塘的故事 

农村种水稻,总会在一片水田的上方挖一个水塘,下雨的时候,水塘就会将雨水收集起来,装上满满的一塘水,待天气炎热,长期不下雨时,农民就会开闸放水,浇灌下面的田地。

我们老家“道云岭”这个地方也是如此,在水田的上方,依山而建,挖了一个大的水塘。每次去稻田里视察庄稼的长势,父亲总要到蓄水塘看看,每每看到满满的一池塘水,父亲总会感到很满意,因为有这满满的一池塘水,今年的收成就有了保障。

有一年,我随父亲一同到田里看庄稼的长势情况,当转到水塘边时,父亲疑惑的停了下来,我问他,有问题吗?

父亲说:“最近雨水下的多,池塘早应该是满满的一池塘水了,为啥现在还是半池塘水?这里面一定有一漏洞!”

于是我和父亲跳进水塘中,用脚探查有没有漏水的地方,果然不出父亲所料,我们找到了两个鸡蛋大小的漏洞,父亲用大小合适的石子塞进洞内,然后用泥巴糊上。反复确认无漏水的地方后,我们才回家。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了几遍,今天幸亏到池塘看了看,不然就麻烦了!我非常清楚,如果这池塘水漏完了,将意味着什么!

多年后,当遇到缺钙的病人,虽然长期补钙,但只要一停药腿就抽筋时,我就会想起当年同父亲一道堵漏洞的情形,池塘里有漏洞,下再多的雨,雨水也装不满池塘。

其实缺钙的病人也是如此,人体内的所有钙量就像这一池塘水,当我们天天吃钙片,还是缺钙时,我们就应该想想,是不是我们人体这个“装钙的池塘”也在漏水?如果是的,我们吃再多的钙也经不住漏啊!

治疗缺钙,最主要的不是补钙,而是减少 “漏掉”,因为我们每天的食物中都含有钙,只要“装钙的池塘”不漏水了,或者漏得较少,水塘就会满,才不会缺钙啊!

人体的钙流失是谁在负责呢?

“肾主骨,肾主封藏!”

肾亏了,封藏不够了,病人骨中的钙就会流失掉,补肾就是增强封藏能力,就是堵漏洞,只有这样“装钙的池塘”才能不缺钙!

患者 张某 女 80岁

双小腿肌肉痉挛(俗称抽筋)3年余。患者3年来,间断发作双小腿肌肉痉挛,严重时每天4、5次,伴步行无力、夜尿频多。在医院行骨密度测定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予以补钙治疗,症状可控制,但只要停药1周,上症复发。

我将“蓄水塘的故事”讲给老人听,老人笑了,“那我哪儿漏水啊!”

我笑着说:“不是漏水!是漏钙了!”

随后我开了个处方:

淫羊藿30克 小伸筋草20克 七剂 水煎服 日一剂

七剂药才花了十来块钱,但病人服完这七剂药后,腿半年没过抽筋,夜尿也得到了改善,半年来就没有吃过钙片。半年后,患者腿抽筋的毛病又复发了,患者又抓了七剂药,至今尚未复发。

生活中的有很多道理,如果我们想通了,就会对一些疾病有深刻的认识。

想通了“蓄水塘的故事”,再看看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仙灵骨葆,其组方为:淫羊藿续断补骨脂地黄丹参知母。功效:滋补肾,活血通络,强筋壮;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就会非常清楚的明白,为什么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要用这些补肾的药物了。

何许有人会问,缺钙了为什么会腿抽筋?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那就是:“肾虚了,为什么会退抽筋?”

在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就是说腿抽筋,腿部肌肉痉挛,是因为湿邪引起的,湿邪停留于小腿部,所以才会出现小腿肌肉痉挛,而这湿邪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肾虚之后,对水液的代谢出现了障碍,水湿停留所致啊!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补肾治疗腿抽筋的真正意义。前面开的处方中淫羊藿是温补肾阳的,肾阳足了,水湿自然就消散了,小伸筋草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筋骨得到了舒展,筋中湿邪得到了排除,腿抽筋能不好吗?

医学之理,来源于生活,我们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提炼出人生的智慧,才能对疾病有深刻的认识。 

第六章:修电扇的故事

家里电扇坏了,我自己下开电扇的外壳,研究了好久,也么没能找出原因来,电机没坏,保险丝没有烧断,似乎没啥问题,可插上电源线,就是罢工——不转。看来电扇的上“医院”了!

无奈中我只好将电扇扛到电器修理铺,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高招。

听完我对电扇的“病情描述”,以及我对电扇的“治疗经过”。

师傅也是下掉螺丝,打开外壳,然后,插上电源,直接用试电笔测试是否有电。

测试完告诉我,电扇没问题,电线断了!

随后换了根电线,电扇就算修好了。

一个看似比较复杂的问题,经过试电笔的测试,轻轻松松就判断出问题的所在。

不得不服,隔行如隔山,我由衷的感叹道。

这个故事原本就该这么过去了,但随后几天的一件事情,使我对修电扇的经过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更深的感悟。

一位老奶奶心慌、胸闷半个月了,在医院救治,怀疑冠心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服用改善心脏供血的药物后,症状也可以缓解,医院建议患者急需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但患者发病前身体一直很好,患者自己怀疑心脏没问题,如果心脏真的没问题,长期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呢,患者一边服药,一边找机会咨询其他的医生,希望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

患者找到我后,将检查及治疗经过详细的汇报给我,希望我能帮助解开她心中的疑惑。

我一边听着老奶奶的汇报,一边切脉。

患者左寸浮取细弱,沉取有力,舌下静脉也没有曲张,嘴唇颜色也算正常,这不像心脉瘀阻的情况?

“最近大便咋样?”我询问道。

“别提了,上次吃东西凉了胃,这半个月肠道一直不太好,肚子总是隐隐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患者开始述说起大便的事情。“也怪,每次拉稀便之后,心里总觉空空的,就开始心慌了!”

老奶奶的病情描述,使我想起来几天前修电扇的事情,电扇是因为电线断了,所以电扇才不转,这位老奶奶则是因为肠道受寒,小肠经脉收缩,因想到了心脏的经气供应。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心与小肠为表里关系,这里的“……入缺盆,络心……”,就是小肠经与心经相连的证明。

患者的小肠受寒,寒性收引,导致小肠经脉不畅通,小肠与心的表里联络通道就会受到阻断,心脏就会得不到小肠输送的经气,患者自然就会感到心慌。腹泻之后,小肠经的经气减少,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原本无罪,只是替小肠代为受过罢了。

只对心脏的治疗,采用活血通经的药物,其实除了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之外,对疏通小肠经也是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也有效,但疾病的起因是因为肠寒,肠寒没能解决,则小肠经脉就会长期受困,不是单纯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能够解决的。

就好似前面修电扇的故事,修理电线才是关键,针对电机进行修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想通了这些道理,我就耐心的向病人讲解,她为什么心脏会不舒服,应该如何来治疗,今后应该如何来预防,食物上有什么注意事项。

病人听完我的讲解,非常高兴,长舒了一口气,
“我就说我没有心脏病,这下放心了,那你就将我的肠道治好!”

