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记好看吗:韩崇文对联讲座之二 什么是对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48:20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二    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人人都知道,但要说出个道道,也还不大容易。

     对联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文学形式。她由上下两联组成,有六个基本

特征,知道了这六点,就知道什么是对联了。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不管是短联,还是长联,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如:泰山南天门联和笔者撰写的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春联

玉鼠呈祥,高歌华夏和谐曲

金牛兆瑞,盛赞丽春康乐图

无论是从全联的字数看,还是从联中的句数看,或从句中的字数看,都是对等的。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就是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

虚词对虚词。如: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联和笔者撰写的春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数名名名数名名

一城山色半城湖

数名名名数名名

春联

明媚春光,党调七彩千山秀

灿烂水色,政惠九州百业兴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因这方面涉及的问题很多,现仅举一例:

墙上  芦苇  头重  脚轻   根底  浅

山间  竹笋  嘴尖  皮厚   腹中  空

方位        主谓  主谓    方位

偏正结构   主谓结构    偏正结构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这里的平仄,有三层意思。每一单联(上联或下联)要平仄交替,上下两联则要平仄对立;二是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三是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仅把句中平仄,1-7言,句脚平仄,1-8句,列出以供参考。

句中平仄。以上联为例,下联反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句脚平仄,以上联为例,下联反之。

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面是笔者撰写的一副长联,可供学习参考:

大同颂(264字)

边陲要邑,紫塞雄关。曾是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最忆赵王置郡,拓跋建都,徐达筑墙。白登施计,昭君诉怨,冯后临朝。赏不尽寺险悬空,佛娇露齿,龙腾金壁。凤翥玉霄,且看那释塔崔巍,云冈磅礴,华严壮丽。善化辉煌,翠阁朱楼,雕梁画栋,堪称神工鬼斧。还须要传承赤县文明,既同德又同心,同甘同苦,同理想,同目标,奋蹄骐骥疾驱弛,同奔富路;

历史名城,流光溢彩。原来山宗恒岳,水祖桑干。难忘碧染瀛湖,乌吞煤海,黄烧墩堡,丹抹平型,绿淹鹿苑,苍锁雁门。莫辜负采凉擎雪,红石挂烟,烽候披霞。壶泉映月,再添得炭燃火树,电绽银花,意恋荧屏,情归网络。民康物阜,秾李夭桃,更兼燕妒莺惭。正有待智慧勤劳儿女,迎大风破大浪,大赶大追,大构思,大手笔,直上鲲鹏先振翮,大展宏图。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如:郑板桥的春联和笔者撰写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上联说春风梳柳,下联说夜雨润花,全联说春天来了,柳暗花明。

春染乾坤,云蒸霞蔚改革画

牛驮岁月,国富民康开放诗

而无情对在这一条上,是特例,什么是无情对?《中国对联大辞典》说:无情对是“依靠巧妙构思,使字面对仗工稳而意义绝不相关(无情)的对联。”这是一个比较权威的表述。再参考襟霞阁主人在《对联作法》中的说法:“无情对……就是把意义绝不相同的字,互相对仗,而且越不相侔,越是称好”。要内容无关,越不相干越好。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公门桃李争荣日(唐诗)

法国荷兰比利时(国名)〖作者:何淡如〗

 

(原载《大同日报》1994年7月23日

 

 

说明:此文根据《联律通则》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