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手续费:郭美美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3:33

郭美美之谜

                           徐达内   2011.6.27.

    一

    最大牌的“任仲平”在《人民日报》一版出动,“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长篇作品是《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昨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随着‘七一’临近,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真挚祝福党的90华诞,表达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更加和谐美好明天的心声。”新华社重点稿则说,“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广播网等主要网站纷纷开设专题网页,举办系列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网民积极响应,踊跃跟帖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感悟之怀。网上舆论呈现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整体态势。”

    二

    在绵延一周的话题中,比起高铁安全性,有关中国牛奶的标准争论显得更加针锋相对、公开充分。

    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和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的名字几乎登上了中国每一份市民报纸的版面,后者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的话语尤受重视,除了伊利和蒙牛的老家盟友以外,绝大多数媒体和时评家都站在他这一边,指责“国情论”令人寒心,“照顾中小奶农利益”之说有意制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

    《今日早报》在周五财经版封面上反问一句“乳业标准全球最低还低得有理?”《成都日报》周五用半个评论版发表五篇文章,篇篇质问“牛奶标准为谁降低了”,标题立场明确:“别以照顾奶农利益为由拉降标准”、“利益博弈不能失去民生取向”、“全球最低标准是如何出炉的”、“检测标准过低不仅只是牛奶”、“标准低不能只拿奶业说事”。《新民晚报》允许作者将那达木德定义为乳业巨头的“代言”者,批评他“缘于国情”和“无损公众健康”的理由,“加剧了消费者的反感情绪”。新浪今又首页推荐人民网之论,强调“降低标准终究不是解决乳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为经济利益降低安全标准,如此先例开不得”,期望“乳品业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路子,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放心奶,让牛奶真正强壮我们的民族。”

    正当中国乳业再陷无边非议之际,周末出版的《经济观察报》回望往昔,以三个整版记录《三聚氰胺三年志》,开篇即是发自呼和浩特的《奶农“国情”》。文章在描述了奶牛第一村的没落账目后,摘要强调“奶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从农户养殖的‘小、散、乱’,尽快实现规模化、优种化、集约化”。

    不过,主编们还在在评论版头条表达了自己同情理解生产者之后的更关键立场——《无视消费者的标准都是耍流氓》:“那些口口声声维护奶农利益的言语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几大奶业巨头在维护自身利益,奶农只是他们拒绝改变的挡箭牌而已……对于坏产品,我们拒绝购买,让生产者倒闭……只有全体消费者坚守这样的底线,我们才能自救于不安全的餐桌前。”

    网易亦是表现突出之媒体,除了时时将“内蒙古乳协”以头条位置示众外,今晨又在首页推荐来自《京华时报》的最新双边访谈。文中,王丁棉以“喝低标准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形容此事,更称“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获得副题链接的是内蒙古乳协常务理事金海的反驳,他否认自己为乳业巨头“代言”,“蒙牛的牛根生,这个人我听说过,但没见过;伊利现在的老板我也不认识。我不赚企业一分钱,和这些企业任何关系都没有。”根据这位硕士生导师的说法,“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利益,但根本上还是之前的乳业标准太高了。”

    三

    不过,要论到最热门的网络话题,即使谢霆锋与张柏芝的婚变,也难以企及郭美美。

    比起之前绝大多数网络炫富,“郭美美事件”引发的舆论关注强度、深度和持久度均堪称罕见。虽然已经过了一个周末,这位前“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新闻女主角。《新周刊》在微博中总结原因,“人们不是不愿放过‘郭美美’,而是不愿轻易放过红十字会。”

    这种“不愿放过”的心态充分体现在昨日深夜。当一位地产商人透露当晚同机从深圳前往北京的乘客中正有郭美美后,人们便不间断地在微博上转播航班状况,当这位戴帽遮面的少女走出首都机场时,这种“草根新闻精神”达到高潮。乐视网在子夜3时许发出自家记者围追堵访这位“美女明星”的视频,今晨酷六网转载之时已将首页标题确定为实拍“郭美美现身首都机场,穿戴朴素装穷遭围堵”。虽然有人就此重提隐私权和网络暴力,但也有人已将社会化媒体在此轮风波中的作用形容作“中国新闻史彩色的一页”。

