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魂第五季最新消息:《知 能 求 索》第十一章 明确时代要求 选择全面提高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44:44
  

《知  能  求  索》

[《人生与选择》第二篇章]

知能求索是人生成长的第二阶段。母亲的十月怀胎浓缩了几亿年从单细胞到人类的全部进化过程;学前期的教育传承了几万年原始人群的创造到古代文明的精华;知能求索就是要在学习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历史文明、特别是当代文明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掌握创新能力,为参加社会博弈作好准备。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下,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的。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自从孩子进入小学,家长就面临怎样配合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为此,家长必须了解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配合。孩子入学读书,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也会由不自觉到自觉地按照祖国和时代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在子女学习成才的整个过程中,存在许多变数和诱惑,家长和孩子都面临一系列的行为选择。《知能求索》这个篇章就是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配合学校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当今世界,己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代替农业经济。在农业经济时代,少数人依靠对土地的控制和对奴隶的占有获取巨额财富;到了工业经济的时代, 除了对土地、劳力的控制外, 还依靠自然资源、运输工具等积累财富, 从而出现了一批世界首富, 例如: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迎面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技术变化快,知识和信息为主体的产业占主导地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而资本、厂房、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则相对降低。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材料和庞大的产品库房,他的产品是软件及软件中包含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推广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 靠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一度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

现在,技术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己经加入WTO,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机制,对国家和全民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的振兴和个人自身的发展都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上,反思对子女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孩子自身要提高认识,增强适应时代要求、努力学习成才的自觉性。

学生从六、七岁进小学,十一、十二岁升初中,十四、十五岁进入高中,十七、十八岁考进大学,二十二、二十三岁大学毕业,学习时间长达十七、十八年之久。这一时期要经历人生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念、熟悉社会生活规则、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创造和博弈,完成自身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自己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能够处理好身边职业和社会层面上的人际关系,懂得社会规则、道德、法律和礼仪。学会做事也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能够做好与个人生存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事情;二是有能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尤其是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但要能作为自然人活在世界上,还要具有现代意识、参加社会博弈、推动社会前进的知识和能力。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选择,随着年龄增长,会从本能、兴趣选择向社会选择转化;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方式,也必须按孩子成长规律逐步调整,主动从“要求”向“引导”转变,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完成规定的学业,根据社会的要求引导孩子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培养情商、提高智力,增强创新和社会活动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要提高自觉性,增强自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选择,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成长求知的客观需要,科学顺利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习能否成才,除了必要的环境外,关键是本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激情,从心态上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有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成大学,但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能力。大学虽然没上,却必须学习文化,参加职业技术院校或某种类型的社会需要的专门培训班学习,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这不但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人生自立的根本。

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全世界每年发表科学论文约500万篇,登记注册的专利超过30万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近300年,电磁波从理论的提出到实现无线通信相隔近30年;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仅仅用了一年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工艺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加剧了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竞争。据资料介绍:在公元2000年,人类知识的百分之九十九点四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获得的。过去受过高等教育和在某一行业具有专长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面临知识老化和技术更新的迫切需要,而且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所以都必须继续抓紧学习;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加上市场上新产品层出不穷,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必需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因此,坚持自学成才,仍然是求知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全员将会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

在知能求索的有限岁月里,为了适应社会化的要求,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做到洞明世事,学有所长,父母和孩子对自己的行为都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总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各个层次的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搞好定向选择,明确学习大目标。要密切联系实际,潜移默化,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立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发奋学习,为祖国振兴、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要特别注意沟通。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期,面临心理闭锁,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诸多矛盾,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许多变数和危险因素。老师和家长都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爱心和亲情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联系,使之能顺利渡过危险期,正确地进行自己的行为选择。

三、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从具体条件出发,用“心”教育孩子,多给亲情关怀和鼓励;因陋就简给予必要的硬件,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排除各种干拢因素,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避免早恋、早婚等生活偏差,集中精力搞好学习;特别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使之成为学习的有用工具,防止沉溺于网络游戏,自毁前程。