我建议患者服用“附子理中丸”,三天后,患者过来告诉我,大便正常了,心也不慌了,心脏病的药物也没有吃,感觉挺好的。

一个怀疑心脏病,建议长期服药的患者,就这样治好了她的心脏病!  第七章:湿衣服的故事

夏天的脏衣服,我经常泡上水后及时洗干净。有一次因为临时有事,衣服打水后,放在盆子里,接到电话,立即出门办事去了,第二天回家,才记起昨天的衣服没洗。

令我诧异的是,衣服泡后,开始发热、发酵,盆内衣服温度挺高,水都成热水了。

我一边洗衣服,一边思考为什么会发热?

脏衣服如果是干燥的,不浸湿的时候,纵然放上三五天,也不会发热。但衣服浸水后,加上夏天天气炎热,不及时洗涤,就会出现发热发酵的情况。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水啊,水湿导致了衣服不透气,郁积而化热!想到这个里,我立即想到了人体的湿热型疾病……

湿阻气机!在人体,如果湿邪偏重,阳气运行容易受到阻滞,就会出现湿郁化热证。因为湿性趋下,所以容易形成湿热下注,出现相关的疾病表现。比如:妇科带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肠炎、脚气、湿疹等等。正如这衣服,泡湿后遇上天气炎热,衣服内空气不能流通,郁积化热。

人体湿热为患的疾病,治疗方法上,许多医家认为是湿毒,采用清热解毒的办法,以寒凉之药治疗湿热之病,这样用药可以暂时缓解湿邪所化之热,但不久病情依然会反复发作,因为湿邪依然存在,人体阳气依然被阻滞。当病情再次反复发作的时候,我们应当思考,是否治疗方案不对?有些鲁莽的中医,反而认为是下药太轻,力道不够。于是加大用量,大量苦寒的药物用上,损伤人体阳气,当这一缕阳气被消耗殆尽,湿邪则不会化热,而是成为寒湿,患者就会感到双下肢冰冷。

其实治疗湿热为患的疾病,就如同洗衣服一般,只需要洗干净后,及时将衣服凉起来,衣服中的水分流失掉,衣服就不会再发热发酵了。治疗湿热证的最佳办法,不是针对“热邪”来用药,而是针对“湿邪”来用药,运用利湿的药物,让湿邪利去,则人体阳气会上升,人体整个气机才能正常循环,疾病才能彻底治愈。单纯清热解毒,就只能跟在疾病的后面跑,是很难治愈的。

第八章:吃饺子的故事

小时候,每年过年,家里总爱包些饺子。每次吃饺子的时候,父母总爱盛完饺子,再给每人碗里浇上一些饺子汤,说这是“原汤化原食”。吃完后饺子,再喝点饺子汤,容易消化。我总是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有次吃饺子,我就不要饺子汤,吃了满满一碗纯饺子,结果第二天,胃还是很胀,不想吃饭,还不停地打馊嗝,闹了两天,胃才好起来。

多年以后,长大成人了,离开了父母,自己闯荡社会,每次吃饺子或汤圆,总爱喝点汤,也总想起儿时父母的教诲——“原汤化原食”。

从医后,临床上会遇到许多疑难杂症,而解决这些疑难杂症,除了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悟性,许多道理悟透了,自然就会有心得,有疗效。

记得有一次,治疗肾结石,结石不大,但用药一周仍无法将其排出,患者着急,我也着急,后来请教于一道医朋友,朋友建议加一味“秋石”。

后按此用药,结石由大化小,顺利排出体外。

当时我十分诧异,治疗结石,为什么用“秋石”,以石治石,难道不担心结石变大?

道长的一番话,解除了我的疑惑。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老人们在吃完捞面、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这叫做“原汤化原食”,喝了汤之后,食物就容易消化了。秋石为人尿加工而成,味咸寒,能散结、降火、化瘀,取秋石作为药引,实为“原汤化原食”之意,借用尿提取的药物,来化尿形成的结石。如果没有秋石,加上童便少许作为药引,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道士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小时候吃饺子的情形立即浮现在眼前。

是啊,用秋石作为药引,这可真是“原汤化原食”啊!

在随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如慢性膀胱炎所致的膀胱壁毛糙、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等,我就喜欢加上秋石这味药,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汤化原食”,体现在“化”上面,有实、有瘀,既可以化之。

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疾病(第九章) 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疾病(第九章):读围魏救赵有感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在欣赏古人智慧的同时,如果将历史故事与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就会更有意义。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肾阳虚衰,肾水无以温化,化为饮邪,伤及人体。人体心脏主火,而水能克火,当饮邪上犯扰心,就会出现心火衰微,心阳不振,出现胸痹证,脉象上就会显示为阳微阴弦。

这样的病人,中医治疗时大多从心入手,温通心脉,振奋心阳,效果也很好,但因为饮邪并非一时半刻能消散干净,病情往往有反复。如果我们除了从心入手,直接对抗饮邪治疗外,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控制饮邪的来源问题,围魏救赵,这样起效会更快捷。

患者,陈某,男,60岁

胸闷胸痛伴心悸半年,加重三天

患者半年来,胸闷胸痛伴心悸,时轻时重,严重时自觉胸中憋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伴腰部酸胀,夜尿频多,口吐大量白色稀痰。在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长期服用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肠溶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药物。三天前受凉后,心悸、胸闷、胸痛加重,服用速效救心丸稍稍缓解,患者不愿意住院治疗,寻求中医诊治。舌苔薄白而滑,寸脉微弱,关尺弦紧。

这是典型的胸痹证,寒痰冷饮,拥塞胸中,心阳衰微,寒与火长相争战,心火慢慢消弱,振奋心阳为当务之急。

然而寒痰冷饮的形成,起源于肾。患者肾阳虚衰,水饮无以温化,食物精微不被转化利用,反而化为痰湿,拥塞于内。收摄肾水,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痰饮上犯,也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给病人开如下处方:全瓜蒌30克 薤白20克 桂枝15克 丹参20克 生牡蛎30克 泽泻20克。患者服用一剂后,胸闷胸痛大为缓解,前后服用十余天,不适之证消失,半年来未在服用任何西药,胸闷未在发作。

处方中的生牡蛎,就是从肾入手,增强肾的封藏能力,生牡蛎将体内的痰湿冷饮,向下收摄,然后通过泽泻利湿,将饮邪排出体外。

肾脏主水,心脏主火,水能克火。当肾水克制心火太过,出现水乘火的事态,就需要补充心火,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思路,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从水入手,从肾入手,就好比前面围魏救赵的故事中写的那样,将水邪通过肾的封藏,然后排除体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病人晚上经常做恶梦,也喜欢趴着睡觉,其实反应的就是心脏阳气不足,这样的病人使用桂枝、生牡蛎、黑豆,就可以解决问题。补心火、摄肾水、利水湿,协同作用,水去则火旺,对于同时伴有心气不足的患者,就需要加些人参了,这样效果会更好。

深入学习过中医的人,就会疑惑,收摄肾水,取的是收摄之性。

而利湿去饮,取的是通利之性。这“收摄”与“通利”本身就是矛盾的,如何保证收摄的时候不影响通利?通利的时候不影响收摄呢?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选择生牡蛎的原因,生牡蛎能够在收敛过程中,而封藏正气,而不封藏邪气,这样一来,通利的药物利去的正好只是病邪,而不是人体精微物质,这就是“祛邪而不伤正”、“关门而不流寇”,这是生牡蛎的偏性。

除了生牡蛎,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也具有这样的呢?

我们可以看看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虚的药物,为什么要用上泽泻和山萸肉呢?

