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枫斗怎么吃:硒与病毒HBV感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06:34
硒和慢性肝炎

3  讨论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 约3千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感染所形成的免疫功能低下是HBV感染慢性化的因素之一, 因此打破HBV感染后的免疫低下状态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5]. 目前认为, DC是至今发现的抗原呈递细胞中功能最为强大的一类, 且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 能对抗原进行捕获、加工、处理, 并通过外周血或淋巴管从淋巴组织中迁徙至靶器官中, 诱导活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 进而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力[6]. 研究发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DC功能往往是有缺陷性的, DC功能的缺陷是造成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者体内缺乏有效的CTL应答[7-8], 其DC在增殖数量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上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产生的IL-12水平亦下降, 认为DC功能损害是造成免疫反应低下、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9-10]. 
    Arima et al[11]原位杂交PCR和原位RT-PCR检测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占20%-40%DC中含有HBV DNA和HBV RNA. HBV DNA在DC中定位表明,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DC是HBV的肝外储存场所之一; DC中HBV RNA的定位则表明, DC可能也是HBV相关蛋白质合成场所.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也是其分子病理学基础之一. 自由基参与了机体生理活动的某些有益环节, 如参与吞噬细胞杀菌过程以及核糖核苷的还原等, 但过多的自由基会导致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结构的破坏, 并随着破坏层次逐渐扩展造成功能损伤, 因此构成很多疾病的病理学基础[12]. 大量研究发现, 自由基可诱导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凋亡. 影响Th1细胞产生IL-2; 而对Th2细胞产生的IL-4, IL-10则影响不大[13]. 慢性肝炎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明显升高,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2活性水平及其膜上IL-2受体表达能力下降, 而自由基攻击、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13-14].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 乙肝组DC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 与上述观点相符. 另有文献报道硒可以改善肝脏的过氧化状态, 提高DC的抗氧化能力, 提示过量自由基与DC功能下降有一定的联系.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各型肝病患者均不同程度缺硒或血硒水平低下, 并与病情相关[14]. 有学者提出HBV、HCV存在及表达硒蛋白GSH-PX基因的理论[15-16], 进一步从基因及蛋白质水平证明HCV、HBV感染DC细胞后, 改变硒蛋白GSH-PX表达, 与硒结合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干扰脂质过氧化作用, 影响DC的功能. 硒既能通过GSH-PX活性降低分解过氧化物及利用谷胱苷肽的还原作用发挥抗氧化作用, 又能增强维生素E的抗氧化功能, 从而阻止过氧化物对细胞膜、线粒体、及溶酶体膜上的脂质产生破坏性的过氧化反应, 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及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实验显示, 慢性乙肝患者DC细胞内的GSH-PX活性降低, 从而进一步印证了HBV感染DC存在过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损伤的能力减弱; 体外加入适当剂量的硒后GSH-PX活性升, 高提示补硒可以提高DC的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从而改善DC的功能. 我们在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中加硒后, 结果显示, 经硒作用后的乙肝患者的DC在刺激自身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中显示硒能够明显提高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同时经硒作用后的D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的量也明显升高. 提示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DC的功能. 有关硒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有研究认为, 硒通过改善免疫功能(如NK细胞活性, 细胞毒性、细胞活性及抗体形成)增加宿主的抵抗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17-18]: 一方面, 硒可能直接在mRNA转录水平影响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某些受体, IL-2R、转铁蛋白受体等表达; 另一方面与硒的抗氧化作用有关,硒和含硒酶可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保护细胞的结构及膜的流动性, 维护细胞的功能表达. 
    近年来硒与免疫的关系日益受到大家重视. 硒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存在重要影响. 硒的摄入量如果不足时可损坏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补充适当剂量的硒可使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有利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诱导, 并明显加强CTL的细胞毒活性, 能刺激蛋白质及抗体的产生, 还可以影响吞噬细胞的杀菌活力, 显著提高吞噬过程中吞噬细胞的存活率和吞噬率. 
