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区地图:对于教养,我已经没有奢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57:21
2011年07月19日 06:24 AM

对于教养,我已经没有奢望

《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 陈季冰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114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当然也有我自己的价值立场、审美偏好和情感情绪(例如我已经说了,我不是上海独角戏的爱好者,但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而张生恰好是位小说作家),但在眼下这件事情上,我的唯一使命就是保障正当批评的权利,并对恶语中伤严格把关。事实上,当有人将周立波怒骂张生的首条微博转给我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给周一个在报纸上公开反驳的机会。于是我特地要求我的责任编辑写了一条“编者的话”发表在第二天的版面上,表示我们欢迎周立波来稿。有一句话我们没有写明,因为我认为它是多余的,那就是:就算我们是一张急于借周立波的鼎鼎大名提升发行量的小报,我们也永远不会准许发表污言秽语。

但我们等来的不是周立波的辩理,而是他加大分贝的谩骂。

从周立波连日来在微博上说的那些话来推测,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认为,一切批评到他的言论都属于“挑事”,都是“无良媒体”在“玷污社会良知”,最终都是因为批评者想要借他的名出名。我只能遗憾地说,这再次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总是很容易把天下所有人想象成与他自己一样。

当然,周立波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他的天赋权利。但作为媒体,我们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不会因为有一个叫周立波的人可能会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就对社会上的那些“名人”一味奉承,并过滤掉所有对他们的批评。这就好比周立波也不会因为有我这样的对他的上海独角戏不感兴趣的人,就停止四处表演一样。

这几天的媒体评论中,有一种论调颇具黑色幽默效果。它旁征博引地指出,因为名人从社会中得到了巨大好处,所以他们面对批评指责时应当比普通人有更大的忍耐度和宽容心。这无非是重复了张生文章的观点:名人应当比普通人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教养。在我看来,这是个根本不需要旁征博引的简单常识。这些评论家们还不无幽默地指出,周立波连日来的反应仿佛都是为了急于证明张生对他的批评是多么正确。

然而仔细一想的话,你就会顿生悲哀——叫骂脏话和随地吐痰是有没有“教养”的问题吗?至少我自己坚定地认为,不当街骂脏话、不随地吐痰是每一个合格公民都必须遵守的起码社会规范,与“教养”二字几乎扯不上什么关系。因此,我的要求就低得多了,我一点也不指望当今中国像周立波这样的“名人”会比我们芸芸众生自觉恪守更高的道德标准,我只求他们不要再如此一往无前地认定,因为自己是个“成功人士”,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逾越基本的社会道德底线。至于教养,那难道是我们还敢于奢望的吗?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周立波毕竟只是一个演员。试想一下,如果他是一级政府高官,能够调动的不是“粉丝”的尖叫,而是予取予夺的行政大权的话,他那半口“脓痰”岂不是要淹死一大堆张生这样的“藏獒”、“叫兽”和我这样的“无良小报人”?

正是因为这个社会舞台已经被那种“只问成败、不辨是非”的肮脏价值观污染已久、已深,所以才造就了那么多像周立波这样的“成功人士”,才使他们虔诚地相信,自己是其他想要跻身成功行列的尚不成功人士的敲门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认为张生所谓“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比较粗鄙的”,说得太轻描淡写了。

如果“成功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么“成功”就必定会是我们时代的唯一信仰。为了“成功”,人们可以不择手段。对此,时评家魏英杰的话振聋发聩:如果周立波可以不为他的污言秽语付出代价,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将为这个基本是非都不分的社会付出沉重代价。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上一页‹‹12

陈季冰上一篇文章:

“唱红”的生意 2011-07-06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媒体札记:再战周立波 201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