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工作总结怎么写:[转]整脊的探索-运用摇脊法治疗各种脊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4:39
 [转]整脊的探索-运用摇脊法治疗各种脊患2010年08月08日 02:42转载自 推拿王最终编辑 推拿王 陕西省反射疗法协会会长 袁 方
笔者8岁即被选为运动员,从事体育生涯30年,从小参加全国及省级无数次的比赛,在运动伤患中,从随队医生那里学习了自我调治软组织损伤。36岁开始学习推拿术,在名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中运用手诊法、鼻诊法、脐诊法、小腿脊诊法来诊断脊柱的病患。几十年来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手法诊断脊柱疾病,便是根据脊柱骨与关节及韧带的解剖学变异,结合经络、气血、脏腑学说进行辨证施治。不仅可以调整脊柱结构异常,而且可以治愈众多顽固性颈肩腰腿疾患,同时由于四肢、肌肉分布的血管及内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等与脊柱相联系,长期临床反复的观察和系统的探索,总结了一套以四两拨千斤的小手法--摇脊法。该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所捏揉的部位不同于一般的穴位。主要以手指捏揉弹拨筋腱(神经、血管、肌腱)。运用该法曾治愈小儿S形脊柱侧弯、驼背、鬼背等病患。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一、视诊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以骨骼为支架,以关节为枢纽,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使肌肉、肌腱、韧带有条不紊而有节奏的收缩或舒张,使人体作出各种灵活而有次序动作的整个系统。而这种活动力量的强弱,各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即运动系统功能的好坏,是与该系统的生理状态与营养状况分不开的。人体长期的运动锻炼,对该系统的生理状态、营养状态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许多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时姿势不正,长期伏在游戏机、电脑旁、躺着看电视,或从床上摔下或摔倒后家长只看孩子受伤是否流血,很少有人看孩子摔了以后脊柱是否歪曲,以至错过最佳治疗期,长大后带来无穷后患。
近l0年来我从上千名少年儿童临床症状观察,从观看人的鼻梁歪曲判断脊柱的侧弯,肚脐与脊柱是否对正以测量脊柱是否正常。手背部正中脊线的结节条索可验证脊柱的错位增生,手拇指的形态可诊断颈椎的疾患。病变从脊柱错位、失衡开始,随之产生骨质增生,刺激神经,引起相关器官功能紊乱。因此,呼吁脊柱的保健应从儿童做起,加强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1987年学习了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认识到足部反射区的阳性物可提示各种疾病,使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全身所有的骨缝中是否也有这种阳性物,它们与人体的病患是否也有关联呢?对某些内脏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在他们的脊柱进行探索,可发现疾病发生的内因,首先是脊柱椎体发生错位。由于这种错位的存在,相关的器官和内脏才产生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一位邻居30多年头痛反发发作,多方寻医,但病情时好时坏。检查发现患者的胸锁乳突肌痉挛,使颈项强硬,胸椎1~3节椎骨错缝。手法整脊后头痛病奇迹般治愈了。晕车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我常年受邀到外地讲学,在途中遇到晕车呕吐身受其害。对晕车患者,在颈椎3~5节矫正一两次就好;在手拇指进行牵引拔伸也有一次使晕车症状消失,以此方法成功的治愈了多例晕车者。一位15岁小姑娘,弯腰弓背面色晦暗,形似老太太,月经未来潮,经常头晕、腹痛,无食欲。视诊:胸部3~5节错缝,腰椎1~3节侧弯。在胸部用摇脊法,摇摆后在脊柱侧弯处用拇指向上推按,听到响声矫正成功。
一次整脊后人立即挺立,面部有了光泽,当月即来了月经。
临床上发现癌症病人,在脊柱上长有毛发。分布在背部大椎穴周围和肩胛骨密集分散形式的毛发,大部分是消化道癌。沿着腰骶部生长的毛发提示妇科及男性生殖癌变,未发生癌变的均有颈椎、消化系统疾病或腰痛症。脊柱上汗毛密集一片且有较长的汗毛,该处定有隐性脊柱裂。还有在足部脚背上出现一条内带痕,在腰背上也有内带束腰,不痒不痛,可能是房劳过渡,肾经与带脉不和而引发的腰酸背痛。
胃下垂的患者,大多数都有肩下垂的临床表现。肺癌的患者在早期有垂肩及腰部疾患。垂肩指两肩垂下,无力耸起,是肺气虚弱严重,不能升举之征象。从整体来看,背部肌肉丰满,色泽明润,脊柱端正,肩宇宽宏,提示脏气充盈坚实;若背部肌肉枯萎,色泽晦滞,脊柱歪曲,肩宇窄缩,提示内脏气亏损不实。
正常人肩部两侧对称,不抬不垂,高低适中,关节活动自如;背腰部也两侧对称,俯仰转侧自如,脊柱的颈腰两段稍向前凸,胸骶两段后凸,整个脊柱后弯曲呈S形改变,但不向两侧弯曲,背腰部皮肤无疮、疽、疖,无压痛及叩击痛等。
二、摇脊
