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皓月诗歌朗诵视频:成语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48:56

 

 

成语故事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 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 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 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 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 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 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 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 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 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 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 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 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 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 “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生吞活剥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 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 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 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 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 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 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
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 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 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 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
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 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 国。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 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那时只见遍地的鲜花,现在全是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儿都找不到了。齐国军队迷了路,被围 在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途” 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有时候也写作“识途老马”,意思是一样的。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 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 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
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 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
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 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于是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天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 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 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
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 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
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 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自相矛盾

矛与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长矛用来进攻,可以刺杀敌人;盾牌用来防 御,可以保护自己。
楚国有个出售武器的人,带着他制造的矛和盾到处推销。逢人就说他的 矛和盾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他一会儿指着盾牌对人夸口:“我的盾是特制的,最坚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会儿又举着长矛吹嘘:“我的长 矛是最锋利的!能刺透任何东西!”
有个人问:“那么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又会怎样呢(原话是‘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问得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这个故事。它用来比喻那种办事、说话前后抵 触、互相对立的情况。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 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 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 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 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 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 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芒刺在背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 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 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 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
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
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
针的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 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 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 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
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 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 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
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 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
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 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 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 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 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 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
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 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孙山。 一年秋天,他去赶考,邻居请孙山将他的儿子带去一起应试。发榜时,孙山的名字是榜上最后一名。孙山回到家里,很多人都来祝贺,
那个邻居也来了,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随口 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邻居听后明白儿子没有考上,就回家去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这 自然是没有考上了。
这诗句后来就简化成了“名落孙山”。用它来比喻未被录取或榜上无名 的人。

如火如荼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想做各国的首领,晋定公也想称霸。 为了显示力量,压服对方,在一个夜晚,夫差把三万军队分成了左、中、
右三军。每一军都组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阵,三个方阵分别是三种颜色。中军 全部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铠甲,手上拿着白色的旗帜,身上佩着用雪白的羽毛缠着的弓箭。远远望去,很像盛开的荼花(原文是“望之如荼”)。左军全是红盔、红甲、红旗和红色的弓箭,如同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原文 是“望之如火”)。右军全是黑色打扮,远看好似布满了密密层层的乌云。第二天清晨,夫差请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前来阅兵。吴王亲自擂起了大鼓, 三军按照鼓点行进,步伐整齐有力,喊声震天动地,在场的各国诸侯王都惊呆了。晋定公也连连点头,只敢说好。大家害伯吴国的实力,只好共同推举
吴王做了首领。 这个故事中的“望之如火”“望之如荼”,后来简化为“如火如荼”。
“荼”在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这里借它指白色。“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 一样红,像荼花一样白,原是形容军威雄壮。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种种声势浩大的场面。

讳疾忌医

战国时候有个名医叫扁鹊。 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临走时,他对蔡桓侯说:“您已经患病,但
病在表皮,只要及时治疗,还来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听了便很不 高兴。
几天后,扁鹊又见到桓侯,这次他郑重地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 肌肉里去了,不治疗会更加厉害的!”桓侯还是不相信,而且越发生气了。扁鹊再见到桓侯时,就警告说:“您的病已经侵入到内脏去了,再不治,
就危险啦!”桓侯听了,生气地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鹊,只见扁鹊转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
人去问。扁鹊对来人说:“你们国君不听医生的话,眼看性命就完啦!”来 人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扁鹊说:“开始病在皮肤时,敷敷药就能好的。发展到肌肉里,用针灸也还有效。病到了内脏,虽然费事一些,但用汤药医治还来得及。现在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还有什么办法呢!”
五天以后,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已经 到秦国去了。没几天,桓侯就病死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讳”,是隐瞒,忌是害怕。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 人。

运筹帷幄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 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 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 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 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 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 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 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
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 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 连用。

两败俱伤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 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 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 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 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 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 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 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 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
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囫囵吞枣

