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学:政治协商的经典之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5:40

政治协商的经典之作


日期:2011-07-11 作者:徐海鹰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徐海鹰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不仅堪称政治协商的经典之作,而且是建设民主国家的独创性实践和成功探索,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创建的民主形式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建立新中国,与此相适应的民主形式是政治协商。实践证明,政治协商是发扬民主、实现民主的有效形式。作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创建的民主形式,其构成要素如下:
    
    1、有领导,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共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提出政治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共在1948年5月1日向全国人民提出的政治主张,即“五·一口号”。其二,主要领导参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参与了协商建国的全过程。其三,实行政治领导。政治领导就是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方针和政治原则的领导,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政治协商,达成政治共识,形成政治合力。
    
    2、有包容,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次会议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形成全国人民力量的大团结。由于这次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所以会议出席范围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其二,具有民主氛围。这次会议对提出的各项议题,都展开了认真讨论和充分协商。对共同纲领、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都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对国名、国歌、国旗等问题还展开了争论,体现了平等协商、民主协商的精神。
    
    3、有准备,即扎实有效的筹备工作。以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为标志,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时间仅3个多月。如以中共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中国为标志,则准备时间长达4年以上。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四个方面。其一,理论准备。在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共的建国纲领。毛泽东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新政权的性质和阶级基础的论述,为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奠定了理论政策基础。其二,组织准备。筹备新政协,共商建国大计,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齐心协力进行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协商确定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和人选,为新政协会议召开提供组织保障。其三,思想准备。商议建国大计,需要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了解并接受中共的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增强政治信任。其四,工作准备。1949年6月11日,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举行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预备会议。
    
    4、有方案,即有可供政治协商的方案。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就政治问题的方案进行协商。因此,政治协商的方案,在政治协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政协方案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中共与党外民主人士共同商讨提出方案。如1948年10月初,中共中央统战部与部分党外民主人士商讨,提出《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文件草案,内容包括新政协的召集、参加者、时间、地点和讨论事项等问题。其二,中共就同一协商方案多次征求党外民主人士意见,并达成共同协议。
    
    5、有共识,即在政治上有共同的认识。政治协商的目的,是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达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和政治意见。在中共领导下,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期的政治协商和充分的讨论,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建立新中国的重大政治问题上达成了共同的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政治上的大团结大联合。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创建的民主体制的特点
    
    民主不仅是形式,而且是国家政治体制,即国家政治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划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不但创建了以中共领导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协商民主形式,而且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民主体制,即政治协商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合二为一的国家政治体制。
    
    这种集政协会议与人大会议为一体的民主政治体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综合性,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政协、“人大”三者结合构成的国家政治体制的综合性。在这个体制架构中,中共提出政治方案,政协进行协商,“人大”作出决定。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等议案。29日,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通过决议,由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致电联合国大会,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选举之中央人民政府为唯一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政府。3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人民政府委员和国务院组成人员。这种政治体制,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政治优势,既保证了中共的领导,又发挥了政协、“人大”的政治作用。
    
    2、保障性,即保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参与政治、共商国是的政治权利。民主体制是保障人民参与政治的体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了参与政治协商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并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体制保障。
    
    3、平等性,即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在政治上具有平等地位。这种政治上的平等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治参与的平等性。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共有46个单位,正式代表585人,候补代表77人,总共662人。其中,中共、民革、民盟三个党派的正式名额均为16人,候补代表2人。其二,在新政权中的平等性。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位副主席,有3位党外民主人士;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有26名党外民主人士;政务院4位副总理,有2位党外民主人士;15名政务委员,有9名党外民主人士;政务院下属34个部、委、院、署、行中,有15位党外民主人士担任正职。
    
    4、程序性,即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民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将决策程序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规定政治协商程序,不仅明确了民主协商的程序要求,而且体现了民主协商的重要原则是服从多数,尊重少数。其二,政治协商于决策之前。周恩来当时已经提出“知情明政于政治协商之前”、“政治协商于决策之前”的重要思想,并且将在政协协商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5、监督性,即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民主体制的本质是监督体制。政治协商会议是寓协商合作和监督制约于一体的体制。政治协商的过程,既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的过程,又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互相监督、优势互补的过程,尤其是中共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意见建议、并接受政治监督的过程。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政治实践证明:政治协商会议这种政治体制,既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共实行政治领导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又能使中共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和党外民主人士的政治监督,成为监督中共行使政治权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创建的集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为一体的民主体制,就是保障人民参与政治、监督政治权力的国家政治体制。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