摇脊法不需要任何扳法、牵引。要求熟练的掌握背部肌肉的解剖位置,找到各条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人体的肌肉主要存在躯干和四肢,一般附着干骨,故称骨骼肌。
骨骼肌两端附着处,分别成为起点和止点(肌肉收缩时在其两端之间作直线牵引产生关节运动)。凡靠近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称为起点;同一肌肉,凡远离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找到各条肌肉的起点与止点进行“捏揉抠拿,点拨刮划,搓压滚掐,推扳抖抓,摇摆挤挟,引拔屈打”等手法。在临床上应用时相互配合,演化出多种手法。目的把椎骨缝生长的骨赘物,板滞的肌肉,鼓胀的肿块拨离分解,在放松脊柱两侧肌肉后,两手掌根靠在脊柱骨骨缘,由上而下,自然的摇摆,挤挟,反复放松肌肉,对称的推摇脊柱。
从临床上观察,脊柱的侧弯与人情志失畅,肝肾受亏,气血失调有关联。无论外伤、内损、皮肉肿痛、筋骨挛折,本法只要用之得当,往往效果显著。治疗颈椎病,首先要消除胸锁乳突肌的痉挛,矫正驼背在肩胛骨远固定区,解除背部肌肉痉挛,应在斜方肌起止点处(图2)。颈椎复位有一定的危险性,轻则致瘫,重则死亡,特别要注意不可损伤脊髓。而采用摇脊的手法可避免此种危险。
机能:
近固定(脊柱固定)
上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靠近脊柱)。
中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后缩。
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
远固定(肩胛骨固定)
一侧上部肌束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对侧旋转。
两侧收缩,使头向后仰和脊柱伸直(少儿时加强该肌可预防驼背)。
三、病例
病例一:赵某,男,52岁,某市委书记。
就诊时,看到患者脊柱右侧肩胛骨下缘,肌肉肥厚肿胀,胸椎7~9弯曲,询问他:“你最近情绪是否不稳定?”他回答:“我最近心烦气躁老想骂人”。笔者以旋揉、摇脊手法重点在胸椎施术,将肥厚的肌肉推平后,赵书记立即感到心情舒畅,高兴的说:“谢谢您消除了我的烦躁,我要替那些被骂的人感谢您。我常年工作很忙,应酬很多,身体透支,经常在外推拿来缓解疲劳。肩背不舒之处,只有人看到右背肿胀,没有人说出原因,更谈不上治愈了”。
体会:脊柱错位及肌肉的板滞,可带来心理的改变。通过整脊消除病因,达到身心快乐。
病例二:支某某,女,15岁,学生。
视诊:异状肩,驼背,腰肌板滞,臀部上翘,脊柱左侧弯曲呈小S型。
丰诉:小时候因脊柱侧弯,带固身夹板7年,取下夹板两年后发现驼背,两肩高低不平,臀部上翘,月经不正常,右腿麻木。
根据患者病情,首先在斜方肌的止点进行推拿旋拨,斜方肌止点的上部纤维止于锁骨外侧端,中部纤维止于肩峰和肩胛冈上缘,下部纤维止于肩胛冈下缘内侧。这几处都有肌肉板滞现象,肩胛骨上缘是肩胛骨远固定,此处是治疗驼背的重要区域。
小姑娘瘦小,因带固身夹板达7年之久,脊背部肌肉失去弹性,肌腱韧带粘连,强行推拿,患儿很难承受,用内功以柔克钢的手法拨离,推刮脊柱竖脊肌,滑划肩胛骨缝内阳性物,摇脊活动胸椎各关节,整理以拍打法,拍打颈肩部及上肢,促使肌肉放松,缓解痉挛。经5次治疗后两肩平衡,10次治疗后,臀部后跷恢复正常解剖位置。20次治疗后腰部板滞的肌肉恢复弹性,腿无力现象消失。
体会:治疗带过夹身板的少年儿童,应先从斜方肌的止点做起,剥离粘连部位,以内功推拿缓解痉挛肌肉,然后再摇脊整骨。
病例三:崔某,男,10岁。
病状:驼背
主诉:头晕、恶心、心慌、无力。
检查:驼背症状明显,两臂夹胸向前,头不能抬起,胸椎1~7节不同程度的椎骨错缝,弓背,耸肩,腰椎1~3节向左侧弯曲。
患儿无肌肉板滞粘连现象,耸肩主要是颈椎两侧的肌腱韧带不平衡,用拇指点揉大椎穴两旁的肌肉,使其拉力恢复原来的相对平衡,消除耸肩现象。旋揉脊椎两旁的竖脊肌,摇脊摆动脊柱骨。经过3次整脊,患儿头不晕了,每天主动催母亲带他来做治疗。经13次治疗痊愈。
体会:脊柱错位造成生理上的病患。年龄越小见效越快治愈率越高,脊柱保健应从儿童做起。
病例四:高某某,男,68岁,农村干部
主诉:夏天在院内乘凉,睡着醒来后感到腰痛难忍,住进当地诊所治疗,3个
月后腰痛缓解,但病情加重,高烧稍退。
患者出院来我处求治。笔者以推拿脊柱退烧,推拿10余分钟高烧退了,患者与家属要求我继续治疗。
检查:脊柱侧弯,多处受伤,腰椎4~5椎间盘突出,错位,骨质增生,臀部肌肉萎缩,下肢无力,脊背大椎及腰骶部生长许多密集的毛发,手诊肺部反射区出现异常现象。
治疗:以足部反射区按摩配合脊柱推拿,10天后食欲增加,臀部肌肉恢复了弹性,但仍然无法站立、行走,出现下肢冰冷、发沉、无力等现象,在足部肺反射区出现异常,色泽发白,象面包一样鼓起来。通过全面观察及视诊、手诊,判断为肺癌晚期。要求家属转到大医院继续治疗,做好后事安排,1个月后患者病逝。
体会:临床上曾接受治疗12例肺癌患者,都同时有腰椎疾患,因此切莫忽视脊柱各段阳性征,可能提示有相关脏器的疾病。
四、预防
(一)保守治疗
1.脊柱保健应从青少年开始,注意克服发生脊柱病变的潜在因素。
2.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
3.保持精神愉快,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二)运动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腰背肌及腹肌的肌力和耐受力。
(三)推拿按摩:每月2次的脊柱保健,消除韧带粘连,肌肉挛缩,促进脊背部营养代谢。
(四)足部反射区保健与保健品的摄入,增强体质,均衡营养,健康长寿。