泽泻能够利湿伤阴,山萸肉味酸收敛,能够收敛正气,两者一利一收,浊去精存,与上面的生牡蛎与泽泻是一个道理。

五行相克太过就会导致疾病在人体传变,针对受克制的一方进行治疗,只算是治标,针对亢盛的一方进行治疗,才算是治本。

生活中很多患者喜欢熬夜泡吧,无形中伤及体内的肾阴,虚火上炎。再加上喜欢吃辛辣之物,虚火上逆更重,同时辛辣食物容易加重肺火。一方面肾阴亏耗,肝脏失养,肝火较重;另一方面肺金过亢克制肝木,影响肝气的舒畅和调达,导致肝气郁结化火。这样的病人治疗时补养肾水,运用滋肾养肝之法,固然有效,但亢盛的肺金得不到倾泻,病情依然后反复发作。金克木太过,扶木的同时,采用泻金的办法,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围魏救赵之意。

给大家推荐一个处方,来治疗这样的病人:

玄参20克 虎杖15克 乌梅15克 薄荷10克 生甘草10克

此方看似平常,却能治疗很多因“金克木”所致的疾病。患者表现为口苦,咽干,心烦,抑郁,女性可见经期乳房肿痛,患者可见齿痕舌,脉象可见右寸浮实,左关郁滞。

方中玄参滋养肝肾之阴,虎杖清肝胆之郁火;乌梅味酸,能补肝气,其性收敛,能敛肺金;薄荷疏肝解郁,如同春风拂柳;甘草调和药性。

五行相克太过,为之相乘,前面谈到了水乘火、金乘木,还有木乘土、土乘水、火乘金。按照围魏救赵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来归纳:

1、水乘火的治疗思路为:围水救火,即“围”肾“救”心。

2、火乘金的治疗思路为:围火救金,即“围”心“救”肺。

3、金乘木的治疗思路为:围金救木,即“围”肺“救”肝。

4、木乘土的治疗思路为:围木救土,即“围”肝“救”脾。

5、土乘水的治疗思路为:围土救水,即“围”脾“救”肾。

这里的“围”可以理解为攻的意思,落实到治疗方法上,可以理解为“泻法”。

这里的“救”可以理解为补的意思,落实到治疗方法上,可以理解为“补法”。

 

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疾病(第十章) 

第十章:游山洞的感悟

小时候喜欢爬山,老家屋后有一个很大的山洞,老人们都称之为“鸡蛋洞”,一次我问太爷,为什么山上的洞称为“鸡蛋洞”?

太爷说:前些年,每逢夏天天气炎热,镇上收购的鸡蛋过不了几天就变质,无法保存,后来他们发现山洞里夏天很冷,于是就修了一条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内放了很多大缸,专门为鸡蛋过夏天准备,于是大家都称它为“鸡蛋洞”,虽然这些年没用了,但大家叫鸡蛋洞习惯了,所以一直称这个洞为“鸡蛋洞”。

太爷的话让我似信非信,为了验证其真伪,每逢夏天,我们常常叫上小伙伴到山洞里玩,看看洞内是否很冷。

情况的确如太爷所说,夏天虽然洞外天气炎热,但只要进入山洞,立即感到凉簌簌的。洞很深,站在洞中回头望,可以看到洞口的丝丝缕缕雾气。洞顶水汽凝结成水珠,不时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显得非常潮湿。

为了观察到冬天洞内的情形,春节的时候,正在下大雪,我和弟弟爬上屋后高高的山头,去看看鸡蛋洞是否依旧很冷。情况正好相反,冬天的山洞很暖和,我们呆在里面一会儿,就感到热燥,地面以及洞顶都很干燥。

太爷说的没错,山洞果真是冬暖夏凉!

学医之后看了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一直有些纳闷,春夏天气暖和,为什么还需要养阳?秋冬天气寒冷,却要养阴?难道春夏养阳不担心上火,秋冬养阴不担心体内湿邪加重?

回想起小时候游玩山洞时的情形,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尤为深刻。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和地球是一样的。

夏天虽然人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纷,但山洞内很热燥。我们人体呢?

其实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蒸腾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内经上说春夏养阳,看看夏天的山洞,再想想夏天时我们的五脏,养阳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看看冬天的山洞,再想想冬天时节我们的五脏,他们也是出于温躁当中,养阴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来年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既然秋冬养阴,为什么冬季人们爱吃火锅呢?火锅中含有很多辛辣温燥之物,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这与秋冬养阴知否违背呢?

秋冬季节,太阳距离地球较夏季远,地球上温度较夏季低,水分蒸发就少,空气中湿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嘴唇干燥,皮肤干燥,就需要摸护肤品来保养我们的皮肤,不然皮肤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样。“秋冬养阴”,适当的补充体内的阴份,人就感到不会太干燥,就会舒适一些。但补阴是不是一定就能达到效果呢?这也不一定!就好比冬季,空气干燥,下几场雨,下几场雪,空气是不是就会湿润呢?这处决于太阳,如果下了一场雨,随后阳光很好,空气中湿度就会增加,如果只是下雨下雪,气温不升高,空气依然干燥。在上一章结束时,我们谈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所以说秋冬养阴的时候,别忘了适当的补充阳气,这样人体阴份才能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濡养周身,才会泉源不竭。

这样来理解阴阳,理解补阴与补阳的关系,才会有深度。明白了这些,再来想一想,为什么冬天吃火锅后人很暖和,皮肤也很湿润,就很清楚了。因为吃火锅,喝热汤的时候,既补充了人体的阴份,也补充了人体的阳气,阴液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化为气,濡养周身。这也就是“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道理。

但天天吃辛辣味较重的火锅行不行呢?那是绝对不行的,吃火锅能够补阳,吃火锅的目的是促进补阴,如果天天吃火锅,反而会伤阴,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人体阴虚加重。

同样,秋冬养阴是不是每天应该多吃吃滋阴的、凉性的食物呢?也是不对的!

有些人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了秋冬养阴,于是每天都吃上几个雪梨,喝冷饮,凉的酸奶,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寒湿体质。因为阴份得不到阳气的推动和运化,成了一潭死水,反过来伤人。

上面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不太好明白,我们举个基本的养生常识。

有句谚语:“东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说的其实就是夏季吃姜可以养阳,冬季吃萝卜可以滋阴,这就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最朴素实践。

但因为冬季寒冷,养阴的同时,还要防止受寒;夏季天气炎热,养阳的同时,还要防止中暑。只有辩证的认识养阴与养阳的关系,才不会盲目的养阴与养阳。

另外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些人体内阳虚阴盛,在夏季时容易感到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时养阳显得非常重要,但到了冬季,即使空气干燥,但这些人体内阴份并不亏虚,他们不需要过分的养阴,养阴反而会加重体内湿邪。

有些人人体瘦弱,火邪偏重,夏天时反而需要养阴,防止中暑,养阳就显得不是很重要。到了秋冬季节,需要养阴时,养阴就尤为重要,不然这类病人就会感到特别干燥。不同的地域环境,其气候状况也有所不同,距离迟到近的地方,四季都很暖和,这时要注重养阴;相反,距离赤道远的地方,四季寒冷,就需要养阳,来抵抗寒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人类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也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即可。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再来谈养生,谈治病,才能活学活用,有的放矢。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这不仅仅是养生和保健,是一种艺术,是道!

