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座天蒙旅游图片:《度心术》 (译文)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45:35

度心术
唐 李义府

度心第一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 
    志大不朝,欲寡眷野。 
    才高不羁,德薄善诈。 
    民之所畏,吏无惧矣。 
    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

御心第二 
    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乱也。 
    无生则乱,仁厚则安。 
    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士子娇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 
    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 
    严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

擒心第三 
    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才高不堪贱用,贱则失之。 
    能傲莫付权贵,贵则毁己。 
    才大无忠者,用之祸烈也。 
    人不乏其能,贤者不拒小智。 
    智或存其失,明者或弃大谋。 
    不患无才,患无用焉。 
    技显莫敌禄厚,堕志也。 
    情坚无及义重,败心矣。

欺心第四 
    愚人难教,欺而有功也。 
    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 
    自知者明,人莫说之。 
    身危者骇,人勿责之。 
    无信者疑,人休蔽之。 
    诡不惑圣,其心静焉。 
    正不屈敌,其意谲(jue)焉。 
    诚不悦人,其神媚焉。 
    自欺少忧,醒而愁剧也。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纵心第五 
    国盛势衰,纵其强损焉。 
    人贵势弱,骄其志折焉。 
    功高者抑其权,不抑其位。 
    名显者重其德,不重其名。 
    败寇者纵之远,不纵之近。 
    君子勿拘,其心无拘也。 
    小人纵欲,其心惟欲也。 
    利己纵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 
    心可纵,言勿滥也。 
    行可偏,名固正也。

构心第六 
    富贵乃争,人相构也。 
    生死乃命,心相忌也。 
    构人以短,莫毁其长。 
    伤人于窘,勿击其强。 
    敌之不觉,吾必隐真矣。 
    贬之非贬,君子之谋也。 
    誉之非誉,小人之术也。 
    主臣相疑,其后谤成焉。 
    人害者众,弃利者免患也。 
    无妒者稀,容人者释忿哉。

逆心第七 
    利厚生逆,善者亦为也。 
    势大起异,慎者亦趋焉。 
    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 
    主昏而臣媚,顺之为逆。 
    忠奸莫以言辩,善恶无以智分。 
    谋逆先谋信也,信成则逆就。 
    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则逆止。 
    主明奸匿,上莫怠焉。 
    成不足喜,尊者人的也。 
    败不足虞,庸者人恕耳。

夺心第八 
    众心异,王者一。 
    懾其魄,神鬼服。 
    君子难不丧志,释其难改之。 
    小人贵则气盛,举其污泄之。 
    穷堪固守,凶危不待也。 
    察伪言真,恶不敢为。 
    神褫(chi)之伤,愈明愈痛。 
    苛法无功,情柔堪毕焉。 
    治人者必人治也,治非善哉。 
    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耻矣。

警心第九 
    知世而后存焉。 
    识人而后幸焉。 
    天警人者,示以灾也。 
    神警人者,示以祸也。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 
    畏惩勿诫,语不足矣。 
    有悔莫罚,责于心乎。 
    势强自威,人弱自惭耳。 
    变不可测,小戒大安也。 
    意可曲之,言虚实利也。

