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画梅花花瓣的步骤:故宫三大一把手:文革“血统论”谭力夫上榜(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0:59
故宫三大一把手:文革“血统论”谭力夫上榜(组图)
lianhuaxizhan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49-1.html
发表时间:2011-5-14 16:32



马衡,解放后首任院长: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是杰出的金石学家和中国考古学的先驱。他于1925年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1934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直至1952年离职。
  1948 年底,平津战役打响,南京国民政府频频来函来电,催令马衡启程南下和挑选故宫北平本院(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于1937年成立,专门负责保存和管理1933 年开始南迁的文物)珍品文物运往台湾。然而,年近古稀的马衡从人民意愿和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决心留在北平等待解放,并努力使南京方面抢运故宫北平本院珍品文物的计划落空。
  
  马衡1952年离职后,接管故宫的军代表为了诬陷马衡盗宝,曾逼问他如何指使部下为他盗宝并设法潜移院外。
  1955年马衡因肺癌去世。
  
  中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马彦祥是马衡之子,因曾有四段婚姻而名扬天下。其中三任妻子是闻名全国的艺术家,他们是哈尔滨京剧院的云燕铭、上海电影厂的白杨,石挥的遗孀童葆苓。童葆苓小马彦祥24岁。还有一任妻子,就是复旦才女沉樱。



吴仲超,院长一干30年:
  吴仲超是上海南汇人,青年时期,即投入上海工人运动。 1928年9月,正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南汇县委委员、书记,南汇中心县委书记,上海沪西、沪东区委委员,无锡中心县委组织委员、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苏南特委书记,苏皖边区党委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地区政治部副主任,苏皖边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兼茅山地委书记,苏南区党委书记,苏浙皖边区党委组织部长兼苏南行署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华中分局秘书长、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局副秘书长、华东局党校副校长兼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 1954年6月,被政务院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同时兼任文化部部长助理。曾任政协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4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
  吴仲超在主持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后,也曾受严峻的考验:六十年代初,有一天晚上,“珍宝馆”潜入小偷,虽然公安人员立即将“珍宝馆”层层包围,但这个馆所在的宁寿宫范围广袤,山石林木丛杂,火速赶到现场的吴仲超要带领武装人员冲进去搜索,在场的市公安局负责人力予劝阻,因有可能交火,吴仲超说:我是党员,故宫是交我负责的!于是毅然和同志们一起摸黑从这片宫殿的后门逐步搜到前门,卒之,很快将小偷抓住。

  1963年秋,中央某部通报:邓拓抢购争购倒卖国家文物字画,非法获利几千元。彭真决定,由北京市纪委书记等6人组成调查组,重点是“一幅宋代古画”。在调查中,吴仲超答曰:邓拓以画换画,这类事情以前就有,文物局知道、故宫博物院知道、文物商店也知道。“邓拓一是出于爱好,二是他想写一部中国画史,当时我们还没有一本研究历代字画的书。我有历史为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邓拓也收藏字画,研究透了便全部无偿交给国家。”

  1984 年10月7日,83岁的他辞世而去。讣告称:“根据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在中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国家正在重新“喧腾”起来的时候,这位老人以最静悄悄的方式远行,且不要人们“送行”。他留有遗嘱:私人存款全部留给故宫博物院,作科学发展基金。于己、于家族,他什么都没“保留”,什么都“不要”。


谭斌,文革时用名谭力夫: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谭政文之子,1942年8月出生于陕西延安。原籍湖南资兴。196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8月上旬,他发起成立北京工业大学的红卫兵组织,并被选为该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68年7月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曾在内蒙古集宁、山西大同、北京等地服役,进行国防和社会管理研究二十年。后以大校军衔奉调转业至国务院直属单位从事经济、人事管理工作。1989年7月函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96年2月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之突出贡献的文化行政管理专家。高级工程师。1994年4月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1996年7月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1997年10月至2003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著有《成功金杖——用人之道》、《赤子白话》、《故宫新语》、《半山亭记》(上、下卷)等书。是两岸三地首次合作出版的八部二十四集《中华古文明大图集》总策划之一。  
  2002年4月有过报道:1998年,故宫曾经提出了一个在太和门设立大屏幕电视导游系统的设想。此事在国家文物局一位副局长的主持下召开了文物建筑专家鉴定会,遭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反对。理由是:不仅破坏明清皇权遗址的整体环境和气氛,电线和大屏幕本身可能成为火灾隐患,而且装置这个大屏幕将破坏古建筑地面。但是,在故宫博物院后来向国家文物局上报的有关补充报告中称“与会同志包括原持不同意见的人士,均高度赞扬故宫领导班子的改革思路和魄力,深为故宫的新气象而高兴,也高度评价故宫为观众着想、从观众需求出发的服务精神,认为设立电视导游大屏幕,是古老的故宫博物院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改进措施,确有必要”。
  专家们一时大感惊讶。如他们所愿,这一计划最后没有实施,但它提醒我们,在大患除去之后,一些貌似合理的做法,也可能会威胁故宫的安全。
  
  文革期间,谭力夫以其血统论闻名全国。1966年7月29日,谭力夫贴出了以“鬼见愁”署名的、传播到全国的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上联:老子英雄儿好汉  
  下联:老子反动儿混蛋
  横批:基本如此。(后来这幅对联的横批又从“基本如此”演变成“绝对如此”。)
  
  对联的意思很明确:老子是高干,儿子必然是英雄;父亲是“牛鬼蛇神”,子女则天生反动。这副对联一经贴出就立即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对联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全国。8月12日,谭力夫又与他人合作,写出了大字报《从对联谈起》,提出要把这幅对联的内容当作党的阶级路线来推行,要把它“提升为政策,上升到本本条条”。

  醉翁之意不在酒,谭力夫对中国的影响不在故宫而在文革。本博秦全耀记得遇罗克就因反对这幅对联而遭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