人活在天地之间,人体内气机循环与天地是相通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到自然界,向自然界学习,对养生才会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建议你找一个山洞,夏天和冬天分别去洞内看看,体会一下山洞的夏湿冬燥,站在山洞之中,就好比站在大地之中,也好似站在你自己的脏腑之中啊。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对我们人体而言,就好比是一个太极(人体如太极在《医间道》中有系统的阐述),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份,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份。

当动到极限,阴份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份的化生,只有阴份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人可以只喝水,不吃饭,活上一个星期,而且感觉还不是很坏,但让一个人整天整夜不睡觉,过不了两三天,人就会崩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动而生阳,生阳即耗阴,长时间的耗阴,就会阴份枯绝,身体自然就会受不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看长期失眠的患者,为什么满脸皱纹,为什么手掌纹路很乱,这都是阴份亏虚的表现,这是患者在想我们展示,由于长期失眠,阳不入阴,阴气得不到化生,体内五脏六腑阴液不足。

那么失眠该如何治疗呢?

很简单,引阳入阴,就能治好失眠!

如何引阳入阴呢?就需要分析患者为什么阳不入阴了。

有些患者经常心情烦躁,患者体内气机郁滞,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这样的病人只需要用清热的药物配上解郁的药物,就会有很好的疗效。栀子淡豆豉汤配四逆散,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些病人体内寒湿较重,阳气入体后,无法推动大量的寒湿之邪,人就会感到很累,睡觉睡得累,就连做梦也是做很累人的梦;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梦时感觉双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来,好像一夜没有睡觉一样。这样的患者,需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推动阴液的运行,只要阳气足了,推动有力了,睡觉就感到轻松了。附子理中丸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些患者属于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之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人之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由阳入阴,是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明到太阴的过程,这是有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阳明指的是什么呢?阳明指的是胃。

太阴指的是什么呢?太阴指的是脾。

《素问·逆调论》中写道:“胃不和则卧不安”!为什么胃不和会出现卧不安呢?

因为阳气不能经过阳明胃,进入到太阴脾,阳不入阴,所以卧不安了!

《灵枢》卷十之半夏汤,为《内经》仅有十方之一,专为不寐而设。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为治疗不寐之良方,功效显著。

这里面的关键药材为半夏,半夏者,夏季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半夏生长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正所谓“阳极生阴”,半夏归于胃经,禀赋有阳极生阴之气,是引阳入阴最好的药材。

如果患者肝火较重,阳气是无法进入厥阴肝的,因为肝火排斥阳气所致,即使用半夏引阳入阴,也只能使阳气处于少阴、太阴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比较浅,只有清泻肝火之后,人体才能深入熟睡。

有一味药材叫夏枯草,此药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长夏季节成熟而枯萎,万物只有入秋之后才枯黄,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体前枯黄,意喻能将金秋萧杀之气提前,此物具有清肝火,散瘀结的作用,肝火得清,能吸引阳气入阴,所以对于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

第十一章:烤太阳的故事   第十一章:烤太阳的故事

记忆中,太爷身体不是很好,容易咳嗽,每年冬天,太爷总喜欢拉上我一起晒太阳。

晒太阳也是很有讲究的,搬把椅子,找一个避风暖和的地方,背对太阳而坐,让太阳烤着脊背。太爷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讲着故事,而我则蹲在一边,一边听故事,一边写作业,或者看书。当太阳将脊背烤得热烘烘的时候,太爷的咳嗽就会好转,我也感到非常舒服。长大后离开了老家,离开了曾经靠太阳的小巷子,也离开了家人,独自在外奔波,烤太阳成了奢侈的事情。

去年冬天,妻子感冒咳嗽,吃了三四付中药,病情好转,但总是没断尾,时不时咳嗽几声,想着小时候烤太阳的情形,要是能考上一个下午的太阳,妻子的咳嗽肯定能好,可是城市里要找到一个安静、避风、能烤着太阳的地方,还真不好找,如何办呢?

晚上睡觉前,我将电热毯铺上,提前打开电热毯,让它烧上一小时,然后再睡觉,我希望电热毯也能像太阳一样,让妻子的背部暖和起来。

情况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妻子在温暖的电热毯上睡着后,一整夜没有咳嗽,第二天也没有咳嗽,咳嗽不断尾的毛病,就这样给治疗好了。

想着这次前前后后的治疗经过,我不得不佩服农村老人在养生方面的妙招。

晒晒太阳也能治病!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用太阳烤背的好处,我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没想到还真有许多这样的实践者。

江苏如皋市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之乡,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谚“不到如皋不知自己年龄小”。截至2007年底,人口百万的江苏如皋,95岁以上的老人共705名,其中百岁老人有102名。

他们长寿的秘诀很多,其中,冬天多晒晒背让老人受益不浅。晒背使阳气强盛

如皋人喜爱通过晒太阳来预防疾病,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晒太阳的重点是晒背,让充足的阳气赶走盘踞在背部的阴气,身体一年四季都感到暖意融融。

中医认为,背部为阳中之阳,如果背部受冷,则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经络入侵,伤及阳气而致病,年老体弱或久病虚损之人就易旧病复发,并加重病情。

正常的肺腑功能都靠阳气来支持,阳气充盈,身体就能抵御疾病的侵入。聪明的如皋人就是通过太阳这一免费补药来改善阳虚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

天凉穿件背心,背部是由脊柱和支撑它的肌肉组成,多数背痛是因为工作过度,肌肉活动太少,背部受凉,血管收缩,肌肉有关软组织拉伤所致。所以,除了晒太阳外,还要注意背部保暖。不单是老年人,特别是一些久坐办公室的人更要注意背部保温,如冬天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常用暖气烤烤,对暖背大有好处。

临床上经常遇到小儿咳嗽的患者,这样的患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活动,每次活动必然大汗淋漓,背部衣服都会被汗浸湿,当小家伙不活动了,安静下来。被浸湿的衣服就贴在患儿的背部,发凉、潮湿的衣服贴在背心上,当天就会患病。

这样的病情,如果采用抗生素治疗,温度较低的药水通过血管进入患儿体内,咳嗽立即加重,咳嗽以干咳为主,有的患儿打完点滴后,立即开始流清水鼻涕,医生及家属则认为是感冒了,然后开始服用感冒药,收缩鼻粘膜,抑制流鼻涕……

活动出汗——背心受凉——肺受寒咳嗽——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出现感冒症状——服用感冒药对抗性治疗——病情缓解,阳气受损,体质下降……

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就好像一个旋涡式的循环一样,每循环一次,小儿的体质下降一次,有的小儿变得弱不禁风,稍稍有点风吹草动,就感冒咳嗽。

其实这都是小儿体内阳气不足的结果,与其天天给小儿打吊瓶,还不如让小儿晒晒太阳,烤烤背心。据说国民党元老之一:吴稚晖,幼年体弱,无法上学,只能在家。他每天跑到山上,或躺或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赤裸着全身看书,因为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直到年龄大了仍如此,村里人屡次投诉也不改悔。谁想到长大以后,健壮如牛,居然是国民党元老里出名的长寿者。

城市里能好好晒太阳的地方不多,当遇到这样的患儿时,我会建议家长弄个暖水保 ,弄热后敷小儿的背心,背心暖和了,咳嗽自然就好多了。

平时小孩子喜欢玩耍,在内衣的背部,用别针别上一个干毛巾,等小孩玩得出汗后,将湿毛巾抽出来,避免汗湿衣服后,凉衣服贴在背心容易咳嗽。

为什么受寒后容易咳嗽呢?