    此外, 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反转录病毒含有编码硒蛋白的UGA密码子, 提示硒与病毒复制有关[19].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 硒的需要量增加导致硒缺乏时细胞的抗氧化作用降低, 并产生过量的毒害宿主细胞的氧自由基. 同时硒缺乏导致病毒基因组的氧化性损害, 诱导病毒致病性的突变. 认为补硒可预防某些病毒的复制, 还可能预防或调节病毒性疾病的病程在的道理,可能因为硒在食物里的含量比较低,人体摄入量普遍不足,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能也就将就过日子了,对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还是补充点为好,有利于机体细胞处于最佳新陈代谢状态。

人体中硒摄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已发现在高硒地区,牲畜会因摄入过量硒而中毒,导致发育迟缓、脱毛、甚至死亡。当前人们对缺硒相当重视,而对摄入过量硒的危害尚认识不足。科学家研究,以标准人的体重70公斤计算,人体内硒含量约15毫克,人体在摄取与排泄中要保持体内的硒大致平衡,缺硒当然会患病,但摄入量过多对肌体也会造成伤害。我国国标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豆类及制品中允许含有的硒的最高限量为0.3mg/kg。
    硒是肝脏的保护因子,硒能防治肝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调节免疫  肝病患者往往有易疲劳、睡眠不好的现象,其实这些都是由于免疫力低下诱发的,另外免疫力低还直接造成了机体识别以及抑制病毒的能力的下降,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体内的病毒难以完全清除,病情反复发作,其原因就是机体对乙肝病毒呈现“免疫耐受”,免疫功能不攻击,不清除乙肝病毒,而且一味的“忍受”。因此.控制肝病的关键是增强免疫功能,打破机体存在的免疫耐受。使免疫功能派卜用场。人体中,几乎每一种免疫细胞都含有硒,补硒可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病患者的多种症状,防止肝病的复发与加重。
    (2)防止肝纤维化  肝病病情的发展有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说。所以肝病患者一定要防止肝病向肝硬化、肝癌方向发展。目前临床专家均有以下共识:治疗慢性肝炎,抗病毒的同时,必须抗肝纤维化,因为肝纤维化几乎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肝癌转化的必经之路,阻断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著名肝病权威专家曾指出,“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另外抗肝纤维化也是防止肝病向肝癌转化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科学研究表明:硒作为体内抗氧化保护系统的重要组合.能阻断体内有害物质自由墓对肝脏细胞和肝星型细胞的损害。因此,肝病患者补硒可以达到阻断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肝癌的目的。    
    (3)抗病毒  现代医学认为,引发肝病的罪魁祸首是在机体内的乙肝病毒,而肝病的复发与加重与病毒变异有很大关系,在我国肝炎患者中70%左右有病毒变异现象,如临床中常会出现“小三阳”合并病毒DNA阳性,肝功能检查反复波动,主要就是由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权威专家说:硒是唯一与病毒感染有一定直接关系的营养素,世界著名的病毒学家乔治亚大学泰勒博士也提出了硒与病毒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肝病病毒、心肌炎病毒中均有一种含硒酶存在,如果人体缺硒,就会使病毒发生变异,病毒变得更加凶狠,从而使患者病情加重、恶化。所以肝病患者补硒有利于阻断病毒的变异,控制病情,防止肝病加重与反复发作。

硒与病毒性疾病?关注艾滋病:事实与假说 张劲松 1. 引言 HIV-1可能编码硒蛋白[1],良性柯萨其病毒B3在缺硒时突变为恶性病毒,继而诱发心肌坏死[2],这些基因水平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人们对硒与病毒病、尤其是艾滋病的关注。每日服用200微克硒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可使癌症发生和死亡下降50%[3]。硒在癌症和病毒性疾病、尤其是反转录病毒方面的研究已有多年的积累[4]。和硒与癌症研究相比,硒与病毒性疾病的关系被硒研究主流学者以及临床医生广泛地忽视。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硒与病毒性疾病、尤其是与艾滋病的研究成果,结果显示硒与艾滋病关系密切,硒对控制艾滋病有实用价值。中国的艾滋病已警钟敲响,三分之一国土缺硒,几亿人硒摄入不足,环境污染导致食物链中硒水平在不断下降,这是否助长了艾滋病呈不断上升之势?应当引起关注,加强硒与艾滋病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十分迫切。 2. 事实 2.1 事实: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半胱氨酸是含硒酶的活性中心,硒的作用主要为下列几点: 2.1.1增强抗氧化防御。硒蛋白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家族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家族,具有清除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作用,是机体防御体系重要成员。 2.1.2 调节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中T4向T3转化,依赖脱碘酶,而脱碘酶是含硒酶。 2.1.3参与精子形成。精子中硒含量最高,硒决定精子的形成和稳定,雄性不育多与缺硒有关。 2.1.4调节机体免疫。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明显地受硒影响。因为免疫与艾滋病关系密切,硒与免疫的关系以下会祥述。 2.2 事实:足量硒对维持免疫系统正常是必需的,尤其是对T细胞。细胞培养时补充硒能增强杀伤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促进抗原和促细胞分裂剂诱导T细胞增殖[5]。硒缺乏则相反,导致免疫功能低下[6-7]。动物、老年人和HIV 感染病人的CD4+ T 细胞数与血浆硒水平呈正相关。当T淋巴细胞被激活,硒半胱氨酸的硒供体基因(Sps2基因)的mRNA被上调[8],说明T细胞需要硒蛋白。 2.3 事实:硒加强interleukin 2 (IL-2)的作用IL-2对治疗艾滋病有应用前景,但其副作用大。硒能上调IL-2受体基因,增加IL-2受体含量,从而放大了IL-2的作用效果[9],这提示补硒可以降低IL-2的用量,减少IL-2的副作用。 2.4 事实:HIV 感染者中,硒下降与T 细胞数减少同步,机体硒水平已成为预测HIV 病人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有二十篇以上的论文说明HIV 感染者硒水平下降,包括无症状和有症状的,儿童和老人。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研究机构,如纽约、加州、佛罗里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均发现相似的结果 [4,10-31]。感染HIV后硒下降现象,传统的解释是营养失调和吸收障碍造成的。然而,许多学者认为该现象之后存在更深刻的原因。