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树开花图片欣赏:新形势下的“进村赶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06:29
湖北日报   楚天舒

    2011年的春天,省委、省政府以一场声势浩大的亲民行动、规模空前的队伍锤炼、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方法保障。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全省10多万干部用坚实的脚步彰显本色,用珍贵的生命诠释宗旨,以优良的作风联系群众,以创新的能力化解风险,为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营造了和谐发展环境,凝聚了强大的社会力量。

    正本清源践行党的宗旨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我们需要正本清源,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寻求强大思想动因。在“十二五”开局之春,“三万”活动就像一场回归精神家园的“进村赶考”,让全省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的加强和改进中,深刻领悟“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固执政之基,更加紧密的联系群众。跨越式发展要靠坚如磐石的执政之基。回顾90年的历史,我们党在工人运动的血泊中诞生,在井冈山的摇篮中成长,在陕北小米的养育下壮大,在淮海的独轮车上走向胜利……党同群众鱼水情深,血脉相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保持这种血肉联系,党就能生存发展,失掉这种联系,就会亡党亡国。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告诫全党:执政就是“进京赶考”。时隔半个多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党的执政基础、发展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提醒我们:“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因为脱离群众,就有不谙“三农”的“三不懂干部”、心不在焉的“走读干部”、浮在水面的“鸭子干部”;因为脱离群众,就会官僚主义盛行,机关作风漂浮,决策脱离实际,落实苍白无力。在我省一些地区,我们的百姓几个月见不到基层干部,几十年见不到省里干部;在我省一些机关,有的干部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从未到过基层,从不熟悉基层。“三万”活动以“三农”为抓手,为全省干部提供了一个联系群众、认识省情、推动发展的突破口,让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在水乳交融的新型干群关系中,打牢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群众基础。
    ——明胜利之本,更加自觉的服务群众。跨越式发展需要以人为本。要求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各种思潮、各种诱惑,自觉地校正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自觉地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
    错误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会导致我们无视群众的期待,漠视群众的利益。结果是造成干群关系对立,最终失去民心,失去拥护,这样的教训我们应当时时汲取。“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保障,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57%,城乡差距很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农村社会矛盾集中而突出。“三万”活动以服务“三农”发展为目标,体现了省情的实际,群众的期待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符合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
    ——清力量之源,更加坚定的依靠群众。跨越式发展有赖于人民的主体创造。我们的目标再远大、再辉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主体认同和主动参与,终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从“大包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三来一补”、农民工进城到“温州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一次次推动了生产力的革命。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政治主张。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亲民爱民汇聚发展合力