内经云:形寒冷饮则伤肺。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形寒伤肺,也就是身体受凉后,容易伤及肺脏。第二:饮冷伤肺,也就是说饮食寒凉,也容易伤肺。

因此对于体质较差,经常感冒咳嗽的人而言,其保健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不要受凉,注意保暖,同时避免饮冷过度,多食温性食物。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肺容易受寒邪所伤?是否存在正气不足?肺之阳气从何而来?

肺就好比地球上的大气层,而心脏就好比太阳。

太阳辐射大量的热量,能使空气温度升高,空气变得暖和。

在人体,心脏火力旺盛,肺中阳气就会充足,抵抗力就会强,如果心火衰微,肺中阴寒之气就会增加。这样的人,如果再稍稍受凉,患者就会咳嗽。

前一段时间,天气变冷,连续几个老奶奶咳嗽,在卫生所打吊瓶,治疗一周未能好转,晚上咳嗽较盛,彻夜难以入睡,最后病情加重,有的患者咳嗽时伴小便忍不住,尿湿裤子,每天要换多次内衣,苦不堪言。

于是我建议病人将背靠在家里的暖气片上,烤烤背心,背心暖和了,咳嗽就会大为好转。病人依法照办,吃了两剂中药,烤了几次背心,咳嗽就好了。

去年秋天,也有一个阿姨也为久咳不愈找到我,患者自述背部感到冰冷,在服用中药治疗的同时,建议病人在背心贴上一张辣椒风湿膏,该膏药贴上后会发热,患者背寒得到缓解,咳嗽也就好转了。

补充背部阳气,散肺中阴寒,许多咳嗽均可以得到缓解。明白了这些,再想想冬病夏治,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补充体内的阳气,散体内的寒痰。

心脏主火。心火衰微的人,就容易咳嗽,看看年老体弱的人,当心心衰微之后,没有谁不是经常咳嗽气喘的。

前面章节讲到过用服用肉桂粥来补火散寒,温通心脉,这一章讲到过晒太阳、捂暖水保、贴辣椒风湿膏、烤暖气片,这些都是术的层面,理想通了,方法很多,治疗起来就好办了。

受寒而咳嗽的患者,我也经常建议患者用大蒜四五瓣,拍碎后加上红糖,泡茶喝,效果也很好。曾经治疗因心脏不好,长期咳喘的患者,运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一剂见效,三五剂后,患者心脏舒服多了,咳嗽咳痰也好了很多。

从心入手,不治肺而治肺;从散寒入手,不治咳而治咳!

体内火力不足的患者,在饮食上多食用温性的食物,对于凉性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有些人总认为吃水果有好处,却不知很多寒性的水果对人的伤害远远超过对人的补益作用。

西瓜、甜瓜、梨、柑、橙、苹果、西瓜、甘蔗、香蕉、柿子、荸荠等,属于寒凉性质的水果,阳气不足的人不适宜食用。

曾给一反复停食的小儿看病,患儿鼻根部青筋暴露,指纹呈现青色,舌根发白,我告知其父母,患儿肠道有寒,食用生冷之物后容易停滞,出现消化不良,建议平时不要给小儿买水果、冷饮之类的食物。否则,那是花钱买病受,得不偿失。

小孩父亲反而一副不屑一顾神情,“不吃水果,营养怎么能够呢?小家伙正在长身体,不吃体质更差!”

结果一周后,因吃了一小碗西瓜,咳嗽加重,抗感染治疗三天无效,再次过来要求中药治疗,病人家属一边描述病情,一边说,“没想到这么灵验,才吃了一小碗西瓜,整整咳了一晚上!”

下雪的冬天给小孩吃西瓜,无异于吃毒药,那不是提供营养,而是毒害身体。

小儿虽然为纯阳之体,体内火力旺盛,但那是相对而言的。就好比一根火柴棍,它虽然全力燃烧,火焰旺盛,但火是微弱的,经不起大风、大寒!小树苗虽然生机蓬勃,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能够发芽吐蕊,生长茂盛,但他的生命力也是脆弱的,几场大雪,几场大寒就容易将其冻死。

那么,是不是心火旺盛,肺中阳气旺盛,抵抗力一定就强呢?这也不一定,还要看肺气足不足,肺气不足,抵抗力也是很差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一个故事:驱蚊子的故事。

 

 第十二章:驱蚊子的故事  第十二章:驱蚊子的故事

“换窗纱啰!”每当推展着自行车吆喝着换窗纱的从楼下经过,我就想起来去年换窗纱的情形来。

去年夏天,厨房的窗纱破了,妻子给我说了几次,让我找人来换窗纱,但总认为那薄薄的一层纱,似乎起不到多大作用,懒得去换。

没过几天,家里有蚊子了,整个晚上嗡嗡地叫,很闹心。情急之中买回枪手杀蚊剂,干净利落,一下子就消灭掉了。我还笑着对妻子说,还是枪手厉害!

可是没过两天,家里又有蚊子了,妻子说是窗纱没安的原因,而我总不以为然,继续用我的枪手,来一个消灭一个。快立秋了,一瓶枪手也用完了,但每天家里总能看到一两只蚊子,那种嗡嗡的声音,好像是对我的一种嘲弄,况且秋后的蚊子更加厉害,叮上一口,几天都不舒服。

我不想再坚持我的观点了,正好听到楼下 “换窗纱啰”的叫声。我立即冲下楼,追上换窗纱的师傅。

师傅手艺纯熟,破了的窗纱很快就弄好了。

刚立秋,蚊子虽然很多,但换上窗纱后,家里就再也看不到蚊子!

一层薄薄的窗纱,将蚊子隔离开来,想起小时家里的蚊帐,不也是一个道理吗。

凡事总爱琢磨个道理的我,经历这次换窗纱的事情后,久久不能释怀。

患者 赵某 女 5岁 反复咳嗽、流涕六个月,加重一周。

患者六个月来反复咳嗽、流涕,每次病情加重时,在医院行抗生素治疗,治疗一周后病情缓解,停药三五天,又开始咳嗽、流涕,如此循环往复,在医院间断性治疗六个月,医院告知患者免疫力低下,建议中医治疗。一周前早起稍稍受凉后,病情加重,咳嗽、流涕,晚上睡觉时烦躁,伴有大便粘腻不爽,日行五六次。齿痕舌,薄黄苔,双侧脉象下陷之势明显。

从脉象来看,患者肝郁脾虚,人体清阳不升,脾虚土不生金,肺气来源不足,卫气不能输布于表,表无卫气防御;肝气不升,心血来源不足,心阳无心阴作为基础,阳气化生不足,故上焦抵抗力差。

如果我们将疾病的产生与这个小故事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加深对人体疾病的理解。

在人体有一种气,能够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中医称为“卫气”。

卫者,保卫之意。

白天,卫气运行于肌表,能够保卫人体,避免外邪的入侵,起到防御作用。

夜晚,卫气进入脏腑,保卫我们的五脏六腑。

前面故事中的蚊子,就好比外邪,比如:风邪、寒邪、湿邪;窗纱就好比人体的卫气,而房子就好比我们人体。

没有窗纱的保护,屋外的蚊子、苍蝇等就容易进入到屋内;同样没有卫气的护体,人也就经常容易外感。

杀虫剂就好比驱邪治病的药物,杀虫剂能杀死蚊子,药物可以消散进入人体的外邪……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来看看上面这个案例,治疗起来思路就很清晰了。

我给病人开了如下处方:

黄芪25克 白术15克 防风20克 桂枝10克 炙麻黄8克 杏仁8克 生麦芽12克 当归12克 薏米15克 甘草10克

患者服用一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处方稍作调整,服用十余剂,体质增强,感冒咳嗽也没再犯过了。

将生活中的小事与我们的身体结合起来,从自然界中感受养生之道,治病之道,临床上治疗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

小儿经常感冒,流清水鼻涕,咳嗽,服药、打针几乎天天进行,稍稍不注意,仍然又会得病,弄得家长焦头烂额。其实这就好比没安窗纱的房子一样,屋里的蚊子肯定是灭不干净的,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安窗纱。对于小孩而言,就是提高抵抗力。

抵抗力从何而来?