艾滋病人中,无论有无腹泄和营养吸收障碍症状,均存在血浆中硒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总淋巴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的规律[25],这提示机体硒下降不完全归因于肠胃道吸收不良。也有学者报道在消耗性症状发生前,即病情的早期阶段,硒也会大量流失[21]。尿硒排出能直接反映出硒的摄入状况,但HIV-1阳性与阴性人群有相近的尿硒排出[28],说明两类人对硒的吸收无差别。其它研究确证了不是吸收不良引起艾滋病人硒下降,可以通过硒预测出艾滋病人的病情发展和生存状况[29-31]。细胞培养中,不存在吸收不良问题,HIV-1感染细胞会导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下降,进一步排除了营养失调和吸收不良的解释[32]。 2.5 事实:小分子硒化合物在体外可抑制HIV-1 2.5.1氧化逆境可以激活HIV-1复制,补充小分子硒化合物能够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HIV-1的激活[33]。补硒能够抑制:①病毒的细胞毒性;②过氧化氢引发的病毒激活;③NF-kB(能激活HIV-1)激活;④肿瘤坏死因子(对HIV-1的激活。 2.5.2 小分子硒化合物,在微摩尔浓度水平,对HIV-1 有抑制作用[34]。 2.5.3无机硒化合物能够抑制其它反转录病毒:在体外抑制牛白血病病毒;在体内抑制鼠哺乳动物肿瘤病毒[4]。 2.5.4相反的结果发生在硒蛋氨酸。硒蛋氨酸诱导内源性反转录病毒表达[35],然而,硒蛋氨酸浓度100至1000倍高于以上研究中采用的浓度和人的生理浓度,这种结果明显没有生理意义。 2.6 事实:艾滋病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或T3含量降低症状艾滋病人中普遍存在甲状腺激素缺乏和T3水平下降现象[36-39]。由T4向T3转化依赖于含硒的脱碘酶,T3水平下降反映了硒水平下降。目前多用人增长激素治疗艾滋病消耗症状,而人增长激素是通过诱导脱碘酶来促进T4向T3转化[40,41],充裕的硒能增强脱碘酶活性,使治疗更有效。 2.7 事实:有广泛证据说明氧化逆境会刺激HIV复制,而某些抗氧化物能抑制HIV复制,说明艾滋病人存在抗氧化缺陷。硒是最关键的抗氧化成分之一,艾滋病人体内缺硒会引发氧化逆境,刺激HIV 复制,补硒能够改善氧化逆境、降低HIV 复制。 2.8 事实:人体中精子硒含量最高,而HIV偏爱寄生于精子中,提示HIV需要硒。 2.9 事实:有证据说明人和动物缺硒与其它病毒性疾病也相关 2.9.1 B型肝炎:B型肝炎病毒编码反转录酶,与反转录病毒十分相近,在江苏启东县,B型肝炎和B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流行。经五年大范围的人群补硒试验,肝炎[42]和肝癌[43]均显著下降。 2.9.2克山病:克山病是经典的缺硒病,黑龙江克山县土壤和农作物硒含量低,是致病主要因素。克山病发病特点是常在局部范围和特定季节爆发,研究人员推测有病毒辅因子参与,后来从死者心脏中鉴定出克萨其病毒。良性的克萨其病毒B3感染的小鼠,在硒缺乏情况下,能启动产生与克山病相似的心肌坏死[44]。良性的克萨其病毒B3在硒缺乏情况下会突变成为恶性克萨其病毒,而恶性克萨其病毒甚至能够造成足硒小鼠的心肌坏死[2,45]。 2 .9.3 动物病毒: 在兽医和农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缺硒引发病毒病的例子。 3. 假说: 以上观察到的现象有共同的基础? 硒的抗病毒效应可能来自多层面生化作用。前面列举了硒与艾滋病密切相关的事实,说明硒与艾滋病之间存在着一些特殊关联,补硒可能是必须的和有益的措施,至少对某些病人是如此。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以下内容简略概括出其中的原因,以帮助解释前述的各种观察结果
作者: mtv982    时间: 2009-9-9 11:41

3.1 硒、HIV 和艾滋病:病毒硒蛋白理论Will Taloy等用计算机分析方法,预测病毒RNA结构中,在蛋白质编码区含有新的阅读框架,说明HIV 中含有几个能够编码含硒蛋白的新基因,并鉴定出这些新基因表达时所需要的特殊RNA结构[1],这些新基因可能是硒对HIV调节的基础。硒下降不仅仅是艾滋病的结果,它可能还涉及到HIV 引发艾滋病的机制。在HIV感染的细胞中,病毒所诱导硒下降以及潜在的病毒编码的硒蛋白,能帮助解释艾滋病对氧化逆境的敏感。不同的观察结果与这个理论有高度一致性。可能让人感到迷惑的是,倘若病毒需要硒,为什么硒缺乏时病毒复制增加?而补硒能抑制病毒却不是"饲养"病毒?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帮助理解这种作用关系,精氨酸是病毒蛋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当细胞培养基中缺乏精氨酸时,可以诱导反转录病毒的表达,说明病毒复制可以因为病毒所必需的成分的缺乏而启动,属压制型机制,这种机制在细菌中常见,如色氨酸压制机制。HIV 和克萨其病毒B3对硒缺乏的反应有可能采用类似于精氨酸缺陷导致病毒复制的机制。另一方面,因为已在几种病毒中(如HIV-1 和肝炎C病毒)鉴定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病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也可能对病毒复制有压制作用。已知氧化逆境(如过氧化氢)可以激活HIV和其它病毒的复制,而病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以减轻氧化逆境,从而降低病毒激活。病毒编码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能帮助病毒防御来自免疫系统的自由基对感染细胞的攻击,增加病毒颗粒在细胞外、血流中的存活,因为当壳包病毒脱离寄主细胞后,病毒不再能利用细胞内的抗氧化防卫来保护自身,如果没有这种酶,则病毒会受过氧化物攻击,产生膜脂质过氧化。 3.2 其它病毒中潜在的硒蛋白:克萨其病毒B3、扎伊尔伊波拉病毒、痘病病毒和肝炎C病毒。用计算机分析方法分析其它病毒,产生了与HIV-1十分相似的结果。克萨其病毒B3被用作为研究克山病的模型,有可靠的理论证据说明克萨其病毒B3中含有利用硒的基因,其中之一可能是缩短了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基因模块[46,47] 。扎伊尔伊波拉病毒是高致病性的(引起高烧和出血热),该病毒中潜含有硒蛋白基因,以及表达该硒蛋白的特殊基因结构,该硒蛋白基因中有16 UGA硒半胱氨酸密码子,即每个硒蛋白需要16 个硒原子[48,49]。这提示感染扎伊尔伊波拉病毒后,病毒可能要从寄主中摄取大量的硒。换言之,由于不同硒蛋白中所含的硒原子数不同,感染扎伊尔伊波拉病毒在几十天内丢失的硒能达到感染HIV在十年内丢失的硒。这可以解释了扎伊尔伊波拉病毒快速致命的机理。在Reston伊波拉病毒中,没有硒蛋白基因,该病毒不致病。两种伊波拉病毒在硒蛋白和致病性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另外,硒与扎伊尔伊波拉病毒病理相关 [49], 扎伊尔伊波拉病毒对富硒组织,如血、肝感染强,感染伊波拉病毒后,血液会凝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热,已知硒缺乏与血栓形成相关,动物深度缺硒会出血,充裕的硒能够抑制血液凝结[50]。 对扎伊尔伊波拉病毒病人的硒态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尚无研究,然而,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支持它与硒有关。我国学者利用亚硒酸钠成功地减轻了由Hantaan 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热症状(类似于扎伊尔伊波拉病毒病症状)。