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竹大神之宠19楼:古镇木渎:毕沅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5:26
毕沅的故事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点击数: 297
三写梅花诗
毕沅是清代太仓州镇洋县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去世,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毕沅的母亲张藻是娄东著名女诗人,为“西冷十子”之一,才华横溢,学识渊纯。毕沅六岁时,张夫人就教他《诗经》、《离骚》;到十岁时,毕沅已经通晓音韵,能诗善文,被人们称为“神童”。

看到沾沾自喜的毕沅,张夫人心中有些担忧,怕他听惯了赞扬声,从此不思进取,成为当代仲永。于是,她咬咬牙,把年仅十余岁的小毕沅只身送到百里之外的木渎镇,拜在了著名诗人沈德潜的门下。沈德潜的学馆之中有不少富家子弟,他们大都在木渎镇上构筑别业,饮食起居有家眷僮儿相伴,衣食无忧,生活舒适。而毕沅家贫,不要说购地起屋,就连高档一些的客栈都住不起,只能孤身租住在镇郊灵岩山麓的一农户家中,条件十分艰苦。因此,也常遭那些富家公子的讥讽。
这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只一会儿功夫,学馆门前的永安桥、山塘街都被大雪笼罩了,天气十分阴冷,许多富家公子难受地搓手跺脚,听课也心不在焉起来。只有毕沅一人正襟危坐,认真听课,唯恐漏了一个字。这一切,沈老先生全都看在眼里,他想:雪越下越大,学生回家的路也越难走,索性就早些放学吧。在放学之前,他又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以“梅花”为题,作诗一首,明天一早交卷。毕沅回到灵岩山麓的茅舍,厚重的积雪压在屋面上,有几处已经漏塌,雪花从屋顶、门缝、窗洞各处钻了进来,室内与室外一样寒冷,但小毕沅丝毫不为所动,他正全心构思着老师布置的梅花诗……
第二天清早,毕沅被一阵若有似无的幽香唤醒,推开柴门,循香而觅,原来香味来自房屋东侧山岩旁的一株老梅。经过一晚冰雪的浸润,老梅沐雪开花,虽然着花不多,但清香四溢,让人神醉。此刻,毕沅灵感突现,他对昨天老师布置的“梅花诗”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上课了,沈德潜要各位学生作“梅花诗”,当堂讲评。几位富家公子开始搜肠刮肚起来,有的把《诗经》翻了又翻,有的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眼望着天花板发呆,也有的装模作样写了几行,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半个时辰过去,还不能成篇。只有毕沅铺开纸来,略作沉吟,便一挥而就:
"侧侧东风淡淡烟,萧疏最爱砚山前。
琴中旧曲谁三弄,江上相思已一年。
老干不花香亦烈,空腔著藓志逾妍。
几湾流水千寻壁,有客冲寒正泊船。"
写罢,毕沅意犹未尽,又续写九首,把个沈老先生也看得激动起来。他见毕沅的《梅花十首》,不但写出了梅花的神韵和精神,更把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巧妙地融入进去,同时,还将自己对灵岩的钟情、对故乡的思念一一嵌入诗中,情真意切,字字珠玑。以毕沅这样的年龄,写出这样的好诗,作为老师的沈德潜又怎能不激动呢。他满怀期望地对毕沅说:“你能在林逋的‘暗香疏影’之外,写出如此好诗,真是别开生面啊。好好努力吧,前程不可限量啊!”
后来,毕沅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于三十岁时高中状元,踏上了为官报国之路。
转眼已是乾隆三十四年的冬天,毕沅任甘肃道台已有四年。远在异乡的他被浓浓的乡思所扰,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一天,他早早起床,推窗一望,看见远山近树全都披上了一层银装,顿时,一种踏雪寻梅的冲动涌上心头。他只身一人披衣而出,在茫茫的雪地里漫游,他要寻找那一枝属于他的寒梅,他要效仿唐人“驿使寄梅”,把那份浓浓的乡思连同梅花捎寄给千里之外的江南亲人。无奈,他在雪地里漫寻了整整一个时辰,徒手而返,不过,他心中的梅花已经找到。毕沅回到衙署,磨墨展纸,满腔乡愁从笔底流出:
"三弄音传绿绮琴,            山人为尔入山深。
有生孤注或高节,            无意相逢惬素襟。
妙处不关色香味,            悟时已彻去来今。
十年空谷云踪杳,            薄蔼轻烟写一林。"
此刻,毕沅诗思泉涌,攒积多年的思乡之情喷薄而出,十首梅花诗一气呵成。后来,他把这一组诗称为《后梅花十首》,以与前十首梅花诗相应,然后,又无限惆怅地加上了一段序言。他在序中特别思念恩师沈德潜,他感叹地写道:“恩师已经作古,又有谁人来评价这前后梅花诗之中的得失呢?”
