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驾校网上预约训练:北京长河寻旧连环:皇家的水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46:30
北京长河寻旧连环:皇家的水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要打眼就会发现,老北京“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不是只集中在几个博物馆里,而是都散落在你走动的身边。

    长河依旧水,细柳几荣枯。据<<日下旧文考>>载:长河沿堤一带古刹甚多...昔日岸边数寺中那声振数十里的永乐钟声,那绵延不衰的袅袅香火,那恢宏壮观的祝寿庆典早已烟消云散,成为遥远的过去...

    从动物园北至万寿寺长河3公里长的一线,两岸集中了如高梁桥,动物园,畅观楼,五塔寺,白石桥,紫竹院,广源桥,延庆寺,万寿寺等等,大量的文化遗存由一条优美的绿色水道,串连成了北京的文化景廊。

   “宏图”拍一组系列连环画,寻找当年的景象,陆续把长河沿岸的文化遗存都留下来,连成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当年那最繁华的一段,春夏秋冬都拍过它:

P1

 

P2

 

P3

 

P4

    长河,北京城内现存的,唯一的,一条由明清两代皇朝钦定的皇家御用河道。是在辽代古高粱河的河床上再挖掘的,清乾隆十四五年引昆明湖(当时叫瓮山泊)水接济而整治扩建。起点为昆明湖最南端的绣漪桥(南罗锅桥),终点为西直门外北展后湖的高梁桥,全长约有10公里。

    明清年间,京城就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两岸碧萆青青,翠竹古柳随风摇曳。乾隆皇帝乘船经过此处时曾称赞:柳荫深处是蓬莱,意思是说这里树影婆娑,清风徐徐,犹如蓬莱仙境一般。  

    两岸的古柳树多数都是清朝乾隆年间种植的。1751年,乾隆皇帝修建了颐和园之后,为了自己往来于故宫和颐和园之间的方便,扩展了这条河道,又派士兵在两岸种植柳树。

    从颐和园昆玉河到西直门的高粱桥的河系,历史上叫长河。查书翻档,一说,明清时期从万寿寺开始至高梁桥,南北两侧有40余处寺院,可谓“寺庙一条街”,还有一说:明清两代为了镇住长河这条水龙,曾先后在长河沿岸修了大大小小的寺庙108座。

P5 五塔寺门外,畅观楼北边的水道...

     五塔寺坐落在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首体北面的长河北岸,一处僻静之地,隐秘着一座砖砌金刚座基台,上矗立五个石塔的寺庙。要是去动物园,前门是没地方停车的,车停这里倒是很方便了。出了五塔寺就可以进了动物园的北门。

 

P6 过了这桥,就进入万牲园(动物园)北门了,几步之遥,既是畅观楼...

    如果您从五塔寺对面的动物园北门进园,五分钟路程,在西北角,丛林环绕之中,就可以看见一处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它就是有名的皇家行宫畅观楼。畅观楼建成于清光绪末年,是专供慈禧乘船延长河前往颐和园途中的一个行宫修建的,当年老佛爷曾率皇后、嫔妃及宫眷来此数次,顾而乐之。据说它与万寿寺同为慈禧由故宫去往颐和园中途游船停靠和休息的寝宫。

 

P7 今天的长河游船,乾隆号?

    据说这里早年就有游船,由高梁桥至白石桥,船资仅铜元九大枚,往返倍之。 

P8 过万寿寺一直向西,就是颐和园了...

 

P9 万寿寺码头,遥想昔日的繁华...

    <<日下旧文考>>载:长河沿堤一带古刹唯万寿,五塔两寺内有行殿。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迎接隆重的“万寿庆典”,光绪命内务府重修万寿寺,增建御碑亭一座,户部尚书翁同龢撰写了重修碑文。

    长河史称“皇河”,元代称“高梁河”,明代改称“玉河”。清朝乾隆年间经过整治改为皇家御用河道,成为乾隆去往万寿寺为母祈福祝寿及皇室去往颐和园的专用河道,至光绪年间成为慈禧太后前往颐和园避暑的必经水路。

    清代皇家在长河的建树是重修和扩建了诸多著名寺宇,使前代所修寺院重现光辉。尤以康熙和乾隆年间为盛。清末长河一线宗教建筑大多颓废,反映了当时国力衰竭的状况。

    

P10

    堤岸绿化有助于堤岸的保护,也净化了环境,风景更为宜人。古人对此地的环境有着十分精彩的描述: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朱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传说,其中有几棵柳树是乾隆皇帝亲手所植的“天子树”,可我到底也没有找到究竟是那棵...  