给80例病人每日口服900微克硒(亚硒酸钠),持续9 天,服硒的病人的死亡率为7%,未服用硒的病人的死亡率为38%,总死亡率下降80%[51]。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药物可治疗出血热。用硒作为治疗剂,使用的剂量为保健剂量4至5倍,短期即取得显著的效果,显示硒对该疾病的重要性。虽然该研究并不涉及伊波拉病毒,但是许多出血热病毒有共同的机制[49],提示药理剂量的硒可能会被成功地用于其它出血热病毒病(包括伊波拉病毒病)治疗。痘病病毒为 DNA 病毒,含硒蛋白基因,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氨基酸序列有76%同源性[52],该基因在人角质化细胞中表达出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53],从而肯定了病毒可以编码硒蛋白。通过比较HIV-1和肝炎C 病毒基因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块,发现两者非常接近,硒蛋白模块可能会存在在许多RNA 和 DNA 病毒中。 3.3 非洲地方病:Kaposi肉瘤非洲火山岩性土壤地区,如东非峡谷地带,为典型的缺硒区[54],Kaposi肉瘤为该地区地方病,Kaposi肉瘤中含有疱疹病毒。显然,非洲的Kaposi肉瘤高发与我国的克山病高发有共同环境特点:均为缺硒区和均以病毒为辅因子。 4. 防治意义 在病毒硒蛋白理论之前,已有丰富的证据支持补硒对HIV 感染者有好处。既使病毒硒蛋白理论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以上所列事实不能被否认。因此,依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向HIV 感染者推荐补硒是合适的,用硒来预防艾滋病的快速蔓延是合理的。一些医生已开始向艾滋病人推荐补硒,许多有关艾滋病的出版物也可见到类似的推荐。在一些简单的临床试验中,已观察到硒对艾滋病症状的改善作用[12,16,19]。 每日补充200 微克硒对健康人是安全的和有效的,对感染HIV人群,如果他们确有吸收性障碍,每日补充400微克硒应是合理的。对已明显表现出缺硒的艾滋病人,某些临床研究采用的方式是,先短期(如几周)每日补充800微克硒使血硒上升,再调整到每日补充400微克硒[12]。因为硒的营养剂量和毒性剂量之间的范围比较窄,硒的用量会引起一些争议。事实上,对补硒引起的毒性的忧虑被夸张了。每日摄入1000微克硒并不显示出所谓的急性毒性,在一些地区,人们长期每日摄入600 至700微克硒并不产生有毒症状。在北格陵兰和中国恩施,很多人长期每日摄入的硒高达1000 微克。因此,针对HIV携带者而言,每日400 微克的用量是安全的。另外,硒的慢性毒性症状是易察觉的,即呼吸和汗中含有明显的大蒜味、口中有金属味觉、异常脱发和掉指甲。出现慢性硒中毒之后,只要降低硒摄入,相应症状会自动消除。硒不仅有预防癌症作用,还可能对一些病毒性疾病,其中有些是急性的和致死性的,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已观察到药理剂量的硒,即每日服用900微克硒,经短期治疗可以对病毒性出血热病人起到拯救生命的作用[51]。用硒防治艾滋病值得深入探索。缺硒与多种癌症发生有关,与多种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由于工业污染、酸雨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会与硒化合物反应,形成不利于植物吸收的元素硒,外加某些现代化种植方式,使食品链中硒在不断下降,这是全球性的趋势[55]。英国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摄入的硒下降近一半[56], 一个富裕和高度发展的国家硒摄入出现如此剧烈的变化,已跌入接近于缺硒区的水平。我国正经历着高速发展,伴随产生的是工业污染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居高,会影响食品链中硒水平,硒的摄入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我国艾滋病已呈蔓延之势,不加控制会演变成"国难",警钟已经敲响,在这种背景下,针对高危人群,适时适量地进行补硒,可能是一条简易、低廉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途径。 5. 总结 大量的证据(虽然许多尚属理论上的)支持病毒硒蛋白理论。痘病病毒中肯定有硒蛋白,HIV、肝炎C病毒和克萨其病毒中已显示有硒蛋白,扎伊尔伊波拉病毒、肝炎B病毒和几种人疱疹病毒中可能有硒蛋白[1,34,46-49,52,53]。至少在克萨其病毒中,已有足够的体内证据说明硒对这种病毒的致病性起调节作用[2,45]。大量事实说明硒缺乏是HIV 病情发展和死亡的高危困子[29-31,55]。有可靠的证据说明硒化合物能够抑制HIV 引发的细胞病理变化和抑制由氧化逆境导致的HIV 激活[33,34]。虽然这些结果尚不足以证明硒通过病毒硒蛋白机制抑制HIV,但它们与该理论所预测的结果高度一致。 硒的防治癌症作用已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其作用已被国际公认。硒防治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已取得初步成果。用硒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加强。
    您正在亲眼目睹一项科学研究的突破,从单纯的理论发展为公共卫生实践。1994年11月,佐冶亚大学药物化学系副教授Will Taylor博士阐述了他的假说,该假说可以开启控制多种病毒的新方法,包括AIDS、Ebola以及其他一些更常见的病毒。上个月,迈阿密大学Marianna Baum博士讨论了她发表的有关硒和HIV/AIDS的研究结果,我们没有介绍她的最新成果,因为它们还未经过专业人士的审查,但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些结果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此外,USDA 的Orville Levander博士发表了他所开展的有关硒和病毒研究的最新成果。四月份在德国召开的一个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上述3项关于硒和人类病毒的研究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作为一个从事硒和其他抗氧化剂研究已有35年的人,我可以证实这一病毒研究的“新方向”在科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我用于描述全新概念的这种叫法,自从1973年之后再也没有使用过。当时,我在自己的著作“癌症:新方向”中报道了自己的试验,结果显示硒和其他抗氧化剂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病率。顺便提一下,不久我将与Larry Clark博士讨论他开展的临床试验,他发现补充硒可以使癌症的死亡率下降一半。
    我们将同Taylor博士谈谈他的新理论如何对AIDS和病毒研究产生影响。我们不需要理解该理论在专业方面的内容,可以类似地认为,硒是一些致命病毒的节育剂。如果你对理论的细节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们在1994年11月份的那篇讨论,里面有详细描述。
Passwater:Taylor博士,我们开始讨论您有关硒和HIV的新理论只有两年时间,但是由于您的理论,在这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已有许多重要而令人激动的相关发现问世。不仅有关硒和AIDS的研究发展很快,硒和其他病毒的研究同样如此,从罕见的Ebola病毒到常见的流感病毒。
    您是感到高兴呢,因为一些研究者理解您研究硒对于一些病毒扩散的限制作用的重要性;还是感到失望,因为更多的科学家还没有能够看到其中的联系?