诛心第十 
    诛人者死,诛心者生。 
    征国易,征心难焉。 
    不知其恩,无以讨之。 
    不知其情,无以降之。 
    其欲弗逞,其人殆矣。 
    敌强不可言强,避其强也。 
    敌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 
    行伪于谶(chen),谋大有名焉。 
    指忠为奸,害人无忌哉。
    上智者御心,下智者御力!站在我们上方的人,都懂得中国谋学宝库中这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方法。李义府此人从度心、御心、擒心、纵心、夺心,诛心等十个方面,将看似繁难复杂的“度心之术”,变得简单且有很强的操作性。    李义府,原籍赢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后迁剑南永泰(今四川射洪县)。虽仅出身于一个小官僚之家,却凭“方寸之间的智慧”——度心术玩转人事与世事,曾在唐高宗李治时两度为相。人们说他“心银貌恭”、“笑里藏刀”,并称他为“人猫”、“李猫”。由于对当时流行的文中子“止学”之要义颇为不屑,最终盛极而衰,客死他乡。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度心术”作为一种人生技能和社会生存中斗争的利器,历来为较智斗力场中的人们所推崇,充满玄奥。如何在心理上瓦解他人,征服对手,“度心术”是最有效的谋智。这一要旨说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绝非易事,这也构成了大多数人平庸无奇的现实。应该承认,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可享有“度心攻心大师”的名号,抛开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基础不谈,善于攻心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先天的条件无法选择,而后天的努力却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聪明才智。“度心术”是智慧的高端,有志成才和向上发展的人们,了解和掌握它就显得分外重要。       度心第一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    志大不朝,欲寡眷野。    才高不羁,德薄善诈。    民之所畏,吏无惧矣。     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译文】    朝廷官员都是有一定才能的,管理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少有的,治理官吏不能宽厚。    志向大的人不会入朝为官,欲望少的会留恋民间。才能突出的人不受拘束,品德低下的人善于欺诈。    百姓不敢做的事,官吏不会害怕。狡诈的官吏倚仗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一定是缺乏的,强迫他可以将他制住。    凶狠的官吏往往智力不足,他的行为多有疏忽之处,挟制他可以令他屈服。    正值的官吏会孤傲,他的身心会被名声所累,赞誉他就可以役使他。    管理官吏要研究他们的内心,明智的君主不会抛弃曾背叛自己的人。    识别人要了解他的欲望,有智慧的人善于驾驶德行有亏的人。 御心第二
    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乱也。    无生则乱,仁厚则安。    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士子娇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    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    严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译文】
    百姓所追求的,是生存,君主所畏惧的是叛乱。百姓无法生产就会产生叛乱,君主仁爱宽厚就可使天下安定。    百姓都向往的事,善于利用这一点的热播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人们记恨官吏的贪婪,显示自己廉洁的人才算聪明。    民众的怨恨不能让他积累,惩治恶人不要姑息放纵。对读书人不尊敬,是国家的灾害,治理国家一定要优待读书人。    读书人的骄傲和放荡,对百姓没有好处,治理国家的人对这些人要警惕。读书人不怨恨朝廷,百姓的心意就可以稳定。    施行严酷的刑法,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夏禹、商汤、周文实现长治久安,就是施行了仁政。    权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托付,树立权威要讲究信用。 擒心第三
    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才高不堪贱用,贱则失之。    能微莫付权贵,贵则毁己。    才大无忠者,用之祸烈也。    人不乏其能,贤者不拒小智。    智或存其失,明者或弃大谋。    不患无才,患无用焉。    技显莫敌禄厚,堕志也。    情坚无及义重,败心矣。【译文】    品德好不能让君主高兴,君主尊重的是人的才能。才能大不能让属下诚服,属下敬畏的是君主的宽恕。    才能高的人不能让他担任低的职务,轻视他们就会失去他们。本领低微的人不能让他们掌握显要的权力,重用他们就会毁灭自己。    有大才但没忠心的人,重用他们会招致很大的祸患。人们都有一定的才能,德行好的人不会疏远本领低的人。    智计有时会存失误,明智的人有时会不用大的谋划。不担心没有人才,担忧是不会使用他们。    才技突出不能抵挡俸禄的丰厚,金钱销蚀人的志向。感情深厚比不上义节的重要,义节改变人的是想。 欺心第四
