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战士任务8: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6:24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开发,是教育部职成教司直接领导的研究实验项目。该项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具有国情特点。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互为因果。职业生涯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载体。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必须重视成功教育。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检验
一、历经12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
职业教育引进生涯教育理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并使其成为德育内容和载体的过程,是一个结合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理论,成功本土化,并自主创新的过程。挖掘职业指导的德育内涵和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与实验,是在以往职教德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1996年起步的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教育规划课题《中学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正式开始运作的。此项研究在教育部职成教司的支持和领导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在理论、应用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理论研究的重点,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生涯教育、生涯咨询理念及其支柱理论的本土化,及其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使用的可能性。课题结合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从挖掘职业指导、生涯教育的德育内涵入手,分析了生涯发展定位理论和职业指导支撑理论可借鉴的内容,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相关性,找到了国家意志与个人需求的结合点,明确了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可以实施的德育内容,以及职业院校生涯教育及规划的特点。
应用方式研究的重点,是职业生涯教育及其规划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使用的可行性。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设计思路;二是适合职业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设计的方式;三是便于大面积推广的组织形式;四是作为教材形式出现时应有的课程框架、表述形式,以及“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应用方式研究在参研学校的支持下,通过个别指导、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校内竞赛以及就业供需见面会、德育课学习、专业课和文化课渗透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实践。
教育部职成教司于2004年开始,把“职业生涯设计”列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的常规项目,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德育内涵、功能、实施开展了连续五年的大面积检验,成效显著。2006年,由高教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设计》及其学习指导书,作为教育部职成教司推荐教材受到学校和师生的欢迎。
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德育内容,是职教德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出发,于2002年、2004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虽然在其中没有直接提及职业生涯教育,但对职业生涯教育应承担的教育任务都有不同程度的阐述。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内容,其研究自1996年正式起步,2001年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必修内容,2008年演进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德育必修课。历经了12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和职教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框架和应用模式。
二、生涯咨询和生涯教育的由来
(一)生涯咨询的由来
职业生涯咨询是职业指导的衍生物,但已发生质变,是高于职业指导的新事物、新理念。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倡导下,1908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1913年成立全国职业指导协会。该协会把职业指导定义为“是帮助个人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和转换职业的一种过程” ,这个过程已包涵了职业生涯设计的雏形。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和中国也相继推行了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支撑理论主要是人职匹配理论、特质一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一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理论、职业选择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理论等。
20世纪80年代,“职业指导”的概念被“生涯咨询”所代替。美国全国职业指导协会在1983年建立了全国生涯指导员制证委员会,制定了生涯指导员资格标准,于1984年组织了第一次考试,颁发国家注册的生涯指导员资格证书。同年,全国职业指导协会改名为“生涯发展协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和职业系留点(又称职业锚)理论成为生涯发展定位理论。
职业指导演变为职业生涯咨询,其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890-1919)以就业咨询定位服务为主,服务于不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第二阶段(1920-1939),中小学的职业指导教育成为焦点;第三阶段(1940-1959)重点转向大学生,并对咨询人员进行培训,支撑理论体系开始得以完善;第四阶段(1960-1979),由于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余地加大,生涯教育理念问世。职业咨询进入兴盛时期;第五阶段(1980-1989)是发生质变的阶段,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生涯咨询更加受到欢迎;第六阶段(1990至今)是生涯规划理念完善的阶段,生涯咨询走向国际化,从学校到择业的过渡和人的生涯发展成为焦点,其着眼点虽然也在于求职谋业,但更着重于人的发展,生涯教育引起众多国家的重视。
内华达州模式对生涯教育与各种因素关系的理 解
(二)生涯教育的提出生涯教育又称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
马兰德博士(Dr.Sidney P.Marland)于1971年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提出。这些问题主要是:学校所学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对学校缺乏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生盲目追求升学,毕业即失业;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适应职业环境;人力供需结构性失调;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日渐增多,教育投资加大,但教育绩效
不高,民众对教育系统的信任度下降。
由于美国学术界有开放之风,诸子百家对生涯教育的内涵、要素、目标各有其说,在各州的实施也形成多种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联邦教育署模式、内华达州模式等十余种模式。各种模式对生涯教育的理解、分段和内容都有区别,各有所长。但分段中大多包括认识、试探、准备和继续教育四个阶段,都认为每个阶段的教育功能不同、内容有别,都强调各阶段与工作世界(World of Work)的接触,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和社会的整体努力,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熟悉以工作为导向社会(Work-oriented Society)的价值观,并将其融于个人价值取向并加以实现,使工作具有意义并获得满足。1973年,为提高生涯教育效益,美国联邦教育署设计出生涯教育的四种类型,即学校本位、雇主本位、家庭和社区本位、乡村居所本位的生涯教育。
美国的生涯教育并非仅是一门课,而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指导课程体系整体改革,体现为不同阶段的具体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通过三类渠道实施: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参加职业实践和模拟仿真训练,个别化生涯发展咨询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仅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就有三种:一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在学校教育不同年级开设生涯发展指导课;二是特殊生涯指导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一些特殊技能、行为,确定教学内容(大多为短期),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大致相当于我国就业前的培训);三是开发与生涯发展相关的学术课程,把生涯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化学、生物、物理等各学科教材中,引导学生联系相关职业学习学术科目。
