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胡颓子:为什么音乐会打动人心?为什么古典音乐会打动人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6:43
                                              为什么音乐会打动人心?为什么古典音乐会打动人心?  悲剧使我们悲痛,美好的未来令我们愉快。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几乎都会受到一些情绪的影响,包括挫折、愤怒、宽慰、失望、激动和期待,同时还有无数由日常琐事引起的情绪变化。即使日后会感到并无意义,但当时会十分认真。对此我们能容易地辨明并弄清原委。
  
  我们也知道,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日常生活事物一样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像音乐这样一种仅仅是有组织的、反复出现的简单音响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情感呢?是否有一些符合逻辑的解释?为什么一系列抽象的声音能使一位惯于在扶手椅的安逸中冥想的人感受到情感起伏变化?托马斯?
  
  比瑟这位18世纪的英国神学家相信是上帝赋予了音乐以感动人心的魔力,在1726年9月7日的一次布道活动中,他陈述了他的观点:音乐不在乐器里,也不在耳朵里。我们看到的乐器及附属设备只是一些物体:木料、金属、琴弦,那些乐器制造者所从事的只是一种劳作,其中没有感受,也涉及不到听觉的问题,那些制造乐器的材料本身既无令人感动之处,也不可能发出音乐那样的乐音,将这些材料制造成乐器的过程应该说是上帝所赐,虽然制造者们的耳朵可听到周围的各种声响,但它终究不是乐器,只有耳朵与乐器相互配合,人们的听觉与乐器的优美演奏相结合,上帝才赋予人类以听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在许多方面,比瑟都走在了他所处的时代的前面。在以上文字里他表明的是: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是不能预先制造的,这一观点恰与两个世纪后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不谋而合。斯特拉文斯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一向受到人们的尊敬,当他陈述他的音乐观点——音乐并没有表现其他事物的能力时,却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因为人们普遍的理解是音乐能够表达内在的情感变化。
  
  按照斯特拉文斯基所述,音乐是“一个充满幻想、毫无真实性”的事情,对此的进一步解释为:归根结底,音乐艺术太抽象了,以至于不能表现任何具体事物,它只不过是在已有情感发生的情况下,迅速使大脑的敏感部位确信这是它所为的一种把戏。关于这些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解释的,你只要留意一下一个简单的光学错觉现象就会意识到欺骗大脑是多么的容易,因此,如果音乐使我们想起了一个过去熟悉的地方,我们就可能产生怀旧的情绪,如果我们听到了一首能够引起幸福回忆的作品,我们就会面带微笑。但是,这些情感不是被那首乐曲本身所激发的,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与音乐之间建立有联想关系。
  
  是什么引起了大脑对音乐的情感反应呢?对这一点我们并不是真正了解,虽然有许多人相信音乐通过某种方式对人的心脏产生了作用,因为心脏是像音乐一样不间断地跳动着,并且当我们激动时它便加速,在我们处于安静状态时它也跳动得平稳、徐缓。对于大脑这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科学家们仍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或计这是件好事情。当我们知道了其中的奥妙所在时,魔术师的戏法就会失去吸引力,当我们允许大脑放松以产生情感时,音乐常常是最能使人愉快的。
  
  表面上看,人类并不是能够对古曲音乐做出确切反应的惟一生灵,这或许能给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带来一些意外,1764年他在他的哲学词典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对有些生物来说,音乐的影响并非有利。“音乐会上的和声效果你听后可能会感到愉快,”他写道,“但对一些低级,微小的动物来说,也许如同可怕的雷鸣,甚至可能使它们受惊而死。”
  
  有人声称他们的庞物喜欢古典音乐的声音,这种事情并不罕见,甚至一些植物似乎也显示出它们喜欢音乐的本能。例如,在印度的安纳玛拉大学的一次控制性试验中,接受音乐录音的一组凤仙花要比没有听音乐的一组生长得更高更茂盛。水稻试验也是如此,在生长期听音乐的水稻要比没有听音乐的水稻平均产量高。更奇怪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丹佛大学所进行的研究发现,有些植物喜欢古典音乐而不是摇滚乐,播放摇滚乐或重金属音乐后,这些植物不是狂生暴长就是依旧矮小,并在两个星期内全部干枯萎缩。与此相反,在其他生长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播放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植物便长势良好甚至会朝播放处倾斜。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
  
  一、简短的开场白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
    如果不是为了当音乐家,不是以音乐为业、以音乐为生。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回答。
    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概括的说,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空前激烈的竞争。
    对于国家,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对于个人,前途和命运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取决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精神与体魄协调并重,知识、能力、见识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素质决定人的前途,决定人的命运。对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追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这样紧迫,这样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身为父母的人)提出疑问:音乐与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凸现在我们面前。
  
