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青岩寺几点开门:告别奇迹——反思高铁跃进 推动铁路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6:29:31

震惊!7月23日,内地两辆动车发生特大追尾事故,造成严重伤亡。反思!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第一时间点评道:“这么大的事故,怎能归咎于天气和技术性因素?”从奇迹到惨剧,偶然还是必然,实在是太值得反思了。【网友有话】【财·知道:中国经济如同一列高铁】【保险赔付何时跟上飞奔的高铁】【中国高铁隐秘产业链】

铁道部:高铁是人间奇迹

“中国式高铁”

铁道部:中国高铁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奇迹

王勇平:中国高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人间奇迹,是我们国家实力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样,世界铁路同行也为高速铁路事业的快速进步感到鼓舞。中国铁路仍将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完善我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详细]

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中国高铁7年走完了国际强国几十年发展历程

在中国,高铁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充满诱惑的生意场——国家资金的大笔投入,科技部门的研发力量,与高铁相关企业的涌入,甚至国际同行的态度,都成为搅动这个新兴市场的诱因。从04年开始引进高铁技术,到2010年,中国高铁用不到7年的时间走完了国际高铁强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详细]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

“提速先锋”李东晓

上级下了“死命令”:培训时间10天,必须把第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开回北京!“没两三个月,你们是开不走的!”德国专家迈克斯连连摇头。“那就打赌吧!10天后我们肯定能开走!”李东晓更倔——中专毕业,普通司机,却创造了中国高铁的众多第一。[详细]

凤凰调查

1.你怎么看“7·23”动车追尾事故? 主要是天气和技术性因素; 管理和运营因素居多; 大跃进惹的祸,偶然中的必然; 其他。 2.你认为从这次事故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训? 抛弃“奇迹”思维,扎扎实实发展经济; 安全比技术更重要,拔苗助长无意义; 政府主导有利弊,发展经济还得靠民间自发力量; 其他。 3.你认为铁路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强预算硬约束; 打破行政垄断,增强市场竞争; 政企分开,去铁道部化; 其他。
 

奇迹背后:大跃进、造假及腐败

轨道交通投资会转化成GDP 看上去很美

中国城市化需要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的投资会转化成GDP,看上去很好,但这只是表象。无度的扩张将造成资源浪费、产能过剩与税费增加,未来数年我国地方政府的赤字将居高不下。[详细]

GDP总量世界第一不是目标 别让经济车轮碾碎梦想

GDP增速第一不是我们的目标,GDP总量世界第一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低质量的GDP世界第一更不是我们的目标。让经济发展真正造福于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详细]

不少人怀疑 赶工期以及工程腐败才是造成故障频发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半年国家审计署对京沪高铁违规招投标问题的报告以及京沪高铁赶在7月前开通献礼这一情况,不少人怀疑,赶工期以及工程腐败才是造成故障频发的根本原因。[详细]

刘志军被曝不顾安全系数 造假世界第一 买300公里时速的车跑350的速度

外方卖给我们的合同上明确写着最高运营速度是300公里,而刘志军却要350公里,他的 350公里是假350公里,他是想买300公里每小时的车,跑350公里的速度。[详细]

技术绝非高铁唯一隐患 每条高铁线建设速度都足以与CRH380投产速度媲美

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就曾总结了威胁京沪高铁沿线环境安全的九大隐患,宣称全封闭的高铁线,也不得不面临诸如过往车辆坠入铁路线的威胁。[详细]

直面高铁安全

大国企靠行贿分羹高铁

铁道部长刘志军涉及哪条腐败链?为什么大国企也要行贿才能分高铁一杯羹?走出高铁漩涡的路在哪里?[详细]

高铁的安全主要在于轨道工程质量

王梦恕:每一段的工程质量、是否出问题都有记录的,一旦出问题,哪出问题,对不起,即使过了20年、30年照样被抓起来,这就是从施工到运营"安全要包100年",这个是很明确的。[详细]

日企指中国高铁安全堪忧

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社长葛西敬之公开指责中国不断发展的高速铁路行业“窃取”了外国技术,并且在安全上打折扣。[详细]

铁路工程师为什么不愿坐高铁

与中铁某局一位朋友聊天,我问他,现在的高铁到底有无隐患?朋友婉转地说,我们公司有个工程师,去年退休了。他在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详细]

高铁大跃进导致产能过剩危机

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投资271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33%。这意味着如果要完成全年8235亿的投资计划,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平均每月要投资920亿元,平均每天要投资30亿元。[详细]

