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过滤网:转载:先接受自己,才能接受别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36:07
[从低潮中认识自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景况,就像季节有着寒暑之节一样,也会有冷暖交替的变化;情场失意、工作不得志、与家人无法沟通甚至是在同侪中不被认同,我们常 因着无法得到他人或是自己的认可与肯定而陷入低潮。等到清醒过来再作反省的时候,偶尔会觉得当时的行为实在幼稚,或是自责自己曾经是那么地莽撞、轻率乃至 于是无知。可是,真不知是怎么搞的,我们就这样在低潮与清醒中来回摇摆,到了最后还是回到原点,少有任何的突破与成长。感觉上,自己就像月亮一样有着阴晴 圆缺,彷彿已接受了命运之神预定的安排,内心却是满满的不甘、抱怨与无奈。
    当我们处在低潮时,其实真是好好反省、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因为我们在所谓清醒的时候,往往并非是真正的清醒。不管是刻意压抑或是潜意识中,都会在有意或无 心的时候,否定了内心种种的孤寂、空虚、疏离的感受,也压抑了由恐惧所引起的种种负面情绪。这并不是说,一般人从没有想过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人尝试 看了许多关于心理励志的书,也听了许多朋友的分析、建议。只是到了最后,还是不忘提醒自己这样的话:「书上写的、朋友说的我都懂,不过,懂是一回事,能不 能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就这样,不是畏惧改变,就是不耐于等待,而错失了检视自己的机会!
    人在顺境时得意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能在低潮中苦中寻乐,或是让心情归于平静去认识平常疏于了解的自己,才能帮助自己随着经验而成长。让我们这样子说好 了,生活中的低潮就像在马路上开车遇到红灯一样,是为了让我们停下来做个短暂的休息。伸个懒腰、做做深呼吸来放松紧绷的精神,甚至可以看看是否走错了方 向;不然的话,车子在行进当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若是没有这些片刻的休息,实在是无法好好地继续完成旅程。

[接受自己的独特性]
    不过,总是有人在等红灯的时候习惯猛催油门,或是紧盯着红绿灯,心情就像赛车手开赛前等待倒数读秒一样,深怕错失了领先的契机。当我们无法获得众人的认同而陷入低潮也是同样的情形,好像非得想尽办法逃离一样,显然地,这是因为恐惧于面对内心的空虚——我们知道说,如果一味地感受自身的感觉、体会真正的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孤单、寂寞的恐惧中;愈是了解自己,就愈是会感受到自己为了取得认同,在台上、台下角色扮演互异产生的冲突,也就愈加感到自己的矛盾、虚假与无助。
    或许有人会觉得掩藏、矫饰自己,刻意表现圆滑或是美好的一面,是与人相处的最佳模式。但却经常在空闲时就会觉得烦躁、不耐与疲倦,也会不想出门、不想看到朋 友,甚至于是不愿意面对自己。少有人会平心静气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唉!人就是不能闲下来,一旦闲下来便会胡思乱想、不知 所措!」就这样,车子行进时担心遇到红灯或是与人擦撞,真遇到了红灯又着急地盼望绿灯,甚至于是争先恐后抢黄灯、闯红灯,非得等到爱车报修、自己进了医院 才「心甘情愿」的反省、后悔。无论如何,生命自有它本身的律动,高潮、低潮就似红灯、绿灯交错运行,不懂得随时调适心态的人,伤害、不幸就会如影随形。
    在人际关系中,即使你再怎么在乎别人、费尽心血改变自己来讨好别人,还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有时候,我们不愿意跟「大家」一样,并不全都是自己的问题, 只能说是我们真的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罢了。如果不愿意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硬是要跟大家一样,去扮演着与内心并不契合的角色,我们怎么可能会晓得该如 何珍惜、疼爱自己。当我们觉得累了、倦了,对于生活方式感到不满与抱怨,未必是我们又在胡思乱想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无法满足心中真切的渴望所致。在这个时 候,若是肯静下心来自我聆听,或许就会听见内心彷彿有某种声音,盼望着我们停下脚步仔细地想一想!
