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项链 玉:《感 动 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58:02

  

           《感 动 自己》

屈指一算,在新闻岗位上已经度过了25年。25年,人生感触颇多。光滑的脸颊有了皱纹,青丝少而白发多,人老了。但自觉没变的,依然是20多年来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闻记者这一纪录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美满职业的自豪与荣耀。

     看到江苏新闻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征文启事,20多年新闻从业中的点点滴滴瞬间都涌入脑海。那些已经久远的记忆重又走近我的眼前。

     20多年里,我当过记者,做过编辑,担任过电台的副总监,多少年,到新闻一线采访,跑新闻,挖新闻,始终是我的最爱。要说这么多年在新闻一线的最深切的感受,那就是4个字——感动自己。

    在无数次的采访中,我一次次被我新闻中的主角所感动:苏南运河建设中身患癌症,依然奋战在建设一线,在运河竣工通车典礼前一周去世的镇江航道处副总工程师于明生;让香港回归旗飘扬在镇江上空的超帅的国旗班卫士;务农一辈子,不给国家添麻烦的毛主席堂弟毛泽连;在润扬大桥开工典礼上潸然泪下的扬州老人、、、、、。在一次次感动中,我笔下的文章有情感,有深度,有看头和听头。

感动之一:伟人故乡行:1993年,是毛泽东主席100周诞辰。当年11月,我跟随市里的“革命老区行”采访组,踏上了赴湖南的行程。15天里,我带回了10篇录音报道。至今,我还珍藏着当年手写,如今已经褪色的新闻稿。在革命老区的日子里,我每天被感动:韶山冲里土生土长的韶山市委副书记蒋国平;世代务农不给毛主席添麻烦的主席表弟毛泽连;把韶山冲里一个村办企业办成湖南省明星企业,带领韶山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的创业的彭福民“毛家饭店”的创办者毛霞生;、、、、、。

 在那叠发黄的稿纸中,我摘取了有关毛泽连的一段文字:“在毛泽东读过的私塾的东茂塘,一栋简陋的农舍里,毛则连已经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共和国领袖的弟弟竟是韶山冲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12月21日下午,温暖的阳关折射进毛泽连那件陈旧的屋子。记者与他对面而坐,细细打量他:足有1米8的个子,背驼的厉害,黝黑的脸上布满刀刻似皱纹。双腮下凹,身材消瘦。老人点燃烟袋,岁月在袅袅烟雾中展开:青年时代的毛泽连,身强力壮。参加了农民协会。一天深夜,他从毛震公祠参加完农协会回家,不慎摔倒在地的毛泽连左眼被树枝猛扎了一下,顿时鲜血直流。因没钱医治,不多久左眼便失明了,右眼视力也很微弱。后来,地下党组织考虑到他已经身残,不方便参加革命斗争,便没有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至今日,说起此事,他总是感慨不已。

最令毛泽连难忘的是,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专门派人将毛泽连接到北京。当毛泽连听到哥哥用浓重的韶山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不禁热泪盈眶。哥俩聊天时,听说了家里的种种困难,毛泽东很难受。沉默了许久,对毛泽连说,九弟,你识字少,读书不多,还是回家种地吧,总归是家里好呀!送行时,主席对毛泽连说,你的困难我晓得,我是要整个解决全中国的困难,而不是解决个别的困难。就这样,从建国前夕到毛泽东去世的27年间,毛泽连共去北京11次,赴北京的路费,都是主席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的。每次毛主席都接见他。哥俩叙叙家常,主席还从自己稿费里支些钱,让弟弟带回家贴补家用。浓浓的兄弟情让毛泽连珍惜不已。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毛泽连从没打着毛泽东这个金字招牌去谋取私利,始终在韶山的绿色山冲里,做着一个普通的农民。

 和毛泽连老人分别时,老人送我一张他和毛主席的合影,那是1960年毛主席回韶山时照的。老人郑重的在照片被面签下自己的名字。

分别之际,老人执意要送我们。山坡上,老人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多保重呀,毛伯伯。”

当系列录音报道《老区行》播出后,反响之大是我没有想到的。不少听众打来电话,表达他们对老区人民深深的敬意。15天采访,录音、剪辑,后期制作的辛劳,在那一瞬间都化作了喜悦和感动。

感动之二——话说大桥2000年,润扬大桥的建设让扬州人民激动不已。镇江新闻电台和扬州新闻电台的同行们做出了一个不约而同的决定:做一档两个城市的大型两线直播《京口瓜洲一水间》。我和一位同事几度赶往扬州,和扬州新闻电台的同行拉思路、编写直播稿,演练,每次都忙到夜半才往家回。

