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积光电:清明上河图(历史事件连载) 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3:42
注意: 转载和引用本文, 请注明由来, 否则, 将追究法律责任!!!


清明上河图(历史事件连载)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
传说和迷团......
   《清明上河图》的收藏历史更是惊心动魄......
    让我们打开这幅历史的长卷, 一起来讨论研究吧......





                                                          引子

    本报肇庆讯 (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杨永新、李均阳摄影报道)在2001年报5月1日开展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展出国宝级画卷——《清明上河图》的巨幅放大电子动态版,引起广大参观者的热烈追捧。而对这一幕,远在肇庆市德庆县的市民梁先生却另有感触:《清明上河图》真迹可能在我这里!
  昨天,梁先生秘密邀请了本报记者,在一个偏僻而保密的地方展示他祖传的《清明上河图》。

  “我这幅才是真迹!”

  昨天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德城一间小商铺。随后,梁先生取出一个木盒摆在桌上,用小刀轻轻刮去封着的蜡黄。打开盖后,去掉两层防潮胶纸,最后打开一层丝绸裹布,才看到卷着的画。

  梁先生戴上早已准备好的手套,将画卷缓缓展开。“千万不要用手直接触摸,得戴手套。”记者通过放大镜看到,图中人物的确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令人赞叹的是,图中人物的头部大多只有绿豆粒大小,但眉毛、鼻子、嘴巴和神态却都很逼真,活灵活现。图中屋子的瓦片、树木的枝叶等也都画笔细腻。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原迹!”梁先生语气十分肯定。

  自称北宋大臣后人

  梁先生称,他是北宋大臣梁涛的第32世孙,这幅画辗转到了他的家族,一直保存至今。记者看到,这幅画右侧卷首有五个飘逸的篆体大字“清明上河图”,再右侧是“翰林学士赵孟頫题”的行书。画的上下左右还印着各种字体的红色印章。“\"清明上河图"这5个字是宋徽宗亲笔题写,上面还有个龙形的印章。"翰林学士赵孟頫题\"的上部,是个疑似"双龙"的印章。”

  在“明”字的下端,有一个拉马车飞奔的印章,“那是张择端的"张"字,这是另一个重要证据,因为北宋画家不太喜欢写上自己的全名,就算写也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比如画在树根上等等。这是"张字马车"长方印。”

  画卷的最后,是金代张著的题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我等着专家来鉴定”

  为了这张画,梁先生历时9年研究。据他研究,此《清明上河图》为手卷,画于白竹纸上,首有张择端的宝印,尾有跋文,另有宋太祖、英宗、徽宗以及明代宣德皇帝的印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题字钤印。

  梁先生考证说,《清明上河图》画于宋仁宗丙申年(1056年),成画于宋英宗丙午年(1066年)。而《清明上河图》的“出世”则是在1066年,颖王(后来的宋神宗)赵顼迎娶向氏为皇妃后,皇宫内举办“大宋帝国图画锦标大赛”,最终选出了神品5幅,“妙品”60幅,“能品”若干。其中张择端一人就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入选。

  到了元代,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大书画家赵孟頫出任忽必烈朝大臣时,以身体有病为由,请假回家养病。回家前夕,从宫中借出数十幅历代名家珍稀字画回去研究。四年后,赵孟頫“病愈”回来,交回的是由其妻子、儿子、弟子、侄子、姨子等共绘的摹本(后人将之戏称为“五子登科图”)。该摹本后来被清宫内府收藏,真品由赵孟頫家族收藏了150年后,因社会动荡失散民间。

  到大清康熙年间,此卷被大鉴藏家、翰林学士梁清标收藏。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梁清标府第被毁,《清明上河图》真品再次流落民间,后来就传到了梁先生祖上手中。

  目前,这一消息已经引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关注。昨日下午,他们派人与本报记者联系,有可能派出专家前来鉴定真伪。

  相关资料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来源:广州日报)
      以上是一则新闻,以下是一个故事.....  

 http://www.wenkuu.com/htmpage/4/4520/   清明上河图的秘密......
背景 :    先让我们看看历史



第一章: 张择端是宋人还是金人?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表: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yìn])

建隆(4)

庚申

960

乾德(6)

癸亥(十一)

963

开宝(9)

戊辰(十一)

968

太宗(~炅[jiǒng],本名匡义,又名光义)

太平兴国(9)

丙子(十二)

976

雍熙(4)

甲申(十一)

984

端拱(2)

戊子

988

淳化(5)

庚寅

990

至道(3)

乙未

995

真宗(~恒)

咸平(6)

戊戌

998

景德(4)

甲辰

1004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天禧(5)

丁巳

1017

乾兴(1)

壬戊

1022

仁宗(~祯)

天圣(10)

癸亥

1023

明道(2)

壬申(十一)