    想一想说,如果跟别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是我们真真不愿意的,我们又要如何跟自己相处呢?我们与人相处时,所盼望的真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是什么原因使得我 们不得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别人的过度期待,还是自己过于恐惧别人的眼光?如果真要改变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是要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会得到或是失去些什 么?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的自己,别人要如何来爱这戴着面具的自己呢?
    我们得要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否则总是恐惧于别人的眼光,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会穷于应付而戴上所不愿意的「面具」!这样一来,任谁也不会晓得该如何来爱自己!

[月有阴晴圆缺!?]
    有位大学时代认识的男同学,他对「女人」有着某种微妙的情愫,仔细观察这情愫的发酵作用,其实是件有趣的事情。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天下的女人只 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傻』!」他会嫌自己的妈妈做事情没有方法、原则,其实是不希望她过于操劳,也常常帮她把家里的事情先做好;有时候一伙人出去玩 得太晚,会故意打电话回家让妈妈说说他,其实是因为怕妈妈会担心;虽然对女朋友嫌东嫌西的,仔细观察后,发觉他只是担心女朋友照顾不好自己;自己常说女生 笨,不过见到女生难过,其实他也会舍不得,然后想办法去安慰人家一番。有句他常说的话,真是他自己蛮好的写照,他说:「别人对我们说的、做的『是什么』很 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自己就是一个「刀子口、豆腐心」的男生,如果没有好好地认识他,实在也很难想到他其实是个细心、体 贴、懂得关怀别人的人。
    就在最近,有位朋友常提起说,这几天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月全蚀」,使人想起人际关系和我们看月亮的「阴晴圆缺」,有着许多有趣的契合与联想。我们都晓得月 亮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使地球上的人们看月球的角度不同所致。不过,对于月球而言,它总是会有一面固定向着太阳,所以本身可是没 有什么阴晴的变化喔!换句话说,即使我们的表现都一样,别人看我们的眼光还是会随着其心态、角度的影响,对我们的表现有着不同的观感。
    这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欢月圆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象征圆满;也有人喜欢弦月,可能是因为富有诗意;不一样的人看月亮,就会对月亮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但是, 不管人们对于月亮是如何的想法或观感,月亮终究还是得循着自己的轨迹前进,反正它永远也无法满足所有的期盼。更何况,人要怎样看月亮,对月亮有怎样的想 法、观感,反映的是人们自己的状态或需求,可未必是为了月亮着想才这样的。至于别人对我们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人就是愤世嫉俗、 怨天尤人,看谁都是一样不满,我们当然也不会例外;有人过于主观,常是以偏盖全,认识我们没有三分钟,就已经对我们抱持着成见了;也有人像是三姑六婆,对 你品头论足只是为了帮助消化而已;还有人根本不在乎别人,对这样的人而言,你怎样表现都好、也怎样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说话的人。如果我们过于在乎 这些人的想法,只会显示出对自己太没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烦恼罢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像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是朋友知己,他们会是真心关爱、在乎我们的人。如果用心聆听他们的想法或建议,对我们自己会有很大的助益,因 为他们是真心为我们着想的人。不过,即使是作父母的也未必能够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时候父母也常会因为自己的限制,而对小孩有着某种过度期待,更别 说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虽然能够了解、体会他们心情,但是对于他们所做的建议、分析,还是得要经过我们自己的检讨、过滤才行。毕 竟,要对自己负责、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往往还是自己。
    这倒不是说,那些不是为我们着想的人,就不必在乎他们的想法了,只是说我们得清楚地知道别用情绪来回应别人个性、习惯上的不圆满,才能平心静气去接受那些对 我们有益的建议。至于对那些关心我们的人,彼此的关系应该是分享与聆听,并不是遵从对方的期待而改变。对于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无法达成的期待,还是得要 适时地拒绝才行,否则就容易成为关系中造成决裂的隐藏炸弹。也有些时候,我们的理想与那些关爱我们的人相抵触,或许自己非常清楚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清 楚地知道将来的发展,但是别人并不知道,如果我们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也得要尽力沟通清楚才好。
    在关系中有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那就是「推己及人」;我们都不愿意勉强所关爱的人,也不应该为了回应他们的关爱而勉强自己。彼此应该是对「事」来沟通,而不 是就「人情」来回应,更何况关于「事」的部份又何必勉强呢!谁都很难说得准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若是我们今天「遵从」别人的建议,等到明天出了什么状况, 不就给了那些关爱我们的人对我们感到抱歉、遗憾的机会;更何况,任何结果仍然必须由自己来吸收、承担,毕竟自己的路还是得由自己来走啊!
