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2优势火力学说:种瓜不会得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4:54
种瓜不会得豆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感人的广告:一个好学的孩子因为家庭突然负债,陷入困境,无力向学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因为有爱心的女老师锲而不舍,终于让他学有所成,回到学校找女老师一起吃感恩饭。这样的老师,年龄稍长的国人应该都有亲历,或是耳闻目睹过;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他们恐怕已经变得凤毛麟角,快成为保育类稀有品种了。

  每一代有志成为老师的年轻人,应该都有奉献教育的爱心,可是他们也有普通人的现实需要及考虑;如果用人制度的设计不是在奖励老师的爱心,单凭热忱与理想,并无法支撑他们长期坚持奋斗。他们要不就随波逐流,根据制度的要求注重学校的考试成绩表现;要不就失望离职;继续花心思关心孩子的,其努力因为无法被既有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认可,职业前景必然要落后于同事。

  电视广告在招聘年轻人加入教育事业,描绘的是理想中有爱心的老师,显然“雇主”和企划广告的公司不约而同,都把“关心孩子”当做值得突出的品质来宣传。他们显然也认为,这样的品质能打动招聘对象,而且符合社会对老师的期待。问题是,现实中老师所处的教育环境,真的如广告所呈现的那样吗?当代的老师在沉重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下,还有多余的精力与空间来关心失学的孩子吗?

  现有的KPI,重视的是衡量得到的表现,而且每年的指标明确,就像上市公司每季度得让投资者知道业绩的报表一样。小学校长七八年一任,就是在评估他们管理的学生六年后的离校会考成绩。校长在意会考成绩,当然就以此评估老师;老师靠学生的成绩升职加薪,必然难以分心于智育之外;就连培育孩子良好兴趣嗜好、锻炼体魄的课外活动,也因为纳入KPI而迅速丧失了轻松活泼——打球已经从寓教于乐的活动,沦为比赛得奖、为校(长)加分的严肃任务。校长、老师也是凡人,不会没有个人的考虑,制度如此,他们也无能为力。

  注重可衡量指标的结果,长期更会让制度僵化而丧失人性。最近轰动社会的伊斯米冤狱,最高法院上诉庭三司的判词,就反映了检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三司之一的维克拉惹法官批评主控官“不惜代价地使法庭定被告的罪”、忘记了“他们的责任是协助法庭作出正确的裁决……协助法庭鉴定事实”,不正是校长老师“不惜代价提高学校排名”,忘记教育的责任是关心孩子全面成长的司法翻版吗?而检察官之所以遗忘了维护公正,发掘真相的天职,不难推测他们的KPI恐怕就是胜诉率了——公正和真相的确不如打赢官司那么容易量化。

  分水岭大选之后,转眼间满街都是待宰的“圣牛”,公共住屋“可负担”的定义、公共医疗“夹心层”的出现、公共交通企业盈利的正当性……通通都得重新接受检验。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教育,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司法,乃至对集体价值观发挥潜移默化且有决定性影响的KPI,或许更应该放到显微镜底下来仔细观察。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制度设计的精神是根基于锱铢必较,一切都从成本效益分析为出发点,身在其中者积重难返,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所谓的“只知价格,不知价值”(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but the value of nothing)的犬儒,其对人心之残害,恐怕将为祸极大,最终可能也将导致因小失大(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的下场。   新加坡行善理事会最新的调查,再次暴露了我们和“优雅社会”的尴尬距离。优雅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当人们都“不安其位”,必须在短短几年的任上,满足指标明确的KPI而诚惶诚恐时,很难想象他们在日常生活里能从容不迫,宽以待人。用社会学家的术语说,这样的状况其实是在长期地消费社会资本,造成交易成本高昂,致使人情淡薄,所谓的“失大”,大就大在这里。   年长一辈的国人,在其求学生涯里会轻易碰到有爱心的好老师,甚至一辈子勤勤恳恳,在同一个岗位上深耕细作、其姓名就代表学校的“老校长”,并因此受惠终身,进而毕业多年后仍然怀有对母校的认同感。这或许就是前述广告里试图企及的理想教育境界。我们曾经拥有过这种美好,对它的向往更未曾断绝。让教育环境,以至于整体社会更有温情、人性,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我们并非不能重温逝去的美好,但要得豆,不能种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