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考级中国音乐学院:鸭绿江断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3:37
“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的第一桥,1909年8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为当时殖民机构日本驻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长944.2米,宽11米,十二孔,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1943年4月当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实行殖民统治的日本人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两座鸭绿江大桥成为我国
  鸭绿江端桥
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侵朝美军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1950年11月,第一桥被炸毁。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被称为“鸭绿江断桥”。第一桥为废桥,中方一侧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习惯称为“断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鸭绿江“断桥”被重新维修开发利用,并改名为“端桥”。一九九三年六月动工修整,辟为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端桥”。改名为“端桥”,很多人认为是文化人胡来。桥身漆成浅兰色,意在不忘战争,祈盼和平。由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桥名“鸭绿江断桥”,意在保留历史原貌。
静静呆在江中间的桥墩,对面则是朝鲜的领土。
1993年6月,断桥被开辟为旅游景点。桥上现有原桥旋转及炸断处观赏台各一处,炮楼一个,桥史话展板30块。游客参观断桥,不仅能了解断桥历史,观看中朝两岸风光,更能激发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2001年6月,鸭绿江断桥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8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
鸭绿江断桥是1993年修复开发的战争遗迹型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断桥”,桥身漆为浅蓝色,意为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祈盼和维护世界和平。桥头上方曲弦式钢梁正中悬挂的紫铜巨扁上的“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为时任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鸭绿江断桥上的成千上万处弹痕遗留至今,宛然成为抗美援朝的见证。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历史老人,凭吊和铭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现在,鸭绿江断桥是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桥上遗留的累累弹痕和桥头飞翔的群群白鸽,把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游客面前,令人深受教育。

鸭绿江上本无桥,1905年,日本人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1909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同时采取了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迫使中方同意建桥,次年4月,在朝方工程过半的情况下,迫于日本人的压力,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日本人在中国一侧建桥,同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竣工通车。大桥总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为便于船舶航行,中方第四孔架设旋转式“开闭梁”,这便是鸭绿江上第一桥。第二桥建于1937年4月,在第一桥上游,与第一桥相距不足百米,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英明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则成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中方一侧残存四孔。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
第一座大桥被炸断的同时,与其相邻的第二桥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畅通,安东铁路分局职工和驻军部队冒着敌机不断骚扰、随时轰炸扫射的危险,全力以赴抢修大桥,使鸭绿江大桥成为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同时,由安东军区防空司令部所属高炮17团,503团和13团第3营担负起守卫任务,组成完整的防空体系,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敌机来袭鸭绿江大桥共5391架次,多则每天3次以上,大都每批20至90架,大机群就达10多次。防空部队保卫大桥对空作战219次,击落敌机22架,击伤75架。敌机对江投弹虽逐次增多,但命中率却由10%降至7%以下,有力地保卫了鸭绿江大桥的安全。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从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全部撤出,从鸭绿江大桥凯旋回国,大桥头的“凯旋门”前,安东人民热烈欢迎光荣的志愿军。战争胜利后,朝鲜将第一大桥所属6孔残骸拆除,而我方所属4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傲然屹立江上,供人凭吊,抚今追昔。






鸭绿江断桥风波
2000年5月28日,本报“今日边海防”专版刊发了记者采写的消息《“断桥”怎么成了“端桥”?》及调查报告《遗憾之余的思考》,在读者中和社会上引起反响。丹东市领导责成有关部门拿出整改意见;“丹东鸭绿江端桥联营公司”为此专门召开了董事会;许多新闻媒体闻风而动,到丹东探访断桥;辽宁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宣称:鸭绿江端桥将复名断桥……
就在这时,沸沸扬扬的议论中,又冒出一个声音———
一家报纸说:“断桥”即将“亮起来”
某报刊登的这则题为《鸭绿江“断桥”将披亮丽“外衣”》、没有记者署名的电讯写道:
“5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炸断的鸭绿江大桥,不久将在茫茫夜色中向中外游人展现其亮丽的新形象。澳大利亚奇胜电气公司将用先进的光纤维技术为其实施‘亮化工程’……”
“改名”风波未平,“亮化”波澜又起。为此,记者再赴丹东采访。
丹东市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断桥亮化”确有其事。目前工程方案已确定下来,预计投资约300余万元。他还向记者展示了10块灯光效果图:断桥变幻着迷人的色彩,煞是好看。
记者来到断桥上,询问一名工作人员是否知道“亮化工程”的事,他回答: “知道,不仅有霓虹灯,还有歌舞厅呢。”一位姓赵的女工作人员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摆些椅子,弄些饮料、小吃,到时彩灯一亮,音乐一放,在江心翩翩起舞,多好!