    总而言之,与他人的互动中,别人对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在我们聆听别人意见时,先要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心情是什么,然后再仔细考量他们的 建议是否适合。我们总是应该要听听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或建议是什么,但是永远要记住的是,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终的目的,是透过别人像是照着镜 子一样地看清楚自己,然后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别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追求完全而不是完美]
    我们希望透过别人的角度来认识自己,是因为自知对自己的认识会有死角,就像我们对着镜子看自己也会有看不到的地方,而且还常常会忘了随时检视、反省自己。但是我们要如何来过滤别人的意见呢?那得要我们先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力,还有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观。
    前面提到说,月球总是会有一面是向着太阳,当然囉,就会有另外一面是背对着太阳。人也是一样,我们总是会有优点、长处或是缺点、不足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 长,对自己的认识也就会愈完全。我们要如何来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呢?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顺其自然还是要求完美?我们该如何来设定自己成长、努力的方向?我 们真的必须要做到尽善尽美,或是可以借用别人的长处呢?
    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要求完美,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真有信心,但是绝大部份的人其实是因为害怕于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即使他们有能力去追求所谓的完美, 也往往会因为用同样的态度来要求别人,而令人无法靠近他们。我们或许应该追求更完美、更高品质的生活,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仔细地想想,我们真是不完美 的,不是吗?难道我们就应该要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忽略了生活当中值得体验、享受的部份,甚至于是否定自己也否定别人的生存价值吗?
    那些口口声声追求完美的人,也常常会是放弃自己生活的人,他们会一直为自己设定更高、又更高的目标,而没有办法停下来仔细享受、品味生活中的趣味;他们牺牲 了自己的时间,也不愿给那些爱他、关心他的人时间,因为所追求的往往是个人的目标,虽然嘴里常说是为了别人好才这样做的;他们紧张而小心翼翼地追求完美, 就怕自己那里做得不够好,同时也失去了对他人的耐心且吝于赞美。如果他们愿意停下脚步来聆听内心的声音,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要求完美,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知 道自己并不完美,祇不过或许是由于曾经受到过伤害而不甘愿面对罢了。他们也不了解说,用心于完全地体验生命比追求完美来得更重要,因为生命本身是一种流动 的现象,生存的意义就是体验这流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追求完美的人执着于所设定的目标,总是试图着逆流而上;年轻时看似有机会一搏,总有一天还是得学 会顺流而流,不然他们会永远只是停留在原地、流连驻足在自己设定的框架里面。
    小时候,自己常常需要修马桶、修电灯、换保险丝,难道长大以后,就要自己学会盖房子吗?如果我们每件事都要自己来,甚至是要求样样精通,那么这个世界上的水泥工、木工……水 电工等等,他们学有专精的技术不就浪费了。求学的时候也常会发现,即使是每堂必到、不迟到早退、认真读书的同学,都还是会有一、两种学科是不拿手的,同样 地可以藉着读书会分享学习的结果。我们每天与人生活相处在一起,真的是不需要每件事都自己来,有很多事情可以透过彼此的帮助而达成。至于在团体当中,最需 要的是凝结向心力,其次是发挥个人特质的长处来完成目标,更是不必每个人都得齐全十八般武艺。
    真正有自信的人,会对自己有信心是因为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力,不需要过分谦虚,也不会用骄傲、冷峻来掩饰自己;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自己来,什么事情需要帮 助,不会碍于自尊心而每件事都硬是强出头;他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够欣赏别人的长处;他愿意包容自己不足的部份,也能够体谅别人的缺点。最重要的是, 他会了解说,在团体生活的互动关系中,适合自己的位置到底究竟在那里,也就能够在互动中保持自己的风格,而不会一味地改变自己求好于他人!