卫气!补充卫气,卫气充足了,护表力强了,就不会再反复感冒了。

为什么卫气不足多发生在小儿呢?

小儿如初生之嫩苗,其生长力旺盛,就好像春天一样,万物初生,生机旺盛。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行为木火金水,与人体的脏腑相对应,就是肝心肺肾;对应于人,就是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春季属木,小儿也属木。木的特点是调达,春天的树木生机勃勃,小儿也是生机旺盛。

人体肝属木,小儿的肝脏,就如同木中之木,相对于成人而言,功能跟加强盛。故北宋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指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气有余便是火”。

所以小儿经常会出现肝火重,脾虚的病机。

脾虚之后会导致什么呢?

前面进过五行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脾属土。

脾虚之后,则土生金的功能就会减弱,脾虚的直接后果是说肺虚,肺气不足。

脾为母脏,肺为子脏,脾虚导致肺气不足,这是典型的“母病及子”。

脾虚之后,除了表现为肺气不足,还会表现为上气不足,患者会感到头昏、气短。

脾主四肢,脾虚之后,还会伴随有四肢乏力。

脾虚导致肺气不足的治疗中,最经典的处方莫过于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黄芪白术

方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益气固表止汗;白术补气健脾,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黄芪配白术,健脾益气,培补中焦,脾虚得补,肺气来源充足,从根本上解决肺气不足。

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散中寓补,补内兼疏。本方出自《丹溪心法》,为历代医家治疗体虚自汗的经典方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其中的主“小儿百病”,正是从小儿的生理特点——脾肺不足而言,黄芪补脾益肺,补小儿虚损,故治疗小儿多种虚损性疾患。张景岳谓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在前面一章,谈到咳嗽的小孩,很多爱活动,稍稍运动之后,大汗淋漓。其实这就是肺气不足,表虚自汗所致,这样的小孩,在治疗选药上,黄芪是必不可少的。

健脾益肺,增强肌表的护卫之力。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上一章讲到了阳气,谈到了心火;这一章谈到了肺气,谈到了护表的卫气,其实人体肺的体抗力,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得到了改善,经常感冒就不会再反复发作了。

扶正,提高正气,这是治疗许多慢性病的思路之一,不仅仅表现在经常感冒上,在人体的其他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也同时存在,我们看看另外一个故事,护膝的故事。

去年一个老病号过来找我聊天,闲谈中谈到他的老寒腿,我询问他现在情况咋样了?

老爷子说:“这病要彻底治好很难,但要不发作也容易!我自己就找到一个良方,从入秋开始,每天戴护膝,戴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坚持两年了,这连年膝关节再也没有痛过!”

“效果真这么好?”我问道。

“我这老寒腿有十多年了,吃药无数,吃药当时好些,没过几天照旧。我反复琢磨这其中的道理。这老寒腿不就是怕冷吗?我让它冷不着就是了,于是入秋后,天气稍冷我就开始戴护膝,还莫说真管用,坚持了一两年,现在仍然坚持戴,以前我这腿就是天气预报,现在预报天气不灵了!平时也不痛了!依我看,这老寒腿的治疗关键问题还是抵抗力差,戴上护膝,增加一层保护层,就好了……”老爷子很有心得的谈论着。

当天晚上,我失眠了,一直像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将风湿称为死不了的癌症?为什么许多病人服用那么多治疗风湿的药都不能彻底治愈?为什么一个护膝,加上注意保养效果比药物还好?

护膝不就是提供了一层保护层吗,难道风湿的病人却少这种保护层?风邪、湿邪趋散后容易再次进入人体?

这种保护层应该属于中医卫气的范畴,难道补充气血,让人体卫气充足,就可以治疗风湿?

后来在治疗风湿的时候,运用散寒、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等方法时,我会用上黄芪、当归、防风、白术等来提高正气,患者服用后病情好转也快了,调理阶段就直接以扶正为主,这样风湿复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是啊!中药治疗风湿,除了祛风除湿,更重要的是给患者“带个护膝”,即“补充卫气”,这样风寒湿邪就不会去而复返,患者的病情才能彻底好转!

卫气不足,需要补充阳气,提高抵抗力,来治疗经常感冒;膝关节疼痛,老寒腿,需要保暖,也需要提高抵抗力。

人体所有虚损疾病的治疗,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保护阳气。

当肠道有寒时,人只要稍稍进食生冷食物,就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远离寒凉食品,其实就是保护肠道的阳气,服用温性的药物,就是给肠道戴护膝。

许多人头部稍稍受凉,开始鼻塞,不通气,或者不断地打喷嚏,其实就是头部的阳气不足,带个帽子,保护头部,与老寒腿戴护膝是一个道理,服用补养头部阳气的药物,就是扶正。

 

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疾病(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洗地的感悟

快过春节了,我和妻子清洗屋外的地面。

妻子将地面扫干净,用自来水冲刷,由于水的压力不大,起不到冲刷的效果,于是将水管口捏扁后再冲地面,一样的水,压力变得大了起来,冲洗效果好了很多。

我一边帮忙冲洗,一边想,“水管变细了,压力就大了,我们人体的水管能变细吗?”

我随后想到了低血压的病人,以前治疗低血压,通过补气,提气来升高血压,但效果一般。往往病人服药期间还勉强可以,但停药后很快血压又降了下来,低血压病是否与血管弹性差有关系?

人体的血液大部分存在于大小血管中,当心脏的每分钟射血量不变时,只要稍稍收缩一下全身的血管,应该就会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通过扩张全身血管,血压自然也应该会降低啊!

寒性收引!酸性也能收敛!

如是在治疗低血压时除了运用补气、提气、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我用上了仙鹤草、北五味子、枣皮等药物,患者的血压果然有明星改善,而且停药后,也能持续很长时间!!

后来查资料,仙鹤草又名脱力草,看来与其凉血止血,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也是很有关系的!

