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皇城辅助哪个好:尊严意味着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31:51

尊严意味着什么

作者  南桥 

  今年年初,我们听到政府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可以说这是宪法精神的一个延续,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承诺。怎样才能让人活得有尊严呢?2005年,我正面临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发展的挣扎,当时请教过一位早年回国的前辈,问他怎么看。他说在美国,没有公民的感觉,但有做人的尊严。没有公民的感觉,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和很多工作人员虽持中国护照,拿美国签证,侨居他乡,但不能投票,不能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与美国人对比鲜明。但又为何说有做人的尊严呢?就我这几年的观察,我觉得要让百姓活得有尊严,需要在信仰、制度、教育诸方面下功夫,不然难以治本。

  【尊严首先是一种空间】

  我觉得尊严首先是一种空间,让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相互接触、认识、理解、关心,这种接触的空间和人多人少无关。

  美国虽是一个种族和宗教信仰多元的国家,但基督徒还是占到了多数。人们常以为教会只是个宗教活动场所,其实它更是公共交往的场所,而正是这类场所的存在,让各阶层的混杂成为可能,甚至是一种习惯。

  就拿笔者所在的俄克拉荷马州的教会来说吧,周日当大人在一起听布道时,孩子们则常常按照年龄分班学习如何“分享”、“爱邻居”、“尊重他人”、“原谅”等话题。一个小孩,不管他上的是私立小学还是公立小学,不管家庭是什么背景,是贫是富,都是其中的一员。有时我们还去所在教会小组的各户人家,有的在贫困线上挣扎,有的也很富裕。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姓索亚的老兄,家安在风景秀丽的五指湖边,在佛罗里达还有大别墅。

  除了教会外,在美国,YMCA(基督教青年会)和童子军等诸多社会组织,也营造了许多不同社会阶层混同的机会。接触多了,一些无根据的偏见就会减少,而相互之间的尊重和起码的文明礼貌则会增加。

  【尊严就是承认不同职业的价值】

  不分贵贱的“尊严”还不能只是形式,得有骨子里信仰的支撑。

  美国黑人政治家、演说家布克•华盛顿曾说:一个种族,如果意识不到耕地的农民,与写诗的诗人一样有尊严,那么这个种族就永远不会有多大出息。很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感慨,美国人不分职业种类,大部分人都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然,这是因为社会流动性很大,人们的选择空间多,但更为主要的,是因为基督教文化里,总是宣扬人的才能不一。英文当中,禀赋和恩赐是同一个词,都叫“gift”,换言之,禀赋也是一种天赐。人虽然可作诸多努力,但先天的差异并不能忽略。禀赋的不同,仅仅是才能的差异,而非人格之高低。

  一个美国人不管是不是基督徒,这种尊重差异的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在美国,一个清洁工每天可以做得乐呵呵的;一个秘书,可以作为一个职业做一辈子。我以前读书所在的院系,老师们有句名言:有问题找琳达,我的生活归她管。琳达是该系的秘书,一个人把系里所有的杂务都包了,等于一个人干了辅导员、行政秘书、教学秘书、教务员、收发室人员的活儿,幸亏民主、共和两党都没有在系里设立党总支,否则也一定归她管。而记得在国内,公司讲授《行政助理和秘书的管理技巧》时,接受培训的都是小姑娘,其中很多只是把秘书职位当跳板,谋求向更高职位过渡。在美国,秘书是个让人尊敬的职业,而且越老越值钱。说到底,还是社会各界认识到他们自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价值。

  说不同职业互为联系,其实也是在强调一个 “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如果一种职业始终被踩在其他职业脚下,最终失去尊严的时候,那丧钟究竟会为谁而鸣?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可以有不同选择时,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职业尊严,不然,社会就无法真正实现和谐。

  【尊严是一项人心工程】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里,鲍西亚请求夏洛克对仇家施恩,其中有一著名台词:仁慈不可勉强,它如天降甘霖,施者,受者,同得赐福。我想人的尊严也是这么回事,既是施者,也是受者,同得赐福。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自问:你给自己尊严了没有?你给他人尊严了没有?当小市民和农民始终针尖对麦芒时,社会是没有尊严的;当穷人仇富、富人仇穷时,尊严也岌岌可危;当精英仇恨大众,大众鄙视“专家”时,尊严是一种孤芳自赏。