Taylor:确实有很多关于硒和病毒的研究进展,其中一些是新的工作,另一些虽然是在多年前做的,但直到现在才获得应有的重视。80年代后期,中国爆发类似Ebola病毒的出血热,当时使用硒进行治疗,出血热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0%,治疗中发现补充硒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有关内容我们待会再谈。
    在我看来,几乎没有研究者尝试过在重要的病毒群中证实或推翻我提出的“病毒硒蛋白理论”。这一假说我首次在1994年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某些病毒(最初是HIV、别的逆转录病毒以及一些Coxsackie病毒)可以在宿主细胞里直接与硒进行反应,硒被吸收到病毒蛋白中。这意味着在一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中存在的硒缺乏的情况,比先前的预计要复杂得多。请相信我,即使不存在上述这种可能性,硒和其他抗氧化剂在机体抵御传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也是相当复杂的。
    最近,一些已经完成或准备发表的研究结果证实血清或血浆中低硒浓度与HIV病情的发展显著相关,也是死亡率的一个风险因子。尽管不能够证明有关的机理,上述结果也不仅仅表明一个简单的营养作用,这些发现与我在1994年基于理论基因组证据所做的预测相符,即饮食中的硒能够抑制HIV的复制,从而延缓病情的发展。当然,Gerhard Schrauzer博士在10年前根据他对小鼠乳腺肿瘤病毒(MMTV),一种与HIV相关的逆转录病毒的研究,就已经预测硒具有抗HIV的作用。因此,为了等待自己的观点得到严格验证,他必须比我更有耐心。
    在经历长期推迟之后,人们开始对HIV患者补充硒开展了一些严格的临床研究,其中包括Marianna Baum博士在Miami的工作和Pasteur实验室的Luc Montagnier教授领导的针对非洲AIDS患者的研究。后者最近告诉我,他认为现有的关于硒和HIV的大量资料使得有必要开展类似的临床研究工作。对此我很感激,因为对于非洲和其他地区的贫困国家中的大多数AIDS患者来说,负担不起价格昂贵的新的抗病毒药物,如HIV蛋白酶抑制剂。在这些国家,人们所能做的仅仅是期待有一种便宜的方法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直到抗病疫苗被发现,据我所知,对此硒是最便宜的。
Passwater:Montagnier博士是HIV的发现者,当我在Pasteur实验室拜访他的时候,让他看了我们在1994年发表的文章,当时他对你的理论很感兴趣。此外,我用那篇文章向Baum博士介绍了你的理论,对此她很感兴趣,并在上个月的专栏中发表了评论文章。
    临床研究者们是否很好地理解硒通过直接作用于病毒,而不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系等机理来起到保护作用的重要意义?
Taylor:有许多医生和医学博士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肯定了预防和营养方法对于治疗的作用,但是“主流”HIV临床医生对此不了解或对营养补充方法不报希望,我要感谢Jonathan Wright 博士,由于那篇精彩的题为“营养和治疗”的简讯,我被邀请参加明年春天在Tampa举行的“全美大学药物研究进展”会议,并向与会的大量医学博士们介绍上述概念。
毫无疑问,能够吸引这些人的部分原因是关于硒可能直接作用于一些病毒,而不仅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作用的观点。把我的发现与在中国开展的各种硒的研究以及Levarder 、Beck和 Schrauzer等人的工作放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
Passwater:在ACAM会议上您肯定会有一批热心的听众,他们非常熟悉硒。除了上面您提到的临床研究将体内硒的状况与HIV病情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之外,您是否还可以介绍一些支持您的“病毒硒蛋白理论”的最新发展吗?
Taylor:比较少,因为在许多方面这一理论还没有获得检验。但是,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一些病毒能够合成硒蛋白,虽然目前还不肯定具体是哪些病毒。最近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Bernard Moss博士报道了一种普通的触染性软疣病毒的全部DNA序列,该病毒编码的一个基因,与已知的哺乳动物硒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具有80%的相似度,目前他所做的只是我对于HIV所做的工作,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存在可能的基因,但是,与已知硒蛋白存在如此大的相似,没有理由怀疑这确实是一种GPx基因。
最近我们在Coxsackie B病毒中发现类似GPx的序列,该病毒是克山病的辅因子,也是如今著名的Levander和Beck的研究对象。
总之,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病毒可以制造硒蛋白,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Passwater:当讨论到在你的假说中涉及的机理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一些专业词汇,为了让我们的非病毒学家们不必求助于他们的科学词典,在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密码子是在DNA或RNA中存在的三个字母的代码,它指导氨基酸插入蛋白质中,移码是指转换到一个新的蛋白质编码区域,假节是一个可以促进移码的RNA结构,UGA的意思不仅是佐治亚大学,也是蛋白蛋合成的停止信号或插入硒半胱氨酸的信号。
正如我所提到的,我很乐意将您的研究介绍给临床研究者们,此外,我努力让那些不熟悉中止密码子、移码和假节的营养学家和临床研究者明白这些概念。当涉及到复杂的现代病毒学时,我可以从我的小儿子迈克那得到些帮助。您也许还有印象,正是我那毕业于佐治亚大学的大儿子理查德,引导我去了解您早期的工作,理查德和我对于抗氧化剂知识的了解比病毒来得多。有时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如同几年前迈克问:“爸爸,什么是DNA”,现在轮到我来问:“迈克,为什么RNA病毒比DNA病毒更容易发生突变”或是“为什么在高突变率的逆转录病毒中HIV病毒的突变率最高?”