“亮化”要派如此用场!记者不禁愕然。为此,记者采访了“丹东鸭绿江端桥联营公司”陈副总经理———
旅游公司说:“断桥”二字“太扫兴”
这位副经理先不提“亮化”的事,首先否定了某报“断桥将复名”的说法。
他说,《解放军报》的报道出来后,旅游公司8家董事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基本达成了两点意见:一是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将断桥重新涂成铁灰色;二是断桥不改名,仍叫“端桥”。他认为,不改有不改的道理,“断桥”是文物的名字,“端桥”是公司给起的名字,就像人的别名一样,未尝不可。
该旅游公司顾问夏文泰对记者说,现在丹东结婚的年轻人,都会登上这座桥合影留念,如果背景是“断桥”二字,多么扫兴晦气。他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鸭绿江端桥名称的由来》的材料,里面引述一位不知名的“知识渊博的老先生” 的话说:“端”为正、为始、为首,是吉象,阳气十足,利于发达;“断”,为折断、隔绝、分离,是凶象,阴气过盛,经营大忌……
断桥易名,原来如此。陈副经理进而发表个人意见说,大桥的命名和装饰,都是公司经营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要过多干涉企业的经营行为。
照旅游公司这种逻辑,这座大桥将有两个名字,“亮化工程”自然“亮”得有理,在断桥上放音乐、跳舞也不足为奇。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丹东群众说:“断桥”不是“摇钱树”
6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丹东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对记者说,断桥“亮化工程”没有经过报批,要不是你来,我们还蒙在鼓里。
他说,整修历史文物要“修旧如旧”,断桥如此“亮化”,美是美了,可我们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国家有文物保护法,任何人、任何单位都要依法行事,共同遵守。
采访中,一些群众激动地对记者说,断桥就是断桥,弄出两个名字,太没道理,现在又要搞“亮化”,还要办歌厅、放舞曲、卖夜宵,如此变本加厉,还不是想把断桥当“摇钱树”!
一位上尉军官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过多干涉企业经营行为,这话没错。关键是对边关战争文物进行企业化经营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如果断桥的命运不和赚钱彻底“摘钩”,终究无法避免断桥被改名、涂饰乃至“亮化”的结局。
据悉,丹东市文物部门将向市主管领导反映这些情况。 (解放军报 2000年07月09日 第2版)
鸭绿江端桥将恢复“断桥”名称
到丹东不可不看断桥。我们现在在鸭绿江边看到的断桥被改称“端桥”。7年来,由桥名带来的争议一直在进行着。6月8日,记者从丹东市有关部门获悉,“端”将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恢复“断桥”之名。
“断桥”的由来
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第一座大铁桥所残留在中国丹东一侧的部分桥梁。此桥1909年5月开始动工,1911年11月竣工,使用中朝两国民工达51万人次。它由当时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12孔,长944.2米。
朝鲜战争时期,美军为切断中国人民志愿军运输通道,派飞机将朝鲜一侧的3座桥墩炸毁。至此,大桥彻底“瘫痪”,成为一座废桥。几十年来,中方一侧半段残桥仍完整地傲立江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
丹东市旅游事业管理局负责人说:“这座大桥中国的一侧完好保留下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他说,朝鲜战争时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他在战争初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把中国和朝鲜放在眼里,狂妄地要在感恩节前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而美国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严重警告,担心如果继续空袭中国,将会迫使中国卷入这场战争。因此,美国国会通过决议,严格控制麦克阿瑟的军事行动,不许惹翻中国,以免招来更大的“麻烦”。据此,美国空军在轰炸鸭绿江上的大桥时,不得不严格把握中朝界线,只能轰炸朝鲜一侧,而不敢轰炸中国一侧。这位负责人表示,鸭绿江“断桥”的存在,生动地展示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断桥”就成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朝鲜将此桥所属的6孔及中方的两孔铁桥残骸拆除,而中方所属的4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完整地保存下来。1988年,“断桥”成为丹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断桥”被改名“端桥”