P11 天坛看松,长河看柳...

 

P12 天坛看松,长河看柳...

 

P13 天坛看松,长河看柳...

 

P14  当年乾隆去往万寿寺为母祈福祝寿及皇室去往颐和园,走的就是这条专用河道...

 

P15 光绪年间成为慈禧太后前往颐和园避暑,这里也是必经水路...

 

P16 万牲园(动物园)内的水道...

 

P17 高梁桥(白石桥)段得水道...

    长河的那段自然河道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是永定河的一段,后来泥沙冲淤,河道变迁,成了故道,叫高梁河,以汇集小泉水的紫竹院湖为源头。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高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皇帝忽必烈为了满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止,转入护城河,积水潭,乃至通惠河。

    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水道。桥下有闸。桥西南有船坞。桥东北有绮虹堂。慈禧在此小憩后登舟。高梁桥以西,垂柳成荫,风光秀丽,

    当年,此处稻田荷池甚多,颇具乡村风味。有提笼架鸟者,有蹲坐河畔纳凉者,有于茶社中品茗者,亦有蔽荫树下席地高卧者。并有逸隐者流,歙神屏息,手把鱼竿临风垂钓者。临时更有各种小贩,荟萃河畔,乘机牟利者。雨花轩茶社备有点心,虽非佳品,然当饥肠辘辘之际,亦美味也。

P18 万寿寺段得水道...

 

P19   当年乾隆皇帝乘船经过此处时曾称赞:柳荫深处是蓬莱,意思是说这里树影婆娑,清风徐徐,犹如蓬莱仙境一般...

 

P20

 

P21

 

P22

 

P23 紫竹院内的水道...

 

P24 福荫紫竹院,沿岸的景观...

 

P25 这位,是长河上的女艄公...

 

 

P26 万寿寺水道的沿岸景观... 

    明清两代,都人于清明有着到长河一带踏青的民俗传统。都城市民以多种形式朝高梁桥附近而来,踏青观柳。民间艺人们则借此人潮之机汇聚于此竞相演技。据载:“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是日,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

    踏青本是郊外的一种远足活动,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对当时的都人来说,已是郊野之地。高梁桥又在长河一线,其景致迷人,空气新鲜,是都市人调节城市生活的佳所,也是促成游人来往的原因。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长河沿线发展为民众消夏场所。据载,“玉泉山诸水,汇流至此,转入护城河。夹岸排植杨柳,风景如画,……该地近为平民消夏胜地,垂柳成荫,稻田荷池一望无际。每当一抹夕阳时,金光万道,景致尤佳。夏季游客甚众,而种种点缀,颇具乡村风味。……入暑后,蝉鸣柳荫,不让江南风景。”

  

P27

     长河上3公里的人工渠道,开启了新京城800年的辉煌。长河因为被抛弃的“高梁无上源”(郦道元的“水经注”),到了1205年前后,金代3公里长的人工渠道才挖成。水源丰富起来的高梁河水系,包括了什刹海,中南海等海子,金代在琼华岛建起了离宫。元世祖忽必烈看中,把都城新址的中心定在这里,取代了已成废墟的金中都(在今日广安门一带),奠定了后代定都北京的基础。

P28 算是长河里的龙船了...

 

P29  紫竹院内的水道码头...

 

P30  紫竹院内的水道码头...

 

    长河自元代通惠河开凿之后,由于闸桥建立,水位提高,可以行舟。元代皇帝泛舟昆明湖走长河水路。据载:至顺三年三月乙未,以帝师泛舟于西山高梁河,调卫士三百挽舟。英宗、文宗两朝御舟藏广源闸上别港。

P31

 

P32

    元文宗逆水行船时须用300名精壮的卫士在两边岸上拉纤,可想那一幕挽舟拉纤的壮观场面。宋代在长河一带“风水宝地”兴起了宗教建筑数十座之多,沿河一带空前繁荣。绿草垂柳,河道蜿蜒,川流清澈,游鱼可数。当时的高梁桥一带景况,堪与《清明上河图》媲美。

P33 长河万寿寺码头的沿岸风光...

 

P34  长河万寿寺码头的沿岸风光...

 

P35  长河万寿寺码头的广源闸段...

  

P36  长河万寿寺,延庆寺的沿岸风光...

     长河万寿寺码头,紧挨的,就是延庆寺...