四、讲求学习效率,注重累积效果。这个要求包括了德、才兼备、体格健全的全面素质要求,也就是说不但功课学习上要注意效率和效果,在提高道德水准、培养情商、强身健体、美育、艺术修养、劳动锻炼上也要科学安排,严格要求,讲求效率和效果。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用心研究和观察,在各个方面都能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这一篇章里,共安排十一章。总的要求有四点:首先要弄清教改的要求,明确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了解在教改体制下,各个学段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引导孩子搞好学习,完成学业,这是从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要明确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学习成才的基本保证,不能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里安排了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第三、孩子学习成才需要悟性,必须陶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情商和智商,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注意美育,才能做到;家长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为孩子成才和走向社会准备良好条件,安排了第十九章、二十章、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最后第二十三章讲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自学习惯,掌握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十一章  明确时代要求  选择全面提高素质

《知能求索》要探讨家庭怎样配合学校与社会,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体格健全、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从孩子个人来讲,要了解在求学阶段应该注意那些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家庭配合学校搞好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一切选择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

第一节  认清形势  迎接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劳动市场世界化等形式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己经发生或即将发生深刻变化。专家估计“未来十年的变化速度将远远超过以往五十年”。这样就要求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面对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我国新的一代,承担着实现国家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任;振兴中华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必须具有比前辈更高更新的素质。

人的素质问题实质是一个教育问题。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教育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明,都是伴随它们的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因为直到明朝,我国的经济和生产力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产业革命催生了现代科学与技术,也促进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好多个世纪以来,人们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总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生的。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论著中提到教育对经济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技术还处于低水平,主要依靠密集的劳力发展生产,科学技术的作用一时还没有突现出来,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并未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到了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T.W舒尔兹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作为人力资本主要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而增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到来之际,走在世界科技发展前列的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把教育、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一批有重教传统的东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腾飞,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突破历史的栏栅,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第一次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对1960—1985年五十八个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表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增加一年,可能会使GDP增长3%。这种作用要在至少接受四年教育之后才逐步明显”。“《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又指出,1960-198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产出与资本的弹性指数为0.4,即资本每增加1%,产出提高0.4%;而美国这一指数为0.60——0.75,其原因在于教育水平的差距。该报告得出结论:‘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其他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从这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同现代经济发展中知识和科学技术作用的增强密切相关的,这种规律也预示着教育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变化的趋势。”现在,教育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不仅在理论上为人们所接受,而且为实践经验所证明;成为国际社会各界的共识。因此,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被作为人类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首要的关键性因素,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各种战略对策和国家决策。

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在新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并且坚定不移地组织实施,相继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多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是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纲领,包含着重要的战略选择和理论与政策上的突破,是我们提高认识,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行动指南。

第二节  回顾反思  明确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的,教育自身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和创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人类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离政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历史包袱。社会发展总是历史的传承,必然存在社会进程的痕迹。回顾历史:科举考试是旧社会读书人走上士途的唯一途径。自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沿袭了两千多年,八股文的形式,儒家程朱理学内容,把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培养成封建制度的卫道士。这种固定内容、固定形式,把考试作为升官发财的终结目标的应试教育,使人思想僵化,扼杀创新精神。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清朝末年,科举考试才得以废除,同时开始兴办新学。五四运动前后,有志之士在全国范围内批判封建礼教,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沿袭二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必然在思想上对我们产生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急需大量专业人才。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国家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在教师中开展“人人过关”“个个洗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教师中几乎人手一册。1953年政务院正式发布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并于当年基本完成。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制度,改通才教育为专才教育,除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院校,确立了统一招生与统一分配毕业生制度,引进编写教材,改学分制为学年制,实行新的考试制度。各类高校的任务及培养目标都较前明确。通过这次大的改革,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适应计划经济时代要求的改革,它的弊端是专业分的太细,课程设置过窄,同时高等学校丧失了教学自主权,培养出的人才在使用的适应面上受到一定影响,限制了人的视野,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文革前高校进行的调整和改革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在十年文革的极左时期,我国教育工作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高考被迫停止。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恢复了高考,公正、公平的考试,排斥了权力交易,使当时荒废多年学业的年青一代,重新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现在这批青年中的优秀人物,己是国家各条战线上的中流砥柱,想起当年的高考,他们仍心存感激之情。客观、历史地看问题,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相应的考试制度在培养人才上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以后,我们面对世界强手的竞争,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升级并在世界范围转移;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使教育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头。当今世界,国家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求高端有很强的研发能力,而且要求人才由下到上呈宝塔形分布,从企业员工开始就应该受到很好的专业培训,具有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育不但要通过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基础研究和高级研发人员,而且要通过职业院校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出大批高、中级技师和熟练操作工人,使国家不但具有整体上的科技优势,而且具有高素质的、门类齐全、高中初级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1978—到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会99。5%,初中毛入学率从无到有22%提高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在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7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视8.5年和10.5年,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4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3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1.3万人,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发展。2007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1987万人和861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4倍和4.2倍,在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7年非学历的中、高等教育毕(结)业者分别为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之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世纪之交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世纪之交的扩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迈入大众化阶段。截止到2007年5月18日,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612所。其中:全国普通高校共1909所[含本科院校741所、专科院校1168所];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295所;全国成人高校共415所;全国民办成人高校2所。在1909所普通高校中,;校名中含有“师范”二字的师范院校141所,其中师范大学37所。在全国二千多所高校中,有创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数十所。2007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其中普通本科生1024.4万人,研究生119.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1.3倍和107.6倍。国家加强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西部和人口大省高教发展倾斜支持,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累计数均占50%以上。2006年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高校还汇聚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90%以上研究人员和80%以上研究成果,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理论创新、国家和区域战略决策咨询、文化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改革,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着眼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在了解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人才培养的类别、质量、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要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的差距大;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很多困难;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的各项改革有待继续深化等。