转眼已到乾隆五十四年的冬天,毕沅五十九岁,不久前,他刚被乾隆升任为湖广总督,虽说新官上任,但他没有丝毫喜悦,为官三十多年来频繁的波折和贬谪,乾隆的喜怒无常,使他对官场的风云变幻了如指掌,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退隐情绪。早在四年前,他已吩咐远在苏州的家人在灵岩山麓、他当年的苦读之地购买了五十亩地,依山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致优美的灵岩山馆,在山坡上栽种梅花一千株,又在山馆之中另建了一座问梅禅院。看来,他是真想效仿林逋,以梅为妻,终老偕隐的了。如今,馆已建成,但自己却不能前往,窗外雪花飞舞,想来江南的梅树一定已经花满枝头,暗香浮动了吧。此刻的毕沅,已完全被这种思梅思乡之情控制,他推开门,跌跌撞撞往雪地深处走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毕沅满身泥水回到了衙署,寓居在此的好友、木渎人徐友竹看见他一副狼狈相,忙问缘由。毕沅满怀深情地把自己思梅心切访梅不得的感受说了一番,眼睛之中已噙满了泪水。他来到书房,让徐友竹为他备好纸墨,一首《忆梅词》一挥而就:
香水溪,灵岩麓,翠微深处吟堂筑。门巷寂寥嵌空谷,手种梅花一千本,冷艳繁枝绝尘俗。此花与予久目成,任教消受书生福。春云荡漾日温暾,万顷寒香塞我门,一桥残月数村雪,茫茫玉    飞无痕……花灵曩日盟言在,垂订还山在几时。醒来凉月已三更,疏影依稀素壁横。香落琴弦弹一曲,尔音千里同金玉。花如不谅予精诚,请问邓尉山樵徐友竹。
毕沅在诗中对寒梅倾诉了无限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在他心目中,“香水溪,灵岩麓”那片秀美的土地便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官场充满险恶,他已无意久留,他想回去。
可惜的是,那座耗资十万两白银,历时五年而竣的灵岩山馆,毕沅生前一日也没有住过。嘉庆二年,毕沅病逝于湖广总督任上。遵其遗嘱,他的灵柩被安葬在灵岩山的东北麓。生前不能如愿,生后长眠于斯,这一点,总算是让毕沅圆了一个梦,他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与梅花相知相伴,直到永远。
(周菊坤)
忠厚得状元
乾隆十八年,23岁的毕沅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但是,后来两次参加“春闱”会试,都名落孙山。毕沅早年丧父,家庭生活较困难,无法一门心思专事读书科举之业,于是依从举人拣选制度,于乾隆二十二年谋得了一个内阁中书之职。不久,又调任为军机处值班章京,负责收发文件,值值班。毕沅志趣高远,牢记母亲教诲,一定要为毕家门第争光。俗话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毕沅的老师、著名诗人沈德潜也是到了67岁才中的进士的。毕沅如此年轻自然不肯罢休。于是他利用在军机处工作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同时,他也关心天下大事,学习朝廷典章制度。他在军机处“治事识大体”,精明能干,大臣们都预言他将来准能成大器,干大事,这对毕沅的激励不小。
乾隆二十五年,毕沅第三次参加会试。刚巧,他在军机处的两个同事诸重光、童凤三也参加这一科的会试。考试结束,三人便一起回到军机处照常工作,耐心等待放榜。
当时,诸重光和童凤三已是颇有才名的文人,书法也写得好,为人活络,所以平时非常傲慢。与诸、童两人相比,毕沅虽然学问也不差,但书法则颇逊色,而考进士,书法能给主考官一个“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会试放榜前一天,照例该轮到诸重光值西苑夜班。太阳还未偏西,诸重光与童凤三两人一起来到军机值班房,毫不客气地对毕沅说:
“秋帆兄,今天晚上的夜班须你继续值下去!”毕沅一时弄得莫名其妙,忙问道:“这是为什么?”诸重光带着几分讥笑,冲着毕沅说:“秋帆兄是个聪明人,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不说你也清楚,我俩的书法比你好,明天放榜倘若中试,还要去争取殿试鼎甲,所以要作些准备。而你的书法不行,即使明天榜上有名,殿试也最多不过考个三甲末名进士,难道你还敢有什么分外之想吗!?”
