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嫁替婚总裁沈柒免费:六、往生净土品位之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7:50

六、往生净土品位之事

    凡净土教门,往生之行大分二种,一、诸行。二、念佛。以诸行为方便,九界众生因地自力之行故;以念佛为真实,弥陀名号果地佛力之行故。诸行往生有品位,念佛往生无品位。

    有道理,有文证。

    道理者:诸行万差,功德不等,随功德大小,存品位高下;念佛平等一如,同称弥陀名号,同乘弥陀愿力,因既无差,果亦无异,善导大师说为“五乘齐入”,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

    文证者:凡净土三经,正直说念佛,皆不存品位,如《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付嘱弥勒文,《观经》付嘱文,《阿弥陀经》文等;说诸行处,方说辈品。故知,诸行有辈品,念佛无辈品。

 

【一、问:《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一一皆说念佛,故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三辈文虽说念佛,非正直而说,兼说诸行故,为引导诸行三辈根机之人归入念佛,意存方便。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故知三辈为诸行根机事,不关念佛往生品位。正直说念佛者,三辈文前第十八愿成就文是,不说品位差别。


【二、问:
《观经》下品三人,专说念佛,不说余行,而有品位。故知念佛有品位。

    《观经》下品,总含于九品之中。九品非正直说念佛,上中六品兼说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故,最后三品为一切世出世善无有其份之人而说唯依念佛得救,以此引导大乘善人(上三品)、小乘善人(中上品、中中品)、世间善人(中下品)、世间恶人(下三品),亦即一切善恶凡夫归入念佛。其意同于《无量寿经》三辈,故知九品为善恶凡夫根机之事,不关念佛往生品位高下。亦知品位存于诸行,非关念佛。岂有称念万德洪名之往生,反而比修世善往生人品位更下之理。乘此义势,流通分释迦付嘱“持无量寿佛名”,为直畅本怀,正直说念佛,超越品位。


【三、问:
《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之结经,正直舍方便,唯说念佛,不杂余行。《弥陀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此是《要解》一重方便释义,非真实释义。何故设此方便?为引执诸宗观想参究、欲断惑证真之人归入持名故。此种之人,虽亦愿生,妄执观想参究为能,贬抑持名为下。《要解》意,不必观想参究,直尔称名,亦可得上品。是则统诸善万行而归入持名一行。


【四、问:
如何是《要解》真实释义?

    信愿持名,顿超九界,直入佛地。如言:“一声阿弥陀佛,乃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如印光大师说:“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则品位之说,依何安立哉!

 

【五、问:善导大师专弘念佛,乃弥陀化身,所说即是佛说。其《观念法门》言:日别念佛三万以上者,皆是上品上生人。故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此文之义有二:一、赞叹念佛人。二、引观佛入念佛。不可引为念佛往生有品位之据。
    (一)赞叹念佛人。以日行念佛三万以上者,精进勇猛,即虽一字不识、一行不堪之人,亦同上品上生之“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得名大乘上善之人。故言“大需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此则论行人之根机,非论往生之品位。
    (二)引观佛入念佛。《观念法门》具说观佛、念佛二种法门,意在引导观佛归入念佛;亦如《观经疏》,虽开观佛、念佛两三昧为宗,至后付嘱唯归念佛一宗。所引“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一段文,在说“观佛三昧法”之最后。本来解说观佛三昧法,何故加入此一段文?意在结劝归入念佛。如前说观佛三昧难成,成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今以念佛易行而得上品上生,岂非念佛行易而功高!以此劝归念佛,是当文之意。故知上品上生之言,为顺引观佛之人归入念佛之方便说。

【六、问:
所引经释,不说念佛往生有品位,但也未说无品位。】
    不说念佛往生有品位,则其无品位明矣。若有品位,必说故。又如《无量寿经》言:“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同本异译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昙鸾大师言:“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善导大师说:“到彼无殊,齐同不退。”皆明无品位差别之相。

【七、问:
没有品位往生是何等境?     没有品位,即是超越品位之差,平等一如报土之境。
【八、问:
不存品位之念佛往生与诸行之中上品上生何者为胜?

    既已超越品位,即非品位可比。如善导大师言:“自余诸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亦如喜马拉雅山于群山中虽称最高,究竟较之虚空为不可比。凡于佛法,存品位之差,皆是方便,非究竟;究竟真实,必无品位。

 

【九、问:凡夫之人,单以称名念佛,往生无漏报土,受用同佛,此事难信。有何经释之证?

    实然。故称“难信之法”。经释之证特多,随举一二。《无量寿经》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善导大师说:“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要解》说:“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十、问:
同称佛名,凡夫妄念纷飞,祖师发得三昧,以乱想凡夫与三昧祖师同生一土,而无高下,岂非过扬凡夫而贬抑祖师?于理难思,于事难信。     实然,于事难信,故称“难信之法”;然则于理昭然,同乘佛愿故。三昧固为功深,较之六字佛名圆满果觉为何如。祖师往生,亦仗佛愿力,非仗三昧力。若以凡夫同于祖师,是扬凡夫而抑祖师,今以佛名同于佛名,有何抑扬?如《无量寿经》说:“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古德云:“莫讶一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十一、问:
既然如此,只要懒散称名,又何必提倡精勤念佛,念念不舍?

    念念不舍为念佛人本分之意乐,精勤持名可随人根机为劝。往生之前,未脱罪累,精勤念佛,能灭罪障,少烦恼,走时自在,何乐不为?

【十二、问:以佛愿力为决定往生之据,精勤念佛为提高品位之资,这样可以吗?

 

    精勤念佛,于事可然;资升品位,于理未彻。念佛本为超越品位之法,直入报土。既修念佛,何弃无品位之直入报土,反求有品位之含花胎生。如黄金虽贵,不敌摩尼宝。执无价摩尼宝珠,换取上品之黄金,以为大得,实为大损。
【十三、问:
浅识之人,或闻有品位则精勤以求上进,闻无品位则散慢不加策励,为妨执理废事,即以品位劝进念佛人,这样可以吗?

 

    辈品之设,本为此类。

【问:同为净土门,其它人所说与善导大师所说有所不同,应如何取舍?

    自古以来,弘扬净土的大德很多,都有深智慈悲,为后人所普遍敬重;但正如《无量寿经》里说的,净土法门是“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如果不是阿弥陀佛亲自来此娑婆世界示现为善导和尚,开显净土究竟了义,那么,无人可以透达。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赞叹说:善导大师所说,等同阿弥陀佛亲自所说。所以,如果其它任何人所说与善导大师所说不同,应当取善导大师所说的为标准。

    以喻说明:净土门内,善导和尚言教如中央政府之令,具有最高之权威性、普遍遵行于全民。其它善知识言教,如同地方首脑之令,必须服从于中央;又只能适应于某一地区,而不能普遍遵行于全国。然因地方乃是代中央行政,如果顺符中央,即当同等尊重,毫无差别。如果地方有背于中央,即须知过立改,以使政令畅通,民心归顺;如果更反驾于中央之上,即成叛巨乱党,必须剪除。

    世有无知之人,尊奉其知识而反轻善导,这并不是真的尊奉知识,而只能令知识蒙辱不安罢了!如尊县宰而轻帝王,反陷县宰于不义。

   
文章录入:foen    责任编辑:fo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