我们要从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有着强烈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群众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由于劳力资源的流动,大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而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面对这些矛盾,使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中的众多突出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不但是世界潮流,也是我们国情的需要,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优势是人力资源,必须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3亿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基础、前提和保障。因为和谐社会将是人充分、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教育的普及和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而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手段。因此,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机会的平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和谐社会就难以构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集中力量把我国的教育搞上去,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看作个人一般的事情,而是我们对祖国和人民应负的重大责任。是我们爱护子女、关心下一代的集中体现。

第三节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索质

搞清这个问题,对家庭和孩子在知能求索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教育改革是在审视当今世界大局,从建设有中国色社会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计出发的。评估发展趋势,总结自身经验与教训,吸取国外的有用经验;通过试点,摸索经验;改革教育体制,改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教育紧密联系实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真正做到“三个面向”,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家长要充分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决策和部署,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国民基础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学生身心的先天禀赋—潜能;二是利用社会环境,通过教育,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在中小学获得各方面的良好素质,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

身体素质,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等,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

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这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

科学素质 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也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道德素质 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审美素质 包括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是少年儿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

劳动素质 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这是少年儿童将来投身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也是通过实践促进其他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要从劳动观念、态度、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加强劳动教育和训练,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交往素质 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而在交往中获得的大量间接经验,又促进个体心理的成熟和素质的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人们之间和人与社会的物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往越来越频繁复杂、广泛和深入,因而人的交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学生认真读书、高质量地完成学业的同时,要通过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训练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劳动打下基础。

以上七种素质构成了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主要要素,包括了少年儿童将来认识、适应、改造环境和发展自身所需素质结构中的主要方面,它们还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只有促进学生七种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现在,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中考改革逐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高考改革稳步推进,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今后的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将有重大改革和创新。根据教改试点的资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把传道、授业摆在首位,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的听取、尊重。这样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则被高考、中考的大棒指挥得团团转,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便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成为只知道背书、考试的高分低能儿;学生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许多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缺乏对社会对人的全面认识。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学生既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也感受不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便会缺乏自信心和独立自主能力。只能是应试高手,很难有创新精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的教学和活动中,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美国幼儿园、小学一般不考试,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奖状每人给一个。老师根据每个小孩的特长,哪方面很突出,就给哪个奖状,更多的是鼓励每个学生。他们认为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所以,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自主精神和自信心的环境。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在家中具有与父母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平等地与老师、家长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以提高孩子的思辩能力。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是自幼儿园开始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经历、看法,或者跟别人辩论。其二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介绍:“他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分析结果。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训练。实际上,这样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大学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因而能够在学习、实验、活动、讨论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开始,教学方式会有重大转变,将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自主就是强调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按授课的几个环节,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今后的课堂教学,将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问题或课题探讨,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达成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通过讨论、探究与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并与之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群体探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这是培养人的亲和力与团队精神的基础。各个年级学习的课程都强调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包括: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的经历等五个方面,也就是要让学生把所有学习活动与这些活动的体验、感悟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积极自信的心理品质,形成学生高尚人格的主心骨,为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增添动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具有创新、探究和发展的健康人格,勇于冒险的精神,才能不因循守旧,永远开拓进取。

