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实业有限公司:道光帝迁移陵墓的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9:19


道光帝迁移陵墓的内幕

    道光帝为何将东陵已经建设好的帝陵拆毁而去西陵重建帝陵呢?这个在继位不久就大肆宣传节俭的道光帝,真的就是因为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工程质量不符合万年永固的标准才把它废弃的吗?并且为了再次寻找到如意的风水宝地,不惜花费两年时间,让很多重要朝廷大员都要满世界到处去寻找,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

    现在人们也知道,当道光帝将他的陵寝从东陵迁走以后,在东陵界内又先后建起了2座皇帝陵、2座皇后陵和2座妃园寝。这些陵的陵址都是经风水家们经过长时间踏勘,精心选择的,均称得上风水宝地,上吉之地。道光帝明明知道他的祖父乾隆帝有“昭穆相建”的敕谕,并直接点到他的孙子应在东陵建陵,而且东陵又有如此之多的佳壤,道光帝为什么不在东陵建陵,偏偏迁到西陵呢?

    面对着违背祖制的舆论和心理压力,面对着为了自己个人私利,道光帝最终还是把乾隆帝苦口婆心、反复叮咛的:“子孙们断不可于他处另卜吉地,有妨百姓田产”的遗训,照旧抛在了脑后,对此,道光帝心里比谁都十分清楚,但为了达到他内心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依旧派人到直隶省和北京附近诸地相度佳壤。而在这些被堪舆过的诸多地方中,也的确不乏有上吉佳壤,比如易县的魏家沟后来成了光绪帝的万年吉地,建起了崇陵;南旗村一地“龙气甚旺,双脉齐落,并结南向一穴,东向一穴,龙虎砂环抱有情,堂局宽展,土色明润”;梁各庄山后一处“来龙悠远,平地过峡,突起端正星峰,落脉结穴,砂水环抱”,“刨看土色,极为净细”,“堂局足敷规制”。然而这些上吉之地,并没有真正令道光帝心动,相反,西陵境内的龙泉峪吉壤刚一提出来,就立刻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不但亲身前往阅视,并于当天就钦定为万年吉地,究竟是什么原因,竟使得这位“敬天法祖”、“恪遵成宪”的“模范”皇帝有如此胆略和魄力,毫无顾忌地违背祖训,勇破“昭穆相建”之制呢?

    当时的人们迫于帝王的权威,为了明保其身,是不敢言语不敢猜测的,但即使是这样,道光帝还是内心发虚,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后来道光帝的两首诗及其注释泄露了他为什么苦费心力寻找新陵址、并且必须是在西陵的“天机”秘密。

    原来,在易县西陵龙泉峪陵墓隆恩殿前的月台左侧,有有一个石幢,上面镌刻着道光帝的两首诗。

                       

第一首(刻在石幢南侧面)

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①

人情可叹流虚伪,天命难谌懔典谟。

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②

因时损益无非教,驭世污隆漫道迂。

岂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

心犹自慊增惭惧,慎俭平生其庶乎。③

 

钦命承修龙泉峪吉地工程工部尚书穆彰阿等以营建规模绘图奏请朕详加酌定,因成六韵,以述予志。

道光十五年乙未孟春三月上浣   御笔

(①予因宝华峪办理不善,规制又拂朕意,不能不改图吉址,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历春秋,始得兹地。予亲临阅定,诹吉鸠工,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勿耳。②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③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朕之素志也。此次办理吉地,酌减规模,业已明降谕旨,穆彰阿等定能仰成朕志,敬谨遵行。)

 

第二首  (刻在石幢东侧面)  

吉卜龙泉工始成,永安二后合佳城。

山川惬意时光遇,新故堪伤岁月更。

世事看花悲既往,人情寄梦叹平生。①

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②

 