  正如鲁迅先生小说里所讲,最难改造的是人心。过有尊严的生活,除了政府的改革之外,也靠每个人的努力。忽略了人心的改造,一切的努力都会白费。当精英阶层迅速崛起,以一种新的拥有去嘲弄旧式的拥有时,未必算得上是什么进步。如果世界是一根钉子,那么所有人会变成锤子,可是你把锤子全部换成螺丝刀,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完美的社会,应该努力追求既有锤子,又有螺丝刀还有扳手、锯子。真正多元、共存的社会,人们彼此会有一种最起码的文明礼貌,这样,整个社会的“尊严感”就自然会上升。

  所以,说到底,尊严也是一项人心工程。《纽约时报》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撰写《寻找尊严》一文,论述尊严的意义。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专门编撰一个清单“文明礼貌言行的110条规则”,如“不要靠在他人身上”,“不要在有人陪伴时独自看书看报”,“你坐着时如果有人跟你讲话,你要站立起来”。华盛顿一生都对这些规矩以身作则,因而后世称他为“古典英雄”。布鲁克斯说这些小规则都是“尊严的准则”,后世很多美国人,如里根、马丁•路德•金,人们认为他们自然而然是有尊严的人,那是人们忘了华盛顿式准则多年的教化之功。

  那些通常被我们称为“素质”的东西,往往不是先天而来,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们小时候也多半接受过思想品德教育,教人如何待人接物,不过流于空洞理论的居多,以致最终是说一套做一套。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很值得借鉴。品格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着重培养个人做人的尊严,以及和他人的相处之道。美国的教育著作中,将品格教育的内容分为12个模块: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原谅。从类别上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长久做人有影响的、很实用的教育内容。而这些内容,各个学校都有进一步的深化,比如具体到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倾听,如何应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同等等。从细微处入手,具体地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正确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则尊严不邀自来。

  【言论畅通是尊严的保证】

  201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奥巴马在发表演讲时,说了一句演讲稿上没有的题外话,说政敌在攻击他时“就像说条狗” 。有好事的新闻人开始“痛打落水狗”,在嬉笑中猜测如果奥巴马是条狗,应该是条什么狗。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了美国政客和民众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近来,由于政见分歧严重,奥巴马支持率下降,媒体肆无忌惮地抨击他的各种改革政策。一国领导人被人骂得像条狗时,恰恰是民间不需要施舍尊严之时。从这个角度看,尊严是一种制度:在舆论上,民众有言所欲言的自由;政治体制上,人可以作出选择,选出能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人上台。

  不过,各派激烈的政治矛盾并未激化社会矛盾。大家把矛盾和分歧摆到了明处,通过辩论走向理性,最后通过投票来决定。而如果把这些矛盾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最终难免会爆发出来。

  言论渠道的畅通,是人民尊严的保证。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听美国人骂了一番政府之后,又补充说:好在我们还有这个福气,能公开批评我们的国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言论渠道的畅通,不会危及政府的统治。举个例子:由于医改方案通过,保守派势力深觉挫折。我们这里的报纸,几乎成了专门反对奥巴马的“反动派”报纸。保守阵营里,有人甚至建议发动武装力量,如果联邦政府强行推进计划,就奋起还击。这话公开发表出来,连保守势力内部都进行了抨击,这些言论最终当然也成不了气候。

  当人可以畅所欲言的时候,很多言论可以相互化解。作家大卫•希姆曾借小说写过:“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不同的意见被压制,这些意见会变得强悍有力……如果宽容异议,这些异议会迅速变得陈旧化,被视作粗暴简单。”正因这一奥妙,美国政府即便没有宪法的约束,能够去管制言论,也未必会实行。

  我很佩服当初设计出这个制度的先行者,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愿意把自己放到批评之下,从而开启舆论监督的良性循环。作出这样的转变并不难,只需把头抬起来,看一看未来,再用未来的眼光看看当下即可。不久前,我看了一部故事片《雨季将至》,里面讲述印度独立前,英国主人和印度仆人共同修一条道路,后来出现爱情、民族、个人的矛盾,印度仆人本有机会杀掉差点害死自己的英国人,但是他放下了枪,给了对方一条生路:“你我都会逝去,但是这条路还会在。”

  如今,当我们说“尊严”时,大抵关乎与他人的相互尊重,各阶层的融洽等等,但这些都是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去修通通往尊严的道路。借用《雨季将至》里的那句台词:你我都会逝去,但是那条路,最终还是需要建设起来。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