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稻蒸脸器官方网站:上海那些消失的文化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4:25
上海那些消失的文化风景:"容不下"还是"被改善"?

    近日,部分媒体集中报道了上海两大书场之一的雅庐书场“被拆迁”。虽然书场方面负责人已澄清书场拆迁“并无时间表”,但是在鼎盛时期全上海有500多家书场,到现如今市中心仅存了两家大型专业书场,可以说评弹已随时代的洪流由兴而衰。环顾我们身边,还有多少生活中熟悉的地标、事物已经完全消失了?或者正随着时代的步伐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用另一种形态出现在众人眼前。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城市的文化,更是很多人心中难忘的回忆。

    大上海容不下几个书场?

    近日,有媒体爆出,拥有众多铁杆戏迷,承载着无数听客美好回忆的雅庐书场可能将面临拆迁命运。据了解,在雅庐百来人的演出场地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占据了大多数。书场负责人表示,书场每天一点半到三点半,雅庐书场都会请来评弹艺人登台表演,每个月会有两到三出不同的戏。书场的票价一直维持在5元,还送给听客们一杯热茶。

    50年前,苏州评弹传入上海,软糯的音调和生活化的故事,让它很快融入上海的市民生活,并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之一。但近年来,看评弹唱评弹的人越来越少,见诸报端的总是书场关门大吉的消息。在这座已经有91年历史的书场里,大多数听客也都是“化石级”的。

    一位80多岁的老伯回忆到,雅庐书场在他们开始听书的那个年代也只能算是小字辈。曾经上海有一家仙乐书场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就配备了冷气。而有百年历史的玉茗楼书场更是人多得不得了。但是现如今这些书场拆的拆,关的关。一晃,超过百年历史的玉茗楼书场关门也有超过十年的时间了。听客们的评弹情也随着慢慢沉淀到历史的回忆中去。“难道大上海就容不下几个书场?”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当年大世界的独角戏正在变”老”?

    上海滑稽独脚戏早在2006年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多少与评弹有着一样的尴尬:表演群体、观众群体都在老化。著名编剧、小说家作家沈寂曾在《老上海小百姓》提到了那个年代的独角戏,“小时候去大世界,我最爱看的是独角戏。在专演独角戏的场子里,从日到夜,一班连一班,几位名牌演员依次上台,又说又唱,还有化装表演,看客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作为独脚戏文化传承人的王汝刚已经率团进驻黄浦剧场打造“上海笑天地”文化地标。不过除此之外,散落在各处的小剧场已经很少有类似的专场演出了。很多人担心,滑稽戏未来会消失吗?王汝刚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吸引观众到现场去看,现在滑稽戏的题材、形式已经不再那么单一,形式、主题非常多样。比如增加了古装题材、现代题材等,就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进剧场看。而与此同时也能发现,现在除了去剧场看演出之外,我们更多的能在电视中、影视作品的片段中看到滑稽戏的影子,找到这一文化的衍生。

    已消失的艺术电影院曾轰动申城

    提到艺术电影院,现在很人多会感到陌生。其实这是一个专门放映学术研究、艺术探索的电影的影院。早在1989年3月,上海的胜利艺术电影院就正式成立了,成为上海及全国为数不多的艺术电影院之一,同年同月上海另一家艺术电影院——平安艺术电影院也宣告成立。那时,不少青年电影导演的影片放映档期最长可达半年之久,在申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同时也拥有了相当一部分粉丝群。

    有影迷回忆称,当时一些电影导演还应邀走进了胜利艺术电影院,激情地阐述自己探索电影艺术真缔以及创作构思的感受和体会,并热情与来自上海各层次的电影观众交流沟通,参与这样的活动,感觉激情澎湃。

    而如今,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的那些影院已经改作他用。而相对应的则是不少颇具艺术特色的优秀国产电影,因票房低等因素而无缘进入现在的一些放映院线,致使它们不得不长久地在电影制片厂片库里睡长觉。有影迷在惋惜这家艺术电影院消逝的同时,也期盼这样的专业艺术电影院能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上海美食文化:吃出名堂来

    有人说,真正懂得上海生活的人,是会理直气壮把市井常俗当宝。比如,被陈丹青称作师尊的作家木心,就在《上海赋》里有滋有味地描述了上海人喜欢“荡马路”、喜欢吃的图景,“上海是人的海,条条马路万头攒动,人人都在张嘴咂舌,吃掉的鱼肉喝掉的茶酒可堆成山流作河。”

    说到上海的“吃”文化,很多“老吃客”能报出一长溜的名单:从生煎馒头、馄饨、冷面、酒酿圆子到松鼠黄鱼、草头圈子再到罗宋汤、起司小牛肉……光看菜名,就让人想流口水。“那个时候路边小摊上的面条,就能让人吃的很爽。”一位老伯如是说。

    虽然上海人一边吃一边“轧闹猛”的热情任凭多少老房子老街道覆没也不会消减,但随着很多地方的改善,确实如今上海的“上海小吃”摊点已经越来越少。有网友发帖回忆称,就在这十年里,华亭路没了,襄阳路也没了,吴江路美食街也重新改善……虽然环境干净整洁,但是老回忆中的那种味道却淡了不少。

    那些弄堂文化:还记得老虎灶么?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产物,随着一轮又一轮改造,这些老上海的风景,已成为和将成为一种怀旧文化被人们收藏在记忆中,并沉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提到上海老虎灶(即私人开的熟水店),很多老上海都记忆犹新。早在50年代初,是老虎灶的全盛时期,当时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不过随着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逐年递减。

    直到1995年,上海市区只剩下了一家老虎灶。这家老虎灶坐落在南京路西藏路后面的一条牯岭路上,它成了上海老虎灶的最后一片风景,为沪人所留恋。不过最终,这最后一个”古董”式的老虎灶也关门辞世了,至此,这种曾伴随上海人近百年的兼茶馆、澡堂于一体的老虎灶,在上海人的眼中彻底消失。“现在家庭电器多了,但居然还回忆当时打水的时候,有时候懒得烧了,想出去跑跑了,也没有地方去。”一位“50”后阿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