80年代末,丹东市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发展城市。1988年,丹东市政府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了开发“断桥”的方案。
整修之后是否还叫“断桥”?社会各界人士均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关部门在商榷之后肯定了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李静生的提议。李教授建议:将“断桥”改为“端桥”。
李教授认为,“断桥”是一个历史产物,“断”字又给人以破碎之感,缺乏美感。而改用“端”字,不仅谐音相近,而且蕴意深刻。“端”是尽头之意,亦即中国最边缘的一桥;“端”是正,亦即镇立江中之意。
此项提议,经有关部门讨论,并经丹东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1992年正式将鸭绿江“断桥”改名为“端桥”,丹东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阳题写了桥名。而“鸭绿江断桥”则作为丹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留。
为开发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1993年4月,有关部门投资300多万元,对“断桥”进行整修,将其刷成天蓝色,并改名“端桥”。断桥的旅游经营,则由“鸭绿江端桥联营公司”负责。
“断桥——端桥”的争议
断桥的改名和涂改,7年前就引来社会各界不小的争议。事隔7年,余波未平。有人困惑:断桥叫了40多年,现在改称端桥有什么道理?有人指责:断桥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不能更改,文物岂能粉饰?而旅游公司也觉得委屈:鸭绿江断桥风剥雨蚀40多年,过去没人去管去问,我们投入数百万元对文物进行整修,难道还错了吗?记者在鸭绿江边看到,桥身涂上了漂亮的天蓝色,镶嵌着“鸭绿江端桥”5个金色的大字,两排五颜六色的彩旗在桥上迎风招展。
记者看到几个小学生正在桥上参观,其中一个小学生直言说:“这是个错别字,把‘断’写成‘端’了。”而几个从南方来的游客参观完端桥后,感触很深:“挺有意思的‘断桥’,为什么要改成难以理解的‘端桥’?原来老桥的颜色本来很能体现历史,却要涂上蓝色是为什么?”
丹东师专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赞同现在的名字,他说:“断桥”记载的是历史,“端桥”象征的是未来。使桥的名字和颜色恢复原样是不现实的,遗憾引起的思索比遗憾本身重要。
这位同学的话引起几位旁观者的共识。一位自称是退休的李老师认为,这座桥曾被侵略者的飞机投掷的炸弹炸毁,应该叫“断桥”。但在和平年代,它仅剩下在中国的一端,还是叫“端桥”好。
尽管有人认同了“端桥”这个名字,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一位老干部告诉记者,“断桥”就是断了的桥,是好端端一座大桥被美机炸断的历史见证,叫“断桥”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中国人民银行东港市支行的刘春说,无论从字义本身和历史的事实来看,此桥应称“断桥”。作为爱国主义基地,不应该忘记“断桥”在战争年代留下的累累伤痕,应该让人们在“断桥”上回味历史、热爱和平。
改回“断桥”已成共识
鸭绿江端桥联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端桥”的经营管理单位,是以经营为目的的纯企业,对于“端桥”却是按文物管理的。“端桥”是独一无二的。这位负责人表示,如果“端桥”申请国家级文物也是有资格的。
对于“端桥”——“断桥”的种种争议,有关部门表示社会各界人士更倾向于“断桥”,政府也打算对于“端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6月8日,据丹东市旅游局负责人透露,改名“断桥”的意向已经达成共识。
据透露,“断桥”将被漆成彩虹色。
《辽沈晚报》 2000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