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瑛与华国锋:baidu现代农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53:33
现代农业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现代农业
英文名称:
modern agriculture
定义:
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应用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现代农业定义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目录
现代农业内涵不同解释类型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
主要特征与传统农业的特征差异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
发展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发达阶段总结
推行模式世界现代农业的推行模式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经验政府支持前提普遍方法根基基本保障基本方向
同名图书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目录
相关书籍
现代农业
内涵
不同解释
类型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
主要特征
与传统农业的特征差异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
发展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发达阶段总结
推行模式世界现代农业的推行模式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经验政府支持
前提
普遍方法
根基
基本保障
基本方向
同名图书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相关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  现代农业
、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编辑本段内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①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②(农业部长杜青林的概述)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
编辑本段不同解释
1、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
2、现代农业通常是指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农业.这种能源农业以输入的石油能超过输出的食物能为基本特征(龚绍文1987)打破封闭式的农业循环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其速度超过前两个阶段。
3、现代农业则主要是指在技术与制度方面不断进步、以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农产品的农业.
4、所谓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来武装的农业.具体表现在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提高生产效率
5、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6、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编辑本段类型
绿色农业
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是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IPM)、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INM)、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
  环境安全型温室
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是物理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生活环境,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依赖以及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高产、优质、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物理农业的产业性质是由物理植保技术、物理增产技术所能拉动的机械电子建材等产业以及它所能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产品两个方面决定的。物理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是一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有害于人类的化学品。物理农业的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环境安全型畜禽舍
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倾慕,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有的国家以此作为农业综合发展的一项措施。立体农业
又称层状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订单农业
  环境安全型菇房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所谓订单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可达到100%。
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第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第七,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第八,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九,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编辑本段与传统农业的特征差异
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
何谓现代农业?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另外,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质产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的农产品将日益显得格外重要,从而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生活休闲的功能是指从事农业不再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旅游度假的功能是指出现在都市的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在农村进行采摘、餐饮休闲的需要;生态保护的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则是指农业还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明的承载者,在教育孩子、发扬传统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
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准备阶段
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有较少现代因素进入农业系统。如农业生产投入量已经较高,土地产出水平也已经较高。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商品率还很低,资金投入水平、农民文化程度、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水平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起步阶段
本阶段为农业现代化进入阶段。其特点表现为:①现代投入物快速增长。②生产目标从物品需求转变为商品需求;③现代因素(如技术等)对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已经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在这一阶段,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已经开始显露出来。初步实现阶段
本阶段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现代物质投入水平较高,农业产出水平,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等非经济因素还存在不协调问题。基本实现阶段
本阶段的现代农业特征十分明显:①现代物质投入已经处于较大规模,较高的程度。②资金对劳动和土地的替代率已达到较高水平;③现代农业发展已经逐步适应工业化、商品化和信息化的要求;④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村整体水平与商品化程度,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社会现代化已经处于较为协调的发展过程中。发达阶段
它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与同时期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其现代农业水平已基本一致,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虽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是由于非农业系统因素造成,就农业和农村本身而论,这种差距并不明显。这一时期,现代农业水平、农村工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建设水平较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进入了比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总结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制订指导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时,制定了量化的阶段性标准,分别从农业外部条件、农业本身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效果三大方面着眼,将评价指标确定为十项:1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农村人均纯收入、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4科技进步贡献率、5农业机械化率、6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7农业劳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9每公顷耕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0森林覆盖率, 1-3项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4-6项为农业生产本身条件指标,7-10项为农业生产效果指标。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评价的具体标准应随时间的推进而作相应的调整。
编辑本段推行模式
世界现代农业的推行模式
世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美国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韩国、台湾等)。无论那种模式,农业现代化起步时期的共同特点是:
(1)人均GDP水平较高,达到1000美元以上。
(2)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很小,在30%以下。
(3)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较高,在30%以上。
(4)农产品商品率低,在40%左右。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在中国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由于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下面简要归纳各地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四种运行模式。
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外向型创汇农业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中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3、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4、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水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编辑本段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经验
政府支持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日、韩等国和我国台湾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都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两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共同点是: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为主,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进行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可以说,没有政府对农业的全方位支持,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前提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经济福利以及国家政治上的团结和稳定。尤其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因此,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制度因素对农业的束缚也就成为发展农业的前提条件。普遍方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规划和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普遍方法。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荷兰的经验极具典型意义。早在19世纪后期由于新大陆廉价谷物的大量涌进引起欧洲大范围农业危机时,荷兰就利用这一机会大量进口廉价谷物饲料,并将其农业转化为畜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方向性转变。1962年,欧共体推行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经济分工,荷兰又借此机会重点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作物。到70年代末荷兰的养牛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80年代荷兰的畜牧产品相对过剩。为此,政府采取了控制牛肉和奶牛生产的措施,并开拓新的市场,着重发展有新的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业。80年代初期以来,养猪业和家禽业有了较大发展,花卉的发展更加迅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牛奶生产大国,荷兰每年还要大量进口鲜牛奶,并经加工增值后出口。荷兰的农业总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而农业出口和外汇收入却占出口总额和外汇总额的1/4以上。这种面向国际市场、大进大出的农业体制,使荷兰农业成为典型的高效农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和净创汇是世界上最高的。根基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农业合作的体系最完善、运作最规范、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发挥作用最大的当属日本。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其最大的特点是半官半民;其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韩国的农协制度系从日本借鉴过来,其运作方式与日本近似。农协在日、韩两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的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以出口创汇为特色的荷兰农业,其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也主要是由合作组织来完成。农业的各个领域,包括谷物、蔬菜、禽蛋、家畜、花卉等都有合作组织,业务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子、肥料、饲料的供应,到各种农产品的出售,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甚至农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贷款,都来自合作组织。基本保障
