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神仙:影响中国20世纪的十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1:27:05

导言:

历史总是在决定思想,思想也总是在影响历史。但是,并不是所有伟大的时代都能诞生伟大的思想和作品,更不是任何思想都能影响历史,真正影响历史的,往往是那些被自命清高的人们所故意忽视的作品,而他们所认为的在影响历史的作品,实质上不过是自己一相情愿的想象罢了。因此,我们如果想从历史里去寻找真正符合“影响中国20世纪历史”的标准书,就必须撇开事先已经被灌输给我们的那些所谓的标准,仔细地观察历史和人物。而历史和人物的交叉点,如今我们有迹可寻的往往只有那些不朽的伟大著作。

 

《天演论》:文明的拐点

作者:赫胥黎(中文译者: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00年前后中国最流行的话。

有句话,纪念的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然而对19世纪下半期的中国人来说,却是要用惨痛的教训来换取的。那就是,中国的逻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的逻辑是弱肉强食。挨打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始终搞不清楚,究竟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曾经无比辉煌、强大的中国竟然会沦落为随便一个欧洲番邦都可以欺负的地位?

一代又一代人的挫败,一代又一代人的苦苦思索,终于换来了《天演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另一个“天道”,一个冷冰冰硬生生赤裸裸的“天道”。从此,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温情脉脉的那个“天道”被赤裸裸的现实摧毁了。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在这个星球上,从一开始,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鱼要想不被大鱼吃掉,就只能不断地吃比自己更弱小的虾米,等到自己也变成大鱼了的时候,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也就是我们今天习惯说的和平。在那个据说是“救亡压倒启蒙”的年代里,这个赤裸裸的法则征服了所有的中国知识人。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从此都明白了,要想不被别人欺负,就只有“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里的“自强”从此变了,原来那个儒家传统下的不断地反思自己、超越自己达到道德成就的那个自强从字典里消失了,换来的是一个“物竞天泽,适者生存”意义上的自强。

流风所及,巨细靡移,连其时读小学还未毕业的小孩也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了胡适。而当这一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氛围里成长的孩子们都已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呼风唤雨的时候,中国传统的那个温情脉脉的“天道”被攻击、被阉割和被打倒,也就没有不好理解的了。

 

《大同书》:中国人的现代性方案

作者:康有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篇》
就当所有人都在苦苦思索着中国如何才能从小鱼变为大鱼的问题的时候,有个人居然在思索着完全不同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的美丽新世界?这个人就是康有为,一个曾经被人尊称为“康圣人”的广东南海人,一个屡举不第的穷酸秀才。

按照康有为的自述,早在1884年,年仅20岁的他就已经开始构思这部著作了。1885年就“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类公理》”。1898年秋,康有为在日本时,已有稿本20余篇,1902年避居印度时,最后成书。但康有为并没有象今天的时尚写手们那样,赶紧拿出来出版赚钱,而是选择了“蒙谤忍诟不忍白焉”。当时除了极少数康门弟子外,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样一部康氏自认为足可以惊天动地的著作到底讲了什么。一直到1913年,康有为才小心翼翼地将该书的前两部拿出来,发表在了一个海外杂志上。1919年,已经公开发表过的两部才总算是合编成书出版了。1935年,康有为去世已经八年了,《大同书》才由康氏门人拿出来全书出版。

不过,1935年的中国不是个很适合思考如此宏大的问题的时代,对中国人来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得寸进尺的日本人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对中国的侵略?正如后来者毛泽东所说的,“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那么,哪条路才能到达大同呢?

 

《建国方略》: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作者:孙中山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

造反造了一辈子,孙中山的遭遇可以用曾国藩的那句名言概括,“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革命成功了,但当了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一心只想着复辟帝制。辛苦组织军队反对袁世凯,结果袁世凯死了,北洋军阀们又起来了。又劳精费神组织军队护法,结果又失败了。以革命为毕生志业的孙中山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革命这么难?为什么总是眼看着就要煮熟了的鸭子总是会飞了?