有个医生对人说:“吃梨对牙齿的生长有利,可是会影响脾脏、吃枣对脾脏有益,却又会伤害牙齿;所以吃梨吃枣都要有一定的节制。”
旁边有个人听了就说:“这还不好办吗?那吃梨时就细细地嚼,不咽下 去。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不就不会影响牙齿了吗。”
医生听了,反问他道:“照你这么吃法,连枣核儿也一块吞下肚去,哪 又有什么好处呢?”
成语“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笑话产生的。囫囵,就是整个儿。这成语 现在用来比喻学习上不动脑筋,不加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抛砖引玉

唐朝有两个诗人,一个叫常建,一个叫赵嘏。赵嘏的诗写得好,常建从 心里羡慕,总想得到赵嘏的诗句。
有一次赵嘏到了功州,常建得知赵嘏要去灵岩寺游览,就先到那里,故 意在一块显眼的墙壁上挥笔题诗,并且只写了开头两句。
不久,赵嘏来到了灵岩寺。他看到墙上那首不完整的诗,觉得非常惋惜, 便借来笔砚,补上了结尾两句。
因为赵嘏续写的诗句比常建写得好,所以人们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这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以使引出别人更好的见解和作品。有时也写成“引玉之砖”,意思是相同的。

卧薪尝胆

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结果越国失败,越王勾践被擒。勾践在吴国被拘 禁了三年,服侍吴王,受尽了屈辱。赦免回国以后,勾践就把舒适的床铺拆掉,把柔软的被褥撤走,搬到又硬又扎人的柴草堆上去睡觉,还在住处挂上 一个苦胆,每天都要伸出舌头去尝一尝,让那沁入心脾的苦味提醒自己:不要忘掉过去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己振作起精神,把国家治理好。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了。最后,勾践发动进攻,打败 了吴国,夫差也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就是这样来的,“卧”是睡,“薪”是柴草。现在往 往用它来形容刻苦自励、奋发图强的精神。

夜郎自大

汉朝时候,我国西南一带,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国家,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夜郎国”(现在贵州省境内)。
夜郎国王以为夜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所以非常骄傲,对西南各国总 摆出一副大国的架子。
有一回,汉朝使者到了夜郎,向国王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夜郎国王听了 先是惊讶,接着表示不相信,问道:“你们汉朝有我们夜郎国大吗?”他哪里知道夜郎国只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州。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夜郎自大”,它用来比喻和讽刺那种眼光狭小、 见闻很少、却盲目自大的人。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特别会画翠竹。他画的竹子挺拔、秀丽,看上 去就跟真的竹子一样有生气。
原来,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在自己住房的四周栽了不少竹子。他经常细 心观察在不同季节竹的姿态、颜色有什么变化。因此,画竹之前,他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的形象了,所以画起来就能画得很好。
他的朋友写诗赞扬他: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就把“胸中有成竹”的诗句压缩成“胸有成竹”的成语。“成” 是已有、完整。这成语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先有准备,心中有数。有时候也 写成“成竹在胸”。

病入膏肓

晋景公得了重病。秦恒公知道了,就派最有名的医生缓去给晋景公治病。缓到来之前,晋景公梦见两个小矮人在他身边谈话。一个说:“秦国派来的 医生就要到了,我担心他会伤害咱们呢!”另一个小人就说:“那咱们躲到膏以下、肓以上的地方去。他再高明,也不能把咱们怎么样了!”
缓到了之后,先看看晋景公的脸色,又摸了他的脉搏,说:“大王,您 的病太重了,已经发展到膏的下面、肓的上面了,这个地方针灸治不了,服汤药又不管用呀!”晋景公想起刚才的梦,便点点头说:“您说得很对,真 是个好医生呀。”没过几天,晋景公就死了。
成语“病入膏肓”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膏”是心脏下边的一块脂肪; “肓”,是横膈上的一层薄膜。“膏肓”就是横膈膜和心脏之间的位置。“病入膏肓”就是说疾病十分严重。现在用意广泛得多了,不仅指疾病,凡是事 情糟糕极了,无法挽救,都可以用它来形容。
“二竖为虐”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竖”是“小人儿”;“为虐”是 作弄人、害人的意思。后来就把病魔称为“二竖”,用“二竖为虐”来形容被疾病所困。 