    郭美美在机场几近一言不发,此前数小时,由她的微博账号已经发出道歉声明,一改此前“花自己该花的碍着你们了吗”的基调,宣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完全是本人杜撰出来”,“这几天我一直在反省这个给大家造成了伤害和烦恼的愚昧无知行为。”伴随着这份声明,是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最新指控,比如她和母亲正在计划搬家出国、其友郭子豪涉嫌走私汽车、文化部一副处长与其相约青海骑马、天略集团与红十字会素有瓜葛等,以及来自各方的辟谣与否认。

    从目前中国媒体上的集体表现来看,红十字会的否认、乃至报警没有起到多少修复形象的作用。随着人们发掘出更多关联嫌疑,“炒作”之说已完全落入下风,对中国官办慈善机构财务状况满腹狐疑者认定,这个小女子背后必有贪腐黑幕,一名微博用户更是在频发猛料后自称接到灭门恐吓电话。“郭美美的事没弄清楚,没心情上班”——一些时评家也没心情议论其他话题,继上周三、四的一波浪潮后,周末再有作者起笔,且均来自重量级媒体。(《东方卫报》的调侃方式是,用“郭美美的事没弄清楚,中超球员没心思踢球”的标题来形容一场球赛。)

    《南方都市报》于周六以社论阐述《“郭美美”事件:真相焦虑与信息遮蔽的拉锯》。在宣布红十字会连续声明不能纾解公众忧虑后,文章强调,“进入公共视野的‘郭美美’事件,是诸多社会情绪的复杂叠加,而值得投入众多舆论资源跟进的,应该是尽力剥离掉私人因素,留存下来的与公共利益有涉的那一部分”。该文认为,“此次事件即便最终被证实背后有商业炒作团队,人们对红十字会财务状况的担忧不仅不是空穴来风,而且应当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回应”,更声称,“若能借由偶然事件进而倒逼出中国红十字会的账目全面、彻底地公开,实在功莫大焉。”

    “这一事件发展到今天,广大网民追问的早已不再仅仅是‘郭美美’的身世,而是由她所引出的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官方机构,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也是《京华时报》评论员庞自力的看法。这份《人民日报》子报周日引用网民们“没心情听声明”的态度,分析网民们何以“有罪推定”:“或许不应谴责网友们的‘小人之心’,此前不时曝出的关于帐篷、发票、餐费的负面新闻,已经严重透支了红十字会的公信,严重影响了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于是,作者建议红十字会面对“超出理性的情绪化”时,一是“要拿出足够的诚意给予实质性回应”,二是“更要将公开透明贯彻于日常工作当中”。

    对红十字会来说,更有威慑力的评论在昨天晚间也到来了。央视新闻频道报道“郭美美事件”,在描述风波进程后,以“有声明,更需要证据”为题,强调“中国红十字会的再一次声明并没有打消所有人的疑虑,因为该声明还没有任何证明的内容来说服公众去相信真相”。主播一分为二:“作为媒体和关注此事的每一个公众,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思维惯性人为地认定郭美美事件最后的结果和性质,但作为一个社会的公益机构,承载着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公益机构,中国红十字会有责任向社会用事实来证明。”

    今天上午,《人民日报》也登场了。该报在“视点”版以来论形式刊出《公众善心“伤不起”》,通过不足300字分析,“‘郭美美’只是一个引爆点,触发了许多人郁积的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乃至不满”。作者伊路同持“证明”论,强调“红十字会这样的公益机构,没有隐私可言,恰恰相反,如果仅有‘声明’而无法‘证明’,仅有辟谣而没有自省、改进,就可能引起更大的失信”,更根据“绝大多数网民承认自己的捐款热情受到打击”的调查结果,感叹“慈善事业‘伤不起’,公众善心更‘伤不起’。”