说完,两人头也不回,便扬长而去。毕沅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地待在值班房值连班。毕沅性格随和老实,故而也未计较此事。
当天傍晚,朝廷将一份朱批奏折发到军机处值班房。毕沅闲坐无事,便打开阅读起来,原来是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的一份奏议,上面有乾隆皇帝的御批。毕沅对此颇感兴趣,反正没事,从头到尾,反反复复读了几遍。
第二天放榜,毕沅、诸重光、童凤三三人都榜上有名,毕沅还是第二名呢。
会试之后,三人都紧张忙碌地准备殿试。几天之后,三人又相逢于太和殿上。只是诸重光、童凤三得意洋洋,仿佛胜券已操,状元非他俩莫属似的。而毕沅虽然显得很沉着,但因连续值夜班,休息不好,脸上带着明显的倦意。
等到进入考场,拿起试卷一看,发现这次殿试对策的试题很特别,一反往常泛论经史之题,四道提问题都是关于新疆屯田之事。
原来,当时新疆刚刚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准备在那里屯田戍边,因此想借此机会选拔一些熟悉并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才,于是亲自出了这些题目。
平时熟读四书五经,一心揣摩笔帖书法的诸重光、童凤三,拿到试卷后顿时急得不知所措,好不容易静下心来,冥思苦想地写了一通,总算交了卷。
毕沅心里却暗暗高兴!那天晚上的班总算没有白值。于是,他便根据那份奏折上所提的问题,结合自己关于屯田戍边的一些看法,答得特别顺手,顺利地完成了试卷。
考试本应以文取士,但清代皇帝重视书法,所以殿试便偏重了书法。毕沅文章虽然“条对独详赅”,但因为书法欠佳,主考官将他排列在第四名。而诸、童两人的卷子文章、书法漂亮,分别列为第一、第二名。按照殿试规则惯例,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一般是在试卷的前三名中产生。第三名以下,就只能列入二甲或三甲进士了。
乾隆皇帝亲点状元时,发现前三名的试卷都不令人十分满意,于是往下翻阅,读到第四名毕沅的卷子,虽然这份卷子书法一般,但其对策详赅明确,议论贴切,有许多独到的见地,与自己的想法很相近。乾隆皇帝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抽拔置前,当场决定点为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诸重光因原来名列第一,总算凑合了一个榜眼,童凤三则列为二甲第十一名进士。
此事后来慢慢传开,人们都说毕沅是因忠厚老实得福。
(李嘉球)
礼贤下士
毕沅是乾隆时期名臣重宦,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历任陕甘、河南、湖广等地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要职近三十年。他是清代百余名状元中收入最为丰厚者之一。
毕沅从小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母亲的熏陶教育下,毕沅形成了性情儒雅,同情穷人,爱惜人才,乐于施舍,帮困济贫等优秀品德。他平时身边常常是名士云集,像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严长明等著名文人都出其幕下。谁有困难,接济千两万两,他也在所不惜。人们将他比作春秋时“四公子”中的孟尝君。
著名诗人黄景仁,才气骏发,笔力矫健,有李白之称。但是,黄景仁脾气怪癖,狷狂寡谐,生活贫寒潦倒。一天,毕沅读他的诗作,读到“一家俱在西风里,九月寒衣未剪裁”的诗句,十分感慨,马上派人送去银子五十两,聊补无米之炊。当时,黄景仁在京城正是债台高筑,又身缠重病,收到这位素昧平生、远在陕西的巡抚大臣送的银子,真是感激涕零,于是给毕沅写了封感谢信,并在信末顺便提出,能否请毕大人好事做到底,让自己就在大人手下谋个人差使,或帮忙在陕西谋个一官半职。
毕沅收信后对黄景仁的直率十分赞赏,觉得像他这样个性刚强的文人,写信向他提出如此要求,肯定已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因此,积极联系,出资为黄景仁谋得一县丞之职,写信请黄景仁马上前来任职。
可惜,黄景仁在赴任途中因病逝世,未能到任。毕沅得知消息,十分悲伤,出资为他料理后事,还派洪亮吉送其灵柩回到家乡武进,安抚其遗属,抚养其母亲,后来又为黄景仁整理出版了诗集。
程晋芳初入毕秋帆幕府时,无所事事,毕沅便勉励他多读些书,程晋芳则回答说:“自己行箧中无书。”
毕沅便问他:“读书人,怎么能箧中没有书的呢?”
程晋芳回答道:“以前原有的书,因手头缺钱卖掉了,现在没有钱买了。”
毕沅听了很内疚,责怪程晋芳为什么不早对他说,当即吩咐家人:“今后,倘若程老爷要买书,钱尽管给!”
