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渣球磨机的图片:享乐与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16:46
 

享乐与人生

 

哪怕只是想一想我们是否应该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都像个愚蠢的问题。然而追寻快乐的过程充满了陷阱,人们容易落入圈套,以为有那么一种东西,一旦得到,人生就会变成快乐的港湾,不用担心烦恼侵扰。获得一份新工作、搬入一套更好的房子、找到共度人生的另一半,着迷于此的我们,可能余生都会在无尽的等待中度过。

不设防的快乐追求者可能也会被专家的言论所迷惑。诚然,专家的很多建议很有道理——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人际交往、无私奉献和感恩之情最能提升幸福感,而非追求一些私利,比如财富、地位。然而,假如我们缺乏令人有满足感的工作、或相爱的伴侣,告诉我们这些是获得快乐的“必要条件”,只会让我们更容易寄希望于臆想中的“美好未来”。

哈佛(Harvard)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的研究成果是纠正这种想法的良方。他认为,我们很难预知什么能真正让我们快乐(或不快乐),并且,人生际遇中的重大改变,无论好坏,对于幸福感的影响通常小得出奇且非常短暂。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放弃试图改变人生际遇的种种努力?其实不然。我们依然可以努力追求值得的目标,但我们应明白一点:它们的影响力或许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因此不要抱有过高期望。

或许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己的经历投入更多关注,我们会发现真正带来满足感和快乐的东西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可以确保自己多花一些时间来培养发展这些东西,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可能出现的变化上。

我们尤其需要记住一点:很多最最重要的事情并无关快乐,因此,我们应该将精力投入我们认为值得的事情,快乐自然会到来。

哲人

大约100年前,心理学和哲学分道扬镳的时候,两者遭遇了一个常见的窘境——如何分割藏书。最后,心理学把大部分关于快乐和美好生活的书都留给了哲学,哲学则理所当然地任凭那些书落满了灰尘。如今,心理学又兴致勃勃地重新拾起这个话题,因而哲学迫切需要重新翻出这些尘封已久的藏书。

如果哲学想要帮助它曾经的另一半,指出描述(description)与药方(prescription)的区别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它试图对人类心理的运行方法做出精确的描述。问题在于,一些狂热的心理医生以为,心理学可以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因此,如果说归属感能够增进幸福感,他们就可能宣称我们应多参加社交活动。可是,举个例子来说,“宗教往往让人更快乐”是一个常见但有争议的的观点,但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教徒都肯定会指出,这个观点并没有告诉人们该如何信仰上帝。宗教信仰的基础应该是我们认为真实的事情,而非我们认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

科学研究的是各种常态和均值,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了各自的生活而奋斗。因此,即便你确实为了快乐而愿意做任何事情,你也无法保证信仰宗教会对你有效。

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如果把所做的事情当作实现目标的手段,这些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改变。比如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幸福指标。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心理学让我们认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只是通往幸福的途径,而不去珍惜和爱护这种关系本身,这样一来,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很可能会变味、贬值。

当然,关于什么能让我们快乐,心理学可以教给我们的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问题就涉及到了伦理学,我们就需要转而寻求哲学的帮助——哲学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但会帮我们自己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