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刀规格型号:医学常识:乙型肝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6:57

六种症状预示乙肝患者需治疗
目前社会上流传很多乙肝防治认识误区,一方面对患者病情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乙肝病毒感染分三类,医生口中所说的“大三阳”和“小三阳”,实际就是血检以后检查者乙肝感染的现状。“大三阳”指表面抗原1、E抗原3和核心抗体5检测均是阳性,乙肝病人血检报告为“大三阳”时,体内病毒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1、E抗体4和核心抗体5检测均是阳性,“小三阳”由于出现了抗体阳性,显示乙肝患者传染性较弱。
根据患者的临床血检结果,临床上把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三类: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表面抗原呈阳性,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检测阴性。这类不需要治疗,平常注意休息,不饮酒,做些生活保健就可以;
介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的中间型,表面抗原呈阳性,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这类必须进行抗病毒治疗;
确诊为乙肝患者不光血检显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已经受损害,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这类抗病毒治疗必须正规、系统,同时还需使用保肝药。
六种症状乙肝患者需治疗
乙肝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别耽误治疗。
1、全身症状
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入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精神和心理上有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
2、消化道症状
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肝炎时,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脏的炎症还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时不可小视。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但是,一些药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颜色的改变,应当注意区别。
4、肝区疼痛
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患者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但是,肝脏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的分布,如果肝脏发炎肿大,导致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到刺激,部分患者就会出现右上腹部不适、隐痛。
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乙肝患者常常出现肝脏肿大。如果炎症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就会出现增生,导致肝脏的质地变硬,门静脉高压,脾脏淤血肿大,形成肝硬化。
6、肝外表现
不少慢性患者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显得面色晦暗,医学上称肝病面容。还有部分患者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皮肤上出现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临床称肝掌和蜘蛛痣。男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性功能功能障碍和对称或不对称的乳腺增生、肿痛;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些都与肝功能减退,激素代谢紊乱有关。
切忌贪杯嗜酒和劳累
不少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嗜酒贪杯、玩乐无度、起居失常,对治疗影响很大。为此他提醒,无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平常都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多休息。即使过年也不能喝酒,更不能吃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平时应多进食蔬菜和水果,适量补充维生素,以益于肝脏病变的治疗和好转。

简单10招不让乙肝变肝癌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血和血制品、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在我国,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此外,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 入性诊疗操作、手术、静脉吸毒、不洁性行为等,也都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达60%左右,HBsAg阳性率约为10-15%。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40以上的患者必须做肝功能和B超,不能随随便便开药治疗,要看患者的肝脏是否有纤维化,是否形成了肝硬化,病情发展到什么情况,虽然表面看是肝功正常,可能肝脏的病理以经隐匿性发展的很严重,所以必须诊断情处,对症、对病用药,才有可能阻断病情的恶化,让患者走向健康的道路。
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首先在集体生活中,要注意一些传染病尤其乙肝的预防,孩子们要注意不与他人共用剃刀、餐具、牙刷等,注意个人卫生。 肝病专家向大家介绍,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的发展成肝硬化、肝癌,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安全。
