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九龙湖风景区:天池华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4:22

天池华山

    天池华山,一山二名,西曰天池东曰华山。因山巅有巨岩矗立,形似盛开莲花,故称莲花峰。“华山”相通,华山亦称花山。《吴地记》载:“晋太康二年,生千叶石莲花,故名”。可知山名由来已久。自晋代起,代有高僧名士,在此避世隐居,故又名“就隐山”之名。

    华山,岩壑深秀,浓荫蔽日,山景盘曲,涧水清凉,景色清幽。到此则有隔凡离世之感。自御道上行,一路可见大量摩崖石刻。明代文学家赵宧光的“华山鸟道”篆文反书,字大如人,分外夺目。清帝乾隆的“清远”,集中概括了此地秀丽幽雅的意境。沿途有“隔凡”“宿坠”“凌风栈”“白步潺湲”“穿云栈”“洞天福地”等三十余处石刻,形象生动反映了山中景物的形势地貌。山中有平地,上有“翠岩寺”,寺额为李根源所书。寺建于晋代。寺毁但寺基全部石柱犹存。给人以沧桑之感。寺东石坡上,有元代接引大佛石像,高三丈,誉为“吴中第一接引佛”。

    寺后有登山石道,沿石级而上,可见凿阴通幽之石刻及“五十三参”石阶,人行其上,咚咚作响,是花山一大奇观。据传,康熙南巡游花山,欲登莲花峰,山僧为迎圣驾,一夜之间凿成五十三级石阶,取“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五十三参”右侧,有康熙、乾隆御碑。康熙游山赐“翠岩寺”额并赋诗一首:

欲向青山涧壑行,青云又变晓阴轻。

勾陈不遣惊禅定,恐碍林间碧草生。

乾隆诗云:

警跸来初地,青山鸟道深。

风生松涧合,云暗石共青。

静昼飞闲蝶,余春噪晚禽。

空留支遁迹,物外托宸襟。

    经“五十三参”复上行,即见“秀屏”。崖壁上刻形象缭绕的“云”字,“云”下之字因下面改刻乾隆御诗且仅留一画,究竟何字,已无法知晓,留待考证。过“秀屏”曲折上登,即达莲花锋,峰顶巨石上宽下窄,似倾非倾,山风拂过,大有摇摇欲坠之势。

    花山自古是佛教胜地,自东晋支遁来此卓锡,代有高僧名士以山就隐。现有临济正宗三十一至三十八代高僧塔林。禅师塔造型庄严秀美有较多的文物价值。

天池山,兴于晋代,盛于元明清,清末初开始衰落。东晋支遁在此苦心经营二十年,德闻于朝,晋帝嘉其志“拨银十万缗”营建。

    天池之景深藏不露。远观,与其它山并无二致,非入内不得见其豁然开朗之貌。

    沿新建头山门路级而上,道旁林密成荫,山石奇坳,涧流成韵,左折至正山门,方见别有洞天,大有入桃花源之叹。中间,一汪清池,碧波涟涟,横亘数十丈。“天门”嶙峋怪石倒映池中,水底白云飘浮,如青烟拂涟漪,薄雾拥青波。池对面摩崖石刻“水底烟云”确是悟景妙语。正山门左侧石刻“宛如桃源”“吴中胜迹”均为名人所题。附近石刻有“礼佛”“读经”“寿星”等。有清石罗城,是“明右副都御史毛珵之墓”,毛珵,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曾提出讨伐宁王之乱之策,官南京右副都御史,督视江防。入寂鑑寺正山门,新凿“洗心池”顿现眼前,面积开阔,中有曲桥石蹬贯通北面廊亭,左有翠竹密林,乃夏日消暑佳处。循廊亭北折,见寂鑑寺石屋,石屋坐北朝南,面宽三间,屋内顶部穹窿形,内有石凿佛像及云龙浮雕。此石屋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所建,是江苏仅存的元代石结构建筑群,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石屋旁有“真彼岸”石刻,“真”字中缺一横,寓“世事似真非真”之意。

    沿石屋右侧上行,有楠木厅,为今人依建于此。右侧东行,可见泉水多处,题为“钵盂泉”“地雷泉”“盈盈泉”。寺四周群峰围抱,巨石林立,皆以摹石之形而命名,如“金蟾”“牛岭”“虎跑”“翻经石”“仙人脚”等,有天池十八景之称。史载此处曾建三高祠,系祭祀明代赵凡夫、王莽庵、朱白云三贤。出寺沿石梯拾级登莲花峰顶,但觉山风满怀,屏山献青,俯视天池全景,宛如翠珠嵌壁,秀色可餐。

    古人喜夜宿天池赏山月,曾留下不少诗简咏月。明王稚登《天池看月》诗最为人推崇:

禅心何处是,窗里石莲峰。

池黑松千片,崖深月一重。

山光寒客剑,霜气入僧钟。

怜取嫦娥意,清辉照病容。

    天池山北有“贺九岭”,因吴王贺重九而得名。贺九岭旧为苏州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岭上有明代所建道观。岭南有拱形石关。东西各一座。西石关用石灰岩构筑,循坡而建。东石关,用花岗岩构筑,西关两端砌金刚墙,石关古道,摩崖“贺九岭”之字。雄伟有力,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