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员日报表:湿病证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1:07

湿病证治

湿性类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胜则阳微”。

 

湿性重浊、粘滞、趋下:

重:头重身困,腰肢沉重,头重如裹。

浊:秽浊垢腻,面垢、尿浊、带下。

粘滞:(1)症状粘滞不爽,舌苔粘腻。(2)病情缠绵。

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易伤及人体下部。

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为患,多因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所致。

湿邪为患的特征性临床表现:重、闷、呆、腻、濡。

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以寒热为纲,将湿邪为患所致病证分为寒湿证和湿热证两大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寒湿证

1、寒湿犯于上焦肺卫

主症:咳嗽喘促,咳声重浊,鼻塞涕浊,恶寒,胸闷,苔白厚腻,脉濡。(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治法:宣肺开窍,散寒利湿。(解表祛湿)

方药:湿微者,麻杏苡甘汤;湿重者,麻黄加术汤。

2、寒湿中阻

主症: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肢体沉重,倦怠嗜卧,或见眩晕、心悸等,苔白厚腻,脉濡。

治法:运脾燥湿。

方药: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平胃散。

若寒湿中阻,兼见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风寒表证,则以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若属寒湿中阻,带脉不固之带下证,则以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3、寒湿留滞下焦

主症:腰腹坠胀,腰肢沉重,眩悸,水肿,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方药:五苓散。

4、寒湿痹症

主症:身体烦疼,身重恶寒,骨节疼痛,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解表散寒,除湿蠲痹。

方药:实证选用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虚证选用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5、寒湿脚气

主症: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

治法: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方药:鸡鸣散。

6、寒湿淋浊

主症: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方药:萆薢分清饮

7、寒湿郁积肠痈

主症: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现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脉弱等阳虚证候者。

治法:温阳逐湿,排脓消痈。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

8、寒湿伤血

主症:寒湿伤血诸般病症。

治法: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方药:五积散。

刘渡舟:“五积散”擅治寒湿伤血诸般疼痛,而有药到病除之妙。(《湿证论》)

9、水寒土湿证

主症:久病寒湿,伤及肾阳,见畏寒肢冷等阳虚见症。

治法:补火生土,温阳除湿。

方药:术附汤,四逆汤。

10、方剂简说:

(1)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

组成:略

功用:解表散寒,除湿蠲痹。

主治:此二方为寒湿伤表之代表方剂。主治寒湿伤表之咳喘、身痛腰痛、肢节疼痛等风湿痹症而属表实体壮者。

(2)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 蔓荆子。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应用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歌诀: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 ,发表祛湿效力雄。

(3)防己黄芪汤:

组成:黄芪、防己、白术、甘草。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除湿。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4)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组成:略。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痹症而见阳虚肢冷者。是防己黄芪汤的深一层治法。也可借用于治水寒土湿诸证。

(5)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平胃散):

组成:略。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寒湿中阻诸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寒湿病之代表方。

附:甘姜苓术汤,经典主治为寒湿流注腰脊之腰痛,从其药味组成分析,用力仍在中焦,以温扶脾阳为功。故可用于一切寒湿中阻之证。

平胃散: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者。

(6)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白芷、 紫苏、 茯苓、半夏曲、 白术、 厚朴、生姜、 苦桔梗、炙甘草、大枣。

功用: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宣化湿浊,调和胃肠)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及四时感冒,但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尤为显著。夏季湿气较盛,湿伤于头目,则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药为主,为夏季防病治病常用的药物。

(7)完带汤

组成: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证治要点。(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8)五苓散

组成:略。

功用: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9)鸡鸣散

组成:槟榔7枚 陈皮 木瓜各30克 吴茱萸6克 桔梗15克 生姜(和皮)15克 紫苏茎叶9克

功用: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主治:湿脚气。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或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

刘渡舟《湿证论》:宋老(宋孝志)认为,风心病心衰的特殊发病机制是:初期为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病,尤以寒湿为重。因寒湿困阻肝脉,流注于四肢关节,久则经络痹阻,寒湿凝滞,气血失和,发为水肿。因肝为心之子,母病及子,故久病寒湿上冲于心,旁及于肺,而见心悸、喘憋等证。治疗当以开上导下,温经散寒,宣降湿浊为主。并以此为机理,选用鸡鸣散为主方苦降酸收,温散寒湿。方中诸药均以气为胜,因治肿必治水,治水必治气,气行则水散。方中苏叶温散风寒,桔梗开宣上焦,橘皮开中焦之气,吴茱萸泄降寒浊,槟榔重坠至达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时木瓜配吴茱萸,可平冲心上逆之气,而使湿邪不得上冲。总之,诸药皆主以气,使寒湿之邪,或从汗出而解,或从下利而出。必须强调此方宜在鸡鸣五更时,冷服为佳,以从阳注阴,从阴解邪。加减之法:寒重加附子;心阳虚加桂枝;痰中带血加小量桃仁;水肿较甚加茯苓、泽泻;妇女月经不调加香附、桃仁、益母草。鸡鸣散是一张名方,治疗寒湿脚气与脚气冲心而为专长。

歌诀: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脚气浮肿效果良。

(10)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功用:排脓消肿。
主治: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现代用于治疗寒湿蓄积之阑尾炎、盆腔炎、卵巢囊肿等。

(11)五积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姜、葱。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方解:该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该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五积散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刘渡舟:“五积散”擅治寒湿伤血诸般疼痛,而有药到病除之妙。

(12)萆薢分清饮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寒湿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现代用于治疗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者。

 

二、湿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