肝的致命伤原因如下:
1.晚睡晚起为最大致命伤。
2.早上不排便。
3.暴饮暴食。
4.不吃早餐 → 透支体力而不自知。
5.服用药物过度。
6.防腐剂、添加物、色素、人工甘味(如:沙茶酱)。
7.不当的油脂(如:沙拉油为不稳定油), 烹调尽量少用油,即便是好油, 如:橄榄油。 疲倦时不吃油炸物,若要吃趁精神好时吃。
8.不生食(完全熟食)亦不利肝。青菜生吃或煮叁分或五分熟, 炒过的青菜当天吃完,不要隔夜吃。
9.错误的价值观,只追求卓越,欠缺和平、博爱。
10.急躁。
要做到,完全不需花钱,只要注意起居与饮食习惯的调整。食疗加上时疗,让身体在正确的时间内主动进行吸收与排毒的动作。

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胆型和重症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达60%,HBsAg阳性率约为10-15%。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源性传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2.母婴传播:乙肝病毒能通过胎盘传播(宫内传播),或在孕妇分娩时从产道传播(围产期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经消毒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传播。 4.性接触传播: 性乱交、同性恋性接触及夫妻之间性生活未采取防护措施。 5.密切接触传播: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污染器具、物品而具有传染性。
乙肝二对半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二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二对半"检查,或称"乙肝五项"检查。乙肝五项临床意义如下:
1.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如何看化验单(乙肝三系检查、肝功能检查)
(一)乙肝三系检查(代表体内病毒情况) 1.HBsAg(表面抗原) 2.HBsAb(表面抗体) 3.HBeAg(E抗原) 4.HBeAb(E抗体) 5.HBcAB(核心抗体) A 1、3、5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B 1、4、5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 C 单独2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 D 1、5或者4、5阳性说明正在感染其间,或者正在康复之中。具体分析看病情而定。 E 1、3阳性说明正在感染之中,应该及时治疗。
(二)肝功能检查(代表肝脏本身的变化) 项目 单位 参考范围 总蛋白: G/L 60-83 白蛋白 G/L 35-53 球蛋白: G/L 25-33 谷丙转氨酶 U/L 0-40 谷草转氨酶 U/L 0-50 总胆红素 umo/l 0-20 直接胆红素 umo/l 0.0-6.0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如果肝细胞坏死, ALT和AST就会升高,但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分布在肝细胞浆,AST分布在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急性肝炎和轻症的慢性肝炎, 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因此,AST/ALT<1;慢性肝炎的后期,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是严重的,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 ALP和GGT在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明显升高,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GGT明显升高。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 当肝功能受损时, 白蛋白产生减少,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敌人"时, 球蛋白产生增加, 因而慢性肝炎病人由于肝功能减退,白蛋白产生减少,又由于体内存在肝炎病毒这个"敌人",球蛋白产生增加, 而造成A/G比值倒置。 肝细胞受损时, 胆红素的代谢及泄均发生障碍, 因此T-Bil和D -Bil均升高。
何谓"大三阳",何谓"小三阳"
肝功化验1、3、5阳性,属于"大三阳",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同时出现阳性。这些患者由于HBeAg(+),因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活跃,且传染性较强。这些患者还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肝功正常的患者,说明这些患者虽然病毒在体内较活跃,但并没有引起严重的肝损害。这些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又因其病毒复制活跃,还应经常检查肝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免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另一种是肝功异常的患者,这些患者不但传染性强,而且已有了较明显的肝脏损害。对这样的患者首先要积极治疗肝功能异常,可在保肝功物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治疗,而且要注意休息。如果没有很好的治疗,患者则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其次,在肝功能稳定的情况下,由医生决定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还有,由于其传染性强,密切接触的亲属、配偶、子女也应注射乙肝疫苗。 肝功化验1、4、5阳性,属于"小三阳",即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同时出现阳性。相对于大三阳患者来说,小三阳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已经由活跃转为静止,血中的带病毒量也明显减少,传染性相对降低,病情开始好转。