课程综合化在与生涯发展相关的学术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化学的理论与应用》是由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McGraw—Hill于2005年出版的一套高中化学教科书,是美国高中化学的主流教材之一。该教材将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教学和谐地融为一体,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观、职业生涯设计意识与技能。这种融合式的课程综合化,以专栏镶嵌的形式呈现,以典型案例访谈的形式展开,介绍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素质、职业选择、生涯设计等内容融入其中,实现了职业生涯教育与化学教学相互促进,巧妙地将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结合起来,是课程综合化的成功典范。此类成果,对我国职业院校文化课、专业课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发都有所启示。
三、职业生涯及其教育的特点
(一)职业生涯的特点
生涯即人的生命历程,包含与个人生活、工作有关的所有活动。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不但在生涯中所占时间很长,而且对生涯的其他活动有重大影响。职业生涯有六大特点。    .
第一,发展性。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个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与发展、演进的内在条件、外部环境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系。第二,阶段性。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都有不同的阶段,人在不同的生涯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之间具有递进关系。第三,整合性。职业生涯发展涵盖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而非仅仅局限于工作或职位。第四,终生性。虽然职业生涯一般来讲短于生涯,但结束职业生涯的人,其余下的生涯离不开已往的职业生涯。第五,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特有的职业生涯。第六,互动性。人的生涯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二)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
不论职业指导,还是生涯咨询,国外引进的支撑理论、定位理论都强调“人职匹配”,如特质一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一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六角型”理论)等,均认为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个性特征、人格类型有特定的要求,兴趣、性格、能力等特征对工作影响很大,符合职业要求的从业者成功的可能性大。在应用时,不但把这一理念用于用人单位通过测试应聘者来选择雇员,而且通过测试帮助择业者了解自己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强调个人的发展。
作为生涯发展定位理论的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和职业系留点(职业锚)理论,虽然着力人的发展,但均侧重于“个人”。例如,职业锚被定义为是内心中个人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是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分为技术/职能、管理、自主/独立、安全/稳定、创业、服务、挑战、生活等八种类型,适用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群体,即应用于从业者是否改换职业的抉择,强调重新选择的职业对个人的适合。
我国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不能套用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生涯设计思路,必须符合国情,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职业准备阶段。
职业院校学生己经进入职业准备阶段,即将走上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因此,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明白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最好的职业,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所需素质之间的差距,为即将从事的职业作好准备。
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因其现实条件和发展取向有别,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如果接受职业生涯教育,虽然也要进行职业意识等教育,但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未来所学专业,并把其作为落脚点。对在职人员的职业生涯咨询,是在其已经进入职场、熟悉职场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业锚,为他们晋升或调整发展方向提供咨询,往往侧重于转岗指导或“跳槽”指导。
此外,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担负着为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补课的任务。
第二,以首次就业和今后创业为目标。
就业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的起始点,创业既是就业的一种形式,更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对准学生面临首次就业和今后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所学专业,落实于为职业生涯发展作好准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条件的首次就业和今后创业的具体目标。
具体来说,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掌握求职和创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形成创业意识,结合即将从事的职业设计自己的未来,自觉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三,必须面对就业难的问题。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职业选人”与“人选职业”之间的关系。有不少发达国家,或者人口负增长,劳动力供给紧张,或者经济基础雄厚,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体系健全。而我国既要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长期存在的现实,又要解决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完全套用国外理论,无视国情,过分强调与就业相关的人的个性特征、人格类型和职业锚类型等个人因素,无疑会增加我国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
第四,引导学生通过人对职业的主动适应达到人职匹配。
我国职业院校的大多数新生,并非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人格类型选择专业,而是在选拔考试失利后无奈选择,或是从众的结果。如果不正视“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强大惯性,不考虑我国职业院校生源实际,生硬地完全照搬国情、人文背景与我国相差甚远的国外理论来指导学生,不但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正常秩序,而且有碍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
在我国就业难的大环境下,要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人对职业的主动适应来达到人职匹配,而不是片面强调从个性特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职业院校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可塑性强,应该强调“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调适、能力可以提高”。由于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大多面向一个相关职业群。职业群中每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都有区别,因此学生并非不能按个性特点选择职业,只是选择面小一些。局限于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和相关职业群。
结合我国国情和职业学校教育实际,对国外理论采取“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的态度,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主动适应职业要求,明确目标,有针对性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处理“人选职业”和“职业选人”的辩证关系,真正落实党和国家把就业问题摆到“稳定全局”高度的战略要求。
第五,必须把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必须通过发展机遇分析,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珍惜在校生活,并在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中,以发展的观念审视自己与经济社会需要的差距。
重视人的发展,但不片面强调个人,而是找到个人需要与国家需要的结合点,是中国特色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应遵循满足“两种需要”和“两个符合”的原则。“两种需要”,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本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两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实际,符合本人实际。
第六,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形成动力机制和正确成才观。
教育实践证明,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当体验较多成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的自信心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而自信心强,又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上千年“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惯性影响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背负着沉重的鄙薄职业教育的压力。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急需建立积极向上的动力机制,形成正确的成才观。既要帮助学生在分析发展条件时,能挖掘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又要鼓励学生找到自己与职业要求的差距和短处,努力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是职业院校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德育的重要目标。