    愚人难教,欺而有功也。    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    自知者明,人莫说之。    身危者骇,人勿责之。    无信者疑,人休蔽之。    诡不惑圣,其心静焉。    正不屈敌,其意谲(jue)焉。    诚不悦人,其神媚焉。    自欺少忧,醒而愁剧也。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译文】
    愚蠢的人不可以教他,欺骗他却有成效。有智慧的人也会庸俗,尊敬他可以收益。    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不要去有说他。身处危险的人恐怖,人们不要去指责他。没信义的人多疑,人们不必蒙骗他。    欺诈之术不能蒙骗圣人,圣人内心安祥。正义不能让敌人自动屈服,因为敌人本性奸诈。诚实不能讨人欢心,人们在骨子里都喜欢谄媚。    自我欺骗能减少忧虑,清醒却使愁苦加剧。被人欺骗不要发怒,愤怒只会让人失去更多。
纵心第五    国盛势衰,纵其强损焉。
    人贵势弱,骄其志折焉。    功高者抑其权,不抑其位。    名显者重其德,不重其名。
    败寇者纵之远,不纵之近。    君子勿拘,其心无拘也。    小人纵欲,其心惟欲也。    利己纵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    心可纵,言勿滥也。    行可偏,名固正也。【译文】
    强国的势头是走向衰落,放纵他的强大会损伤他。
    贵人的势头是转向弱小,促使他志趣骄横能折损他。
    对功劳大的要限制他们的实权,而不降低他们的地位。
    对名声显赫的人要看重他们的品德,而不看重他们的名望。
    失败的敌人可以放纵他们逃向远处,不可以放纵他们留在身边。
    君子不要束缚他们,他们的心志是不受束缚的。
    小人不节制欲望,他们的心思全在满足欲望上。
    有利于自己的就放纵他,有利于他人的就约束他,不要因为情感的好恶而改变。
    想法可以很多,但语言不能随便。
    行为可以有偏失,但名义一定要守正。
构心第六    富贵乃争,人相构也。    生死乃命,心相忌也。    构人以短,莫毁其长。    伤人于窘,勿击其强。    敌之不觉,吾必隐真矣。    贬之非贬,君子之谋也。    誉之非誉,小人之术也。    主臣相疑,其后谤成焉。    人害者众,弃利者免患也。    无妒者稀,容人者释忿哉。【译文】
    富贵是争取来的,所以人们互相构陷。
    生死是天命造成的,所以人们心里互相记恨。
    用他人的短处来构陷他,不要诋毁他的长处。
    在他人窘迫的时候中伤他,他人强势时不要攻击。
    若敌人无所察觉,自己就一定要隐藏真实。
    贬损的目的不是贬损,这是君子的谋略。
    赞誉的目的不是赞誉,这是小人的手段。
    君主和臣子互相猜疑,这之后诽谤的事才能有成。
    被人构害的人很多,能舍弃利益的人可免除祸患。
    没有妒忌心的人很少,能宽恕他人的人可消融愤恨。
逆心第七    利厚生逆,善者亦为也。    势大起异,慎者亦趋焉。    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    主昏而臣媚,顺之为逆。    忠奸莫以言辩,善恶无以智分。    谋逆先谋信也,信成则逆就。    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则逆止。    主明奸匿,上莫怠焉。    成不足喜,尊者人的也。    败不足虞,庸者人恕耳。【译文】
    利益丰厚让人发生背叛,善良的人也会这样做。
    势力大的人容易产生异心,谨慎的人也有这种趋向。
    君主残暴臣子诤谏,臣子违背君主是忠心。
    君主昏庸臣子谄媚,臣子顺从君主是背逆。
    忠臣奸臣不能用他们的语言来分辨,善人恶人不能用他们的智慧来区分。
    谋划反叛的事首先要谋取对手的信任,有了信任的事情才能成功。
    制止背叛首先要制服人的心灵,心灵畏服背叛才会停止。
    君主英明奸臣才会隐藏,君主不能松懈。
    成功不值得欢喜,地位高的人是人们攻击的对象。
    失败不值得忧虑,平庸的人是人们宽恕的目标。
夺心第八    众心异,王者一。    懾其魄,神鬼服。    君子难不丧志,释其难改之。    小人贵则气盛,举其污泄之。    穷堪固守,凶危不待也。    察伪言真,恶不敢为。    神褫(chi)之伤,愈明愈痛。    苛法无功,情柔堪毕焉。    治人者必人治也,治非善哉。    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耻矣。【译文】
    众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君王要把它们统一起来。
    让人的精神恐惧,任何人都会屈服。
    君子受难不会丧失志向,帮助他解除苦难却能改变他。
    小人得志就气焰嚣张,检举他的罪行就会使他泄气。
    贫穷的人可以让人坚守节操,而凶险和危难之时就不容等待了。
    察觉出伪装说出真意,恶人也不敢作恶了。
    心神被剥夺的创伤,越聪明的人就会感到痛苦。
    严苛的刑法不能达到目的,情感安抚可以完成此事。
    惩处他人的人一定会为他人所惩处,惩处并不是好的方法。
    屈服于他人的人也会让他人屈服,屈服并不是耻辱的事。

