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案设计:华夏族的这个大夏王朝真的没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32:27

爱看古史的人可能都有这样一种痛苦的感受:自三皇五帝到夏商这段历史非常混乱,饶你博闻强记、聪明绝顶,也绝难理出个头绪来。尤其要命的是,你古籍读得越多,这一段历史越觉混乱。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恐怕就是统领天下九州的大夏王朝并不存在,完全是后人捏造的;王朝文明一开篇便是商朝,商之前均是神话传说时代,后世不断将其信史化,以至于混乱不堪。商史专家宋镇豪曾以殷墟发现驳斥“疑夏说”道:既然甲骨文的发掘和释读证明《史记》记载的商王朝确实存在,那么《史记》记载的夏王朝应同样存在。这样的逻辑当然是站不住脚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商王朝的存在也是相当存疑的。但是甲骨契刻文字和青铜金文的发现与解读,向我们证明商王朝不仅确实存在,而且相当辉煌,她的历史世系也同《史记》的记载大致吻合。然而这些甲骨文和金文证明且仅证明商王朝存在过,并不能证明夏王朝曾经存在。几乎没有任何甲骨文和金文能证明这一点。甚至在甲骨文和殷商金文中,没有人能见到一个“夏”字。按照三皇五帝至夏商皆有所信者的观点,文字是由皇帝的大臣仓颉发明的,而仓颉所在的年代远早于夏代。这就是说,夏代是有文字的。既然那时已经有文字,为何没有在甲骨和器皿上刻下夏王朝的事略呢?须知考古发现夏王朝所处的那个年代同样存在占卜习俗,且已制作青铜器和陶器。为何仓颉发明文字后,隔了至少四百年的一个夏代都不用,要到商代才开始使用呢?唯一的解释便是:三皇五帝这个传说的时代之后,第一个领有天下九州的王朝便是商朝,夏朝并不存在。

“疑夏者”提出一个观点:所谓夏,可能就是商的本身;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商的早期历史。信然。我们先看夏族和商族的起源。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皇帝至舜、禹、喾,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即他们实际上是一家子的。也就是说,虽然禹是夏的先祖,喾是商的先祖,仿佛相隔甚远,实际上夏商是一家。再看他们活动的区域:夏的辖地在伊洛河地区,重要活动区在晋南,这个地区恰好位于黄河L型拐弯处的南岸和西岸;早商的活动区域则在漳河两岸,恰在黄河拐弯处的东岸和北岸。夏在早期曾有太康失国而东迁山东西部事,而接近山东的商丘正是早商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尽管商汤灭夏前所居的亳地是否即夏王朝中心辖区伊洛河边的偃师二里沟尚难以确定,但至少以上地域的接近和重叠,加之夏禹与帝喾同属一族,便足以说明夏商本为一体,最多也不过是同一家族里河南河北两个支脉而已。

假如商族分为河南河北对立两支或两个部族,是否可以论证河南一族征服了河北一族,从而建立了拥有天下九州的大夏王朝呢?希望是渺茫的。我们知道,夏王朝的确立,是以大禹传位与子启而确立世袭制为标志的。禹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是从鲧的肚子里剖出来的,而鲧是个男人,不可能生小孩。禹子夏启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真真正正地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禹为治水而变身黄熊,禹妻骇异而化身岩石,石破而启生。我们可以把这解读为神话,但另一方面,既然是神话,我们当然也可以解读为:禹、启这两个大夏的开国先王并没有合理的来历与世袭传承,二人皆是天外飞仙,其所谓的建国大业也完全是由后人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

我们回头再看《史记.夏本纪》:夏启立国后,接着便是太康失国。有一个国家是以“失国”为开端的吗?这实在奇怪。《夏本纪》虽未载太康缘何失国,但他典有载:有穷氏后羿逐之以代。后羿何许人也?《淮南子》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于是尧命后羿诛怪,上射十日。也就是说,后羿实际上是尧舜时期的人物。这就又穿越到老祖宗那里去了,隔了好多代。如此的混乱,只能说明编造的痕迹非常明显。有史学家解释说,这说明古史上有三个或四个后羿(包括嫦娥丈夫那个后羿),且他们都是天下闻名的神射手。这完全是扯淡。只能说明这些史学家把真伪混杂的文献奉为圭臬后的挠头无奈。