铁路改革: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

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只不过是中国铁路改革万里长征第一步

如果不改革的话,现行的这种政企不分的中国铁路体制决定了它内部是很难从一起又一起的事故中感受到压力、吸取教训、进而取得进步的,这甚至与哪个人坐在这个位置上并无太大关系。只要制度不改,即便再免去更多人的职务,类似的事故也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详细]

打破垄断

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 让垄断的“好日子”不在

垄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过非常好过的日子,改革就要打破这个。应该承认,铁路行业的情况比较特殊,即使没有打破垄断,员工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过去这一直是一个谜,现在这个谜底揭开了,这种状况与管理者独断专行、追求政绩的品行有关。由此看来,铁路改革不但需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详细]

独立监管

基于现有铁道部成立一个独立的证监分开的监管机构

垄断行业改革的主要目标,还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监管改革需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铁道部转换成什么样的监管机构,就看将来怎么分开,成立铁监会、交监会都可以选择。据我所知,很多国家都是大监管模式。铁路将来监管机构是个什么样,是一步到位,还是慢慢来,怎么重组等,都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详细]

“7 23”事故会令傲慢的铁老大情何以堪?

一、铁道部声称先进技术的安全性受怀疑

从“7 23”重大事故以及京沪高铁的一系列事故来看,国内高铁技术有很多不完备之处,铁道部虽然不断声称技术先进,但事实很快证明,舆论界担心的问题都是真的。因此,铁道部今后的结局,要么是借机打破垄断实行彻底的改革,要么是在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压力下消失。[详细]

二、铁道部难对地方颐指气使

据我们了解,过去铁道部对地方政府是相当牛的。为什么牛?因为它手里掌控高铁建设规划,路修到哪里去?怎么修?都是铁道部说了算。甚至地方要建个车站之类的事,都得要铁道部批准才行。但在重大事故之后,损失在地方、善后擦屁股的事也要靠地方,估计铁道部求地方的时候要比以前多了 。[详细]

三、银行恐对铁道部另眼相看

过去铁道部拿着尚方宝剑修高铁,对银行很牛,不仅贷款利率压得极大,对银行开出的条件还十分苛刻。但现在形势逆转,高速铁路久不盈利、高资产负债的情况,迟早会让银行对铁道部另眼相看。[详细]

告别中国奇迹:慢是为了更有质量的发展

用信贷刺激投资创造的GDP不是奇迹是泡沫

过去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超过9%的平均增速,GDP跃居世界第二,可谓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经济奇迹主要是靠投资驱动、靠生产要素的投入驱动的。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模式的天花板。种种迹象表明,“低质量增长”、唯GDP至上的模式,已迫近社会承载力的临界点。告别中国奇迹迫在眉睫。[详细]

一、要改变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做法

其实领导人早就意识到过度追求GDP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还是要靠增强民众在官员任命、升迁上的发言权。[详细]

二、消除对投资和出口激励的扭曲 纠正结构的失衡

如果把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看成无市场经济,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只是个半市场经济,现在有必要实现完全的市场经济。 [详细]

三、政府财政透明 以舆论监督来挤压政府乱投资冲动

政府应逐步退出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强化政府财政开支的透明度,以舆论监督来挤压政府乱投资、乱消费的冲动。[详细]

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杜绝官员腐败企业寻租

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速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大多数人被抛下,否则列车就有脱轨的危险。收入分配两极化、企业的寻租致富、官员的腐败,构成了具有破坏力的组合。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要实现司法独立,这是杜绝官员腐败、企业寻租的根本路径。[详细]

“中国奇迹”光环的背后

首先,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成本不断上升

中国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3%。2009年全国发生32起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达80.1%。[详细]

其次,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

据估计,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对GDP的贡献高达三成。在一些城市,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是严重偏高的房价收入比,使得公众只能望房兴叹。[详细]

再次,大干快上,质量安全隐患令人忧心

2009年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更为地方政府的乱投资提供了背书,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飙升至10万亿以上。地方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出政绩,不少项目赶工,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详细]

最后,食品安全危机成失控之势

2007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并未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终点站,而是成了起点站。今年瘦肉精事件之后,食品安全危机几乎是“遍地开花”。[详细]

“低质量增长”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再分配

2007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并食品造假的努力一再落空未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终点站,而是成了起点站。今年瘦肉精事件之后,食品安全危机几乎是“遍地开花”。地方政府的GDP。[详细]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与凤凰网财经对话时表示,“中国的改革证明了市场的力量,证明了中国老百姓的创造力,证明了中国企业家的活力,没有什么奇迹,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都是一样的。”也许,没有什么奇迹才会创造真正的奇迹。凤凰网财经中心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韩锋年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