迈克告诉我,许多检查、重复检查以及转录DNA的酶与DNA自身同样重要,RNA也是不受保护的。假如我仿照迈克在我们最初讨论您的工作时的提问顺序,也许可以帮助阐明您的发现。你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在HIV中发现UGA密码子的重要意义吗?以及它们与已知的含硒抗氧化酶的作用可能有何联系?例如您刚才提到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Taylor:从本质上说,UGA密码子除了作为普通的中止信号的功能之外,它还可以作为硒元素的链接,因为它能指导硒半胱氨酸插入蛋白质中。我们发现,在被认为为不活泼的或非编码的HIV1区域里,UGA密码子是被保留的,也就是说,几乎存在于所有的HIV1分离体中。考虑到我们已经发现的其他结构特征,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些这样的区域里,病毒可能编码硒蛋白。这种建议比较前卫,显然没有人认真考虑过病毒编码硒蛋白的可能性。硒蛋白的种类被认为是非常少的,目前只有约5种哺乳动物硒蛋白是已知的,虽然已有更多的被发现,此外,这一领域的一些学科带头人相信可能存在更多种的硒蛋白。GPx是一种典型的硒蛋白,它是生命体中重要的抗氧化酶,可以清除有害的过氧化物,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并能在总体上降低活性氧物质的有害作用。
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是:对于病毒来说,如M.contagiosum 或Coxsackievirus,通过编码GPx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已知免疫系统使用自由基与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关,后者是清除已感染病毒细胞的机理之一。因此,病毒的GPx可能通过对抗这一过程来起到保护病毒的作用,同时也使宿主细胞得到存活,这又一次提醒我们病毒并不一定需要宿主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也能加速一些病毒的复制,如HIV,因此,增加宿主或病毒的GPx都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病毒的GPx可以作为病毒自身复制的阻遏蛋白,我曾经对HIV中一个假设的硒蛋白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尽管后者并非GPx蛋白。
Passwater:考虑到硒在一些病毒,如HIV、Ebola和Coxsackie中的可能作用,降低能够抑制病毒转录或整合过程的含硒酶的浓度,是否会引起RNA病毒特征性高突变率的发生呢?
Taylor: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首先,如你刚才提到的,RNA病毒缺少高等有机体中基于DNA复制过程的特异性的“编辑”或改错酶。此外,与DNA相比较,RNA在化学性质上更活泼,更不稳定。因此,RNA病毒天生比DNA病毒容易突变,并远较基于DNA的宿主容易突变。对于病毒而言,这是一种优势,因为突变能够增加摆脱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
所以,任何可以减缓该类病毒复制速度的东西都可以减少它们的突变,因为,变体只是“错误的拷贝”,没有复制,就没有变体。这正是在AIDS的化学治疗中采用高剂量药物的原因:使病毒的复制几乎降至零,否则,具用耐药性的病毒变体很快就会出现,到那时,药物就起不到作用了。关于硒蛋白在这里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硒可以提高免疫力,特别是细胞免疫,从而帮助控制病毒的复制,至于病毒硒蛋白的作用的研究,由于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数据,我们仅有一些“基于经验”的猜测,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阻遏蛋白假说。
Passwater:增加已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硒的含量是否会引起病毒和宿主中硒酶的增加呢?
Taylor:由于两者使用的是同一个硒半胱氨酸代谢池,可以预计当增加硒的含量时,宿主和病毒硒酶的含量都会上升。许多人刚开始时对我的发现中的一个问题不理解,他们觉得:既然病毒使用或“需要”硒,为什么补充硒会降低病毒的活性—这难道不是在给病毒“喂食”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这样的。首先,与病毒相比,我们更需要硒,因此缺硒对我们的影响比病毒要大;其次,需要考虑到病毒是如何在其硒蛋白中使用硒,在前面我解释了病毒的GPx是如何抑制病毒自身的复制。我认为在一些情况下,病毒可能在一个负反馈环中使用该蛋白,也就是说,作为阻遏蛋白,它能够使病毒对细胞中的低硒状态做出反应—可能是细胞品面临死亡的信号—进行高速复制,以“逃离”该细胞。例如,在合适的条件下,HIV可以在细胞中长时期停留,处于休眠状态或以很低的速度进行复制,而硒可以帮助该状态的调节。
Passwater:是的,有许多人问为什么给病毒“喂”硒是有益的,他们认为是否让病毒挨饿会更好些呢?营养学家和临床学家往往会考虑硒的营养作用,但是现在您不是在讨论硒对于病毒的营养作用。即使是癌症研究者有时也会忽视一个类似的观点,如果他们过份专注于营养和肿瘤状态的关系,而不是相对来说更加重要的营养和免疫系统状态的关系的话,您的解释可以帮助更多的非病毒学家理解这一点。
在我的讲座中,曾经引用过您的话:病毒最大的兴趣不是杀死他们的宿主,因为如果那样的话,病毒自身也会灭亡,除非它们能够感染到下一名受害者。在此我想重复你刚才的话: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给病毒“喂”硒,而是病毒用硒来确定宿主的健康状况。如果受感染的细胞可以得到很好的营养,无很快死亡之虞的话,对于病毒来说,没有入侵新细胞的迫切要求。
Taylor:如果把硒看作控制病毒繁殖的节育剂,而不是病毒营养剂或食物的话,可以有助于我们的读者理解。对于病毒来说,硒的生长调控剂作用比维持生存的作用更重要。我已经解释了病毒的Gpx或其他类型的硒蛋白是如何通过降低细胞的氧化状态来抑制病毒自身的复制,要记住氧化应激可以活化HIV。打一个简单的比方,病毒的硒蛋白就好像它的节育剂,在富硒的条件下,抑制病毒的复制,当然,与此同时,硒会提高免疫能力并对宿主产生其他有益的作用。而当硒的含量很低时,不仅我们的免疫力下降,对病毒生育的控制也削弱,从而病毒得以高速复制,显而易见,对于病毒而言,这是它们最佳的爆发时机—缺乏硒已导致免疫力下降。因此,高剂量的硒或抗氧化剂可以提高免疫力,迫使病毒复制处于较低的水平。从本质上来说,上面这个比方,用“节育”的概念解释了阻遏蛋白机理。
Passwater:增加感染HIV者体内硒的浓度可以使HIV的基因组稳定吗?