警心第九
    知世而后存焉。    识人而后幸焉。    天警人者,示以灾也。    神警人者,示以祸也。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    畏惩勿诫,语不足矣。    有悔莫罚,责于心乎。    势强自威,人弱自惭耳。    变不可测,小戒大安也。    意可曲之,言虚实利也。【译文】
    了解社会后才能生存。
    能鉴别他人的优劣之后才有幸运。
    苍天对人的警告,表现为天灾。
    神灵对人的警告,表现为人祸。
    人们对他人的警告,表现为怨恨。
    害怕惩处的人不要告诉他,语言不能让他改过。
    有了悔改的人不要体罚他,责罚在心是痛苦的。
    势力强大自然有威严,弱者会自感羞愧。
    变乱是难以测度的,小事上谨慎才能确保平安。
    意图可以曲解,说假话为了获取实际的利益。
诛心第十    诛人者死,诛心者生。    征国易,征心难焉。    不知其恩,无以讨之。    不知其情,无以降之。    其欲弗逞,其人殆矣。    敌强不可言强,避其强也。    敌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    行伪于谶(chen),谋大有名焉。    指忠为奸,害人无忌哉。【译文】
    杀死人的人有死罪,杀死人心的人却能活命。
    征服国家容易,征服人心困难。
    不知晓他人的内心想法,就没办法治理他。
    不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就不能及时降服他。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个人就危险了。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强硬的话,要回避他强劲的势头。
    在弱小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软弱的话,要攻击他虚弱的地方。
    不吝惜虚假的名位,人们自然就会被束缚住了。
    在谶语中作假,谋求大事就有了正当的名义。
    指责忠臣是奸臣,伤害他人就没有忌讳了。  识人术
  善于识人是一种极高的智慧。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人云: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就我个人认为.只有一流的人。才能看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才识二流的货色。一流之人也有不同的类型。道不同不足相为谋。也不能识别他人是一流之才。古人中,诸葛亮有七句话。我印象很深:问之以是非,面观其志;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孔子也有三句奇绝话:“观其所由,察其所举,视其所安”。或曰: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总之方法千万条,都需要个人细心去品味。刘邵的《人物志》有八观之说,也值得一读。不过看人其实不能有教条。因为有些人深藏不露,不是眼力所能及。而要经过自己的接处与了解。我从十三岁开始读这些东西,想想略有所得,信手写一段大家见见。
  我不喜欢骑摩托车比我快的女子,但极欣赏骑自行车比我快的人。我认为前者浮燥后者健康。我不喜欢染发,带大耳环衣着时髦入流的女人,这样的人必定少文化或非我同类也。注重外表的人。难能注重内在的气质。看一个女性,最主要看她的手,是否养尊处优全写在她的手上。男人不一样,看一个男人,要看他读什么样的书,说什么样的话,失败后又是什么表情。才能看他的心胸与气量。生活中看他的袜子就能看他的品味。看他的对手便能了解一个人的身份。
  他的眼神则能告诉你他的心术。看他的朋友或能知道他的交际方式。他的头发可以告诉你他平时吃得是否合理。
  奉上欺下的人。最讨人厌。这样的人也成不了大器。不过奉上欺下。又对实用人才谦合的人。往往野心勃勃。可以彼此利用。如果你认为可以利用的话。
  说话脸红,又最喜欢吹牛的人。心地善良,思想不成熟。
  说话谦合。又有文化。可以成优秀的父亲。与为人师表颇为合适。
  走路常低头。或有心机,抬头望天,往往高傲。脚步过快的人,略见性急。
  大脚笨,小脚懒。手大有力的人。一般有豪情。女人肤色白有良缘。习惯早起的勤俭。睡觉时四肢张开、仰面脚天的情性较浓,但有气魄。比手划脚,喋喋不休的人:性格明爽快,好谈,有人缘好的面孔,有自己知道的事情急着要在对方未言之前,先说出来的个性。这种人探知他人秘密的意识特别旺盛。这种人最好不要告诉他什么密秘.因为太难闭嘴。
  其实看人术与医学的关系非常大。一个人容貌憔悴,不是有什么发霉的运气。就是个人可能什么酒色财气的事。个人都有看人的观念。对于神密的东西我不知道。不过一个人如果经过我身边。我相信我的眼睛能看一个人能做什么事。