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从自卑、自弃向自信、自强转化,形成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积极作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第七,帮助学生珍惜在校生活,强化时间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要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教育既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既要以首次就业为近期发展目标,又要为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奠定基础。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质量,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体现,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职业院校毕业后,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让职业生涯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理解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形成科学管理、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确立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必须把握的要点。
时间观念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尤其重要。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从当前职业院校生源素质的现状看,引导学生了解、喜欢、热爱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的职业,正视现实,珍惜在校生活,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用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符合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为首次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作好准备,应成为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
第八,引导学生目标明确地不断发展自己。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者。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引导学生学会发展,是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灵魂”。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漫无边际地发展。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依据祖国繁荣富强的需要和自身现实条件,从所学专业起步,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目标明确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利用有限的时间,目标明确地不断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争取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而不被经济社会发展所淘汰,是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
四、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互为因果。职业生涯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内容之一,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产出形式——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和方法,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教育。
(一)职业生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着力于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教育,是围绕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展开的德育。
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承担了职业指导有关“教育”的任务,而且有所拓展,有所提升。例如,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珍惜时间的理念,以及“我能成功”的教育和从职业的角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侧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形成能力、得到感悟,都是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特别强调的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由分析发展条件、确立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订发展措施四个环节组成,均着眼结合即将从事的职业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此外,职业生涯教育也不能单纯理解为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虽然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但不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全部。正如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一样,职业理想教育不等于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涵盖职业理想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和个人实际与发展需要,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即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和落实对职业理想的规划。
在帮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不但有利于富有职教特色德育内容的全面展开,而且有利于这些德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德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
对于学生而言,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学生恢复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是学生为走向社会和今后可持续发展作准备的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能使自己经济独立、自我实现的职业,不断地发展自己,在奋发向上、敬业乐群的职业活动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在编制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自身发展,分析条件、确定目标、构建台阶、制订措施,去争取成功。
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是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教育融为一体、分步推进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施成功教育的过程,是对学生大面积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过程,是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是指点人生导师的过程,是教师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火花,启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过程。
对于学校而言,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活动的过程,是学校形成德育整体合力的过程,是展开针对性强、受学生欢迎、富有职教特色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社会的过程。学校教育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必须以整体优化理念统筹协调各项工作。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相应活动,使学校德育课、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和班主任、团组织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实现德育在日常教学和实验实训、工学交替、社会实践中的渗透;实现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对学校德育的积极参与。
学生是德育接受主体,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职业生涯教育能为多种活动搭建平台,使德育工作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推进。因此,学校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组织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职业生涯教育把个人对职业前途的追求,与小康社会建设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尊重主体个性和发展需求,使德育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过程,确保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亲切、可信、有用、愉快的指导中,使学生感受德育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受到教。