在《夏本纪》里,自夏启之后,直到末代王夏桀之前,四百年中几乎所有的夏王全都徒有其名,而无史略。也就是说,夏王朝这个故事只编了一个开头和结尾,中间四百年几乎全是空白。唯一一个有史事的夏王名叫孔甲,记其豢龙食龙事。这是饶有趣味的一件事。不仅奇在夏启以降诸王皆无史略,尤奇在这位夏王孔甲是按商王的天干命名法命名的。不按商王命名法命名的夏王皆无事迹,而有事迹的却像一位商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要么根本就没有那些夏王,如果有,也是商王而已。况且按文献所言夏族是尊龙一族,豢龙可以理解,但食龙却只有商族才愿意这么干。

我们再看《夏本纪》中对夏王的称呼:几乎所有的夏王都称为“帝某”。须知,在夏商周时期,帝的含义是同后世不同的。 后世人君称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先世则称王不称帝,因为帝专指上帝,而上帝是神祗,并非人君(只商王帝乙、帝辛是例外,因而被周族视为不敬天神,属于反动派)。这就是说,司马迁称夏王为帝,是后起的称呼法,并非史实。也就是说,所有的夏王均未称王,跟一般部族首领没什么区别。反之再看商史,早在亥、恒时期,商的祖先已经称王:亥即称“王亥”,恒即称“王恒”。王亥与王恒的在世时期至少可以推溯到夏代中期。这意味着,早在夏代中期,商族已经建国称王。如果确有夏后氏一族与已经称王的商国并立的话,那么它也可能仅是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氏族部落而已,并不是一个强大的王朝,领有包括商王国在内的天下九州。不然,一个统领天下的大夏怎可坐视一河之隔的不臣之国长达一两百年,不战不和,不降不收,不敬不咒,亦不交流,直到王恒六世孙商汤继位后才有鸣条之役,以致天下拱手?唯一的答案便是没有。如果有,这些或战或和、或降或收、或敬或咒或交流的史事必将反映在甲骨金文里头,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董理出一个夏王室的世系和夏王名录。

既然毫无证据证明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个夏王朝,那么为什么要编造一个出来呢?编造它的是些什么人呢?唯一的嫌疑者便是灭商以代之的周王朝。周灭商,无论正义与否,商族的反抗与抵触都在所难免。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会为国家覆灭、丧身异族、沦为亡国奴而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周王朝对此自然使出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策略。硬的一手当然是军事监管与武力镇压,软的一手则是为改朝换代寻找法理依据,从精神上和思想上摧毁商族遗民的抵抗意志。周王朝在此提出了不同与商族的新的天命观,核心思想即“天道轮转”。其捏造一段夏王朝在先的历史,便是要告诉商民,商王朝并非是生而有之的,也是灭夏以代才有。那么既然商可以灭夏以代,周当然可以灭商以代,所谓“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今日是也。这一点从夏桀同商纣如同一人,灭桀同灭纣如出一辙,即可见端倪。

周王朝编造一个先于商的夏王朝出来,那么这个伪案是否有依托,或者说是否有史影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上所述,夏时实际上是早商,至晚商时,时光已过千年,早商已成为神话传说时代,那事的人与事并不是晚商的商民都清楚明白的。神话传说往往令人神往,但假如那些神话传说中的人与事同自己的价值观相抵牾,便不那么令人愉快了。周王朝编造的这个夏王朝的特质,正是同商民的信仰与喜恶背反的。我们知道,商是崇尚太阳、玄鸟(太阳鸟)、东方、扶桑(在东海)、天界、上帝、生命的,其王畿区也在山之东、河之北,以上均属于“上”“阳”和“火”;而周编造的夏王朝则在山之西、河之南,崇尚西方、若木(在西山昆仑之上,太阳落山处)、水生动物(龙、龟等)、黄泉、死亡(商族以为祖先死后升天为神,夏族则以死而为鬼,下入黄泉),以上皆属“下”“阴”“水”。商尊炎帝,所谓炎帝即上界日火之神;夏尊黄帝,所谓黄帝即下方阴土之神。商族的这种含混在神话之内的上下、阳阴、火水对应尊卑、贵贱、美丑的意识,便是战国以后阴阳五行、阴阳转换思想滥觞的肇始。由于夏商两族的这种阴阳背反,夏族实为商族所不喜,那么灭夏兴商当为商民所望。如此,既然商灭夏是天命所归,万民所望,那么天命归周,商由周代,不亦正常吗?由是,名正言顺与心理安慰便都需要一个夏王朝的存在。这是政治,也是势所必然。

    综上,商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之前的拥有天下九州的夏王朝并不存在。所谓的夏王朝,实际上就是早商或先商,即商王朝的神话传说时代,它被周王朝妄称为夏朝,并以累世叠加的方式人为地信史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