  二、两个特点
    音乐与人的关系,首先体现为“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用最早。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母亲都会对她的孩子唱摇篮曲或者催眠曲,就是一个无可辩驳的明证。事实上婴儿在未出娘胎的时候就能够对音乐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和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具有音乐天赋。除了音乐,婴儿出生以后只要睁开眼睛,还能够直接感受图形(颜色、线条等等)——即美术。而语言和文字毫无疑问都必须经过后天学习,要排在音乐和美术之后了。
    第二个特点,是作用最直接。音乐对于人的作用不仅发生最早,而且作用也最直接。语言和文字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要经过理解、联想、转换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只有音乐是直接打动人心,不通过任何的中介,不需要任何的转译。古老的“禅”学有一句口号,叫做“直指人心”,我想,只有音乐也称得上这四个字。从这一特性来说,艺术门类似乎应该这样排队:音乐,美术,文学,其他综合艺术。
  
  三、三个层次:之一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智能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从“练琴”说起。
    1. 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大家都知道演奏乐器的过程必然是要集中注意力,因而能够得到注意力集中的锻炼。但是演奏乐器时注意力不但要集中,尤其要分配,再简单的乐曲,也有旋律、低音、织体等不同音乐成分,也有音高、节奏、音量、音色、演奏方法等不同因素的配合,更不用说复调性质的多声部乐曲了。只要比较完整地弹奏一首乐曲,就必然已经进行了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的心理素质训练。我们知道,能不能合理的、有效的分配注意力,无论从事学术、事业或管理、领导工作,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2. 知觉与动作的配合与协调。演奏音乐不是机械的节奏、音高与力度的拼合。演奏音乐靠的是感觉,有音乐的听觉,有手指、手臂以至整个身体动作的感觉,还有内心的节奏感、位置感,以及更高层次的情感、意境等等,良好的音乐演奏是这些不同的知觉与动作的巧妙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与谐调。这不是单纯的“智力”,也不是单纯的“体力”或“灵敏”,在单纯的阅读或者计算中得不到这样的锻炼,在单纯的体育活动中也得不到这样的锻炼,除了音乐以外,大概只有舞蹈了——但是舞蹈首先离不开音乐,舞蹈的过程首先就是音乐的过程。
    3. 空间、时间观念的拓展。音乐是时间艺术,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再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像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了。雕塑和建筑是现实空间的三维艺术,音乐是虚拟空间(声音的想象空间)的三维艺术:音的节奏运动是横座标,音的音高变化是纵座标,在现实的(非谱面)的音乐中,尤其是在乐器与人声的合奏、合唱中,音的“远近”所造成的效果则构成了第三维——深度的座标。经常置身于音乐中的人,也就是经常置身于精妙的音乐时间“流”和音乐三维空间的人,空间、时间观念很自然地得到加强。而空间、时间观念,在高深的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研究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4. 毅力与耐力的锻炼。大家都知道在练琴的过程中,为了一个技术细节重复练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是很平常的事。为了将一首乐曲的速度由每分钟120拍提高到124拍,更不知道要花费几小时、几天的功夫。除了体操和芭蕾以外,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能使人们得到那么好的毅力和耐力的锻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在练习(播种)时需要毅力和耐力,演奏(收获)时更加需要毅力和耐力——这样的情形在写作和绘画中是不会有的。音乐给予人是更苛刻的磨练呢,还是更深沉的幸福呢?有谁说得清?但是毅力和耐力——如果把它们说成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素质,我想是不过分的。
    5. 分辨能力和记忆能力的锻炼。分辨和记忆可以说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细胞”——基础能力,在分辨的基础上才能认识,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分析、思考。音乐的各个要素(音高、音强、音色、节奏、速度等等)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的无穷无尽的千姿百态,远远超过语言的描述能力,经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指挥家能够听出演奏中的瞬间失误,钢琴家能够感觉到指触间的细微差别,提琴家能够把握住音色上的准确控制,作曲家能够体察到和声里的点滴新意:音乐随时调动着人的反应、锤炼着人的分辨和记忆的能力。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就是音的分辨和记忆;音乐基础课程——听辨、模唱、听写等——更是对于分辨和记忆能力的直接训练。
    6.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谐调与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把握地实现背谱演奏,至少要同时用到四种记忆,第一是音乐(声音)的记忆,听觉上的音乐“流”的运动;第二是乐谱(图像)的记忆,一幅幅具有内在联系的图形的转换;第三是手指动作(运动)的记忆,肌肉和关节的运动进入潜意识的记忆,使得在瞬间的“走神”中演奏仍然能够继续;第四是音乐结构(逻辑)的记忆,旋律的重复与变化,和声功能的规律化、程式化的序进,曲式的发展与再现,等等。这四种记忆,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音乐使得这两种思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最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是既往许多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和具有综合性巨大成就的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世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是做技术工作还是研究工作,是做具体工作还是领导工作,要想大有成就,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想象,不循常规的见识和勇气,在必要的环节跳开逻辑思维的束缚,用创造性思维取代复制性思维。音乐在这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没有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学习方式能够替代。
    上述第一个层次是最基础的层次,也是自然而然产生作用的层次。
  