通过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了解这一职业所在行业发展趋势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握职业生涯发展机遇,是作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对即将从事职业和行业的爱,是发自内心、真切的爱。在规划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取得职业生涯成功中的重要作用。
五、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必须重视成功教育
(一)职业院校实施成功教育的必要性和要领
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教育,不是面对经过层层选拔胜出的学生,而是面对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却又肩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而,成功教育对我国职业院校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强调“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我们明确了职业院校实施成功教育的努力方向。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加强德育的针对性,重视“成功教育”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成功教育分三个阶段实施,即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其核心是从教育逐步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其关键是策略、机敏地取得第一阶段的胜利,即教师帮助学生成功。
成功教育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期望、机会、鼓励:一是提出积极的期望,并通过远景期望和近景期望来具体化,教师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对自己也产生期望;二是创造成功的机会,按“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式,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心理体验;三是鼓励性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学生自信心,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和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发现和发展自己。
在“帮助成功”的第一个台阶上,三个要素都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反复成功的过程中,即进入“尝试成功”的阶段后,三个要素逐步地转向学生。进入“自主成功”阶段,学生对自己有了积极的期望,自己主动寻找成功的机会,无论成功、失败,都能做到自我激励,使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他律走向自律。
(二)职业生涯规划环节有利于成功教育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连接学校教育与职业社会的桥梁。以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为载体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自己搭建通向成功的台阶。
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适于成功教育的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分析发展条件”,实际上是对自身条件(内因)和发展机遇(外因)的把握,是确保职业生涯设计符合实际、方向正确、目标实在的基础,通过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发现自我、激励自我,并引发“期望”、发现“机会”。能否在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发现自我、产生期望,是衡量教师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实施成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表现出“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要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教育为自己挖掘在基础教育中难以展现的潜能提供了机会。在帮助学生剖析自己时,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未来发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个性的长处,发现个性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相符之处,提高在职业生活中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明确努力的具体方向,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努力可以胜任即将从事职业的自信心。
在指导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成功的机会”。应引导学生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谛,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机遇,认识到即将从事的职业会给自己带来美好灿烂的未来。实际上,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过程,也是学生从职业和社会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有许多符合职业和社会要求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职业、融人社会。
职业生涯设计的第二、三环节是“确立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赏识的方法,驾驭好“期望”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自己的“期望”。能否结合学生及其所学专业实际,用“暗示”等手法,让学生领悟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并确立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目标,是衡量教师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实施成功教育水平的又一重要指标。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近期目标即第一个台阶目标是最重要的阶段目标。近期目标要具体、明确。是“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在今后不断攀登一个个台阶的起始阶段,就能品尝取胜的乐趣,得到“成功者”的心理体验,树立起“成功者”的信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把生涯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再分解为几个“跳一跳、够得着”的具体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按成功教育“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式,让学生更快、更多地品尝成功的心理体验,并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学生的自信。
职业生涯设计的第四个环节即“制订发展措施”。是实实在在渗透成功教育“机会”、“鼓励”要素的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发展措施的过程中,要善于为自己能及时“鼓励”学生“暗埋”下“机会”,要善于为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创造”出“机会”。“暗埋”和“创造”的水平,是衡量教师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实施成功教育机智和艺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如果动机不转换成行动,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目标变成现实,需要通过具体、务实、针对性强的措施,并为之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职业生涯发展的措施必须是具体的、可行的、针对性强的。“具体”强调的是可操作性,“可行”强调的是符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针对性强”则强调措施不但直接指向目标,而且指向本人与目标的差距。措施具有具体、可行和针对性强三个特点,才能体现其实现目标的效益和效率。在学生落实某一措施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应及时采取多种鼓励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及其产出,使职业学校学生不但看到了自己职业生涯光明的未来,而且发现了在人生旅途中将要发挥重要作用的自身优势智能和种种长处,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措施的落实,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设计自己的未来,以成功者的心态制订一个方向正确、目标明确、符合实际、步步攀登、内容详实、措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成功者的心态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担负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以“失败者”心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珍惜在校学习生活;以“失败者”心态走上社会的毕业生,难以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院校必须十分重视调整新生入学时的“失败者”心态,以“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理念,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明确努力方向。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其他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当今时代,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的时代。在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必将不断得以完善,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受学生欢迎的德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