程晋芳自然十分感激,努力读书,博览群书,不辜负毕大臣的期望。后来,程晋芳考中了进士,在翰林院当了十来年的编修,颇有文名。
程晋芳生性豪侠,慷慨好客,但俸禄收入不高,结果负债累累。无奈之下,便请假赴陕西,打算找毕沅,弄几个钱,回乡度晚年。毕沅见当日“门客”回来,十分热情地接待,对他说,既然是故地重游,你多住些日子,好好在陕西玩玩。程晋芳愉快地答应了,谁知在毕沅署中才住了一个月,便因急病逝世。毕沅十分悲痛,放声大哭,说:自己从此少了一个知己朋友。毕沅认真安排后事,代他偿还了一切债务,并派人送其灵柩回江苏淮安。
阳湖孙星衍是春秋时期“兵圣”孙武的第七十五世孙,颇有文才。他在毕沅幕府时,恃才傲物,狂狷不拘,喜欢狎侮奚落别人;情性又偏急,一不称心便开口骂人,其他幕客都讨厌他。有一次,严长明等人实在忍无可忍,就联名写了一张揭帖,强烈要求毕大臣驱逐孙星衍。揭帖末尾还用威胁的口气写道:如果大人继续要留下孙某,大家便“卷堂而散”。
毕沅见了,很不高兴,说:“我请来的人,怎么大家都要赶走他呢?即使不愿与他共处,也还有其他别的办法嘛。”于是,特地为孙星衍构筑了一处房子,让他单独一人居住,待遇比以前更好,还给他增加了一倍薪俸。其他幕客心里很不服气,但细细想想,毕大人平时对大家都很不错,再说孙星衍毕竟已从大家眼皮底下迁出,可以说目的已达到,也就心平气和了,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毕沅提携出身贫困的寒士,真可谓不遗余力。一天晚上,毕沅悄悄来到其幕客住处,想看看幕客们在做些什么。幕客们读书的读书,练字的练字,或吟诵唱和,或弈棋娱乐,各得其所,毕沅见了,心里很高兴。当他打算转身返回时,发现客舍外墙根下有个人在焚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他静心一听,意思是说:家境贫困,母亲年迈体弱,远道来投靠毕公,想求他推荐一个地方去教书,可是来此已数月,还未寻到落脚谋生处,万望神灵保佑云云。毕沅虽未去打扰此人,悄悄走了,可他心里十分内疚,觉得自己对幕客照顾关心不够。
第二天早晨,毕沅便将那幕客叫到抚署,告诉此人昨晚他的祈告,自己都听到了。那幕客感到很不好意思,连连说“对不起”。毕沅则诚恳地说道:“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本巡抚。一纸推荐,不是我不肯写,只因知道你家有老母,不能远离,所以犹豫了许久。”
毕沅取出五十两银子,接着说:“这聊作盘缠,你明日就回家,去看看家中老母亲。”还拿出一封亲笔信,叫他带给当地某银号,并叮嘱道:“你可不要像殷洪乔!”
殷洪乔,是晋代文人,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临走前,京城中的许多人都叫他带信,多达一百余封。可是,他走到南京时觉得太麻烦,将别人托带的信全部丢入江中,并祝祷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不能做送信的邮差。”
那幕客不知道那封信的内容,只道是毕大人不想用他,送点钱打发他走路,自己没有达到目的,还得替人家办事,顺便捎书信,毕大臣也太瞧不起他了!越想越郁郁不乐,退出抚署,回到住所,将那封信随手丢在书箱里,打点行装踏上返乡之旅,回家后便将毕沅所嘱之事忘得一干二净。
有一天,那幕客突然想起了毕沅交他的信,心想反正闲着无事,自己毕竟受过人家的馈赠,做这点事也应该,就替毕大人送去吧。他找到了那家银号,主人接过信,拆阅之后,向他祝贺道:“毕大人送你一千两银子,吩咐放在我这里,让我每年将利息给你做薪水。毕大人信上有几句话要我转告:从今以后,你可以不再到处奔波,好好放心照料母亲了!”那幕客又惊又喜又感激,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回家后,幕客在家中设立了毕沅的长生禄牌位,每天早晚点香跪拜,直到他去世,从未中断过。
毕沅爱才惜才,幕府收养了众多的门客,当然也自有用才之处。他仿效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经二十年不懈努力,四易其稿,编写了一部《续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二十卷,计二百余万字,填补了我国编年体通史上的空白。此书的编写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力于幕中门客,特别是得到了邵晋涵、章学诚、钱大昕等当时史学家的帮助。