1032

景祐(5)

甲戌

1034

宝元(3)

戊寅(十一)

1038

康定(2)

庚辰(二)

1040

庆历(8)

辛巳(十一)

1041

皇祐(6)

己丑

1049

至和(3)

甲午(三)

1054

嘉祐(8)

丙申(九)

1056

英宗(~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神宗(~顼[xū])

熙宁(10)

戊申

1068

元丰(8)

戊午

1078

哲宗(~煦[xù])

元祐(9)

丙寅

1086

绍圣(5)

甲戌(四)

1094

元符(3)

戊寅(六)

1098

徽宗(~佶[jí])

建中靖国(1)

辛巳

1101

崇宁(5)

壬午

1102

大观(4)

丁亥

1107

政和(8)

辛卯

1111

重和(2)

戊戌(十一)

1118

宣和(7)

己亥(二)

1119

钦宗(~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建炎(4)

丁未(五)

1127

绍兴(32)

辛亥

1131

孝宗(~昚[shèn])

隆兴(2)

癸未

1183

乾道(9)

乙酉

1165

淳熙(16)

甲午

1174

光宗(~惇[dūn])

绍熙(5)

庚戌

1190

宁宗(~扩)

庆元(6)

乙卯

1195

嘉泰(4)

辛酉

1201

开禧(3)

乙丑

1205

嘉定(17)

戊辰

1208

理宗(~昀[yún])

宝庆(3)

乙酉

1225

绍定(6)

戊子

1228

端平(3)

甲午

1234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祐(12)

辛丑

1241

宝祐(6)

癸丑

1253

开庆(1)

己未

1259

景定(5)

庚申

1260

度宗(赵禥[qí])

咸淳(10)

乙丑

1265

恭帝(~繁体“”去掉右边“页[xiǎn])

德祐(2)

乙亥

1275

端宗(~昰[shì])

景炎(3)

丙子(五)

1276

帝昺(~昺[bǐng])

祥兴(2)

戊寅(五)