道光乙未九月初三日,孝穆皇后、孝慎皇后梓宫至龙泉峪享殿,奉安,俟十二月十一日行大葬礼,奠别述怀,御笔。

(①龙泉峪自道光辛卯五月卜建万年吉地,经营相度,今始竣工,朕亲临审视,眺罔峦之环拱,察川溆之溁廻,规模俱惬意于素志,葱郁洵定为福区,诹吉奉孝穆皇后、孝慎皇后梓宫同安灵址,永妥神棲,廻念绘图制,无一不详加斟酌,协阴阳以揆日,合旺相以练辰,恰值风旭之煦和,默抚流光之荏苒,不惟孝穆皇后窀穸,再移久历岁时,即孝慎皇后云軿不返,已阅三秋,悲欢离合,真似看花,存没荣枯何殊寄梦,追维往事,能勿愴怀。②吉地形势毗近昌陵,望翠微之屏嶂,俱在目前;联瑞气于桥山,宛依膝下。睇览神皋之磅礴,益深罔极之哀思。)

 

在第一首诗中有这么一句:“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并且在第二首诗中则再次这样写到:“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这两句诗的意思比较明显地表达出来他内心想要说的话,那就是,我的陵寝不仅风水极好,还靠近我父亲的陵墓,这样我就可以更加时常眷恋我父母的恩德了。

如果说这两联诗句表达得还不明显明确的话,那么他亲做的注释则更加直白地表述清楚了。道光帝在注释中毫不隐晦地说道:

 

予因宝华峪办理不善,规制又拂朕意,不能不改图吉址,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历春秋,始得兹地。予亲临阅定,诹吉鸠工,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勿耳。

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

 

接着在9个月之后的当年,道光帝在第二首诗的注释中,在此对龙泉峪这个令自己心花怒放的万年吉地有这样的继续解释:

 

吉地形势毗近昌陵,望翠微之屏嶂,俱在目前;联瑞气于桥山,宛依膝下。睇览神皋之磅礴,益深罔极之哀思。

 

道光帝的这些注释大概意思是说:“我因为宝华峪办理得不好,规制又违反了我的本意,不得不另外找一块好地方。特地命令禧恩等人到处寻找,经历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这块宝地。我亲自到这里来视察,眺望四周冈恋环拱,川溆潆回,建陵的规制与我的本意十分符合。我的父母仁宗睿皇帝(指嘉庆),皇妣孝淑睿皇后安奉在昌陵,这里山川王气,毓瑞锺祥。而这个龙泉峪在昌陵的西面,相去八里左右,五云在望,一脉相承,是我特别向往的地方,也完全符合我平素的意愿。龙泉峪吉地靠近昌陵,以翠屏山为屏障,与桥山的瑞气相连接,依次排列。这是这上天赐给的磅礴的山势,这样就能深深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恩之心。

这时候就已经明确不误地告诉我们,道光帝之所以最终选中龙泉峪,就是因为龙泉峪紧靠他父母的昌陵,可以长膝父母膝下,从此可以实现他多年的“子随父葬”的愿望。对此,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说得更直截了当:“我皇考孝思不匮,谓斯地不独龙脉蜿蜒,且尺咫昌陵,得遂依依膝下素志。” 所以道光帝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愿,还是撕下了自己虚伪的面纱,将祖训、家法统统抛在脑后,好在道光帝手中握有皇权,最终不择手段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为此,道光帝在他的诗的开头就这样大言不惭、非常张狂地说道:“勿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把陵寝从东陵迁到西陵是劳民伤财,龙泉峪吉地是上帝赐给他的,这是天意。天意是不可违的,所以改迁陵寝是合情合理的,别人就不要说三道四的了。

虽然道光帝写这两首诗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把陵寝从东陵迁到西陵作辩护。但是,通过对这两首诗的仔细解读分析,我们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发现发现道光帝欲盖弥彰的辩护中,透露了迁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想陪葬在自己父母身边,并且找到了比宝华峪更为理想的上吉佳壤龙泉峪。因此,就怪不得他在渗水问题上一惊一乍的,原来道光帝是另有所图,只可怜了当年那些承办的官员们,由于他的个人私欲,不仅耗费国家钱粮无数,还致使他们跟着一起倒霉,既罚赔钱财,又降职充军。至于到底花了多少钱,费了多少的人力,那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要让自己遂心满意。因此,从建陵这件事情上,就能清楚地看出道光帝平时所表白的“恪遵成宪”、“爱惜民力”,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