毕沅对待门客宽宏大量,从不计较,他体谅别人,还经常成人之美。他曾有个门客与一位侍妾私通,两人怕事情败露要受惩罚,就偷偷逃跑。毕沅开始也感到很气愤,怪两人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打算派武士去追杀。转而一想:“事情已到此地步,何况他们敢冒这样的风险偷情,想来也是情之所驱,不能自已,杀之何益?不如索性成全了他们!”吩咐妻子马上拿出一笔钱,派人追送上去,并交待说:“如果能追上,就告诉那位门客,你既然想要侍妾,为什么不早点明说?现在事情闹开了,毕大人也不怪你,而是担心你俩途中盘缠不够,所以特地派我追来送钱给你们。希望能好自为之,将来也许还有机会见到的。”派去的人果然追上了他俩,那门客与侍妾既感动又惭愧,再三转告谢意。
嘉庆四年,因事牵连,皇帝算起了死人帐(毕沅死于嘉庆二年),追加其罪,将当初赐给毕沅两个儿子的世袭之职革去,并籍没全部家产。那个带侍妾私奔的门客此时已在刑部当了官,正好由他和一位大臣处理查抄之事。正在搜查清点时,忽然来了一位姓查的巨商下人。他手持名帖对那位大臣说:“毕家有个直径尺许的翡翠盘,是我家主人之物,听说毕家被籍没,特此派我来,央求大人让我取回去。”大臣将信将疑,举棋不定。门客便恭恭敬敬地上前证明道:“确有此事,那盘子的确是从查家借来的,以前我在毕家当门客,亲眼所见。”于是大臣只得允许来人拿走。
其实,那盘子根本不是借的。门客欲报毕沅当年之恩,在暗中串通姓查的来认领。事后,又说服姓查的出一万两银子买下这翡翠盘,他则将这笔钱送到了毕沅的夫人手中。
(李嘉球)
寿诞上当
位至督抚的毕沅,身为朝廷重臣,同时又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学者,十分注意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在他任陕甘总督时,曾亲自实地考察,发现并重建了周公墓,又在周公墓旁新增了文、武、成、康四座陵墓,找来那些原来世代奉祀陵墓的周公子孙,由官府拨款,让他们世代管理和守护。之后,他又对关中的汉唐名胜如灞桥、温泉,崇仁、慈恩两寺以及西岳华山的古迹一一修葺,对乾陵、茂陵、西安明代城墙等著名古迹也屡次重修,保存至今。他见许多汉唐碑碣流散于秦中,散落民间,殊为可惜,便花费巨资,广泛征集,汇集于西安圣庙,这就是著名的西安碑林。在任湖广总督时,毕沅重修黄鹤楼,并延请了当时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为之书石篆刻,增色不少。
毕沅热衷于保护文物,自己对金石书画也非常酷爱,常不惜巨金购求。许多古董商得知毕沅有此嗜好,便想方设法搜找佳品,以牟取暴利。他手下的那些门生属吏更是到处搜罗奇珍异宝,送给毕沅,投其所好,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年,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正赶上他六十寿辰。许多下属都想乘此机会送上一份重礼,好让毕沅对自己引起重视,以求早日升迁。但是,毕沅早在赴任之初就明令禁止下属送礼行贿,违者严惩:初犯者罚俸三月,再犯者革职开缺。下属既有送礼之心,又怕毕大人不肯领情,万一毕大人当起真来,岂不弄巧成拙,马屁拍到马脚上。就在大家相互观望不敢盲动之际,却有一位不识相的知县官派仆人来送贺礼。毕沅闻讯,勃然大怒,喝令将送礼之人押上堂来,他要当堂审讯,严惩不贷。岂料送礼之人抬上公堂的竟是二十块大方砖,毕沅大为诧异,细看之下,只见那方砖篆纹斑驳,古香古色,而且年号题识也隐约可见,毕沅喜出望外:“哇,这分明是秦汉古砖啊!”毕沅平日博雅好古成癖,今日看见这些古砖,更是爱不释手,眼睛都发出光来,他对那位送礼的仆人说:“我早有通告,寿礼一概不收。你主人能留意古物,足见非一般风尘俗吏。此礼甚重,与寻常馈送不同,故暂留于此,你先回去致谢主人,待我隔数日再致谢忱。”
岂料那仆人听了毕大人一番夸奖,喜极忘形,跪下禀道:“我家主人为给大人庆寿,无物可敬,获悉大人好古,便预先觅取古砖拓本,召集工匠在县衙仿制。主人亲自监督。今蒙赏收,家主荣幸之极!”并将如何上色,如何使颜色剥落,如何生苔藓之诀,一一告知。
毕沅听罢,方知上当,尴尬之余,只能一笑了之。
(周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