止 学
隋 文中子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加君子,德休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燥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jian)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德之厚也。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矣。
罗织经
唐 来俊臣

阅人卷第一 
    人之情多娇,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家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 
    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 
    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 
    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事上卷第二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上者娇,安其心以顺。上者忧,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 
    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勿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治下卷第三 
    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 
    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 
    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控权卷第四 
    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世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 
    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术乃极。 
    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天。 
    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 
    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制敌卷第五 
    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 
    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 
    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善。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愚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固荣卷第五 
    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愆(qian)。 
    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 
    君有幸臣,无由亦须结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 
    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及远,人所难图焉。

保身卷第七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庶人莫与官争,贵人不结人怨。弱则保命,不可作强;强则敛翼,休求尽善。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责人勿厉,小惠或有大得。 
    愚无定议,莫以恶为恶者显;善无定评,勿以善为善者安。自怜人怜,自弃人弃。心无滞碍,害不侵矣。

察奸卷第八 
    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 
    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 
    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 
    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 
    势变而人非,时迁而奸异,其名难恃,惟上堪恃耳。好恶生奸也。人之敌,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为奸;忠致祸,人难以为忠。奸众而忠寡,世之实也;言忠而恶奸,世之表也。 
    惟上惟己,去表求实,奸者自见也矣。

谋划卷第九 
    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须,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祸方惩。 
    上谋臣以势,势不济者以术。下谋上以术,术有穷者以力。臣谋以智,智无及者以害。事贵密焉,不密祸己;行贵速焉,缓则人先。其功反罪,弥消其根;其言设缪,益增人厌。行之不辍,不亦无敌乎?

问罪卷第十 
    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 
    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不自昭,密而举之则显。上不容罪,无谕则待,有谕则逮。人辩乃常,审之勿悯,刑之非轻,无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释耳。人无不党,罪一人可举其众;供必无缺,善修之毋违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 
    身同而惧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怜不可存,怜人者无证其忠。友宜重惩,援友者惟招其害。 
    罪人或免人罪,难为亦为也。

刑罚卷第十一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智者畏祸,愚者惧刑;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 
    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 
    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 
    人刑者非人也,罚人者非罚也。非人乃贱,非罚乃贵。贱则鱼肉,贵则生死。人之取舍,无乃得此乎?

瓜蔓卷第十二 
    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荣以荣人者容,祸以祸人者祸。荣非己莫恃,祸惟他勿纵。罪无实者,他罪可代;愚无彰者,人恶以附。心之患者,置敌一党;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官之友,民之敌;亲之友,仇之敌,敌者无常也。荣之友,败之敌;贱之友,贵之敌,友者有时也。是以权不可废,废则失本,情不可滥,滥则人忌;人不可密,密则疑生;心不可托,托则祸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寻隙求功。饵之以逮,事无悖矣。 

权谋残卷
明 张居正

智察卷一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筹谋卷二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远图而近取。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用人卷三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有国者宜详审之。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而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卷四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骄上欺下,岂可长久? 
    攻城易,攻心难。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隙嫌不生,自无虞。事君以忠,不涓细流。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其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思之深,而虑之远。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避祸卷五 
    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柔克刚,而弱胜强。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 
    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寿,自足者福。顺天应人,故常在。 
    自爱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度势卷六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势可乘,亦可造。致虚守静,因势利导。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功心卷七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所难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权奇卷八 
    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诱之以计,待之以隙。不治狱而明判,不用兵而夺城,非智者谁为? 
    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此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缓之,消其势也,而后徐图。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伪。伪称天命,其徒必广。将计就计,就势骑驴,诡之异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其理一也,不诡于敌而诡于己,己之气盛,敌气必衰。 
    意欲取之,必先纵之;意欲除之,必先骄之。然后乘其势矣。 
    敌强则弱之,敌实则虚之。弱之虚之,不我害也。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弥祸患于无形。釜底抽薪,上楼撤梯,虽曰巧智,岂无大谋? 
    人构我,我亦构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客为主,后发制人。 
    必欲使人为某事,威逼之,刑罚之,利诱之。由远及近,从小至大,循序渐进,然后可用。