    这篇来自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短文得到了市场化媒体们的格外重视,新浪以评论频道头条荐之,凤凰网亦以其作为首页专题引导。团中央机关报的文章亦得展示,编辑们显然尚有“炒作”、“贪腐”之纠结,大标题起作“假如‘郭美美’是一场商业炒作”,并期待“用坦诚弥合社会裂痕”。点评一周热闻时,这份《中国青年报》引用网民解读:“当今社会,在人们的想象中,富二代为富不仁,挥金如土,官二代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一旦有个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人物,如郭美美之流出现在传媒之中时,群体性心理就会出现‘社会阶层的撕裂’,社会的伤痛”。

    《环球时报》今日社评则直接将这种“社会裂痕”总结为“全面公信力缺失”。文章将那些真假莫辨的指控形容为“各种意见、揭露、以及对正当名誉权的捍卫就像中原逐鹿一样,在混乱地厮杀”,感叹“很难下断语哪一方是错的,是郭美美事件引来的网络监督过于激进了,还是红十字会的申辩之无力是对自己名誉的不负责任。”

    在承认“简单否定互联网的质疑权是愚蠢的”之后,文章寄语意见领袖“担当起提升互联网监督质量的使命。他们不应简单迎合网民,搭网络舆论力量的顺风船,使一些激进呼声变得更加激进。他们应当成为网民和公权力、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桥。”

    结语之时,这篇文章再次体现出总编胡锡进的一贯立场:“中国是个漏洞百出的庞大国家,这样的国家能够前进十分不易。如果用发达社会的标准来要求中国的每一个人和机构,我们很有可能都是不合格的。中国社会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改造,但一定的宽容和谅解也是需要的。”胡锡进对郭美美事件的预测是“红十字会以外的官方力量进行干预看来很难避免。”

    当然,除了要求“透明公正的绿色慈善”外,由郭美美身份认证而牵扯出的微博监管亦是议题之一。不过,比起这个小姑娘扣人心弦的身世探秘,评论员们为此投入的笔墨要少得多。《京华时报》昨日曾有一例,意指“别让‘V’认证变成伪认证”:“不少人常常诟病网络藏污纳垢、鱼龙混杂,之所以如此,与网企防范不严有一定关系。微博认证乱象,不仅仅局限于身份造假,还包括通过认证敛财等行为。当认证与利益相勾连,就必然滋生灰色利益链,不及时斩断利益链,网企的公信力必然透支。”

    《环球时报》今日封面文章中还提到了由郭美美炫富而被关联的另一段插曲:杨澜“诈捐门”。在描述了这位名人因为涉嫌“私吞”希望工程捐款20万元作为“工作经费”的风波后,文章由专家出面呼吁“社会宽容些”,称杨澜的遭遇增加了人们对中国慈善环境混乱甚至“凶险”的印象。

    四

    要形成对《环球时报》的全面印象,阅读本期《南方人物周刊》或是捷径。

    作为在新闻理念和操作方式上有着相当差异的同行(文章开篇即承认这一点),这家南方系媒体向胡锡进提供了讲解自己立场判断的平台,并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杜骏飞教授解析“它身上有着浓重的发展新闻学的特征”。

    在长篇对话记录中,胡总编自认“是一个‘复杂中国’的报道者”,他坚信“至于那些关于我们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指责,没关系……毕竟大多数人是支持我们的,我们是按照中国主流人群的想法来的”。在回答有关艾未未的评论文章带来的争议时,这位当了11年兵、后为《人民日报》驻前南斯拉夫记者的报人更难掩自豪:“新闻史会给我们正面的评价。通过我们的报道,中国人知道了这件事,我们也把我们想说的说出来了,这样做对于一点声音也没有是一种进步……我们连续写了四篇社评,并不是每一句话都很准确,但是总的意思是没有问题的。硬要挑一句话,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是文字狱。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任何文章如果断章取义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