[转帖]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 2008-08-05 00:58

  现代医学对于脊柱和疾病关系的认识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国际上文献报告的与脊柱有关的疾病涉及神经、消化、吸收、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而且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大量地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于脊柱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从一般临床分析发展到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Philips(1927年)首先指出心绞痛样的胸前区痛可因颈神经根受压而出现。Gunther、Kerr和Sanmpson(1929年)报告了30例颈性心前区痛病例。Reeves 和Harrison(1958年)提出心绞痛和骨骼痛同时存在的看法,认为后者能诱发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Kapoor和Tiwary1966年通过一系列检查和试验证实颈性心前区痛确实存在。
  脊诊诊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根据脊柱两侧的病理变化,并结合现代解剖学、全息学说总结出来的一种诊断方法。是医者诊观脊柱及其两侧的异常变化并靠手力功底在脊柱两侧查找“阳性”反应点,来判断疾病的部位及对应脏器的功能变化的一种特色诊疗方法。“阳性反应点”是指脊柱及两侧的异常变化。主要包括:椎旁压痛点、脊柱骨骼位置异常、皮肤异常、软组织结节、条索状物、软组织包块、椎旁软组织松懈异常等异常现象均称为脊柱的“阳性”反应点。

诊查治疗范围
  通过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经络学说和全息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处理,并结合现代医学中的脊椎解剖学总结出自己一套较为准确的脊椎对应脏器及疾患关系图 凡纳入关系图的脏器均为脊诊诊断治疗范围。
脊诊诊查的要点:
1.用手指或指腹细心触摸脊柱两侧,力量先轻后重、由浅入深、自上而下、两侧对比,认真细致触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手到心到、轻巧、无痛、准确,精神高度统一。
2.临床工作者或初学者应经常练习脊诊触诊,提高手指或指腹的敏感度、准确性及对阳性反应点的鉴别能力,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云“必须素知其体相”才能达到“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的境界。
3.对脊柱两侧的异常隆起应仔细鉴别诊断,《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所云“脊筋隆起、骨缝必错”,《仙授理筋续断秘方》云“凡认损处,是须揣摩骨头平正,不平正处则可见异常”,充分说明了隆起在触诊中的重要性。
4.触诊所发现的阳性反应点应注意:
(1)阳性反应点的质地软硬度;
(2)阳性反应点的解剖层面及位置是在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关节突、棘突还是横突;
(3)阳性反应点的性质是实点还是虚点;
(4)阳性反应点的按压反应,是喜按(虚点)、还是拒按(实点),有无放射感及局部有无酸麻胀痛感。

