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魂里桂小太郎的宠物:李孝萱的城市梦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41:36

李孝萱的城市梦魇

1985年以来,水墨画趋向多元。古典的抒情主义和正统的写实主义不再寂寞,有唯美、表现、抽象诸种新水墨为伍了。其中,倾向于表现主义的水墨最有成绩,涌现了几位杰出的新人,李孝萱即是其中之一。

    李孝萱在学校当学生的时候(1978--1982年)接受的是传统与正统水墨的训练,李孝萱有扎实的基本功。李孝萱转向表现主义,李孝萱虽与“85新潮”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风有关,却不是出自模仿。李孝萱具有多愁善感的气质,16岁的李孝萱经历了惨烈的唐山大地震;1982年前后,李孝萱的祖父、母亲、叔叔等7个亲人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病逝。

    就在李孝萱一次次掩埋亲人的同时,在自由、新鲜的空气里,李孝萱的画笔犹如放开的闸门,把心底的郁积释放出来,把梦魇变成图像。在蜂拥而至的西方艺术中,李孝萱独钟表现主义——埃德瓦?蒙克式的呐喊与尖叫,引起了李孝萱的强烈共鸣。

    这些作品,集中表现了一种城市心像。李孝萱对生与死、人界与冥界、善与恶的直感幻化为城市景观——楼房、街道、栖息于四角天空下的众生相……一切都有些异样了,包括比例正常的人物,也偏离了正常的感觉和准则。“木然的脸相,大小不一的手臂,残缺的身形……人有动物的模样,动物有人样的表情,猫似山羊,女人活像壮汉”。

    在艺术上,李孝萱完全冲决了典雅、规范但空壳化的经典形式技巧,抛弃了流行的写实水墨的抒情矫饰和空洞。李孝萱在学院教学和展览审评中被视为圭臬的优美与崇高法则,科学的形体比例与透视以及和谐适中的笔法均被李孝萱打破;空间错位和比例失常成为必要手段。李孝萱没有放弃笔法与墨法,而是将它们极端化,强调出黑与白、碎与整、线与面、随意勾画与严密构图的对比,使它们隶属于视觉震撼力与荒诞主题的需要。

   
    李孝萱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格局大,画面富于张力。大格局和强劲的视觉冲击性是许多现代水墨家追逐的目标;加大尺幅、改变布局结构和笔墨符号,已成为水墨革新的焦点。但不少画家笔力纤柔,或气势有余而内里虚空,或缺乏现代结构意识和相应的方法,或拘泥小趣味而不能自拔。一些尺码巨大的作品,有虚张声势之态,无内在恢弘之力。

    李孝萱的作品内涵充盈,结构多方,大块黑白对比强烈,加之重视体态、眼光、手形手势和寓意性小动物(猫)的刻画,总体上有势有神,既富冲击性,又耐人寻味。李孝萱大幅作品,如果适当减弱随机性,更强化理性构成,格局还能再大。

  事实上,李孝萱认为水墨和油画领域的表现主义势头方兴未艾,已成为一个达到相当水准的、强有力的派别。当然,表现主义的极端倾向也可能导致危险的文化,画家需要加以控制,是不待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