1278




http://lunwen700.com/Article/ysll/74805.html
 时间: 1106---1127   徽宗    大观

最早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实际上是向宗回家,并没有正式进入宋内府。
   
     学术界公认最早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机构是宋徽宗宣和时期的内府[1]。这是不妥当的。我已考证《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崇宁末至大观初[2],并没有正式进入宣和内府[3]。
  一、最早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实际上是向宗回家,并没有正式进入宋内府。 宋徽宗只是过眼或过一下手而已,不久,便被向宗回收藏,并记入《向氏评论图画记》中。时在北宋崇宁末至靖康二年(1106—1127)。
  据卷后元人杨准题跋中云:“卷前有徽庙标题,后有亡金诸老诗若干首……”
  卷后“正德乙亥(1515)三月二十七日李东阳书于怀麓堂之西轩”的跋文:“……卷首有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
  “陵”即宋徽宗赵佶。据《宋史·宋徽宗本纪》:“……庙号徽宗。十二年八月乙酉,梓宫还临安,十月丙寅,权于永陵。”“陵”即“永陵。”
  的简称,是徽宗的陵。“瘦筋五字”,按赵佶题签的惯例当是“清明上河图”五字。“双龙小印”应和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杜牧书《张好好诗卷》上的椭圆形双龙小印相同。因为当时还有一方方形的双龙印,但比椭圆形的小印大。“画谱”即《宣和画谱》,查无张择端之名,更无《清明上合河图》之画。
  可见《清明上河图》上宋徽宗的题签及双龙小印不但元朝有,明朝正德年间还在,说明此图在北宋时曾经过徽宗的手。如前所述,《向氏评论图画记》中记的都是向家的收藏品。故,崇宁末至大观初,此画已为向氏所藏了。
 时间:1127 ----1234   高宗(赵构)   建炎  二、从北宋向氏家流出后,未能进入南宋内府,而流入北方金国民间。
  (1127—1234)宋徽宗后,没有南宋的任何收藏印记,也没有和南宋有关人物的题记。但却有金国的张著、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五人题记及诗。而且张著题记距北宋亡仅59年。说明此图于北宋亡后流入金国。
  据《中州集》卷七金·刘勋《读张仲扬诗,因题其上》云:“布衣一日见明君,俄有诗名四海闻。枫落吴江真好句,不需多示郑参军。”可见张著(仲扬)本为布衣,泰和五年(1205)才因诗名被召见,始入宫廷,则他为《清明上河图》题跋时(1186)尚在民间为布衣,说明此图在民间。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七《二帝北狩》“(靖康二年)戊午,金索大成乐器,太常礼制器用,以至戏玩图画等物,尽置金营,凡四日,乃止。”“……秘阁,三馆书,天下府,州、县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为之一空。”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三记:“粘罕在西京,令人广求大臣文集、墨迹、书籍等。又寻……”在《宋史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七、卷七十八,《靖康纪闻》、《宋史》等有关章节中记载金人到了开封后,到处搜寻、抢掠,有时也设铺收购宋人的“图画等物”。藏在宫廷中的全部运走,散落在民间的也一一追回。蔡《铁围山丛谈》亦记:“……俄遇僭乱,侧闻都邑方倾覆时,所谓先王之制作,古人之风烈,悉入金营。”[4]但金人的管理能力很差,其中很多名画也就落在私人手里。[5]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时落入金国人手中。但落入金国哪一位收藏家手中,尚不得知。
  据文献记载,宋内府所藏之法书名画,全被金人运往北方,藏于金内府中,并诏王庭筠和张汝方共同品鉴。而《清明上河图》却落入民间。
  前已述,《清明上河图》等巨幅名作,皆没有入载《宣和画谱》,我曾经考证怀疑这些名作皆入蔡京私囊。据其子蔡回忆:“……酷意访求天下法书图画。自崇宁始命宋乔年掌御前书画所。乔年后罢去,继以米芾辈。迨至末年,上方所藏率举千计,实熙朝之盛事也。吾以宣和岁癸卯,尝得见其目,若唐人……又如顾长康则《古贤图》,戴逵《破琴图》……”
  [6]编《宣和画谱》乃蔡京父子总其事,他们要偷盗是很容易的。偷去的画就不可以入谱,以免皇帝按谱查画。金兵南下时,蔡京仓皇南窜,这些画可能留在京师。金人打进汴京,到处搜寻,并设店收购名画。《清明上河图》可能在此时被金人私下收去,故落入民间。这是我以前的考证。现在看来不太确切。因为《清明上河图》崇宁末已入向家,而向宗回、向宗良此时也都死了。名画法书等皆为其后代所有。向家后代,据《宋史》记载有向子、向子韶、向子率、向子衮(依杨时《杨龟山先生集》卷三五《向子韶墓志铭》)、向子家等。向子传列《宋史》卷三百七十七,谓“向子字伯慕,临江人,敏中玄孙。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也。”靖康之难,他任京转运副使,一直在南方抗击金兵。建炎年间在安徽的毫州、庐州(今合肥),后至江西,绍兴间,移鄂州,配合岳飞率兵拒金,能力虽不大,但抗金十分坚决。再至广州,再至浙江,本传记其“入见,论京都旧事,颇及珍玩。”给高宗论及京都(汴京)旧事时,还特别论及珍玩,可见他对书法名画的兴趣。他的儿子叫向澹,也参与抗金。向子和主和派的黄潜善、秦桧皆不合,并反对他们,后致仕,“退闲十五年”,卒,年六十八。周密《癸未杂识·向氏书画》所记向氏后人应该是向子一系。
  向子韶传列《宋史》卷四百四十七《忠义列传》:“向子韶字和卿,开封人,神宗后再从也。……建炎二年,金人犯淮宁,子韶率诸弟城守……”奋战金兵,后被杀,和他三个弟弟子率、子衮、子家等“阖门皆遇害,惟一子鸿六岁得存。”淮宁即今河南淮阳县,距京城开封不远。
  由上述向子、向子韶事迹看来,向宗回保存的名画可能分给兄弟数人。向子因对书画内行,分得古代名画。据周密《癸未杂识·向氏书画》所记,“凡百余品皆六朝神品”,而当时画家画的名画可能分给向子韶兄弟,《清明上河图》是当时人所画。向子韶、向子率、向子衮、向子家等在淮阳死难后,被金人掠去北方。如果法书名画全由向子保存,可能因其书目太多,他把最重要的古画预先运走,而后辗转到了浙江(见周密《癸未杂识·向氏书画》)。在战乱年代,而当时人的画可能留在京城,后被金人掠去。
总之,《清明上河图》是由向家在北宋灭亡时被金人夺去,这是没有疑问的。

我们回到引子所报 新闻:
 

时间:1066  英宗  丙午年。

  “梁先生考证说,《清明上河图》画于宋仁宗丙申年(1056年),成画于宋英宗丙午年(1066年)。而《清明上河图》的“出世”则是在1066年,颖王(后来的宋神宗)赵顼迎娶向氏为皇妃后,皇宫内举办“大宋帝国图画锦标大赛”,最终选出了神品5幅,“妙品”60幅,“能品”若干。其中张择端一人就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入选。“ 从   英宗 (1066) 到徽宗 (1106) , 一只藏在向家,是没有疑问的。 问题是:宋徽宗 看了画后,到底有没有留下,还有,张择端有没有画 2 张?

 写到这儿,看官一定好奇我为甚对这细节如此热衷。 我也问自己...... 我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思路渐渐清晰,历史的脉络也渐渐清晰......   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