当年10月20日上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亲临润扬大桥建设现场,为这座连接苏南,苏北两个中心城市的桥梁开工奠基。当天上午,在直播现场,感人的画面一个又一个:扬州新闻电台主持人晓枫话语也十分动情:“站在大桥建设现场,望着滔滔的长江水,想着天堑将要变成通途,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勾画了建设镇江到扬州过江通道的宏伟蓝图,留下了一个世纪的夙愿。”

在大桥建设现场,一位老人见到记者采访,主动找到我们。老人说他叫刘恩泽,今年已经83岁了。刘老16岁离开老家扬州,一直辗转在外和师傅学徒做生意。每次回家,在滔滔长江上摇摆的木船上晃荡,老人就想着:什么时候长江上有座桥该多好呀!1947年,刘恩泽由上海到香港,5年后创办了联合录音制片公司。听说大桥开工建设,刘老特地从香港赶到大桥建设现场,想见证这样一个历史时刻。问老人桥建成了最高兴的是什么,老人风趣的说,桥建成了,你们镇江人早上来扬州吃三丁包子,再游游瘦西湖,下午就可以回家;而我们扬州人早上可以到镇江品尝蟹黄包子、肴肉,再玩玩镇江三山,回去时带点镇江香醋。用扬州话来讲:“实在是好咧”!用镇江话说:“好的不得了呢”。

 镇江和扬州的直播节目进行了3个小时,接听了两地听众的热线电话将近100个,欢声笑语在两地直播间、在开工典礼现场、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感动之三——大爱无疆:1996年一个偶然的时候,句容电台的同行向我说了这么一件事情:1992年,句容工商局干部樊鸿文从报纸上得知河南汝阳的失学女孩韩冰娜失去母亲,父亲双目失明,与年近7旬的爷爷相依为命。从那个时候起,小冰娜就有了一个虽没有见过面,却经常给她带去意想不到惊喜的“镇江爸爸”。樊鸿文让小冰娜重又走进了课堂,不仅负担了她全部的学费,还常常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寄去衣物等。1995年,樊鸿文患上肝癌。第二年的3月,樊鸿文离开人世。在弥留之际,樊鸿文拉着妻子陈红霞的手,嘱咐她不要将自己的事情告诉小冰娜,让妻子在自己去世后,依然用自己的名字定期给小冰娜寄去学费和生活用品。妻子流着泪点头答应了。

陈红霞几年前因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辞职回家做点小买卖。两口子不高的收入既要赡养樊鸿文年逾古稀的父母,自己上学的孩子学费和生活费开支也不小。加上小冰娜的学费和生活费,两口子很是吃力。尽管如此,樊鸿文去世后小冰娜的学费和生活费总能按时收到。

感人的爱心故事传到汝阳。1996年12月,汝阳新闻媒体采访组千里迢迢赶到句容 ,来到樊鸿文的家。随同前来的小冰娜在樊鸿文的遗像钱长跪不起,抱住陈红霞痛哭失声。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镇江电台领导当即作出决定:组成特别报道小组,赶赴韩冰娜的家乡汝阳,把现场报道的地点放在40万汝阳人民的面前。

 当年12月12日,我和台里一名主持人赶到汝阳县城,之后又马不停蹄,翻过3座山,18盘山道,向着离县城80公里开外的小冰娜家赶去。走进那间摇摇欲坠的草屋,全部的家当是一张破木床和一张饭桌。床上躺着小冰娜双目失明的父亲。小冰娜的爷爷靠打扫村里的土路挣点工分,养活这个三口之家。这一切让我们看得心里一阵阵发酸。

在直播现场,小冰娜的老师来了;汝阳县委书记来了;汝阳广电系统100多名职工早早等在直播间外,一笔笔捐款送进直播室。在镇江,汝阳、镇江、句容三地连线直播中,感人的片段不断。当小冰娜拿起电话,与樊鸿文的妻子陈红霞通话时,刚喊了一声“陈阿姨”,便失声痛哭。在千里之外的直播现场,县领导落泪了,我们许多人都流泪了。

  直播在进行,爱的片段一个又一个:爱将革命老区的句容和汝阳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陈红霞对小冰娜说,樊叔叔走了还有陈阿姨,还有许多关心你的人,你要好好学习;小冰娜流着泪说,陈阿姨,我会努力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还要好好孝敬您;汝阳县委掌书记动情的说,汝阳人民将永远记住樊鸿文和陈红霞;时任句容市委书记的郭礼荣在镇江直播现场激动的表示:一定为樊鸿文年迈的双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镇江一位资助10个失学儿童的退休教师打进热线电话,希望资助小冰娜上学,直到她上完高中、大学|、、、、、。

  这档名为《跨越时空的爱》的节目先后获得了当年江苏省和镇江市的“政府新闻奖”等不少奖项。

每每回忆起一次次采访,一档档现场直播,都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职业有更深的了解。把每一次深入采访和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首先感动自己的过程,让自己和新闻主角情感的沟通与融合,让自己的每篇新闻从感动自己写起做起,才能感动听众,感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