班门弄斧

明朝有个文人叫梅之涣。有一回,他到采石矶(现在安徽当涂)唐代大 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这些诗都很低劣。他也提起笔来写了一首: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
鲁班是春秋时期我国有名的巧匠。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
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从“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变化来的,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掌权时,曾经任用过两个大臣: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审案时总是拷打逼供,残杀了许多无辜,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
后来,有人向武则天告发周兴要谋反。武则天非常生气,立即派来俊臣 审理这个案件。
来俊臣先请周兴做客。席上,来俊臣故意向周兴请教说:“我近来审问 犯人,有好些人都不肯认罪,你老兄有什么高明的办法吗?”周兴挺得意地说:“那还不好办!你只要拿一个大瓮,用炭火把瓮烧得滚烫滚烫,然后再把犯人装进去,他受不住就招供啦!我用这个办法审问囚犯,没有不灵的。” 来俊臣听他说完,就不动声色地叫人取来一个大瓮,又升起炭火,把瓮烧得滚烫滚烫的。然后,来俊臣突然脸色一变,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
我奉太后命令来审问你,现在就请你入瓮吧!” 周兴顿时吓得脸色煞白,目瞪口呆,连连磕头求饶,供认了谋反的罪行。
周兴整治别人的手段终于被用来整治了自己。 成语“请君入瓮”就是从这段史实中来的。“瓮”是大缸、大坛子。这
成语用来比喻用他对付别人的办法来对付他自己,意思和“以其人之道还治 其人之身”相同。

破釜沉舟

秦朝的大将章邯带领二十万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巨鹿,赵国向楚国求 救。楚国立即派宋义和项羽带了两万人前去支援。部队出发后,项羽主张急速行军,赶到巨鹿迎战,宋义害怕敌人,拒绝了项羽的意见。项羽一气之下, 杀了宋义,带着全部人马,去渡漳水。
渡了漳水,项羽当着战士的面,派人放火烧掉全部营房,又把军营中的 锅碗瓢盆砸了个粉碎,还把船只全部凿沉。然后发给每人三天干粮,下令迅速投入战斗(原文是“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战士们看见房烧了、锅砸了、船沉了,知道后退没有生路,便都鼓足了 勇气,勇猛向前杀敌,迅速解除了巨鹿之围。
成语“破釜沉舟”就来自这个历史故事。“釜”是古代的一种锅,“甑” 是陶制的炊具;“舟”就是船。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不惜一切、一干到底的 决心和不达目的决不回头的气魄。

黄粱美梦

唐朝的小说,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卢生的年轻人,生活非常贫困。他进京赶考,在邯郸一家旅店
里遇见一个老道士。卢生向老道士说起自己的家世,不住唉声叹气,怨恨自 己的命运不好,没有过什么好日子。道士听了,便取出一个青瓷枕头来说: “你枕着它睡一觉吧,它会使你心满意足的!”
这时候,店里正煮着小米饭。卢生听老道士这一说,等不到饭熟,就连 忙接过枕头睡下。刚刚合上眼,他就梦见自己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自己中了进士,做了大官,还立了战功,后来又当了 丞相;而且儿孙满堂,个个功成名就。
这时他一觉醒来,梦中的情景已经无影无踪,他还穿着那件破烂衣衫, 道士仍然坐在他的身旁,店里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哩!
从这个故事概括出了一个成语叫做“黄粱美梦”。有时又写作“一枕黄 粱”。“粱”是小米,“黄粱”是小米饭。这成语常用来比喻那种虚幻的念头,嘲讽那种想得很美,实际办不到的事情。