对于"小三阳"患者还应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肝功能长期正常(每3个月复查肝功一次,持续2~3年),称之为"稳定的小三阳",这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或急性乙肝患者较好的转归,可看成是一个健康者,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乙肝病人,也不具有传染性。第二种情况是肝功检查经常异常,时好时坏,称之为"不稳定的小三阳";这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发生变异所致,当肝功能异常时要按肝炎进行治疗,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受损,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接结果, 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激发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各种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的这些免疫反应, 可清除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 又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造成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转归。 幼儿时感染HBV,常常因免疫功能不健全,而缺乏上述的免疫反应,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成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多数患者病毒是可以通过上述免疫反应,引起急性肝炎的症状,同时清除肝炎病毒的。
什么是"澳抗"
"澳抗"的全称是澳大利亚抗原,它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免疫指标之一,亦叫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于首先在澳大利亚发现,故称之为"澳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注意的问题
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一般不必治疗,但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定期(3-6月)复查,包括肝功能、B超、AFP(甲胎蛋白)及白细胞、血小板。一旦发现异常,就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疗。虽然肝功能检查正常,但肝、脾肿大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应引起重视。进行必要的治疗; (2)忌酒; (3)生活规律,勿过累; (4)注意个人卫生和月经卫生,防止唾液、血液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刮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应与别人分开; (5)如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则不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婴幼儿工作。 要知道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有一部分人的肝脏可能有炎症,实际上为慢性肝炎;也有一部分携带者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发病,母婴传染的携带者常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一般认为30岁以上携带者发病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有哪些限制
由于人们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认识不够全面,以至一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的青年在升学、就业、结婚甚至出国等都发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并非那么严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他们中不乏有科学家、名演员和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除了某些学业,如幼儿师范、护士、饮食服务行业等外,对升学、就业,甚至出国不应有太多的限制。这是因为乙肝的传染主要通过血液,偶尔通过唾液、精液传染,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是不太可能传染给别的人。至于结婚,只要对方抗HBs阳性,或HBsAg阳性,就不存在相互传染的问题。如果对方乙肝标志全部阴性,建议注射乙肝疫苗后再结婚。
"小三阳"患者为什么有的转氨酶正常,有的不正常
小三阳患者是指HBsAg(+), 抗HBc(+)和抗HBe(+)的患者。一般认为病毒复制不活跃, 传染性也不强。但乙型肝炎的肝损害,不取决于病毒是否活跃,而取决于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如何对待乙型肝炎病毒。如果与病毒"和平共处", 就不会引起肝损伤, 肝功能就正常, 如果与病毒"作战", 就会在"作战"的同时,破坏肝细胞, 引起肝功能异常。如果在"作战"时,有效地清除了病毒,就会痊愈。而在"作战"时,只破坏肝细胞,而对病毒的"杀伤"不利,就发展成为慢性肝炎,造成长期的肝功能异常。
e抗体阳性是不是一定好
e抗原阳性转变为e抗体阳性,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e抗原转阴,HBVDNA也转为阴性,继而肝功能也正常,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预后良好,传染性没有的表现;另一种情况是e抗原转阴,e抗体转阳,但HBVDNA仍阳性,或者血中HBVDNA阴性但肝组织中的HBVDNA仍阳性,虽然病毒复制降低,但仍在复制,仍有传染性,肝脏仍在受损,病情仍在发展。因此,e抗体转阳并非都是好事。此外,还有一种变异的乙肝病毒,始终不出现e抗原阳性,但HBVDNA 持续阳性,说明病毒从未减少过,这种类型的乙型肝炎对人的危害更大。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入学、就业时应注意的问题