患者 李某 女 35岁

头昏三年余,加重一月。

患者三年来经常头晕、头昏,蹲在地上站起来时,几欲晕倒,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多次测血压85/50mmhg左右,在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提示轻度贫血,三年来经常服用补养气血的药物,病情时好时坏,最近一月病情加重,出现心悸,乏力,气短,活动后加重,前来就诊,就诊时症状如上,伴月经量少,腰膝酸软。舌尖红,苔薄白,六脉细软。血压80/50mmhg。

诊断:虚劳

治法:补益气血,益精填髓

方药:红参80克 黄芪150克 当归60克 五味子60克 仙鹤草150克柴胡40克 升麻30克 淫羊藿80克 菟丝子60克 制首乌80克 阿胶100克 鹿角胶100克 蜂蜜4斤

上方制成膏药,服用一月,经期或感冒期间停服。

方中红参、黄芪、当归、阿胶补益气血;五味子、仙鹤草收缩血脉;柴胡、升麻升举阳气;一补、一收、一升,从三个角度解决气血不足,血压偏低的问题;淫羊藿、菟丝子、制首乌、鹿角胶益精填髓,从源头上解决精血不足的状况。

患者服用一周后,头昏头晕明显好转,蹲位站起时,头晕亦减轻,服用一月后症状消失,测血压110/65mmhg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月经量也比以前多,再服用一疗程,半年后碰面,告知病已治愈,未在复发。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低血压的治疗要从四个角度入手,一、补益气血;二、收缩血脉;三、升提阳气;四、益精填髓。

补益气血是关键,气血不足就好似干瘪的水管没有水一样,水管无论如何收缩变细,水的压力变化也不大,气血足了,血压自然也就上去了。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属阳,营属阴,“营阴”为“卫气”的物质基础,运用收敛的药物,可以减少营阴向卫气的转换,起到固摄营阴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卫气的耗散。使血脉充盈度增加。

升提阳气,可以促进机体阳气的升发,头为清阳汇集之所,清阳升发增加,自然头脑清醒,头昏缓解。
从现代医学来讲,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产生,依赖于骨髓的造血功能,而中医认为,肾主骨,骨藏髓。肾精不足,骨髓的造血功能就会减退,就会表现出贫血,因此对于血压偏低,贫血的病人,补养肾精,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疾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案例中从上述四个角度入手,标本兼顾,所以患者病情得以治愈。

通过洗地的感悟,使我们明白了低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收缩血脉”。

在民间,老百姓习惯将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归结为具有补性,比如白果、仙鹤草等,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收缩的特性,身体虚弱的人吃之后,感到舒服,头晕也会好转。所以老百姓俗称它们为补品。

除了这些具有收敛之性的药物外,还有一类老百姓也归为具有补性,那就是粘腻的药物和食物,比如老百姓认为糯米比普通的大米养人,白木耳是补身子的,中药里面的熟地、大枣、阿胶都是补血佳品……

我们想想一下糯米、白木耳、熟地、大枣、阿胶,这些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偏于滋腻,滋腻的东西能够影响血脉的运行,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偏粘滞,身体虚弱的人,血压偏低的人,服用这些偏粘滞的食物和药物,血脉流行就会变缓,血压就会升高,人就感到舒服一些,精神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补药偏滞的原因,但如果长期服用这些偏粘滞的食物和药物对不对呢?

肯定是不对的,长期服用偏粘滞的食物和药物,人体也会生病,因为气血运行受阻了,虽然头部供血改善,但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出现不通,不通也是病。为了补而不滞,或者滞而不过,在补血药中就需要适当配伍活血的药物,或者行气的药物,比如川芎。

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补血的经典方四物汤,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这里的川芎行血中之气,就是防止熟地、白芍、当归补而过度,出现粘滞的情况。

临床上经验丰富的医家,在大剂量使用熟地的时候,就会配伍行气的药物,比如砂仁、陈皮等等,就是这个原因。

补血的药物如此,补气的药物也是如此。

临床上对于气虚的病人,在使用黄芪、党参这些补气的药物时,患者容易出现腹胀的情况,这就是补而太过,适当佐以行气的药物,如木香等,或者活血的药物,如鸡血藤等,就不会出现腹胀的情况……

从上面关于低血压的治疗以及补药的认识中可以得出两点:即“收缩血脉的药物”和“影响血脉运行的药物”均可以促进血压的提升,如果我逆向思维,是不是“扩张血管”、“促进血脉运行”的药物就能降压,就能治疗高血压呢?

事实上的确如此,临床上许多患者血压高,尤其是那些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他们的收缩压基本正常,大多在140左右波动,但舒张压可以高到120mmHg,虽然血压很高,但患者没有明显的头晕头痛症状,他们有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这些基础病,在治疗上如果单纯使用降压药,将舒张压降到正常,患者反而觉得头晕。这是因为血脂血粘度偏高,患者体内血脉运行受阻,血行不畅,机体只有反射性的提高血压,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大脑的血液供应,人才感到舒服,如果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正常了,机体反射性的调节受到抑制,大脑缺血缺氧就表现出来,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

通过使用扩张脑血管药物和改善血液流变的药物,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大脑供血充足,在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下,原本较高的血压就会慢慢下降,身体的平衡就得到了恢复。血脉流行通常,原来因血脉郁滞所致的手足麻木,四肢无力,均会得到改善。

如果说低血压患者采用“收缩”和“粘滞”的办法来提升血压属于补法,那采用“扩管”和“活血”的办法治疗高血压就属于泻法,这一补一泻,治疗一虚一实,在两种疾病的治疗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通过上面的故事和案例,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促进气血运行的药物就具有泻性,抑制气血运行的药物就具有补性”,理解了这句话,就知道了为什么吃人参的时候,不适合吃萝卜了,因为萝卜顺气,具有泻性,能够抵消人参的补性。

萝卜不能吃,大葱呢?洋葱头呢?陈皮呢?

这些都具有顺气的作用,所以对于气虚的患者而言,服用人参的时候,都不适合食用。当然大剂量使用补气的药物时,防止补而太过,补而过滞,适当的反佐顺气的药物,还是很有必要的。

前几年流行喝开胃汤,其处方为广木香和山楂,人喝完后会不停地放屁,气机顺畅了,气血就通了,人就感到不痛了,不胀了,舒服了,身体内的许多郁结之症就得到了治疗,这种疗法对于体内气机郁滞的人而言,是很好的,但是不是可以长期喝呢?

那是不行的,许多人喝着喝着,喝得浑身没力气了,因为气都泄了。所以喝开胃汤的时候,时间久了就需要配伍黄芪或者人参这些补气的药物,这样理气而不伤正气。

所以说:理气破气的药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因此具有“泻”的作用;同样活血通脉的药物,也能促进血脉的运行,也是具有“泻”的作用。

这样来理解补与泻,思路就会开阔很多,临床上运用的泻法,不仅仅局限于泻下,它所包含的内容其实很丰富,泻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消肿散结,行气散瘀,活血通脉,化痰开窍……凡是针对实证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泻法。

针灸上也存在补泻!

人体的气机升降运行是有规律的,可以概括为从左侧上升,从右侧下降,当你站在患者的前面看时,他是一个逆时针循环;当你站在患者的后面看时,他是一个顺时针循环。

所以如果在前面施针,顺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反,属于阻止气血运行的运针手法,就属于补法;逆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同,能促进气血运行,就属于泻法。

如果在后面穴位施针,顺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相同,能促进气血运行,就属于泻法;逆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反,属于阻止气血运行的运针手法,就属于补法。

这就是一个原则,对补泻法深层次理解的法则。他不仅仅体现在疾病的治疗上,其实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的忠言逆耳,就是这个道理,好听的话,顺耳的话,属于泻性,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是不大的;逆耳的话,不顺耳的话,属于补性,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顺着自己性子做事情,是泻;动心忍性,思虑后再做才是补啊!

