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环一般多少钱:中國移民要了加拿大國籍 撒腿就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6:28:51

中國移民要了加拿大國籍 撒腿就跑

0
加拿大向來以身為「最宜居的移民國家」而自豪,但諷刺的是越來越多的移民卻在取得加國公民身份之後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加拿大式生活」而移居海外。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約280萬加國公民長期居住海外,占人口總數8.8%,比率僅次於英國的9%,全球排名第二,遠高於澳洲4.3%、法國3.3%、中國2.6%及美國的1.7%!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加拿大公民選擇在海外工作生活?加拿大對於這些海外公民的態度怎樣?面對這種愈演愈烈的「海外公民」現象,加拿大政府有沒有切實可行的舉措來應對?

280萬加拿大公民長住海外,被視為「不忠的加拿大人」


據《世界日報》報導, 日前,總部位於溫哥華的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Canada)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加拿大目前在海外有約280萬的僑民,政府應該好好加以善用。報告指出,在1996年至2006年間,移民取得加國公民資格後移居海外的比率,是土生加拿大人的3倍,而海外加國人佔本國總人口近9%,比例約為美國的5倍。而這些加國海外公民最多是移居美國,其次為香港、英國、黎巴嫩、澳洲及中國。當中以居住美國的最多,高達106萬人,其次為香港,達30萬人。通過對加拿大人口普查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加拿大不僅是一個移民輸入的國家,也是一個移民輸出大國。從比例上來說,甚至遠遠超過了像美國、英國,甚至於印度、中國這些傳統的在海外僑民比較明顯的國家。


報告同時指出,近年移民人數大增也加劇公民移居海外現象,特別是亞洲地區,這些移民在加拿大居住一段時間,取得公民身份後返回原居地或其他國家。而在取得公民身份後回流到原居住地的移民以台灣最嚴重,回流比率高達30.37%,其次為香港的23.98%,第三是伊朗15.14%,日本12.5%,中國2.74%。
什麼樣的人被稱為「海外公民」?根據加拿大官方標準,外來移民凡在登陸加國境後前五年內從未上交納稅申報單,或雖在前五年內上交,但以後四年或四年以上從未上交的,即被認為是「海外公民」(長期離境)。加拿大一直以來都將這些移居海外的公民們視為「失敗者」或「不忠的加拿大人」,2006年黎巴嫩(Lebanon)動亂時的撤僑事件,讓加拿大政府支付大筆費用,更加深一般民眾對海外公民的負面印象,認為他們長居海外不繳稅,發生事故卻要全體本土納稅人負擔撤僑費用,返國或年老退休後又可享受免費的健康保險,相當不公平。

卑詩西門菲沙大學(SFU)經濟學教授德沃雷茲(Don. J. DeVoretz)表示,每年離開加國的移民逾8萬人,回流移民中以25至34歲的青年最多,且普遍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大多是長期享用加國資源的人,也是由加國培育的人才,但最後卻為他國所用,這對加國是重大損失。

一直以來,加拿大將移居海外的公民視為失敗的移民或不忠的加拿大人。而亞太基金會主席胡元豹則強調一定要超脫這種心態,否則在其他國家致力於連結海外公民的同時,加拿大將被遠遠拋在後方。
為什麼華人「拿了國籍,撒腿就跑」?


大洋彼岸的華人正排著長隊引頸翹盼等候移民來加,而不少拿到加國身份的華人移民卻正打點行裝踏上「回流」之途。這種潮起潮落的現象正在引起各方關注,到底什麼原因造成加拿大「海外公民」現象愈演愈烈?亞太基金會主席胡元豹認為,加拿大現行政策助長「海外公民」對國家的疏離感,例如離境超過五年喪失選舉權,海外出生的公民權只能世襲一代等。就像資產負債表的兩端,海外公民究竟是政府的資產或負債,完全取決於政府的政策。

而在記者對多倫多一些中國移民「回流」的調查採訪中發現,中國移民之所以選擇拿到加拿大國籍後回國生活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1.加國工作機會不多,適合華裔移民的專業工作難找。加拿大對所有外族裔移民要求「本地工作經驗(local workingexperience)」,僅僅這個條件就難倒了絕大多數人。技術移民中絕大部分都屬於有著豐富的「國內工作經驗」而不是「北美工作經驗」。據不完全統計,在每一百個中國移民中,從登陸起到坐滿「移民監」的三年裡,找到專業工作的比例也不過70%。很大一部分中國移民從事的還是與自己在國內專業技術毫無關係的Labor工。對於他們來說,職業上自豪感的缺失無疑是最讓人心生去意的一個原因。一項有關中國移民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中國移民回流,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工作安全感和升職機會,其中15%的人是在移民加國後一年內回流的,而且65%的人說不後悔回流,45%的人說回流後工作更稱心。