Taylor:减缓病毒复制速度可以减少发生突变的机会,这意味着使病毒的基因组“稳定”。由于氧化应激可以加速HIV的转录,因此补充硒可以减缓HIV的复制速度,这可能是细胞内GPx浓度增加的结果,细胞培养试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此外,通过保护RNA和DNA免受氧化自由基的损伤,增加饮食中的硒可以直接减少突变率。然而,在上述过程中病毒的硒蛋白可能发生的作用还有待阐明。
Passwater:假如HIV的基因组被稳定的话,免疫系统是否就可用“传统”的方式去应答呢?
Taylor:当然,如果病毒突变的能力受到损伤或减小,免疫系统就更容易消灭它们,因为它们作为“活动性目标”的成分下降了。

Passwater:增加感染HIV细胞内硒的浓度会刺激免疫系统吗?对于非感染细胞呢?
Taylor:如你所知,目前有大量的资料显示饮食中的硒对于健康的免疫系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硒可以增强多种细胞免疫,例如T细胞增殖反应以及白介素2的活性。我认为其中只有一部分可以用已知的人类硒蛋白如GPx来解释,有关硒如何实现它的免疫剌激效应的问题,我们还非常需要作进一步了解。McConnell进行的一项早期研究的结果支持上述观点:同位素标记的硒在免疫细胞中显示,只有约20%的硒存在于GPx中。因此,在那些细胞中,硒还起着我们目前尚不清楚的重要作用。
Passwater:我记得McConnell在1959年进行了该试验,当时他在皮下对狗注射标记的氯化硒,再测量白细胞中硒的含量。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用硒进行免疫系统试验,迄今没有人对于白细胞的蛋白质中含有20%的硒这一发现表示异议,该蛋白质成分基本上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Taylor:我想指出的是,对于感染HIV的个体而言,硒的免疫作用至少与对未感染者是相同的。此外,由于HIV攻击免疫系统,硒在普通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用来解释我所提出的病毒直接介入硒的生化作用的机理。模拟宿主蛋白及其作用机制是病毒通常的策略。
Passwater:增加感染HIV细胞内硒的浓度会引起谷胱甘肽或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增加吗?
Taylor:硒可以增加GPx的含量,而GPx使用谷胱甘肽(GSH)来还原过氧化物,同时生成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也许有人会认为增加硒含量的同时会增加GSSG的含量,但另一种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很容易将GSSG还原为GSH,因此,两种型式谷胱甘肽的总量很重要。最近,法国有研究者指出,与直觉相反,补充硒可以明显增加GSH的含量,它是人体内许多重要的清除毒素和自由基的反应所需要的。当存在更多的硒和GPx时,总谷胱甘肽的含量会增加,这里一定涉及到复杂的体内平衡机制。
Passwater:最近有报道说克山病似乎具有一个病毒组分,而非完全是一种硒缺乏疾病,您认为自己的研究对于理解这种观点有什么作用吗?
Taylor:事实上,这种联系的指出最早出现在中国学者于1980年发表的论文中,从克山病患者的心脏里分离出一种广泛分布的、与感冒病毒有关的Coxsackie病毒,并可引起非缺硒小鼠的心脏损伤。我认为这对于讨论HIV特别重要,克山病是一种缺硒病,并具有一个病毒辅因子,由此我认为AIDS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以缺乏硒作为辅因子。目前,我们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在HIV和Coxsackie病毒中都存在病毒编码的硒蛋白。
Passwater:北卡大学Melinda Beck博士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种基本无害的Coxsackie病毒在缺硒小鼠体内突变为一种较为有害的病毒,即使在非缺硒小鼠体内也能够传播,并产生心脏损伤。她是否事先知道您的研究成果,她的发现在哪些方面与您的互补?
Taylor:Beck博士的工作对于确定硒与病毒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她和同事Orville Levander 博士在我之前独立地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她们以早期中国人发现的Coxsackie病毒与克山病的联系作为基础。当我在1994年春发现HIV 与硒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时,是完全建立在对HIV的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我当时并不了解她们开展的硒的研究工作,因为她们的第一篇关于Coxsackie病毒在缺硒小鼠体内会增强致命性的论文没有公开发表。此前,我看过她们发表的一篇有关维生素E具有相似作用的文章。
    在此后的文章中,她们指出当病毒经过缺硒动物体内后,会突变成为更加致命的毒株,并可以在非缺硒动物体内保持其致命性,这对于病毒性疾病的出现所具有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她们已经发表的工作中,Beck 和levander 博士集中用已知的机理来解释她们的发现,如同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那样:缺硒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免疫监测功能下降,病毒复制率加快,从而有助于病毒发生突变。但是,由于我的研究小组已经证实Coxsackie B 病毒中具有明显的GPx相关的序列,我想她们会认真考虑一下病毒和硒直接作用的可能性,如同我针对HIV提出的观点一样。很明显,如果Coxsackie 编码一个硒蛋白的话,将可以被用来解释她们试验的机理。
Passwater:在你发表有关硒和HIV的结果之后,你提出了一个有关硒和Ebola病毒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什么您会想到这种联系呢?