生活如此,医学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第十四章:打粉机的故事

在临床上,许多病人适宜服用散剂治疗,这就要求将药材粉碎成细粉来服用。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麻烦。我以前是用碾槽来碾,累人不说,碾得粉还很粗。为了方便,药房购置了一个小型粉碎机,虽然每次只能粉碎半斤,但使用起来方便,粉碎的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打出来的粉足够细。有了它,省了不少事。

可问题不久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打粉机,使用不到半年,电机就烧了,因为是高速电机,得寄到外地进行维修,非常费时并且邮寄也麻烦。为了不影响工作,不得已只好又重新购置新的粉碎机。第二台机器使用没多久,噪音就很大,厂家建议换碳刷,可碳刷换后过不了几天,又出现了问题。这样频繁的故障也引起了厂家的重视,于是派本市的业务代表上门指导,业务员看了我们的操作过程,说了句,“你们装料时装得太满了!”

我们很是疑惑,他便解释道:“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打粉机装料装得太满,药材塞得满满的,没有活动空间,很容易将刀片卡死,刀片卡死后电机处于短路状态,负荷过重,就容易被烧坏…...”

业务员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是啊,的确如此,在投料时为了省事,不管粉碎什么药材,我们一直都装得满满的,普通的药材没事,遇到三七这些难以粉碎的药材时,装的太满,的确容易将粉碎刀片卡死,看来我们一直忽略了“度的问题”。

业务员接着说:“打粉机的料斗就好比人的胃,人吃得过饱,也会撑得难受,消化也会受到影响,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此,何况是这个铁疙瘩呢?爱惜点用,投料时装个六分、七分,多打一次就可以了,好事不在忙中求嘛!”

送走业务员后,他无意中说的话却时时在耳边回响,“投料时装个六分、七分,多打一边就可以了,好事不在忙中求嘛!”

很朴实的道理,却值得反复思考。

其实干什么事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容易适得其反,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只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而已。

我们常听老人讲,说话不可说得太满、太过、太重......

吃饭吃个半饱才有助于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说话要留有余地,这样做事才会有回旋的空间;开车的人都知道两车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要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这些不肯定的字眼,人们习惯于使用,不是因为不自信,而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

因此凡事要留有余地,把握好一个“度”,不要把话讲的太满,要收放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多么好的人生哲学观!

中医里面有五劳七伤之称,五劳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描述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视、卧、坐、立、行这五种基本的起居动作,都不可过度,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都会伤人。

平常我们经常建议病人多多锻炼,有些病人就把握不好这个度,锻炼过头了,反而伤了身体。

有些病人打太极拳,原本是个很好的锻炼方式,但蹲久了,站长了,久容易伤骨,出现骨质增生,网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其实这不是打太极拳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问题啊。

睡觉是一种享受,但睡过头了,就不是享受,反倒是受罪了,伤身体了。上班族大多都深有体会,平常每天正常上下班,感觉还好,遇到周末,早上睡到十一二点才起床,人越睡越没劲,睡得浑身发软,这就是久卧伤气,睡得过久,气虚了。

仅仅只是周末睡睡觉就如此,如果每天睡觉如此会咋样呢?

有一些病人,在没有退休前,每天正常工作,正常起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但退休之后无所事事,养成睡懒床的习惯,每天睡到十点多起床,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会越来越虚弱,体质越来越差,反而没有上班时健康,这其中的关键问题,还是一个度的问题,睡多了,休息过度了,体质不仅得不到增强,反而越来越差。

我常常告诫一些气虚的患者,每天晚上不要睡得太晚,熬夜伤阴又伤阳,早上不要起的太晚,久卧伤气。

肺主气,久卧伤气,伤的不仅仅是气,还有肺啊。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站的时间多,站多了也伤身体。在教师这个群体中,腰椎间盘突出或膝关节骨质增生的患者比比皆是。

肾主骨,久立伤骨,不仅仅伤的是骨,伤的本质上来讲,还是肾啊,所以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就很容易出现肾亏。

人体五脏的精气皆上注于目,但与目关系最密的物质是血,目得血则视。而目为肝之所开窍,肝脉系目,肝藏血,肝血滋养人的眼睛。用眼过久,首先会耗肝血,肝所藏之血被耗,则人体的血也会被消耗。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不爱惜眼睛,长时间看书熬夜,上网或迷恋于电视,以致出现双目干涩、视力急剧下降。因此,这样的患者平时应该注意适度用眼,看一段时间的书后,要外出远眺,或做眼保健操,老年人看书报或电视、电影等也应以1-2小时为宜,持续时间不宜过久。对于贫血的病人,用眼上更加应该注意把握好这个度,这个度把握不好,最终伤的不仅仅是眼睛,而是人体的阴血,乃至整个身体……

除了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伤人之外,还有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不节伤志,古人将这些总结为五劳七伤。可以看出,视、卧、坐、立、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也最大,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所以,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论是劳身还是劳心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调节神经和身心,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关于“度”的问题,不仅仅是五劳七伤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度的问题,太过与不及,都达不到理想的结果。生活中通常我们会注意到不及的坏处,而往往忘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只有招式保持在一定的度之内,才能自由的进行阴阳转换,才能体会到刚柔并济的意境。招式过老了,就体现不出“柔”,展现的只有“刚”,只有阳。因为阴为阳之基础,没有了阴这个基,刚也就算不上真正的阳了,所以打太极拳,打的就是一个“度”,招式上失去了度的太极拳,也就算不上真正的太极了。

打太极如此,治病也是如此。临床上我们常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胃病,通常情况下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胃部不适明显好转,停药后不久,病情再次发作,病人常常抱怨医生,为什么没能将他的胃病彻底治愈,借用农村的俗话,为什么没能将胃病“挖根”?

胃病能挖根吗?挖得了根吗?

许多胃病患者,不按时就餐,暴饮暴食,饮食偏于过酸、过冷,喜欢喝浓茶、咖啡......

这些都是胃病产生的诱因,这些不良的生活不改变,靠药物来治病,那是舍本逐末。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想彻底根治胃病,只能“三分治,七分养”,学会调养自己的胃,爱惜自己的胃,才是治疗的根本法则。

胃病的调养,首先要养成一天三顿定时定量的习惯,不能闲的时候吃个饱,撑得难受,忙的时候,两餐合并在一起吃。都市上班族,每天为了赶着上班,常常忽略了吃早饭,这对胃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

第三: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

第四:胃不好的人尽量少吃寒性的食物以及水果。

第五:胃不好的人,吃完饭后饭后不宜工作和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对消化比较好。

第六: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抑郁和脾气急躁,是胃病的大忌。

药物治疗只能治其三分,七分需要自身的调理,如果为了彻底的治好胃病,长期服药,最终反而制造出新的胃病来。比如反酸的病人,为了抑制胃酸,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等药物,结果胃壁细胞长期被抑制,最终容易换萎缩性胃炎。找到胃病原因,纠正不良的习惯,适度的药物调理,才是胃病挖根的办法啊!

不仅仅胃病如此,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都是如此,药物调理的目的是折其病势,病势转换了,疾病就会向好的方向转换,这时纠正以往促进疾病发展的因素,顺应五脏的生理规律,疾病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如果盲目的靠药物来治疗,过度治疗,不仅浪费社会资源,对疾病也是没有帮助的。

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去解决,则疾病永远治不好。

治病如同打仗,《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打粉机投料需要留三分,打太极招式上也需要留三分,胃病的药物治疗上只取三分,倒茶只上七分,斟酒只取八分......

治病用药如此,打仗用兵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啊。

生活小事可以感悟真理,通过真理则可以透视人生。做人做事也要留三分啊!

道理就是如此,看似略有缺憾,其实已是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