2、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在总结自身经验时,必须坚持继承中的扬弃和创新;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则要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教育的平等是人的平等的重要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让他们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办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培养探究性学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通过学校课程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家庭要配合学校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职能;使学生更好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在美国小学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在教育改革中,要强调用社会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增强民主与法制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实践,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家长要发挥家教的优势,在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上配合学校对孩子及时进行点评,通过好榜样、好家风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和高尚情操。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育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在美国学校师生不分贵贱,主要按个人特点和能力来区别。学校教育让孩子明白,大家都是社区的一员;每个孩子都需要独立思考,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老师注重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在各种选择中做出抉择,并善于自我评估。学校教学管理气氛轻松。有的教学科目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做。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随心所欲地制作,作品别出心裁、五花八门,教师很少干预;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并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教师不轻易说;“不行”、“错了”之类的话,更多的是说:“做得很好”、“再试一试”类似鼓励的话。据资料介绍:“美国到初中一年级才有考试,到高二以后考试成绩才真正开始记录下来。美国初中是两年,高中四年,所以,高二也就是十年级之前所有的成绩表现都不会被记录下,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不会影响到考大学、考研究生。这样,使学生能够放心地去学知识,学习思辨,而不是为考试而奔波”。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体现在许多方面,有的学校学生所在班级没有指定的班长,而是由班上同学每天轮流当“干部”,负责班里当天的所有事务。他们之所以如此兴奋和负责,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一天他是班上最重要的学生,也是班上的中心人物。而且,这种机会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天”。这样培养一个孩子的责任心及实施管理的自信。

通过基础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拓展德育的实施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特色,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的综合德育功能;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强调知行统一,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改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采取“探究式”、“以问题为中心”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将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5、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各课程的整合。

按照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将考虑学生的个体潜能特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根据共同的基础要求和不同的基础要求,构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构建“研究(探究)型课程。三类学习课程,分布在八个学习领域,其在基础型课程中的相关学科课程是:

[1]、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课程。

[2]、数学学习领域:数学课程。

[3]、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课程。

[4]、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课程。

[5]、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课程。

[6]、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课程。

[7]、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课程。

[8]、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教育改革以后,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为学校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能力,逐步实现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将在后面分别讲述。

在此基础上对高考制度实行相应的改革,打破改革应试教育的瓶颈。高考改革稳步推进,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按照改革后的课程命题,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在高考录取标准上对学生的平时成绩、高考分数和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综合加以考虑;加大学校在录取新生上的发言权,保证录取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就能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但让知名的高等学府和职业院校都有合格的生源,而且各级各类学校也能充分发挥育才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各个梯级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以保持国家的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切实按因材施教要求定位。既要鼓励孩子上进,也要说服他们实事求实,合理确定目标。特别是那些身居社会高层和富裕家庭的家长更要头脑清醒,要让孩子参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让他就读适合自己水平的学校;绝不可盲目地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而利用手中的权利或金钱,搞不正之风,甚至目无法纪,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和孩子。有的工薪家庭的家长,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平时对孩子骄生惯养,不好好学习,高考成绩不好,也想方设法拿辛苦钱“买分”,想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其实,这样做不但与事无补,而且后患无穷,结果很可能是培养出一个“纨裤子弟”。一个简单的真理就是:包饭不能养子孙。如果采取不正之风,即使进了一个“好学校”,但由于孩子思想和学业素质跟不上,没有极积性和上进心,也不可能把书读好。到头来不但自己失望和不光彩,而且既误了孩子又害了国家。

为了适应教改的新要求,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引导孩子搞好学习,下面按大中小学的几个学段分别加以论述。义务教育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但是小学是孩子启蒙的重要学段,而初中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期,家长要给予特别关注,所以仍然分两章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