    “万寿寺”京西闻名,西三环路边,几乎每日必经,车来船往,人流不断;“延庆寺”风雨沧桑,山门破败不堪,枯草满檐,鲜为人知。两寺并列,一墙之隔,东枯西荣。大多数人,只闻红色调的“万寿”,却不知灰色调的“延庆”。它与万寿寺东边紧相邻,近前,门头匾额上的字已经依稀不清,大致辨认应当是“敕(?)建(?)延庆禅寺”。只有“海淀区文物暂保单位”的铁牌,标致出了它的文物身份:延庆寺。

 

P37

    长河的鼎盛时期在清代。那时上游兴建了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皇族的夏季多在那里度过。乾隆的母后常年住在畅春园,乾隆看望母亲经常往来于长河,留下许多赞美景色的诗篇。荣宝斋出版的“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 ”,记载了乾隆十年(1745年)至三十九年(1774年)间的记游诗28篇。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常住颐和园,也喜欢走水路,老佛爷深知绿化的重要,要求长河两岸每隔两丈种水杨两棵,水杨之间再夹种桃树。

    古人对此地的环境有着十分精彩的描述: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朱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P38  万寿寺水道的沿岸景观... 

 

P39

 

P40  万寿寺水道的沿岸景观... 

    从建都到明末,极力崇佛的历朝皇帝如永乐、成化、正德、万历等朝都在长河留下尊佛的足迹。长河沿线著名的皇家佛寺真觉寺,万寿寺是永乐和万历年间修建的,它们是明初和明末两次佛教发展高峰的具体例证。

    清代皇家在长河的建树是重修和扩建了诸多著名寺宇,使前代所修寺院重现光辉。尤以康熙和乾隆年间为盛。清末长河一线宗教建筑大多颓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衰竭。

    明代太监所修寺庙反映了明代太监崇佛的风气,长河沿线云集了大量太监所修的寺院,这些建筑规模的大小,反映了寺主在宫廷中的地位和权势。

    长河作为郊外的水系,明清两代,有着到长河一带踏青的民俗传统。届时踏青观柳。民间艺人们则借此人潮之机汇聚于此竞相演技: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是日,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

P41 长河在万牲园(动物园)的码头...

 

P42 长河在万牲园(动物园)的码头...

 

P43 长河在广源闸的码头...

 

P44 动物园外的长河...

 

P45 五塔寺外的长河...

 

P46 广源闸上看长河...

    高梁桥踏青,对当时的都人来说,西直门外已是郊野之地。高梁桥又在长河一线,景致迷人,空气新鲜,促成游人的来往。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玉泉山诸水,汇流至此,转入护城河。夹岸排植杨柳,风景如画,该地垂柳成荫,稻田荷池。每当一抹夕阳时,金光万道。入暑后,蝉鸣柳荫,不让江南风景。”

    长河一线有重阳登高:重阳日,北城居人多于阜成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长河一带也有庙会:高梁桥北,精蓝棋置。每岁四月八日为浴佛会,幡幢铙吹,蔽空震野,百戏毕集。四方来观,肩摩毂击,浃旬乃已,盖若狂云。

    “万寿寺在西直门外五六里,门临长河。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致。诚郊西之胜境也。”

    “京师香会之胜,惟碧霞元君为最。庙祀极多,而著名者七:一在西直门外高梁桥,曰天仙庙,俗传四月八日神降,倾城妇女往乞灵佑;每岁四月朔至十八日,为元君诞辰。男女奔趋,香会络绎,素称最胜。”

P47

  

P48

    明代皇家以长河佛寺为驻跸之地,如万寿寺“盖上幸山陵尝为驻跸地也。”乾隆年,清高宗频繁往返畅春园与皇宫之间,专意走长河水道,并在长河沿线建造多处码头,在万寿寺和真觉寺建行殿,作为驻跸之所,还营建乐善园、紫竹院、苏州街、泉宗庙等,光绪年,慈禧太后又在紫竹院、乐善园等处增建行宫。

    祝寿活动是清代皇室崇佛的特点。如乾隆年间在万寿寺和真觉寺举办的祝寿千佛道场,盛况非凡。这活动与皇室人员往返皇宫与离宫有关。实际上,是把长河作为寿典巡幸路线,长河沿线佛教景点作为祝寿场所。

 

P49

 

P50

 

P51

   

    我绘的“专利”,根据刘秀晨北京的新“清明上河图”示意,红线所标的,就是今日的长河。 



    长河沿岸的文化遗存,由一条优美的绿色水道串连成了北京最典型的文化风景长廊,这激动人心的描绘,是全国政协委员刘秀晨2007年的建言:把五塔寺,畅观楼,福荫紫竹院,广源桥,苏州街,延庆寺,万寿寺,用长河串联起来,建设北京的新“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