[接受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平衡]
    科学家发现,地球跟月球可以保持目前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巧合;朋友之间能保持和谐平衡甚至是默契十足,需要的则是一种缘份。有时候,我们在团体中不论做了何 种的努力,还是难免会有格格不入的状况发生,未必就要因为这样而难过、沮丧。当我们不能在团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可是又必须得要在这个团体生活一段相 当长的时间,那我们就要调整对自我的期待。我们可以把这当作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既然无法透过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来认识、了解、提升自我的价值,就更应该多花 些心思来自我成长,学习与自己好好地相处。
    生命是由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连结而成的,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会有它值得学习的课题,如果我们经过认真、适度的反省改变之后,还是无法得在团体中获得认可,或 者是无法接受在团体中自我的表现。我们就要了解说,有些事情需要时机时候的搭配,不必勉强自己来取得别人的认可,否则失去对自己的认同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们勉强自己,假装自己是快乐、自由的,心灵便会因此疲乏而无法敏于感受,到了最后,就会连自由、快乐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况,当我们对自己不认同,即 使勉强打进了团体之中,别人接受的还是那个自己所不认同的人,他们认同的并不是你,反而会使自己里外都无法平衡。我们应该要把焦点拉回到自己身上,等到团 体的气氛改变了,或是自己透过成长带来更大的弹性与包容,也许就能够在团体互动中找到平衡。
    任谁都渴望能满足自我的群己意识,但还是会有机会来到必须单独面对生活的阶段,真是不必因为这样而怀忧丧志、自暴自弃,因为心情上的回归自己,可以是为了调 适再融入团体的心情。就像月球也会渴望着太阳的关注,但即使是在「月全蚀」的时候,地球挡住了照射在月球上的阳光,月球依然是完全的,它还是能够照着既有 的轨迹而移动。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会因为无法得到外在的认同而失去平衡,甚至感到恐惧与不安,那我们更需要的是反省自己为何失去平衡,而不只是为什么无法 得到认同。反省自己说,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迫切需要团体的认同?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恐惧与不安,是不是对他人产生了依赖心结?既然环境是我们所无法掌握的,那 要如何乐观地来面对它?
    事实上,我们所采取的每个行动都是源于内心的两种能量:「爱」与「恐惧」,而 不只是为了满足人际关系而需要的行动。我们可以是个单独行动却能够享受生活的人,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爱没有条件,即使是一个人生活也能够好好地爱自己;我们 也可以生活在团体中而感到孤单寂寞,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却恐惧于被团体所孤立,也就无法去爱自己了。当我们愿意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成为我们所 该「是」的状态,爱就会自然地促使我们成长而通过任何阶段性的考验;成长是透过心中的爱或说是神而来,并不是透过对别人的依赖而来的。
    如果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随时随地与自我对话、与内心的神真挚坦白地祈祷,爱就会流露出来,而为我们带来伸展、开放、送出、留住、显露、分享、治愈、关怀的能量。
    生命该像是兰花一样,总是等待那能接纳它的独特、欣赏它的美丽,也热爱生命的伙伴!它的等待是充满能量的期盼,是随时与大地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赏;它知道美好 祝福的时机,总是在准备好的时候到来,不会因为失去耐心而顾自凋零。这一切都是因为它了解到,生命来自阳光、空气、土壤、水,也是来自内心深切的祈祷和坚 苦卓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