  四、三个层次:之二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的第二个层次是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修养和一般文化、历史修养。音乐的这个方面的功能,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称道。古代中国文人把“琴棋书画”作为基本修养,“琴”就是音乐,摆在第一位,可见位置之崇高。历史上西方知识分子普遍重视音乐学习,主要也是出于这个层次的认识。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应该注意两点:
    1. 音乐在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音乐对于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净化和升华,必须是、只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音乐对于人的一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是长期效益,终身效益,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过程。
    2. 音乐对于人的作用,只能是按照音乐所特有的“直指人心”的特点,通过音乐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灵而实现。歌词不是音乐,作者简介不是音乐,背景图片和名人语录等等统统不是音乐,绝不能套用文学的欣赏方法,绝不能以这些学习音乐的辅助手段来取代音乐本身。
  
  五、三个层次:之三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的第三个层次是更深入的、涉及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关于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的这个方面的作用完全是由于音乐的本性:由于音乐的非具象性(音乐是声音,看不见摸不着)、非理念性(音乐本身并不传递概念、定义、逻辑、结论之类可以使人“懂”的理念信息)、不确定性(无论欣赏或演奏,无论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永远不会像数学那样具有精确和惟一的秉性),以及“直指人心”(不经过任何的中介和转译)的特性,使得人们在欣赏、表演、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拥有最广阔、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促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广阔、最自由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关于丰富人的情感。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直立,不在于智商,而是在于情感。只有人,才有人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人类独有的。工业革命时代有人提出“人是机器”,正是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局限,背离了人的本性。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的情感对于一个完备的、健康的人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作用,越来越被学者、官员和公众所认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永远不能被语言所复述,永远不能被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音乐对于人的情感需求、情感发展方面的独特的、独到的作用,主要还是根源于音乐“直指人心”的本性。因此古代哲人历来重视音乐对于人性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关于社会组织能力与适应能力。
    1. 音乐的合作性——音乐形式中有很多集体合作的项目,例如重唱、合唱、重奏、合奏,除了钢琴等少数乐器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奏”(一个人表演)而外,其他乐器的独奏经常需要有另外一件或多件乐器进行“伴奏”。我们只要和美术、文学稍加比较,就很容易理解音乐的合作性。人们参与合作性的音乐活动,不但在组织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组织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在演奏、演唱音乐即融汇在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的协调、均衡的感觉,这是非常独特、非常珍贵的体验,对于人格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2. 音乐的交流性——音乐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即使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要面对老师回课,要与老师交流,还要参加比赛,参加演出,直接的对象都是人,目标都是通过音乐与人交流。举个例子说,演奏时“临场发挥”好不好,实质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人与人协调、适应、交流能力的问题。音乐的这种交流性和美术、文学是很不一样的,对于人的素质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
    3. 音乐的社会性——音乐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人的诞生、成长直到死亡,学习、婚嫁、战争、庆典,几乎所有的重要社会活动都伴随着音乐。因此,人们参加音乐活动,经常就会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交往,从而得到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增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这就是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的第三个层次,应该说这是最重要的层次。如果说第一个层次的作用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那第二、第三个层次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则与我们对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认识,音乐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
  
  六、简短的结束语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音乐?席卷全国城乡的“音乐热”为什么长盛不衰?只能从时代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伊有一句名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为了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既能实现自我又能服务社会的人,一个高品质、高素质的人。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音乐绝不是他一生的全部;但是,音乐将伴随他全部的一生。
    还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说得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
  
  
  自述——
  
  是在今天看到电视节目,《红歌会》里一名选手配合着刚播完的感人的英雄事迹介绍视频高唱一首《怀念战友》,引得众人唏嘘慨叹。
  
  有人爱说,我们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在于能够被民众所认可、唤起大家的感情和共鸣。看到这里不禁就疑惑,美术(特指绘画)打动人心,在于其色彩在人的大脑中枢有着特殊意义,不同的构图、人物姿势、景色摆布、物象组合对人类记忆有着特殊的唤醒和提示作用;那么音乐呢?凭着几个音符的单纯调和,为什么能够起到这么美妙的化学作用,轻易调动起人的情绪,比美术作品更加轻易撩拨人的喜怒哀乐,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