2.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無法消弭。語言能力的缺乏必然給移民們融入加拿大本地生活帶來極大的障礙,讓他們被迫成為聾子、啞巴。即使在國內就是英語專業的中國移民,有較好的英語基礎,但畢竟是吃中國飯長大的,對於語言和文化的內涵還是不能精通,所以即便是可以和洋人一起工作,也難以進入他們的主流社會。鑑於這些原因,作為技術移民來加拿大的很多人,尤其是男人都希望在拿到加拿大公民後回國發展。同時,對於來自中國的移民們來講,加拿大純西式的社會文化、思維方式、傳統習俗等等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的感受並不一定美好。於是很大一部分華人移民即使在加拿大生活多年,還是堅持著中國人的思維定式和生活方式,從心底裡嚮往著回歸「中國式精神家園」。

3.加式生活太「悶」。一週工作5天40個小時或更少;週末開車輾轉各個超市之間買菜;6-9月抓緊一切時間到公園和海灘上去曬太陽;每天跑跑步;上上國內網站,看看中文電視;天氣好約了朋友去BBQ,逢年過節一家人開車出去玩一玩……相比起國內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生活娛樂方式,每個中國人談起這裡的生活都會用一個「悶」字來形容。有很多中國移民之所以硬著頭皮在加拿大熬著,就是為了坐滿「移民監」拿到「加拿大公民」的身份而已。一旦拿到那本藍色護照,當然趕緊打包到「海外」——中國去生活。

4.加拿大總體收入不高。相比於強大的鄰居美國,加拿大的很多職業年收入都偏低。比如註冊護士、教師、科研工作者等等。經濟利益是導致加拿大人選擇海外發展的最現實的因素。同時,有一批研究海外移民現象的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更是海外華裔回流的原動力。他們認為,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開闢高新技術開發區,積極吸引回流人士。地方政府如同公司一般積極招募海外回歸人才。調查同時發現,在回流華裔中,有48%的人是在加國獲得最高學歷的,這些人以教師、教授、專業人士、商業和財經人士為主。

「海外公民是國家寶藏」——學者建議政府善用海外僑民資源

負責海外公民研究的西門菲沙大學(SFU)經濟系教授狄瓦雷茲(DonDeVoretz)認為,加國政府並未致力於強化與海外公民的聯繫,因此錯失不少潛在利益。當別的國家積極發展與海外公民關係時,加國政府還在原地踏步。


總部位於溫哥華的加拿大亞太基金會近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加拿大目前在海外有280萬的僑民,政府應該好好加以善用。而負責撰寫報告的亞太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張康清更加提出,加拿大政府應該倣傚中國,成立僑務辦公室之類的機構。以善用散佈全球的人力資產,為本國經濟貿易作出貢獻。

張康清建議政府向其他國家海外僑民政策取經,比如愛爾蘭有一個海外愛爾蘭基金,經常聯繫一些海外愛爾蘭的科學家,鼓勵他們出成果,讓這些成果能夠更多地為愛爾蘭的經濟服務。又如新西蘭海外機構維繫著新西蘭僑民之間的相互聯繫,更重要的是在出口以及文化發展方面更多地推動新西蘭經濟的發展。

加拿大涉僑政策的重點之一應是怎麼既要平衡保護海外公民的權力和安全問題,又要很好發揮海外僑民資源的優勢。另一個重點則是怎樣利用好海外的資源。加拿大在海外占人口總數近9%的280萬僑民堪稱「國家寶藏」。亞太基金會建議政府成立一個「僑務辦公室」來管理、保護這些「海外公民」們的利益,促進他們和本國的聯繫,它的工作重點應該更多地放在首先是認識寶藏,然後是使用合適的機械來進行對這個「寶藏」的開發利用。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加拿大的僑務政策應該有加拿大的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說,政府還應該鼓勵加拿大公民「走出去」!因為從各種調查研究來看,海外加僑大部分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人士,包括海外的加拿大公司的主管,或者是主要的技術骨幹,或者是加拿大在海外英語學校的英語教師等等……要他們回來參加國內建設,其實反而是一種誤導。因為他們在海外的這些崗位,本身就是全球勞動力資源根據經濟新格局來組成的,如果把他們都招回來,其實並不是有利於加拿大經濟的發展。反過來,應該更多地鼓勵年輕的加拿大人一方面更多地去闖世界,另一方面是參與全球的競爭,爭取在海外重點的崗位。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參與和聯繫,把加拿大的經濟結合到全球的經濟體系當中去,這樣才是更好地為加拿大作貢獻的做法。

小鏈接:「海外公民」必須瞭解的政策:公民權只能傳一代

加拿大公民法C-37修正案於2009年4月17日正式實施。根據新法,在海外出生直接取得加拿大國籍者,視為公民權已傳一代,未來該公民在海外的子女(第二代)將無法自動取得國籍,而需經親屬團聚方式申請移民,而年齡在18歲以下者,移民審核通過後即可申請成為公民。

同樣規範也適用於加拿大公民領養海外出生的子女,一旦領養的子女直接取得國籍,即視為公民權已傳一代,未來該名領養子女在海外出生的子女,亦無法直接成為加國公民。

另一例外是公民海外出生的第二代子女有淪為無國籍(Stateless)之虞者,仍可申請直接成為加國公民,但其父母必須出生於海外,且成為加國公民前一直是無國籍人士,並在為孩子申請公民前4年至少在加拿大居住3年以上。

來源: 北辰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