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金戒指图片:苏东坡画论浅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5:53:24

苏东坡画论浅识

       我国绘画,源远流长,发展到宋代,已有数千年历史。宋代绘画,备具隆盛。政府提倡于上,社会流行于下,迨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登上画坛,盖绘画可以怡性陶情,遂相与探讨其奥秘,议论画法技巧,于是文人画勃兴。绘画界形成了三支队伍:皇家画院画师、民间画工和文人士大夫画家。

    其时,皇家画院力求形似,笔墨精微,无神韵可言。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韩琦提出:“观画画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矣,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而文人画家以为绘画为文人逸士风流潇洒之作,自娱娱人,非工匠庸俗浮浅之作,必须注重物理之推究、自然之观察,众口一词强调绘画必须气韵生动、传神写心。东坡居士是提出文人画理论的代表人物。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文、诗、书、画,无不擅长。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风流,前后《赤壁赋》为千古绝唱。作诗清新豪放,善用比喻。书法行楷兼胜,丰腴自然、天真烂漫,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绘墨竹,也喜作枯木怪石。一次绘墨竹,从地一直至顶,人问:“何不逐节分画。”对曰:“竹生时何曾逐节生。”这是他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的缘故。作枯木枝干枯槁,怪石奇奇,似抒发其胸中抑郁。兴到时亦间作朱竹。

    苏东坡崇尚士人画,而贬斥画工,有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所到;至若画工,只能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他还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意思指绘画的好坏,倘若以形似去衡量,那种见解就与无知的孩子差不多。东坡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曾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他还举出王摩诘的画与诗,赞曰:“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东坡自称“天真烂漫是吾师”,他对诗文书画作品,每注意其天然意趣。“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简而言之,“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当然,绘画书法也作如是观。

    东坡不论作文、赋诗,绘画、写字,凡所作,大抵有感而发,出于创作冲动,乃付之笔墨:“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君家雪色壁。”东坡是怎样画竹的呢?“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这也是苏东坡和名画家文同交流绘画心    得的感受体会。熟视后出现所想,即捕捉其所见,转瞬即逝,正如西方文士所谓“灵感”(烟士披里纯)也。

    谈到绘人物肖像,东坡同意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看法:“传神之难在于目。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正因为画眼睛、颧骨、面颊不易,东坡本人似乎未绘人物肖像。

    东坡绘画,每强调意在画外:“时时出木石,荒怪意象外。”“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他也注意创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陶渊明诗有云:“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常理乃指事物的内在规律,永恒不变的道理。东坡提出了常形常理的概念:“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水、树石、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费之矣。”

    苏轼为嘉祐进士,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知杭州,清正廉明,敢于直谏,时遭谪贬。西湖有苏堤即其从政遗泽。每出行,无不以笔砚自随,观察生活,了解民间疾苦。路间丛竹老木,鸡栖豕牢,亦必就而绘之,是以逸笔草草,动有生气。这正是绘画大师的本色。

                                                            (作者曾任《文汇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