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微盘:丁刚:英国没资格做人权“教师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07:54
  2011年07月25日09:36  环球时报

  丁  刚

  《世界新闻报》暴露了西方弊端的冰山一角

  英国政客喜欢讲人权,尤其喜欢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讲人权,似乎这是他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专利”。在某些英国政客看来,世界人权的课本就是英国人编的,教杆自然也要拿在他们手里才对,这让他们总有高高在上的快感,殊不知这只是种虚幻罢了。最近发生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从去年访问中国,到今年在伦敦接待到访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卡梅伦时常“关切”中国的人权现状,并提出种种“希望”。现在推算起来,这位英国首相为中国人权发展“忧心忡忡”的这半年,也正是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窃听风波逐渐引爆的关键时期。据报道,该报自2002年起即面临着窃听指控,但一直百般掩饰,回避调查。而几任英国政府首相与该报的大老板默多克都关系甚密。《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库尔森还曾是首相公关顾问。

  如此严重的侵犯人权的行径,我们至今没听到哪位英国政客对自身的人权问题作一些哪怕是浮皮潦草的检讨。他们只是把对默多克新闻集团的批判,作为反对党的政治攻击手段而已。这样的政治现象折射出长期英国政治与新闻报道的深层次问题。

  默多克集团多年来霸占英国媒体市场近40%的份额。英国政界、商界、舆论界、知识界都不得不对其忌惮三分。久而久之,一种权贵共谋的现象就在英国开始滋生、蔓延:大媒体集团挟持大众民意,与各个政党的政客相互勾结,法律与道德的界线常常被无形地绕开,公众利益常常被侵蚀。据披露,《世界新闻报》长期使用窃听、欺诈和贿赂等非法手段获取新闻,大量侵犯他人隐私及个人利益,受害者多达4000余人。

  更糟糕的是,据有人估计,《世界新闻报》只是暴露了整个西方世界新闻自由弊端的冰山一角。在西方民主制度设计上,看似因为权力分立形成的制衡,很可能会在长期博弈之后形成“权力共谋”,并日趋走向极端,这或许是西方政治的体制性弊端。

  《1984》发生在英国

  一向不忘提醒别国注意人权问题的首相卡梅伦,现在变蔫了。因为无论他怎么说,7000万英国国民中的多数人恐怕都不会相信,这位和新闻集团媒体高管关系密切的首相真的“清清白白”。

  这使人想起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84》一书中描述的“时刻受到监视,人人自危”的极权社会。直到今天,包括英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的政客和评论人士,还常常会借奥威尔的话来指责东方国家,可谁曾想,奥威尔几十年前对东方国家的预言竟然在他的母国应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但凡那些把自己看成是教师爷的人,总会不惜拿着放大镜去挑别人的毛病,对别人指手画脚,因为不那样做,就显示不出来爷的身份,这样的爷当久了,自我感觉就会很好,对自身的问题和毛病就更不易看到。《世界新闻报》事发后,有西方媒体人士出来辩解说,正是因为英国坚持自由人权的理念,才使得电话窃听丑闻公之于世。英国广播公司居然不知羞愧地搞出个什么“窃听事件反映西方自由人权理念力量”的报道来。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严重混淆逻辑,也低估别人对此事的理解能力。说来说去,还是英国的人权优于别国的人权,英国的媒体“高人一等”。至于《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产生的动机和社会原因,尤其为什么会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却不愿深究。这真像中国的一句流传颇广的绕口令所说的那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其实,此次《世界新闻报》的丑闻被揭,恰恰表明,西方现有的体制并不能有效地遏止这种违犯人权的行径。正如伦敦大学媒体传播学教授詹姆斯·卡伦所说,西方媒体早已经习惯于商业化的模式,而成功的标尺就是报纸的销量和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没有一家英国小报会为了追求理想中的新闻道德,而放弃去迎合受众的需求。在英国,新闻自由、隐私权的保护都是可以通过法律来做出不同解释的,但商业销量却是媒体坚决不会让步的地方。

  《世界新闻报》的丑闻虽然闹得很大,但作为基本人权之一的民众隐私权益究竟怎么保护,应由谁来保护,能不能由此得到解决,新闻工作者如何处理道德与职责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西方媒体因此也并不比别国的媒体更优越。

  恰恰可能正是在所谓民主自由体制对个人主义的怂恿下,《世界新闻报》的记者编辑的名利、贪财之心才会占了上风,以至于置社会责任感而不顾,滑过道德界线,干下如此大规模侵犯人权的事情。

  英国人权有严重的历史前科

  我们并不指望英国的政客,还有其他西方的政客会因这一事件而多一些对自身体制的自知自明,今后他们还会借人权对第三世界国家指手画脚。实际上,这是西方长期以来对发展中国家的一贯做法。

  过去两三百年,以英美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将第三世界深深裹胁进以他们为中心与标准的贸易、政治、思想、人权体系中。以中英关系为例,英国从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巴黎和会与列强瓜分、分赃中国利益,足可见到英国对于世界人权侵犯的前科与案底。

  近半个世纪来,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英国被迫逐渐退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盘。但凡是英国前殖民地,都会在英国退出前后留下许多人权创伤,比如印巴纷争、香港经济危机、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困局等。英国不久前还是人权的施害者,怎么一下子就突然变成人权的关切者了?英国为何不与别国分享一下它转变的心路历程呢?

  多年来,西方舆论往往为了论证其行为的合理性,总是会诉诸于把对方“妖魔化”的手段。对别国人权说三道四的背后,目的无非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优越感。但现在的问题是,西方这种道德和人权优越感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而已。▲(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