终于,孙中山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胜利。

1918年,一直忙着到处拉赞助搞暴动没时间仔细思考中国革命理论问题的孙中山终于空下来了,撰写了《孙文学说》。孙先生一生著述不少,但能称得上理论的只有这部《孙文学说》。从饮食到用钱,从作文到知行之辩,《建国方略》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哲学的塔基。从此,中国国民党终于不再靠歃血为盟的方式发展组织了,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没有信念的政治家不是真正的政治家,而是政客。从此,中国国民党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论,那就是孙文主义。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孙文主义固然有许多粗糙的地方,不尽完美。尤其要命的是,它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的指路明灯,反倒成了反革命的人的遮羞布。但是,吃井不忘挖井人。井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挖出来的,第一个挖井的人不应该被忘记。

 

《共产党宣言》:向左的路标

作者:马克思  恩格斯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848年,英国出版了一本只有23页的小册子,作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但并没有署名。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国苦苦思索着“人类的前途”问题时,马克思与恩格斯眼里的“人类”大概主要是欧洲人,甚至连俄国人都没有包括在内,更不用说遥远的东方的中国人了。他们更不会想到,他们的这部如此单薄的小册子一百年后居然要在遥远的中国开花结果。

72年后的春天,在浙江的一个小乡村,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陈望道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在后来的人习惯说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中国此前所有的革命都不过是取代前一个朝代的天命、建立新的朝代的话,那么这次的革命是一个全新的意义上的革命。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革命”从来没有挑战过的东西,这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并最后被摧毁了。

一年后的夏天,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派出十三个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一个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国共合作时期,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成一直扮演着中国现代史的主角。1949年,一群从山沟沟里钻出来的泥腿子们建立了一个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果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没有《共产党宣言》,也不会有中国共产党。一本小册子引发一个巨大国家的深刻变化,这大概是空前绝后的。

 

《论持久战》:暗夜里的明灯

作者:毛泽东

 

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论持久战》

 

早在1914年,时年21岁的毛泽东就预言说,“20年间中日必有一战”。

中华不幸,命途多桀。中国的前途果然不幸被毛泽东言中了。1931年,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中国守军未放一枪,全部撤离,按照中央政府的命令,跑到西北剿匪去了。1937年7月7日,日军策划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枪不如人,训练不如人,每战必败,士气低落,而日本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逢战必胜,士气高涨。中国能打得赢这场战争吗?中国会亡国吗?如果不会亡国,中国怎样取胜?这场战争还要打多久?这些沉重的问题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来,每个人都在思考,但谁都没有答案,谁都感到迷茫。

这时,只有一个人的头脑是清醒的,在冷静地盘算中国的家底,比较中日双方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思索对策。这就是毛泽东,一个改变了20世纪中国历史走向的人。

卢沟桥事变十个月后,毛泽东在偏僻的陕北山沟里发表了一个演讲,题目是《论持久战》。他断言,中国战胜日本,就必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打败日本的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间的长短。但无论迟早,这个战线一定会建立起来,日本一定会战败,中国一定会胜利。

《论持久战》是那个黑暗年代里照亮中国前途的一盏明灯。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终于迎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呐喊》:为中国文化开新命

作者:鲁迅(周树人)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
 
在《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呐喊》高踞榜首,为世纪之冠。
五四运动之于今天的中国的意义,自不待言。在那个电光火石的年代里,如今已被抬上大师祭坛的人不胜枚举,论学问,他也许不如当时的许多人,论当时的影响大,胡适陈独秀都比他要更出风头。但但若要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的,只有鲁迅一个人担得起。能够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对中国有持续性影响的,只有鲁迅一个人。
时人无知,动辄以鲁迅与胡适相比,甚至于动不动就贬鲁,说鲁迅没有长篇作品、算不得文学大师云云,真是肤浅得可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鲁迅的伟大与深刻,是用不着什么长篇小说来证明的。更何况,有了长篇小说也不见得就能担得起大师这两个字。相比于鲁迅而言,胡适才算是真正的浅薄。胡适也许算得上是个好人,但绝对算不上一个好学者,更算不上优秀的思想家。20世纪的中国,只有两个人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特殊处境与命运,并深深地为中国的未来忧虑着。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就是鲁迅。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只能选一个文化大师的话,除了鲁迅,还能谁能有资格担得起这两个字呢?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指引前三十年的看不见的手
作者:斯大林(编著)
 
