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红安李纯个人资料:管子智谋之18.优柔寡断和不敏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39:33

18.优柔寡断和不敏捷

【原文】初,桓公效迎管子而问焉。管仲辞让,然后对以参国伍鄙,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1武,寄兵于政,因2刑罚,备器械,加兵无道诸侯,以事周室。桓公大说3。于是斋戒十日,将相管仲。管仲曰:“臣斧钺之人也,幸以获生,以属4其腰领,臣之禄也。若知5国政,非臣之任也。”公曰:“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管仲许诺,再拜而受相。三日,公曰:“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对曰:“臣未得闻。”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6,晦7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返,诸侯使者无所致8,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姉9有不嫁者。”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作色曰:“此三者且可,则恶10有不可者矣?”对曰:“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公曰:“善。吾子就舍,异日请与吾子图之。”对曰:“时可将与夷吾,何待异日乎?”公曰:“奈何?”对曰:“公子举为人博闻而知礼,好学而辞逊,请使游于鲁,以结交焉。公子开方为人巧转而兑11利,请使游于卫,以结交焉。曹孙宿其为人也,小廉而苛1213,足恭而辞给,正荆之则14也,请使往游,以结交焉。”遂立行三使者,而后退。

【译文】当初,桓公到京郊迎接管子归来时就向他咨询。管仲推辞拒绝,然后才提出建立三国五鄙的制度,建立五乡来推崇教化,建立五属来激励军事,把军事训练隐藏在内政管理之中,依靠刑罚制度,备具军用器械,然后对无道诸侯施加武力,以事奉周王朝。桓公十分高兴。于是斋戒十天,要立管仲为相。管仲说:“我是要受刀斧刑罚的人,幸而获生,使腰领还能够相连,这是我的福分。若是要我主持国政,不是我能胜任的。”齐桓公说:“先生接受国家的政事,我才能胜任国君;先生不接受国家的政事,我恐怕就会崩溃。”管仲最后才答应,再拜而接受宰相职务。三天后,桓公说:“我有大的邪行三样,还可以管理国家吗?”管仲回答说:“我还没有听说。”桓公说:“我不幸而喜好打猎,昏暗的夜里来到禽兽旁边,直到深夜看不见禽兽才返回,这样我就无法招徕诸侯和使者,百官有公事也无法向我报告。”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说:“我不幸而喜好饮酒,日夜相继,这样我就无法招徕诸侯和使者,百官有公事也无法向我报告。”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说:“我还有丑事,不幸而喜好女色,姑表姐妹也有不嫁出去的。”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脸上变色说:“这三样事尚可以允许,那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管仲回答说:“作为人民的君主唯有优柔寡断和不敏捷是不允许的,优柔寡断就失去众人,不敏捷就办不成事。”桓公说:“好。先生请回家,改天再请先生一起讨论国政。”管仲回答说:“此时就可以与我管夷吾谈,何必等待另外的日子呢?”桓公说:“要谈什么呢?”管仲回答说:“公子举为人知识广博而且知道社会行为规范,好学而且言辞谦逊,可请他出游鲁国,以便同鲁国结交。公子开方为人巧妙圆滑而且言辞锋利,可以请他出游卫国,以便同卫国结交。曹孙宿的为人,小事廉洁而能苛求明察,态度十分恭敬而又善于辞令,可以端正楚国使能效法,可以请他出游,以便同荆人结交。”这样立即派出三位使者,管仲而后才告退。

【说明】齐桓公集中众人的智慧,其中管仲的作用最大。当初要不是采纳管仲的建议,就不可能建立有效的国家组织,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治理民众,也就不可能藏兵于民。而齐桓公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他自认为自己缺点多多,但管仲不这样看,管仲认为,一个领导人、统治者,最重要的不是有道德,而是不要优柔寡断和不敏捷。也就是说,不要患上“选择恐惧症”,在《尚书·洪范》里,人们就是因为“选择恐惧症”而不得不求神问卜。再有道德,但遇事优柔寡断不敏捷,任何事都办不成。这其实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中的“义”——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先秦儒家并没有讲什么抽象的道德观念,只是提倡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首先要遵守礼——社会行为规范,这就要用智慧,而智慧是建立在“信”上的。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运用了智慧,遵守了社会行为规范,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所以,这其中的优柔寡断和不敏捷就是没有或不会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嗜好,但只要按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原则,什么事都是可以办成的。

——————————————————

【注释】1.厉:《管子·权修》:“此厉民之道也。”《韩非子·用人》:“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陈寿《三国志》:“亲秉旄钺,以厉三军。”扬雄《解嘲》:“矫翼厉翮。”这里用为激励之意。

2.因:(yīn音)《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诗·大雅·嵩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3.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4.属:(shǔ暑)《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管子·度地》:“海路距,雨露属,天地凑泊。”《荀子·礼论》:“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韩非子·有度》:“属官威民,退淫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魏公子列传》:“冠盖相属。”《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这里用为连接之意。

5.知:(zhī支)《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荀子·成相》:“飞廉知政任恶来。”《韩非子·说林下》:“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王建《温泉宫行》:“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这里用为主持、管理之意。

6.田:(tián甜)古同“畋”。《书·无逸》:“不敢盘于游田。”《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管子·大匡》:“五月,襄公田于贝丘。”《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见丘。”《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本纪》:“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这里用为打猎之意。

7.晦:(huì会)《楚辞·屈原·涉江》:“幽晦以多雨。”《国语·鲁语》:“晦而休。”《汉书·高帝纪》:“是时雷电晦冥。”这里用为昏暗之意。

8.致:(zhì志) 《易·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诗·大雅·皇矣》:“是类是祃,是致是附。”《荀子·修身》:“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这里用为招致、招徕之意。

9.姉:(zǐ姊)古同“姊”。

10.恶:(wù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11.兑:(duì对)通“锐”。《书·顾命》:“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墨子·备城门》:“两铤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兑其两末。”《荀子·议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这里用为锋利之意。

12.苛:(kē棵)《管子·问》:“民荒无苛,人尽地之职。”《荀子·富国》:“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这里用为苛刻之意。

13.忕(shì誓)明察。《管子·小匡》:“曹孙宿其为人也,小廉而苛忕。”

14.则:(zé责)《书·禹贡》:“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周礼·太史》:“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说文》:“则,等画物也。”这里用为准则、法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