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最后归属:王杰班:我把青春献给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4:01

 

 

 

 

  据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李大伟 王玉山)去年初夏的一幕,南京军区某装甲师工兵营班长杨瑞旺至今难忘。那天,一位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将军与战士们挨个握手后,执意要看看他们的手。

  “伸手!”杨瑞旺一声令下,7个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年轻战士齐刷刷地伸出双手:指节粗大,布满老茧,有的茧皮已被磨破、露出红肉……

  将军眼眶湿润了,再次拉住战士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心疼地说:“这是真正战士的手……”

  杨瑞旺和他的战友所在的班,因为一个英雄的名字,显得与众不同:王杰班。

  1965年7月14日,工兵营地爆连5班班长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现邳州市运河镇)组织民兵实爆训练时,因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毅然扑向炸点,英勇牺牲,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人们在整理王杰的遗物时,发现了20多本共10多万字的日记。日记中的每一句话,都印证着这位年轻士兵崇高的思想境界:“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4个多月后,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续写“两不怕”精神

 

  46年来,在王杰精神的感召下,一茬茬热血青年从天南海北汇聚在一起,续写着生生不息的“两不怕”精神:新战友一到班里,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烈士陈列馆,学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传统,当好王杰传人》,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和故事选》,开的第一个班务会是畅谈学王杰的体会和打算,写的第一封家信是汇报学英雄的感受。

  2002年6月,安徽泗县武术学校施工时,挖出一堆炸弹,学校师生和驻地群众紧急疏散。紧急时刻,公安部门想到了正在驻地训练的“王杰班”。经上级批准后,第23任班长赵玉刚带领4名战士火速赶到现场,并立即进行勘探。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把炮弹一颗一颗挖出来,装在垫着沙土的木箱里,一步一挪向村西转移,不到600米的距离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现场所有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47枚炮弹被安全销毁。

  近10年来,“王杰班”在军、师地爆专业比武中夺得80%以上的金牌,并21次刷新纪录,被誉为集团军“武状元”的摇篮。

  1988年出生的杨瑞旺是王杰班第27任班长,班里其他6名战士,就有4个“90后”。

  2008年底入伍的广东籍战士阮瑞豪是班里的第一个“90后”,入伍前是个不折不扣的摇滚“发烧友”,大学时还组建过乐队,自己担任吉他手兼主唱,是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摇滚歌星”。

  到部队后第一次教育课,听班长介绍王杰,阮瑞豪很纳闷:王杰不是台湾歌星吗,什么时候成了英雄了?在“两不怕”精神的激励下,阮瑞豪逐渐从崇拜歌星王杰到崇拜英雄王杰:嘴里哼唱的摇滚歌曲换成了《王杰的枪我们扛》,舞台上的疯狂表演变成了训练场上的拼命搏杀,生活中的不拘小节化作了工作中的精细严谨……当兵第一年,就4次登上连队“训练龙虎榜”,第2年就当上了副班长。

  2010年8月,皖东,烈日炎炎。一场实兵对抗演习在炮火硝烟中拉开序幕。

  爆破手们时而冲锋、时而卧倒,像一只矫健的猎豹出现在“敌”障碍前,将一个个“敌”障破除。

  “卧倒,一组掩护,二组爆破前方20米处三角锥……”一声简短的口令,副班长程景昊背着首单兵爆破器材先跃了出去。只见他时而穿梭树林,时而跳越壕沟。30多公斤爆破器材,丝毫没有影响他进攻和破障的速度。

  “轰”的一声,障碍物被瞬间夷为平地。

  “任务完成,二组向三号地域集结……”新的命令下达,程景昊迅速向下一处山头冲锋。

  “哒”的一声,一颗蓝军信号弹被击出,子弹并没有顺利升空,反而阴差阳错击中了程景昊的手指。信号弹烧破皮肤,鲜血一下子就涌了出来。随队军医发现程景昊伤情,要求他退出演习接受治疗。

  “求你了!我不能在这个时候退出,演习结束我一定去你那报到!”

  简单包扎后,程景昊又重新投入了战斗。

  演习结束时,程景昊的右手中指骨折并且严重烧伤……

 

做“现代化”的王杰

 

  1984年,数学家华罗庚来到“王杰班”,挥毫写下“向王杰同志学习,立志做一个现代化的王杰”。

  随着战争形态的日新月异,班的战斗素养在合同作战乃至联合作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4年7月,工兵营装备了某新型火箭扫雷车,既没有配套的教材和教案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来借鉴,新装备一时成了块“烫手山芋”。“王杰班”迅速组成攻关小组,经过2个多月的探索,先后攻克13道难关,编写出《操作与使用手册》和14份教案,成为部队训练的基本依据,使新装备当年就形成了战斗力。

  近年来,创新不止的“王杰班”先后成功革新模拟防步兵地雷、模拟防步兵跳雷等20多项训练器材,其中7项成果被军区和总部推广,4项分获总部和军区革新成果奖;革新的“地下装药爆破教学模拟器”获得总部“工兵训练器材革新奖”,“快速穿孔爆破器”和“数字探雷器”分获军区革新器材一、二等奖。

  “王杰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那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淮海战役》,“王杰班”被抽调去扮演“国军”,可不论导演如何提示,全班战士始终表情刚毅、腰板挺直、动作利索,举手投足间处处透露着一种无法掩盖的浩然正气,来来回回折腾了七八次,怎么也不像败军。

  46年前,王杰的壮举经媒体报道后,周恩来亲笔抄录下王杰的一首小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46年来,历久弥新的王杰精神,一直闪耀在人民军队灿若星河的英雄天幕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从军报国,舍身为民。

  而今,“王杰班”的宿舍里,仍摆放着王杰生前睡过的床,每天就寝时战士们把老班长的被子打开,起床后再把它工工整整地叠好。连队每天晚点名时,第一个名字还是“王杰”,全班战士齐声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