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1949年,河北西柏坡,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走,进京赶考去”。
是的,对离开城市已经20多年、长期在边缘地区挣扎、斗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城市是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工作对象。更要紧的是,这一次进城,不是去发动工人运动,不是去打仗,而是要领导全国的四亿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国民党的说法,共产党政治上得九分,军事上得七分,经济上只能得五分。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究竟怎么建设?谁心里也没底。
是啊,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下一步怎么走?
对那些对城市完全没有经验的共产党人来说,《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本必要的读物。它没有教给他们如何治理通货膨胀与失业、如何控制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建设自己的民族工业基础……但是,它教给了他们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靠着这些原理,被认为经济上只能得五分的共产党成功了,淘到了国内经济建设的第一桶金。
 
 
《毛主席语录》:红色年代的红色袖标
作者:毛泽东
 
据说,这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书,迄今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超过。直到前一阵,网上流传的一则新闻里还说,法国人给出的一个学中文的理由仍然有“能够更好的学习《毛主席语录》”这一条。
那个红色岁月里,这本小册子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它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名字,红宝书。它想一团火,点燃了整个世界,把中国照得通红。

但无论版本与内容如何,这本书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作用都相当于《圣经》之于西方,甚至还要超过。不仅是在公开场合要背诵它,还要在各种场合使用它,就连学生毕业,也是以它代替毕业证的。结婚的年轻人也会将它当作定情物来相互赠送,就连写情书也会引用它。

不仅如此,它还率先走出国门,开始了全球化,走向了全世界。而且,受它的煽动,西方世界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向中国学习了,也跟着中国搞起了文化大革命。学生们冲上街头,和中国学生一样造反、武斗、夺权。鸦片战争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自强而奋斗的先贤们知道这个结果,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喜耶,悲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改革列车的轨道

作者:《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起草小组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文革结束后,如何评价建国以来的历史,如何评价毛泽东,就成了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邓小平的直到下,中共中央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来起草一个文件。文革结束五年后的1981年6月底,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这项文件,它对建国以来的几个重大历史问题做了最后的盖棺之论。

打个比方说,《决议》就象一条预先修好了的轨道,而后的改革开放不过是行驶在上面的一辆列车。列车没有权利也没有机会为自己选择方向,它的方向由轨道规定。

此后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过多次重大事件,但万变不离其踪,不管什么事情,我们总是能在这里找到相应的说法。这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说穿了,其实不过是“《决议》挥手我前进”,《决议》在这三十年来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不仅超过了此前中共的任何一项文件,也超过了马恩列斯毛中间任何一个人的经典著作。

其意义之重大,至今无可代替。

 

《通往奴役之路》:一个不光彩的结束

作者:哈耶克

 

如果我们要建成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必须有从头做起的勇气——即使这意味着欲进先退。

——《通往奴役之路》

 

坦率说,在要结束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简单回顾时,选择用一本如此拙劣的伪学术作品来说明中国的历史真相,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实在觉得很难为情。

与前面九本著作中的任何一本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本书都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伪学术作品,充满了意识形态教条和三流意识形态辩护士的火药味,毫无历史感,也毫无现实感,至于作者本人,更缺乏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基本素质。但悲哀的是,就是这样一本拙劣的书,引导着中国走了十多年,而且至今不见改弦更张的迹象。任何一个想理解1990年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人,应该都从这本书里去寻找答案。不过要事先提醒的是,每个人都要先捂住鼻子。

人总是这样的,当自己痛苦的时候,如果看到身边的人也正承受着跟自己同样的痛苦,心里便会觉得安稳很多。好在悲哀的不止是中国,从英国到美国,乃至全世界,从1980年代以来,就被这本拙劣的伪学术作品引上了一条愈行愈远的不归路,都一样进行了公共事业的大规模私有化和社会福利的缩减,导致了整个世界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也许是今天的中国人唯一聊感安慰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