脊诊诊法的重要性及对阳性反应点的认识:
  脊诊诊法既然是医者用手在患者脊柱两侧寻找阳性反应点,那么也应属于手法的范畴,广义的手法就包括检查手法及治疗手法。而狭义的手法仅指治疗手法,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到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其中将摸法放在首位,就强调了摸法及治疗前仔细检查的重要性。同时又提到了“以手摸之,自知其情”并记载了筋歪、筋断、筋翻、筋转的各种病理变化,说明古人对检查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目前在X线、CT、MRI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可以清楚的看到骨骼的形态,但对许多软组织仍难以察觉,单纯依靠影像检查施治,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综上所述,临床中必须做到筋骨并重,同时多年临床观察总结“阳性反应点”,有内环境引起如椎体错位、小关节紊乱、退变。也有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感受风寒、劳损等外环境所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椎体位置异常、皮肤异常、软组织结节、条索状物、触痛、痉挛、僵硬。阳性反应点的出现是寻找患椎的最佳捷径,同时临床证明,阳性反应点越靠近椎体及压痛点越明显,其临床意义就越大。

脊诊诊法的临床研究总结:
1.通过临床反复总结观察及结合神经系统在脊柱分布规律,发现:
C1-4:颈丛神经系统。主要由C1-4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及头面部和五官为主。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视力异常、牙痛、三叉神经痛、胸闷、憋气、窦性心律等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C5-T1:臂丛神经系统。主要由C5-T1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颈项部、肩背部上肢的疼痛、麻木无力、功能障碍为主,常见症状有颈肩背部酸痛,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
T2-5:呼吸神经系统。主要影响咽喉、肺、前胸、后背部。常见症状:咽炎、咽痛、声嘶、胸闷痛、乳房痛、气喘、心前区疼痛、肩胛骨疼痛等。
T6-T8: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影响,心脏脾胃消化功能,常见症状有:胸闷、心慌、心悸、胃脘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T9-T12:主要影响肝胆系统及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区痛、胆囊炎、肠炎、胆结石、大便异常、脂肪肝等。
L1-4:腰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肾脏及生殖系统、腰腿痛。主要表现有:阳萎、早泄、前列腺炎、附件炎、腰痛、下肢疼痛等。
L5-S3:骶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下肢运功系统。如坐骨神经痛、下肢血液循环障碍、下肢无力、足跟痛等。
骶髂关节右侧移位:副交感神经紧张。如肝、胆、胃肠功能失调、消瘦、腹泻和生殖系统疾患等。
骶髂关节左侧移位:交感神经紧张。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机体免疫力低下等疾患。
骶髂关节双侧移位:肠胃功能低下、偏食、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性功能减退,并有左右单侧移位的症状。
2.临床总结和临床观察:
颈性眩晕多在C1、2及T9、L2有压痛。
颈源性头痛多在C1、2、3椎旁有压痛。
颈性视力异常多在C2及T9有压痛。
颈性耳鸣耳聋多在C3、L1有压痛。
神经根型颈椎痛多在C5、6、T4有压痛。
牙痛多在C4椎旁有明显压痛点及异常反应,部分患者T8、L2椎旁亦有阳性反应点出现。
颈源性血压异常多在C2、3、5、T9、L1有压痛。
颈源性心脏病多在C2、3、T6、T7有压痛。
心律不齐多在C3-5右侧有压痛,T6-7有压痛。
脊源性咽炎支气管炎多在T1、2有压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多在C2、3,T6、7、9有阳性反应点。
哮喘病多在T4-5右侧有压痛。
肋间神经痛多在T7~T10的左侧,同时肝功能异常多在T7~T10左侧有压痛。
糖尿病多在T7~T10右侧有压痛,L2有压痛。
脊源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多在T8、9、10有压痛,常在T9右侧出现明显的压痛点。
脊源性胃脘痛慢性胃炎多在T8、9有压痛,其中T8左侧压痛往往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右侧往往提示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脊源性大便异常,多在T11、12有压痛,其中T12左侧常为便秘、右侧常为大便不成形。
痛经多在C2、3,L3、4椎旁有阳性反应点,部分患者在T9也可出现阳性反应点。
慢性前列腺炎多在C2、3及L4、5有阳性反应点。