    民力来自民心,民心连着民力。“十二五”时期,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创造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中部平均指标的业绩,才能弥补差距,担起支点重任。这就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发挥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通过“三万”活动的亲民爱民行动,锤炼作风,服务群众,温暖民心,从而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把群众当亲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深刻的哲理昭示我们: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才能增进感情、赢得民心;只有群众把我们放在心里,当做亲人,才能把党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情。
    毋庸置疑,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干部与农民亲密接触的机会少了。省委、省政府部署“三万”活动,就是要通过这个平台,让广大干部以艰苦的作风,朴素的本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腔赤子之情,面对面地交流、手拉手地亲近、心连心地沟通。为实现“全覆盖”的承诺,全省各级领导率先垂范,把脚印深深印在农村群众的堂屋里,印在群众的心坎里。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省长王国生同志带头深入基层,走访农家,带来了党的好传统,拉近了干群距离。李鸿忠同志进入恩施偏僻、高寒的椿木营乡嘘寒问暖,现场与在外打工的农民通话,一腔真情感动游子;全省各级工作队克服重重困难走访农户,确保不卯一村,不落一户,通过“回头看”、“回头访”、工作台账,登记造册,逐户销号、责任追究、公示监督等各种方式实现了全省农户100%的“全覆盖”,真诚的践诺,让社会各界由开始的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直到深信不疑。
    ——奉群众为主人,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三万”活动通过全省各级工作队员的一声声问候、一项项捐助、一件件实事,增进了干群感情。大悟山区女大学生岑培因病休学,面临病无好转、即将退学的绝境,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及时送来了关心,送来了捐助、请来了医生,让一个怀揣梦想的山村女孩重新点燃美好的希望。她在给“三万”工作队致信中动情地说:“衷心感谢你们,是你们,人民的好公仆,如亲人般为我们排忧解难,倾心尽力,不图回报,感谢党母亲般的关怀。”
    人民把干部当“公仆”,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也是对“三万”活动的最高评价。在我省农村遭遇60年一遇特大旱灾的紧急关头,各地“三万”工作队就地转为“抗旱工作队”,有关部门为驻地抗旱送资金、送物资、送科技、送服务,急农民所需,在人民群众心中形成股股“暖流”,激起声声共鸣,人民群众用快板、歌谣广为传唱,真诚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
    ——拜群众为先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三万”活动之初,一名高校的年轻同志刚从国外回来,就向省委领导写信,坚决要求下到最偏远的基层,在农村这所大学里,重新学习。各级各部门驻村干部,在“三万”活动中努力放下身段,向群众请教,找到当前制约“三农”发展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基础设施建管问题、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农村“三留守”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农村公益设施建设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和特困救助问题,并从群众中听取善政良言、吸取实践经验、获取发展思路,摸清了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倾听呼声中提升执政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要求我省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搞好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访民情、办实事活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对我省党员干部创新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能力要求。
    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是干部的第一能力。李鸿忠同志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增进感情是前提,群众利益是依归,提高能力是关键,长效机制是保障,这是“三万”活动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党员干部只有在群众工作中磨炼自己,才能创新方法、提高能力。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们要认真总结“三万”活动经验,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努力沟通不同的群体,倾听不同的诉求,回应不同的期待。
    ——化被动接访为主动倾听。在农村,由于长期分散经营,农民群众的困惑、情绪、诉求表达的渠道不畅,对人文关怀、精神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过去,我们习惯坐在上访室里被动倾听那些“琐碎”的表达,被动接受网络上那些“过激”的声音。因为距离,因为机制,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我们的回应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言不由衷,结果是案件越办越多,矛盾越积越深,直至酿成群体事件,因此,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倾听”的能力。“三万”活动通过“全覆盖”、大调查,实现了一次社情民意的主动倾听,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掌握了过去没有掌握的情况。在对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农村水利设施落后、农村政策落实不力、“三留守”现状堪忧、少数群众生活困难反映最为突出……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尽在各级掌握之中,成为促进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新的诉求表达机制,也开始在“全覆盖”的方法创新中初现雏形。
    ——化“层层转批”为积极回应。回应是一种群众工作的终极能力。只有倾听没有下文,或者消极应对,层层转批、文字游戏、公文旅行,群众就要失望,我们就要失去民心。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我们不能当耳边风,不能沉默,更不能推卸责任,要像“三万”活动的工作队一样,积极回应,热情服务。
    靠真情回应。真情是回应的思想前提。“三万”活动中,全省驻村工作队饱含深情,主动接触矛盾,包揽麻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做自己的责任,把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百姓最关心、最需要、最期盼、最报怨的事一问到底,写在纸上,记在心里,落到实处。
    靠实事回应。兴办实事是对群众诉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回应。基础设施、春耕抗旱、就医就学、空巢留守、困难群众、社会治安、村务公开……办那些基层急需、群众迫切的事情。在“三万”活动中,全省各级各部门发挥自身功能,帮扶项目达27600多个,资金近40亿元,捐赠物资折合资金2亿多元。
    靠政策回应。政策是我党为民宗旨的直接体现,是联系党同群众的情感纽带,更是一把协调利益、维护权益、调处矛盾的金钥匙。在南漳县,有的农户因不满政府项目征地,站在挖掘机前阻扰施工,矛盾一触即发;有的农户因无水插秧要组织村民集体上访……危急时刻,驻村工作队主动接触,宣讲政策,成功化解35起矛盾纠纷。
    主动倾听和积极回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在“三万”活动的三个月中,省市县三级信访总量与同期相比平均下降11.42%。
    ——化“临时灭火”为源头治理。跨越式发展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不能立足源头有效预防和综合治理,我们将处处被动,成为四处灭火的“消防队”。“三万”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应当趁热打铁,把“三万”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不和谐的因素。
    从分散调查到集中整改。老百姓最关注的不是我们前面怎么做,而是后面怎么做。因此要对各级工作组收集汇总的群众意见和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分解,提请省直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负起责任,限时解决。能够立即解决的,要列入计划逐年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列入长远规划,通过发展来逐步解决。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3个月的活动,各级工作队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真心挽留。但是,满足群众的新期待,光靠简单的送钱送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他们帮驻点村留下三年规划、村级发展思路、脱贫致富门路,留下农民政策宣讲员,留下自行解决难题的思路方法,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从短期成果到长效机制。“三万”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继续加强群众工作。决不能“风风火火一阵子,之后回到老样子”。这就要求我们把深入群众、走访民情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促进我省群众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个月的“进村赶考”,让我们回到群众工作的一个“原点”,也找到跨越发展的一个“起点”。我们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开辟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有一条基本的经验,让我们时时警醒,牢牢汲取,那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