谬数卷九 
    知其诡而不察,察而不示,导之以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智无常法,因时因势而已。即以其智,还伐其智;即以其谋,还制其谋。 
    间者隙也,有间则隙生。以子之伎,反施于子,拨草寻蛇,顺手牵羊。 
    彼阴察之,我明示之。敌之耳目,为我喉舌。借彼之口,扬我之威。

机变卷十 
    身之存亡,系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唯智者见微知著,临机而断。因势而起,待机而变。机不由我而变在我。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机者变也。惟知机者善变。变则安,不变则危。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长。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此亦机变也。 
    危在我,而施于人。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

讽谏卷十一 
    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 
    或激之勉之,以证其不可行也。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 
    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中伤卷十二 
    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 
    谗者,小人之故伎。口变淄素,权移马鹿。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奸邪相抑,以直为曲。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 
    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美色卷十三 
    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国则殆矣。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然好色不如尊贤。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人主宜详审之。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舍。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荣枯鉴
五代 长乐老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伤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本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截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弗止。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缘,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阳不致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天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全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于上者,下必毁之;失于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上宠者弗明责,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仁堪诛君子,义不天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恩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韬晦术
明 杨慎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入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 ,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译文】    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晴天,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 ,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 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 ,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 ,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收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夫祸患之来,入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 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 ,随便他怎样处置,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念这三条规律。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能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才能在时机到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处世悬镜
南北朝 傅昭

识之卷一 
    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天。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天期近矣。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制胜。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谄(chan)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chuan)?上之需也。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一贵一贱,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行之卷二 
    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时者,机遇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 
    蓄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患。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故,言浮者亲行之,其形可见矣。 
    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人之上,亦有圣人。

止之卷三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逆道者,患之将至。 
    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 
    不贪权,敝户无险;不贪杯,心静身安。 
    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静其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廉莫善于止贪。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忘于芳饵。 
    外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去骄戒奢,惟恭惟俭。 
    钱字拆开,乃两戈争金,世人应晓其险也。 
    廉于小者易,廉于大者难;廉于始者易,廉于终者难。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迷途知返,得道未远。

藏之卷四 
    有大而能谦者豫;有才而恃显者辱。 
    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恭则物服,骄则必挫。 
    蝼蚁之穴,能毁千里之堤;三寸之舌,可害身家性命。 
    德行昭著而守以恭者荣,功高不骄而严以正者安。 
    聪明过露者德薄,才华太盛这福浅。 
    自高者处危,自大者势孤,自满者必溢。 
    人情警于抑而放于顺,肆于誉而敕于毁。君子宁抑而济,毋顺而溺;宁毁而周,毋誉而缺。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不显。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住不宜显,过显则危。 
    柔之戒,弱也;刚之戒,强也。

忍之卷五 
    和者无仇,恕者无怨,忍者无辱,仁者无敌。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独立无辅也;百里之林,鸟兽群聚者,众木威济也。故,贤者聚众而成事,恕众而收心。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亏己,勿使我亏人。此君子之为也。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不制怒,无以纳谏,不从善,无以改过。 
    不期而遇,时也,无利而助,诚也,助而无怨,是为君子之德。 
    容人者人容,治人者人治。 
    狭路行人,让一步为高,酒至酣处,留三分最妙。

信之卷六 
    宽则得众,恭者宜人,信则信人,敏者功成。 
    厚德可载物,拙诚可信人。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诡谲(jue),此乱道之根也。 
    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 
    巧伪似虹霓,易聚易散;拙诚似厚土,地久天长。 
    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已;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修学不以诚,则学浅;务事不以诚,则事败。 
    友者,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富不忘旧,历夷险而益固。 
    坚石碎身,其性不易,君子素诚,其色不改。 
    夫信天地之诚,四时生焉,春华秋实;夫信人之诚,同尔趋之,霸业兴焉。 
    君子不失信于人,不失色于人。 
    君子行法,公而忘私;小人行贪,囊私弃公。

曲之卷七 
    水曲流长,路曲通天,人曲顺达。 
    豪夺不如智取,己争不如借力。 
    山势崇峻,则草木不茂;水势湍急,则鱼鳖不生。观山水可以观人矣。 
    屈己者和众,宽人者得人。 
    自重者生威,自畏者免祸。 
    用心而志大,智圆而行方,才显而练达,成事之基。 
    渊深鱼聚,林茂鸟栖。 
    处大事贵乎明尔能新,处难事贵乎通而能变。 
    择路宜直,助人宜曲;谋事宜秘,处人宜宽。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 
    山,水绕之;林,鸟栖之,曲径可通幽也。 
    处君子宜淡,处小人当隙,处贼徒当方圆并用。