  鉴别诊断:实证:凡棘突偏歪,关节失稳,椎体移位导致的骨性隆起,且压痛明显,直径不超过1cm,多伴有临床症状。虚证: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痛性筋结,条索状物等无骨骼位置异常变化,且压痛不明显,多无明显临床表现。

脊诊诊法的临床应用及辨证施治
  1.整体诊查 无论患者治疗颈腰椎任何部位时,触诊检查都应全部细致了解脊柱的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脊柱的弧度是否发生了改变,通常脊柱任何一条曲线其曲度的增加或减少,必须由另外2条曲线成正比例地对称增加或减少其曲度,来代偿脊柱生物力学的规律。脊柱弧度的功能就是为了承受负荷的压力,根据机械力学的原理,阻尼越大,承受负荷的能力越大。反之越小;其二,全面触诊观察脊柱两端椎体移位的情况,如L5与C1、2关系,四个生理曲度两端,椎体的位置关系如C1、2与C5、6,T1、2与T11、12,L1、2与L4、5的关系,通常肌肉韧带的损伤都在关节的起始部。同理,椎体的损伤移位或错位也应该在脊柱的两端或四个弧度的交接部位,这些部位容易发生劳损。损伤的原因和自身的解剖位置及脊柱本身的力学传导特点有关;其三,全面触诊脊柱所出现的典型压痛点及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定位诊断做好准备。

如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只着重局部、不重视整体,那疗效也不会显著,或短期疗效不佳。以颈椎病为例,在整脊治疗时,如果若仅对颈椎进行整脊理筋,而忽视了对胸椎和腰椎的理筋与整脊治疗。那么,就等于忽视了脊椎各曲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体现不出整脊的整体观念治疗原则,其临床疗效亦不会太理想,同样,在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若忽视了对骨盆、胸椎、颈椎的治疗,也不会获得满意的疗效。

  2.局部触诊 通过整体的诊查判断出人体脊柱主要患椎后,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判断患椎的病理位置,通过判断及局部触诊检查结果相符合,说明该椎体是患椎,是主要矛盾。那么脊柱为适应其病理位置的改变,其邻近的上或下椎体就会发生反方向的移位,同时以患椎为中心向两端传导,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脊柱代偿的反作用力越小,最终以骨盆、寰枢椎、肩胛骨的位置改变作为代偿的最终结果,在此对有的学者提出代偿椎无炎性反应,可以自由活动,无神经压迫提出质疑。因人体脊柱疾患主要由内因和外因所致,是对整个脊柱而言,而不是单一的某个椎体。由于各种诱因使某一椎体错位,进而影响到相邻对应的椎体,使其产生位置的改变,人体为了保持躯体平衡,脊柱必将自动进行与错位脊柱反方向的移位来代偿脊柱将会失去的平衡。从力学角度来看,脊柱是以“不平衡”来调节“不平衡”以达到一种新的病理平衡状态。因此既然代偿的结果是以其他椎体以移位来维持平衡,那么,其移位就意味着椎体小关节的失稳、错位,进而产生临床症状。只不过程度轻重而已,轻则无明显临床的反应,重则必有反应,通过临床足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如:L4/5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代偿椎主要反应在骨盆,向上依次为L3、L1、T12、T8、T4、T1、C2,特别是严重的腰向前屈曲的患者是T8、T4、T12压痛反应尤为突出。此时单纯的治疗腰椎,不顾其余疗效不佳,甚则无效。在临床治疗该病例时,采用整体诊查法,发现患者T4、T8、T12,特别是T8拒按压痛特别明显。根据找到了压痛点就找到了患椎的位置,及压痛点越显著,临床意义就越大的指导思想。随即给予治疗施治,患者下床后,效如浮鼓。有的学者提出治好了患椎,代偿椎不治自愈的观点,在此认为不太准确。相反,治好了代偿椎,患椎的病理位置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脊柱的力学平衡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若二者兼治效果更佳,临床观察病情在急性期时以治代偿椎为主,治标,在慢性期时以治患椎为主,治本或标本兼治。以体现出中医治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想运用到脊柱的治疗中,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是体现不出手法治疗时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那么,疗效也就不会太理想。同时也说明了对脊柱疾患的诊断与治疗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初级阶段。临床经常发现有此手法医生,在治疗颈椎病时只知道放松颈肩肌肉,对胸椎上段不做任何治疗,或治疗LDH症时不注重胸腰段及腰骶部的治疗,说明该医生还没有把推拿治疗与整脊治疗相区分开。还是用推拿的手段去解除问题,既费时、费力,疗效还慢。如果能用整脊手法对脊柱做出有效整体治疗时,则省时、省力,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