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较弱, 一般接触不易被感染。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是可以正常入学并参加工作的。但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不宜从事餐饮,保育员等工作,其他职业均可参加。学校和单位也不应因为HBsAg(+)而拒绝接受这些人员入学或工作。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如何区别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肝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或很少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后者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亲吻和性交是否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由于亲吻和性交都接触了病人的体液,因此是可以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前婚前检查要求检查HBsAg, 如一方HBsAg(+), 另一方则应进行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
怎样预防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细胞不断的坏死。肝细胞坏死后,正常的肝组织发生"塌陷",机体的再生功能就会再生出一些纤维,来充填"塌陷"的部位。这是机体对坏死的组织的一种正常代偿功能,代表坏死部位的愈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细胞不断地坏死,肝脏内不断地再生纤维,这些纤维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而它们又没有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 预防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在于阻断肝细胞的坏死。这就是说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异常就是肝细胞坏死的标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就要及时治疗。另外,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丹参等)滋补药(冬虫夏草、鳖甲等)均有软化肝脏,减少肝内纤维生成的作用。
乙肝病人能结婚生育吗
HBV感染者包括大三阳或小三阳的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甚至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患者,应该说都可以结婚,但这是以正确的爱情观为基础的,如果二人拥有真正的爱情,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二者的结合呢?需注意的是不要传染给配偶,传播途径主要是性生活,特别是男性感染者更容易通过性途径传染给女性,所以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准夫妻们如果婚前检查发现一方是HBV感染者,另一方注射过乙肝疫苗且产生了抗体,一般不必担心会被感染,可以正常结婚。如果另一方乙肝指标检查全阴,就应该去注射乙肝疫苗。等完成0、1、6个月全程免疫后一个月,产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抗—HBS)后再结婚。
HBV感染者婚后怀孕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1、HBV对孕妇的影响。2、HBV对胎儿或新生儿的影响。怀孕加重肝脏负担,有可能引起肝炎或导致原有肝炎病情恶化,主要是因为:1、部分孕妇怀孕早期有妊娠反应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身体防御能力下降。同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使肝脏更易受损害。2、怀孕期间基础代谢率增加,各器官负担都比平时加重,肝脏是物质代谢中心,负担更大。3、怀孕时雌激素水平增加,妨碍肝脏对脂肪的转运及胆汁的排泄,使肝病加重。4、少数孕妇妊娠后期发生妊娠高血压,可引起肝实质损害。如果孕妇原有肝炎,则容易引起肝坏死,肝衰竭。鉴于以上原因,很显然乙肝有肝硬化者不易怀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怀孕。HBV携带者(大三阳或小三阳)可以怀孕,但应监测孕妇肝功能及胎儿发育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HBV感染的父亲一般不会把HBV传染给胎儿,但也有人从乙肝病人的精液中监测到HBV-DNA,且发现精子中有整合的HBV-DNA序列,此种受精卵先存有HBV-DNA,以后进入胎儿体内。HBV感染的孕妇可以通过四种途径传染给子女:1、经胎盘传播。HBV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传染给胎儿,但在胎盘有损伤、炎症,缺氧等情况下,通透性增加或屏障破坏,HBV也会漏入胎儿血中,引起胎儿感染。2、围产期传播,新生儿粘膜皮肤受损,接触母血、羊水及阴道分泌物而传播,这是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新生儿由此途径感染。3、哺乳传播,有人从初乳中检到HBV的Dane颗粒,证明乳汁可为传染源,但如果婴儿消化道粘膜无破损,一般不会引起感染。4、产后密切接触,具体途径不清楚,但部分婴儿也由此传染。
预防HBV母婴传播的主要方法是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率可达70%—90%。乙肝免疫球蛋白应在胎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最好在6—12小时内,超过48小时则无效,4周后再注射一次,增强保护。也有专家主张妊娠28周后每2周注射一次,但最近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没有必要。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同时,24小时内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6个月、18个月后在各注射一次,共4次。有专家认为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会扰乱免疫程序,但只是理论推测,没有科学依据。婴儿注射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后可以正常哺乳,没必要人工喂养。
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
