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剧场姐姐组合:上墙晒微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21:25:04

今天,你“上墙”了吗?如果没有,你已经Out了。

在昨天8月19日的百度搜索风云榜中,“求上墙”一词进入上升最快第4名。百度一下“上墙”,这条刚刚在两天前,也就是8月18日才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被微博民们发明并且“博”热的概念,已经作为百度百科的词条列在搜索结果第一位。

百度百科解释如下:

“所谓‘上墙',是指网友发送的互联网大会的微博内容,其中有价值或有趣的内容被传送至互联网大会主席台两侧的腾讯微博屏幕上予以公众展示。

网友想通过微博展示自己,并在大会屏幕上显示。由于大量网友通过微博发信息,导致大多数信息不能显示,为此产生了‘上墙'愿望,‘求上墙'成了本届互联网大会的最热门的词。‘发什么内容无所谓,我只是想上墙!'某现场观众称。

通过‘上墙',网友可对嘉宾的演讲犀利评论、对现场趣味现象实时捕捉、对大会现场环境的不满直接反馈,更有网友在腾讯微博平台上发布求职、业务合作等信息。”

如此解释不够直白,可以把互联网大会现场的“上墙”行为描述一下:

当现场温度太低时,博友就把“冻啊!请把空调调高3度,我要低碳!”的微博发送到挂在主席台两侧的微博屏幕上。于是,组委会立刻解决,并同样发出微博以回应:“正在解决,请各位放心”。

当某位嘉宾演讲罗嗦并超时,博友就把“您已超时,请珍惜我们的时间和您的声誉”的微博发上屏幕,并且配上巨幅的显示“您已超时”的图片。于是,台下的观众席一阵躁动,嘉宾知道不妙,马上脚底抹油……

当想要索取某位嘉宾演讲所用的PPT时,博友就把“非常精彩,恳请某某老板把PPT共享出来”的微博发上屏幕,也配上一副这位嘉宾英姿飒爽的照片。于是,嘉宾秘书立刻发送微博上屏幕:“需要某老板PPT的博友,请把邮箱发到xxx@hotmail.com,今晚就发给你”。

当某位从成都来的哥哥想要找老乡聊天时,就把“请成都参会老乡关注我,今晚约在鸟巢附近聚会!”的微博发上屏幕。几分钟后就有同样的回应上了屏幕……

把您的需求用微博发上大屏幕,就是“上墙”。上墙之所以火,是因为上墙的合理需求基本是“有求必应”,那么所有的不满、欣喜、嚣张的情绪都会想上墙。而之所以这些需求都会被满足,是因为这是公开的场所,大家同处一室;只要一个人揭穿了皇帝没有穿衣服,所有人都会听见、认可、支援,这是一股不可回避、难以阻挡的力量。

由于互联网,这使得在这个具体空间的力量可以跟更大范围的整个网络的力量连为一体。在互联网大会现场,现场墙上的微博被同步在腾讯微博和腾讯网上实时展现,得到那些场外博友的即时声援,这些声援又被同步输送回会场“上墙”,这些声音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角度,也加速压力的积聚和形势的扭转。

微博的革命性在于,降低了信息被生产和被消费的成本,于是所有人都能喊出自己的需求,所有人都更有可能去倾听别人的需求。需求发声了,是一回事。而需求是否被满足,是另外一回事。这需要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些需求是否被暴露并且瞬间得到大众的支持。尤其是当微博出现在一个公共场所的大屏幕上时。这时,以微博形式来体现的需求被暴露了,并且瞬间得到在场民众的注意力,瞬间产生感染,瞬间打动他们,瞬间积聚下全民的力量。于是,官方受到强大的压力,众目睽睽之下,群众的需求很可能被满足。 

当时这样描述:“大会主席台上挂微博屏幕这种全新的互动形式,必将是今后大型会议必将采取的一个创新。它解放了观众,扩大了群众的力量;也让微博这种形式得以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地点、以及一个具体的事件和特定的人群下获得爆发。”

换句话说,在手机和PC这些小屏幕上诞生的微博,如果能够通过大屏幕接通公共空间,就能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在一个面面相觑、无可回避的群体产生集中的影响力,这就是微博力量的爆发点,也就是弱势网民的真权力。之前,你可以发声,但我可以装作没听到;现在,你当着我的面和大家的面发声,大家跟着你一起发声,我就不能听不见了。

这个场景,就在17-19号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活生生的上演了。三天时间里,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博友不断的发出声音,然后不断的被满足,最后这种需求被赤裸裸的提炼成了两个字:上墙。

微博墙,其实就是民众的话筒。之前,只有主席台上有话筒,现在,观众席上也有话筒。而当他们发现了这个话筒的神奇威力,旋即一夜间风靡。

在此事件的始作俑者腾讯微博里搜索“上墙”,短短36小时已经有4200个结果。在其对手新浪微博里搜索,也有3200个结果。这里面充斥着对上墙的渴望:什么叫上墙,如何上墙,谁是第一个喊出我要上墙的“上墙哥”,谁在互联网大会上墙最多,最重要的是,下一站,去哪里上墙?

微博上流行的一句话:今天,你上墙了没?

换句话说:今天,你高声呐喊,并且被满足了没?

这就是微博的革命性。微博之所以在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身后再杀出一条路,正源自其连接个人与公众的特性。SNS的特性在于隐私,这里面有你全部的个人关系和个人信息,你不想要袒露。但在同样呈现人际链条的微博上,连接的是个人与公众。你在这里发出的个人信息,本身就是出于袒露的目的,本身就想所有人知道,接下来改变世界。所以,微博一旦连上了大屏幕,就等于打通了任督二脉,把从个人到公众这一逻辑链条实现了。

上墙晒微博,才是真正的微博。

(注:本文作者为腾讯网科技中心总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电子邮箱:james.l.che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