偃旗息鼓

三国时候,曹操为了夺取汉中,派人运来不少粮食,储备在北山脚下。蜀国的老将黄忠得到消息后,就带兵去偷袭,想把粮食夺过来。可是遇
到了大批曹军,陷入重围。幸亏赵云前去接应,才救出了黄忠。 这时候曹操人马众多,紧追蜀兵不放。赵云刚回到军营,曹操的兵马就
杀过来了。赵云想:敌人多,来势猛,自己力量单薄,硬拼不能取胜。他估 计曹操并不了解他的实力,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吩咐士兵放倒所有的旗帜,停息军营里的鼓声,大开营门等待曹兵。
曹操的兵马来到营前,只见营门大开,军营里空空荡荡,安安静静,连 一面旗帜、一个人影都看不到。曹军怀疑这里埋伏了重兵,于是掉转方向撤退了。
曹兵刚刚后撤,突然后面鼓声、喊杀声响成了一片。蜀兵冲出军营,追 杀过来,但见飞箭如雨,吓得曹兵到处逃跑,自相践踏,结果遭到惨败。刘备第二天赶来慰问,夸赞他说:“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偃旗息鼓”和“一身是胆”两个成语,“偃旗”是 放倒旗子;“息鼓”是停息鼓声。现在凡是事情停止进行或者声势越来越弱都可以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一身是胆”用来赞扬那些极其勇敢的人。

惊弓之鸟

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名叫更羸。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欣赏秋天的景色。 正好有一只雁从远方飞来。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鸟射下来!”魏王不信,以为他在说笑话。更羸等大雁飞近,右手紧紧地绷住弓弦,然后突然一松手,只听得“咚”的一声,那只大雁往 上一冲,拍了两下翅膀,便从空中掉下来了。
魏王连声称赞,问更羸:“先生的箭法怎么能这样高超呢?” 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又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伤,
叫声悲惨是因为它失去了同伴。因为它受伤时的紧张情绪还没有消失,所以 听到弓弦响,以为飞箭又来了,就拚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怎能不掉下来呢?”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只要遇 到一点儿动静就会惊慌不安。

望梅止渴

有一次,曹操带着军队去作战。正遇上烈日当头,天气炎热,附近又找 不到水源,士兵们口干舌燥,浑身大汗,精疲力尽,一个个懒洋洋的都不想赶路了。
曹操也很焦急,忽然,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便举起马鞭,往前一指,对 士兵们说:“看!前边有一片梅林,结的梅子个儿都挺大,赶到那里咱们再好好休息吧。”
士兵一听,想起那又甜又酸的梅子,口水直流,也不觉得渴了,都来了 精神,加快了步伐,坚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这故事产生了“望梅止渴”的成语。现在用它比喻愿望不能实现,只好 用空想来安慰。

望洋兴叹

秋天水涨,大河小河里的水都流入了黄河。黄河水面显得宽阔了。黄河 的河神便想去炫耀一下自己的威风。他来到北海,在波涛滚滚的北海面前一看自己竟变得像涓涓细流一样,又看看东面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更是羞愧 万分。于是,它对北海的海神若说:“如果不是来到您这里,我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渺小呢?(原文是‘望洋向若而叹曰’)要是盲目骄傲下去,就会永 远被有见识的人笑话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就是由“望洋向若而叹”简化而成的。“兴”是发出; “叹”是叹息、感叹。这个成语经过变化现在一般用来形容做事时因力量不 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那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也成了成语,叫做“贻笑大方”。“贻”,是遗留;“大方”就是有见识的内行人。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被内行人笑话, 它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谦虚。

螳臂当车

齐庄公去打猎,发现他乘坐的车子前方有个虫子正迎着车轮扑过来。只见它舞动两只前腿,就像在舞动两把大刀,看样儿是想阻挡车轮前进呢!
庄公问赶车的人:“那是什么呀?”赶车人告诉庄公“这是一只螳螂, 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哩!” 说话之间,车轮离螳螂更近了,螳螂仍不后退,结果被辗得粉碎。
成语“螳臂当车”就是来自这个故事。“臂”本是臂膀,这里指螳螂的 前腿;“当”是阻止、阻挡。现在常用它比喻那种不自量力的人。与这相似的成语还有“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撼”是摇撼、摇动。 用法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