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家明人大主任: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评委答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53:39
给记录类评委的问题
1.此届获得金、银、铜奖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性?
2.面对众多照片,让您在第一眼就能引起关注的因素是什么?


记录类评委的回答
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

回答问题1.这次由于参评的作品数量大,评委评选的时间有限,一幅作品要想在数秒,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吸引住评委的眼球,应是画面上的视觉信息一下就能抓住评委的照片,这样的照片较其他照片被选上的可能性就大些。当然,第一时间就能让评委一目了然的照片不一定就是好照片,经得住回味的好照片也有可能未能引起评委应有的注意。虽然这次的获奖作品不能说代表国内最好水平,但能相对代表一定的水平。因为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的新闻摄影记者没有投稿参赛,可能是他们认为国展偏艺术了,这还需要主办方进一步的宣传和解释。
回答问题2.画面摄影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动态,还有摄影师在画面表达的视觉冲击力,或令人回味的表现力。

解海龙(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回答问题1.我参加了这次的初选和第二轮的终选。这次印象比较深的首先是改变了以往组照的投稿状况,即有的作者把没有经过编辑的照片,几十张很随意地排列连在一起,而这次的组照每组8张,作者也注重照片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每组都经过了编辑。另外,此次投稿的作者拍摄的内容多是关注人文生活,有的选题也比较新颖,摄影语言运用到位,影调与内容吻合,照片制作的也比较专业,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容易引起评委的关注,获奖的概率也高。当然,那些没有经过精心编辑,只是把照片进行罗列了的“组照”就会落选。
回答问题2.作为评委,我评选照片的标准是:求真(真实)、新(创新)、美(形式感好)、深(深度)、难(拍摄难度)。

闻丹青(《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回答问题1.我参加了这次的初选和二轮的终选。记录类在10余万张作品的来稿中约占了一半的比例,参加第一轮的评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看这么大量的照片,基本没有时间看每张照片文字说明,所以,照片画面给评委的第一感觉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有的照片没有时间细看图片说明,我认为会出现较好照片落选的可能。
  第二轮相比第一轮的评选时间要从容些,照片摆在桌子上,评委围着桌子转几圈,一些编辑较好、拍摄成熟的组照就吸引了较多评委的关注。在这种评选性质的比赛过程中,有些画面比较平和的照片就比较容易落选。如“荷赛”的获奖作品,也多是画面有激烈内容的作品,这也是大赛较常出现的结果。
  回答问题2.很难说,照片有的视觉冲击力很强,但拍摄题材是否雷同很重要。如这次拍摄云南某少数民族民俗生存状态和民族习惯这同一题材的照片就很多,画面给人的感觉不是真实的民俗,而是表演的民俗,这样的照片就较容易落选。此外,有的照片第一眼看并不是很抢眼,如作品《拆迁户》的画面,但再看文字说明,感受到画面人物对拆迁的无奈。画面表现的不是人们常见的场面——拆迁时的冲突、对抗、矛盾,而是静止的内心表达。所以,评选有各方面的偶然性。

岱天荣(《解放军报》主任记者):
回答问题1.整体感觉质量不错,尤其是黑白照片的影调、立意和真实性都很不错,因为评选的是记录类照片,所以,照片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当然,思想性也很重要,但照片在一定意义上才能达到艺术性。
一般情况下,艺术类的作品多注重于形式,记录类多注重于内容的表现,当然,一定要注重于思想性。所以,我感觉这次运用唯美的表现手法表现人们生存状态的照片基本遭到评委们的淘汰,因为这样的照片在表现作品真实性方面有些欠妥。
回答问题2.吸引别人注意的画面一般都具有视觉冲击力。此外,拍摄题材也很重要。这次就有较多的作者都投寄了表现云南某少数民族民俗的照片,照片的画面内容、甚至表现方式方法都非常相似,这类照片就较难入选。所以,内容新会吸引人,但典型的精彩瞬间也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