厚之卷八 
    兵不厌诈,击敌无情。 
    在上者,患下之骄;在下者,患上之疑,故,下骄,上必削之;上疑,下必惧之。 
    人心叵测,私欲惑尔,去私则仁生。 
    糜情羁足,疑事无功。 
    毒来毒往,毒可见矣。 
    蜂虿之毒,可伤肌肤;人心之黑,可弥日月。 
    无欲则生仁,欲盛则怀毒。 
    君子怀德养人,小人趋利害人。怀德者德彰,趋利者利显。 
    行事审己,旨在利弊。 
    有奇思方有奇行,有奇举必有奇事。成大事者,鲜有循规蹈矩之行。

舍之卷九 
    伐欲以炼情,绝欲以达志。 
    大勇无惧,命之不惜,何足惧哉? 
    穷思变,思变则通;贵处尊,处尊则怠。 
    逐利而行多怨,割爱适众身安。 
    将欲扬之,必先抑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君子不为轩冕失节,不为穷约趋俗。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富贵生淫欲,沉溺致愚疾。 
    溺财伤身,散财聚人。 
    退以求进,舍以求得。


野鹤的难题
作者:蛰居轩主      当年给555拜师的,坛子上捞起一大片。鹤老出了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
    人家凭什么收你做徒弟?    将心比心。我想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了。    除非想从期货退休,或者开山立派,一般顶尖的炒手估计都没有收徒的愿望。因此能在门下学习的,靠的都是缘分和运气。不像古代的时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除了希望徒弟学好炒单外,不会对徒弟指望什么。既然一切都在无私奉献之下,做徒弟的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    所谓本分,首先是做人。不要学了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是。凡事要老老实实地学、勤勤恳恳地做。能够在小事上帮到师父的,一定要亲力亲为。也千万别拿一点小事就跟别人抱怨老师对己有所不公。这是重德。    第二点就是学习。学习要悟。看着师父做单,尽量多看多想,少说少问。悟这一关除了自己是谁都帮不了你的。在学习过程中,假如以前学过一点东西,千万别拿自己的微末知识来说事。以前学的那些垃圾千万要忘干净。师父教的,就是必须记住、参透的。到了火候自然就明白各种做法的缘由。同时也要有信心,本来这样的学习就是脱胎换骨的过程,肯定会遇到特别不习惯,特别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想进一切方法克服它。畏难心态是要不得的,否则进步一定很慢。    另外,有了第一点就不会有第三点--学成之后的问题了。 

论可以做与不可以做
作者:勘书娃

    伟大的道氏理论提出,市场分为四类走势。长期。中期。短期。日间杂波。短期与日间杂波最容易受人控制。中期可以影响。长期不可能。对于期货市场天生风险承担者而言,就需要好好考虑,做什么样的波动才能不输钱。所谓“胜兵先求胜而后战”,假如愿意打一个没胜算的仗,下场不言而喻。既然短期与日间杂波最容易受人控制,最好别做。日内的对冲交易另当别论。隔夜,没隔上十天半月的最好也别做。单次的隔夜基本都是大户对着散户的仓位做文章。难道还有胜算?不信可以做燃油,试试看。因此,持有仓位在一个月以上的才会有赢钱的机会。因为做的是中期的走势。人为的因素相对较少。亏钱也就不容易。
     日内而言,只有当你的成交回合越多,越有赢钱的机会。维克多在《专业投机原理》提到,他当年就是做option的对冲,每天的回合都在30次以上。而且他将日内对冲与趋势投机完全分立开来。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原理在于,日内杂波是最不易捉摸,最容易受到控制的波动。想从这种波动里赚小钱,最大的前提就是控制每一单的亏损。以小博大。每一次开仓代表想参与的机会,机会越多,盈利的可能就越大。基本要求是单子一下,两个点以内知道对错。做到这样可以保证不被放干血而死。记得有人说过,期货只有极端才能赚钱。越短,越长越能赚。不长不短的死得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