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除母婴传播外,父亲也有垂直传播的可能,但几率远比母婴传播小。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产后密切接触传播。另一种是把乙肝病毒的易感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使其子女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孩子也应注射乙肝疫苗。

脂肪肝的危害为何如此大
脂肪肝需要早防早治。如果您在得了脂肪肝后还笑呵呵地对别人说:“我脂肪肝!没事!”,那么您是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在对您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果一个人在您得了脂肪肝后告诉您:“脂肪肝没事,不用治!也没有什么好的药治!回家管住嘴,迈开腿就行了。”那么这个人是对您的健康不负责任,在拿您的生命开玩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脂肪肝危害生命,影响寿命。如果脂肪肝真的不需要治疗,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脂肪肝患者,不会有那么多的患者脂肪肝从轻度发展为中度、进而发展为重度甚至是肝癌了。
脂肪肝需要早防早治,如果你没有得脂肪肝,那么你要感激你的身体,多学习知识,给你的身体一个更好的爱护;如果你得了脂肪肝,首先,不能自暴自弃地任其发展,其次,要多学习,知道脂肪肝是怎么发生的,应该怎么治疗,理性地对待。
如果你是重度脂肪肝了,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更严重的病了,那就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了,但是不要着急,多学习,多了解,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值得信任的产品,好好地治疗,让身体逐渐康复起来。
目前,受错误观念的影响,有些脂肪肝患者采用了不正确的方法来治疗脂肪肝。有的肥胖者求治心切,患了脂肪肝以后就拼命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加重了脂肪肝。
专家指出,快速减肥可使肝内炎症和纤维化加重,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诱发脂肪性肝炎和肝功能衰竭。所以,千万不要盲目减肥,尤其是脂肪肝患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脂肪肝形成后,肝细胞内充满了脂肪,肝脏的机能发生了改变,此时需要靠外部力量来帮忙。也有些人认为,只要吃降血脂的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有时用药不合适反而会加重脂肪肝。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药物。而且,尽管高血脂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单纯降血脂却是治标不治本。

六种方法治疗肝纤维化
中医认为,肝纤维化发病多因湿、热、痰、毒、郁、瘀、虚,作用于肝经,其中瘀血阻滞肝脉是肝纤维化的共同病理基础。从辨证的角度看,兼有脾气虚损、肝肾阴虚、气机郁滞、痰浊凝滞、热毒内蕴等。根据以上病理特点,中医一般采用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滋阴活血、行气活血、解毒活血及化痰活血等六种治法。
活血化瘀法
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肝受邪必将导致血运异常,血滞经脉,成为瘀血容易形成的生理基础。在慢性肝病的演变过程中,多种致病因素如湿热邪毒、酒精等导致肝纤维化,瘀血为致病的原因,故宜活血化瘀。
益气活血法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旺有助于鼓动血液运行,故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
滋阴活血法
根据中医肝肾同源理论,肝病日久损及肾脏。因肝纤维化以湿热多见,热毒易损伤阴液,患者也多见肾阴亏损。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健脾燥湿、化瘀通络外,滋补肝肾之阴也很重要。
行气活血法
肝主疏泄,肝气郁滞可致血瘀,血瘀引起气滞,因此行气活血法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治法。
解毒活血法
湿热毒邪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肝纤维化患者常兼有湿热毒邪未尽,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常配以清热解毒之法。
化痰活血法
中医认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为毒邪内侵,肝络阻滞、毒滞经络,日久化热,灼津成痰,加之毒邪留恋,蕴于脾胃,水湿不化,而致痰瘀互结,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因此,化痰活血也是肝纤维化治疗的重要方法。

肝纤维化的危害以及治疗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近年来对于肝病的研究揭示,多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是肝纤维化,其发生机制是机体对炎症的修复反应,如同疤痕形成于创伤一样。慢性肝病患者若不经过及时的诊断、合理的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其中10%~15%的人5~10年后发展成为肝硬化。以致于发生门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如果能阻滞或逆转肝纤维化进展,将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肝病的预后。