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基本保障。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本还于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的建设和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拥有数百个经过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以及1万多名经过地方考试的改良普及员,与农协系统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密切配合,构成了战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成为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基本保障。韩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日本相近似。墨西哥和南非是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私人农场相结合的推广模式。荷兰则主要依*农业、渔业及自然管理部的技术推广局下设的分布于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来完成这一工作。基本方向
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农业技术现代化,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都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
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以美国为例,到1969年,美国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社会化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农业工商综合体和农业合作组织。
编辑本段同名图书
图书信息
作 者:朱明德 主编  现代农业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1内容简介
该书是高等农业类职业教材之一。图书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以及现代农业,尤其是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生态农业、农业信息化与精准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民培养、农业市场化和科学管理、农产品营销和农产品物流等。每章包括导读、案例、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部分。
教材可作为农林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科书?还可作为成人教育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农业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学习参考。目录
第1章 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1 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概况
1.1.1 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1.1.2 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农村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1.2 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2.1 现代农业的内涵
1.2.2 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1.2.3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
1.3 都市农业的特征和功能开发
1.3.1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1.3.2 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
1.3.3 我国都市农业实践
1.3.4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书名: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
ISBN:756410340
作者: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定价:80
页数:534
出版日期:2006-4-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简介: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它既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又必须确保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要求。农作制度是从系统角度出发,涉及农林牧、种养加、生物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客观存在的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 本书凝聚了全国耕作制度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全面阐明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研究的密切关系,系统总结了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及发展方向。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农业生产管理和政府决策部门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书。
目录:
专论
“十一五”农业发展重大任务与农作制度研究取向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二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现代农业与区域发展
区域农村发展差距变化、成因与战略对策
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的思考
从山东发展认识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
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思考
上海都市生态农业的开发建设
现代都市农业的农作制度
我国南方农区农牧耦合发展模式研究
日本农协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启示和借鉴
我国草原与人工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退耕还林(草)过程中的农业转型研究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在山东省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关于建设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的设想
江苏规模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世界农业发展及其生态化趋势
新疆绿洲农业区域产业化的思考
区域农业协调度测度理论、模型与初步应用
农业科技园区梯级模式选择与应用
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北京节约型农业的特征及发展对策
粮食安全
对黄淮海平原“杨上粮下”现象的思考
论中部崛起中的水稻产业发展战略
河南小麦生产与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现状的评价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格局研究
吉林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几种高产栽培模式及其推广的增产潜力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下的科技取向
江西省食物生产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粮食安全与重点农产品区域布局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态势、重点区域选择与发展对策
黄土高原旱地粮食丰产抗灾技术体系研究
中部平原农业区的林业定位探讨
扩大间套多熟研发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宁波市粮食生产发展战略探讨
农作学与农作制
当今我国农作学与农作制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认识
西北地区农作制度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省现代农作制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议国际农作制度研发方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近20年耕作制度的变化及农业生态安全
现代农作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建立新型农作制度确保新疆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质量调控对策研究
论西部地区现代农作制度发展模式与对策
川西平原种植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论我国农作制度与农作学的发展与创新思路
黑龙江省农业时序发展可持续性评价
浅析我国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
辽宁省农作制度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分析
变革农作制度拯救民勤绿洲——民勤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黄淮海平原农作制的演变机制——以河南省浚县为例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国农作制建设研究
论农作改制与农业清洁生产
种植制度与技术模式
结构型节水农业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盐碱地特点及稻一苇一鱼模式研究
苜蓿与青贮玉米间作的增产效应
水肥供应状况对小麦蚕豆复合群体生长的调控
追氮量对小黑麦再生草生长和草产量的影响
玉米宽窄行交互种植产量与效益分析
黑麦草一水稻种植模式生态经济评价
兰州百合渗水膜覆盖栽培效应研究
稻田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不同稻作前茬对水稻产量及植株形态、生理的作用效应
减少氮素面源污染的稻田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
太湖地区稻田主要种植方式径流氮磷流失及经济效益分析
氮肥类型对华北平原夏玉米及后作冬小麦水、氮利用的影响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养分动态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和模糊模型的江西省水田种植业结构优化
宁夏引黄灌区农牧结合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江西绿肥一双季稻超高产技术模式与调控技术研究
鹤壁市小麦食品安全示范区土壤重金属监测与评价
日光温室内的光热资源特点及其对作物种植的影响
定西地区不同施肥量对甜荞主要生产指标的影响
长期培肥对稻田土壤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制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免耕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免耕条件下不同量稻草覆盖还田对晚稻综合效应的研究
成都平原不同麦秸还田量免耕种植水稻研究初报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稻麦两熟地区可持续耕作与秸秆还田配套技术的研究
退耕还林还草条件下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系统重建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水热状况及玉米根系生长分析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种植业系统防沙能力分析
玉米条带深松高茬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京郊春玉米不同留茬方式风蚀效果研究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稻田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调查研究
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量稻草还田对晚稻综合效应的研究
保护性耕作技术碳汇效应及潜力分析
麦玉两熟区秸秆全程还田覆盖的节水效应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
麦秸全量还田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研究现状及课题进展
红壤坡地果园种草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垄作耕法的抗旱作用分析及改进对策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不同耕作措施对耕层黑土水分动态的影响
摘要部分
开放分类:农业,生态学,生态农业,农业生态学,物理农业
我来完善 “现代农业”相关词条:
光机电一体化创汇农业生物医药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新材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