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记阅读答案:《哲学?生活?职业》课程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3:26
《哲学·生活·职业》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哲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1)明白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联系身边的生活和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的含义。
(3)懂得哲学能给人于智慧,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哲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分小组等形式来引导学生综合探究,相互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授,情境设置,师生探究互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第2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含义。
(2)弄清三组关系,即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世界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3)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授,情境设置,学生探究,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
2、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情境设置,例证图示、比较和归纳相结合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
教学内容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世界观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的含义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单元   物质的世界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以及物质的含义和特性。
(二)    过程与方法
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世界的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内容
1、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得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随着基因技术发展,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会受惩罚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2、物质的定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运动、规律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结合科学发展观等社会热点问题,什么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利用事物的规律性,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作风和态度。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内容
2、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什么是相对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
4、、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第三单元   意识的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或联系个人经历,比较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说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采取对比讲述、综合抽象、分析概括的方法,让学生在议论与讲解中明确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证学生既承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又看到意识的主观性;既要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让学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作用,自学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迷信,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
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人脑中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不同的。
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
2、人的主观能动性
(1)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3)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四单元联系的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相关内容;能举例说明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在实际中会用联系的思维思考问题;能根据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说明几个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对几个世人瞩目的当代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合作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通过生活案例的提炼,学会把有关哲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会哲学概念、原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逐步树立唯物辩证世界观。懂得无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还是社会领域的生态农业,都说明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联系,才能理解事物,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联系及其基本特性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2、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因果联系的含义
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五单元  发展的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通过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我们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唯物主义。
教学内容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含义
发展的实质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注重量变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第六单元  矛盾的世界
第一课时:全面的看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理解矛盾普遍性原理和“两分法”的基本含义。能通过实例对矛盾概念加以阐释,并学习运用“两分法”分析生活中的人和事,增强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讲授,使学生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要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内容
1、矛盾即对立统一(板书)
(1)、矛盾的含义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对立"的基本含义:
"统一"的基本含义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3、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并敢于揭露矛盾。(板书)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板书)
第二课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阐述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锻炼学生辩证思维、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认识在生活学习及今后的职业生活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有正确的态度,能正确区分和处理不同的矛盾。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方向、趋势,树立高尚的情怀。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内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板书)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具体说它表现在三方面:
2、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共性和个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正确的认识秩序
(2)、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3)、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的、决定的地位,但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着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主要矛盾的基本解决、出现新的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等。
2、方法论要求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由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所要求的。
(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这是因为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板书)
(1)含义: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
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统一: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存,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当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了,事物的性质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4、方法论要求
(1)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5、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板书)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2)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一点论,也不搞均衡论。
第七单元 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1、社会存在及其作用
(1)、社会存在的含义:
(2)、社会存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第八单元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明确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中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条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的学习中,学会和增强具体分析谁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增强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结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样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两个文明才能硕果累累。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并积极投身改革。坚决拥护改革政策,做改革的促进派。
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3、普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单元 实践与人生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知晓实践的基本内涵,通过课堂领会与理解明白实践的实质,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学会团体合作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航天精神的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认识自身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内容
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十单元 奉献与人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理解奉献与索取的相互关系,运用具体事例说明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提高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特别是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能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培养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内容
1、人生价值的内涵
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的含义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第十一单元·社会与人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明确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所包含的含义,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一些基本道理,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综合能力与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本章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理解相关的信息,通过合作与讨论,以交流观点、意见的形式回答教师所设计的相关问题;
(2)学会自主探究、分析,并且构建本章内容的宏观知识结构;
(3)教师及时做好有效的引导,并多问题多的讨论进行指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取舍;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人性非自私的信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内容
1、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1)人的自然属性
(2)人的社会属性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3、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坚持集体主义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促进个人和集体不断完善
(2)反对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含义
个人主义的危害
第十二单元  职场与人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分类,理解在职场中学会做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示范法和发现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懂得职业岗位不仅仅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平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作风。
教学方法:
运用情境式教学法、讨论参与式教学法、形象点拨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中职优秀毕业生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对自己今后出路的关注和思考,掌握具体的实现职业理想的方法。
教学内容
1、树立职业理想
(1)理想和职业理想的含义
(2)怎样树立职业理想
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条件
要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工作需要的关系。
2、规划职业生涯
(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几类?
短期职业规划,中期职业规划,长期职业规划,人生规划。
(3)迈向职场人生
礼节周到、脚踏实地、团结至上、取长补短、敢作敢为、发挥个性
3、在职业岗位上努力实现人生理想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I.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始终。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密切联系国际、国内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哲学基本知识的教学更加贴近他们所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论证,强化哲学知识的运用。
(3)坚持知、信、用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教学要让学牛掌握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要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既启迪学生的哲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又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2.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沦式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努力提高教学实施。
3.活动建议
(1)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要充分利用课时计划中安排的教学辅助活动学时和其他实践活动时间,广泛外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
(2)活动方式可以包括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进行社会服务、举行辩论会等
4.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电影、幻灯、录音、录像等教具开展教学,大力提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哲学基础知识课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第一单元
哲学是什么
2
第二单元
世界是什么
2
第三单元
意识的世界
2
第四单元
联系的世界
2
第五单元
发展的世界
2
第六单元
矛盾的世界
6
第七单元
社会发展的规律
2
第八单元
社会历史的主体
2
第九单元
实践与人生
2
第十单元
奉献与人生
2
第十一单元
社会与人生
2
第十二单元
职场与人生
2
考试复习
4
机动
4
合计
36
哲学生活职业一般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其中教学时间26学时,复习考试4学时,机动4学时。
五、教材编写和选用
1.教材的编写、审查和选用
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统一组织编写。
各中等职业学校应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教材。未经批准,任何单  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编写和推荐教材。
2.教材的范围
教材包括:课本(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成长手册。
3.课本的规格
课本作为实施教学大纲的基本工具,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反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该图文并茂,既有正文也有辅文、事例,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提供新颖活泼的版式设计,文中穿插思考题、判断题,力求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六、学习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和行为转变,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控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手段。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识记和理解程度,更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途径
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考核、学生互评、社会评价和学生自我考核进行,具体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模拟测试和实践活动等。
4.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