Taylor:说来也巧。我开始研究Ebola病毒是在1995年扎伊尔kikwit爆发该疾病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此后不久,媒体便开始对Ebola病毒表示极大的关注。我这么做是因为在那年春天我出席国际抗病毒研究协会的会议时,一个俄国的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有易于发生各种出血病毒性疾病的地区,我发现filoviruses Ebola和Marburg发病所在的一个非洲地区正是我认为的缺硒地区。我们的发现是很有趣的,Ebola病毒的一些基因区域含有大量的UGA密码子,最高的一段有17个之多。后来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Ebola病毒可能根据这些基因区域合成硒蛋白,并提出了一个可以导致缺硒状态和Ebola病毒特征性的血管阻塞病理症状的机理。在对那篇文章做最后一次修改时,我们了解到1993年一篇中文的文章报道了使用硒治疗类似Ebola的出血热,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幸运我们得到了英译的摘要,以亚硒酸钠的形式,每天高剂量地口服2mg的硒,连续9天,对于非常严重的患者,死亡率从100%下降至37%,对于一般患者,从22%下降至0。在那次爆发中,约有80人患病,该文章的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的Hou 博士后来告诉我,如果他当时被允许使用注射法的话,更多的生命可以被挽救,因为许多重症患者由于体内出血导致器官损坏,无法完全吸收口服剂量的硒。总之,这是我所了解的针对出血热的最有效治疗的例子。
Passwater:Hou博士使用硒是因为面对濒死的病人,他必须采取快速有效的行动。而对于一般情况,对于长时期的保护作用而言,更宜采用有机硒补充剂,例如富硒酵母或硒蛋氨酸,正如Gerhard Schrauzer 博士在1991年12月期上的文章中所述,更多的相关文章将会陆续发表。
    出血热是如何引起出血的呢?硒在宿主体内凝血的功能是否会对疾病起作用,或是与病毒直接相互作用?
Taylor:各种“出血热”病毒引起的特征性出血表现为血块的生成,最终堵塞毛细血管,在一定压力下,毛细血管破裂,导致内出血,甚至外出血,这被称为分散性血管内血凝固或DIC。因此,这种出血是由先堵塞的机理导致的,必须用抗凝血剂药物来进行治疗,但另一方面,这类药物常常促进出血。
    考虑到硒的参与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对于硒的抗凝血作用的生化基础已得到很好地证实。已知严重缺硒,会导致出血症状,那种认为出血热病毒可能引起严重硒缺乏的观点同已得到证实的DIC的先堵塞的机理相符。所以,可能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病毒在一至两周内对于宿主硒的状态的直接作用,足以引起严重的病理现象。
    中国学者获得的结果可能归因于硒的抗凝血作用或其他的机制。很明显Hou博士决定选择硒用于治疗是基于他自己提出的有关硒在互补活化中的作用的理论,互补活化是出血病的另一个特征,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硒具用保护作用的最主要的机理。
Passwater:您是否发现对于其他病毒硒具有多重的作用?
Taylor:目前,我乐观地认为,饮食中的硒可以作为广谱化学防御剂,预防多种病毒性疾病。其中大多数情况是完全由于硒提高免疫和抗氧化作用。但对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在病毒和硒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直接相互作用。对于一些病毒性疾病,我们已经证实了临床上的相互关系或硒具有的明确作用。我强烈地感觉到各种肝炎病毒会对使用硒的治疗有所反应,而至今最可能具有硒蛋白的病毒是pox病毒,可以说,这种化学预防法的潜在用途是相当广泛的。
Passwater:您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者的支持,目前您在研究什么?
Taylor:在过去的两年中,我试图将对于HIV的发现推广到其他种类的病毒,并为了得到实验上的验证,而寻求建立一些合作关系。目前,我正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建立装置,用于开展一些必须的实验工作。开始时我们进展较慢,因为缺少资金来源,直到现在,一些有力证据的出现,将帮助我们使联邦基金委员会相信这个项目值得资助,我们同其他一些实验室一起,已经获得证据表明我们对于HIV预测的一些分子特性是确实存在的。我们计划克隆一些我们通过基因组分析方法发现的新基因,包括一些HIV的基因以及Coxsackie病毒中GPx的类似物,同时我们将与Marianna Baum博士等临床方面的专家一起合作,以证实硒用于HIV疾病的互补治疗的益处。
    除了对于癌症和风湿性疾病之外,硒对于健康的生化作用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我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寻找人类基因组中新的硒蛋白,并且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目前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深深地感觉到硒在细胞的信号和联系中扮演着一个角色,在免疫系统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只起到间接调节基因的作用。相信在下一个千年,我将致力于证实自己的感觉的正确性,希望到那时我们的读者会说他们最初了解这些内容是在这篇文章中。
Passwater:好的,让我们期待硒的千年的到来,希望我们的读者会记得这篇访谈。您通过对基因的检查,而得到的信息对于生物化学家来说帮助很大,为他们指明了实验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我们多少都会面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发呆,绞尽脑汁猜测硒是如何通过生命过程来实现这一切的。
    我相信基金委员会很快就会理解您工作的重要性,他们需要时间去完全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感谢您让我们及时了解到您精彩的研究工作!
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2期第0卷 研究原著
作者:徐连喜1 谢贤春2 金 瑞1 吉中和2 吴卓智1 王竹生1
单位:1北京佑安医院内科 北京市 100054;2北京市肝炎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
关键词:硒/药理学;肝硬变,实验性/预防和控制;肝/病理学

3 讨论
  我们采用硒溶液对大鼠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进行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发现,硒组大鼠在尾静脉攻击结束时肝纤维化级别较病理模型组减低1级,说明硒有预防肝纤维化作用. 停止攻击6wk,12wk后自身级别减低1级. 硒及秋水仙碱均能减轻肝脏炎性细胞浸润,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电镜观察发现硒组肝细胞超微结构病变(肝细胞形态、线粒体、微绒毛、血窦、糖原)较病理模型组及秋水仙碱组均明显减轻. 硒抗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为:①硒为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必要成分,能清除脂质氢过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从而保护细胞膜功能及预防细胞的坏死和突变. 硒缺乏可导致肝组织中(GPX)活性降低,活化分子氧产生超氧离子(O),使内质网膜上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破坏肝细胞膜性结构,导致肝功能障碍,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形成. 补硒后(GPX)酶活性加强,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从而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 ②通过免疫系统(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中的GPX,控制H2O2的释放来调节杀伤作用和保护自身. 硒的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与秋水仙碱相似,提示硒是抗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