因此,尽早实施肝纤维化的治疗是防止肝硬化发生的重要措施,中医提倡“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但须注意的是肝纤维化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B超影像学可早期发现“肝表面欠光滑,有少许小结节”等。未必有蜘蛛痣或肝掌,因为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易被病人或医生忽略。我们坐专家门诊时,经常碰到一些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或工作繁忙,长期疏于检查和不接受正规的治疗,或听信个别媒体医药广告的误导,多走了一些弯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等到有严重不适时再来我院就诊,已是肝硬化或肝癌了,追悔莫及已为时已晚。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有着明显的优势,能针对病因,有的放矢。首先祛除肝纤维化的始动因素,如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是乙肝和丙肝)要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正确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有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伟等。酒精性肝病要戒酒,药物性肝病要停止使用可疑药物,胆管疾患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或疏肝理气、或活血化瘀、或益气养阴、或软坚散结,大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药物不是万能的,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忌劳累、戒烟酒、调情志、适度节制性生活,方能事半功倍。值得提出的是抗肝纤维化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长期坚持,且忌短期行为。

专家:肝纤维化的两大致命危害
什么是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种伴随多种慢性肝病的肝脏病变,目前还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为理解纤维化,我们打个通俗的比方。假如我们体表的某处皮肤被弄破了,就会有伤口,等到伤口长好了,会留下疤痕。这种疤痕由纤维组织形成,结疤的过程就叫纤维化。如果伤口小、切口整齐,缺损部分主要由原来的皮肤组织增生来修复,形成的疤痕就少,纤维化程度轻;反之伤口大、切口不齐,缺损部位不得不由纤维组织来填充,这样形成的疤痕大,纤维化程度较重。肝纤维化情况类似于这种结疤的过程,不过结疤的场所是在肝脏。肝脏内因炎症而损伤的肝细胞坏死后被机体清除,缺损的部位如被增生的肝细胞修复,则肝纤维化程度轻甚至没有纤维化;缺损的部位如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填充,肝纤维化程度就较重;如果纤维组织不断增生,侵入肝组织内,破坏正常肝组织的结构,形成许多由纤维组织包绕的结节,肝脏质地变硬,这就是肝硬化。可见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过程的概念,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之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病理专家们把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划分为4个等级,称为“期”,用S表示。S1表示肝纤维化程度最轻,S4表示肝纤维化程度最重,已达到早期肝硬化的程度。
哪些肝病伴有肝纤维化
一般而言,慢性肝病因肝脏持续性损伤,多会伴有肝纤维化。我国慢性肝病中以慢性乙型肝炎最多,慢性丙型肝炎也不少见。这两类肝炎都因肝炎病毒复制,刺激了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淋巴细胞在清除病毒时,“误伤”肝细胞,产生肝脏内炎症,诱导了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肝纤维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两种肝病中较重的病变是脂肪性肝炎,如不积极治疗,损伤的肝细胞也可刺激肝内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由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肝癌是各种肝病中最为凶险的疾病,常常同时伴有肝硬化。其他如药物性肝病、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血吸虫病等,也与肝纤维化有染。由于每个患者体质情况和发病情况不一样,纤维化的程度与病情的程度或病程的长短可能不成正比关系。
肝纤维化造成什么后果
主要是通过两大危害形成肝硬化:一是由于肝组织结构的破坏,使肝内血管受压扭曲、闭锁或动脉与静脉之间出现“短路”吻合,造成门静脉系统血管阻力增大,形成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肿大、腹水生成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有上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潜在危险;二是正常肝细胞之间的血液微循环通道因纤维组织成分的沉积而造成循环障碍,影响肝细胞的血液供应,使因炎症受损的肝细胞不易修复甚至加重损伤,直至功能正常的肝细胞愈来愈少,最后导致肝功能衰竭。两大危害都是致命的。
肝纤维化需要治疗吗
既然肝纤维化造成的危害很大、威胁生命,就一定要治疗。由于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最后走向肝硬化的必由之路,因而在此阶段抗肝纤维化治疗,可以阻断或减缓肝硬化的发生。即使肝癌手术后,也需要通过抗肝纤维化来治疗并发的肝硬化。
10多年前,肝纤维化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经过多年来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证明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是肝病学界的热门课题。与大多数疾病的诊疗一样,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减轻、逆转甚至治愈肝纤维化。对于肝硬化患者,抗肝纤维化治疗可以减慢疾病发展的速度,延长生命。
治疗肝纤维化,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西药。我国中西医肝病研究者近20多年来勤奋挖掘祖国医学的宝库,开发了一些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体现了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优势。随着人们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将会有更多的有效抗肝纤维化的中西药物、生物药从实验室走上临床。人类战胜肝纤维化的目标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