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贤哥哥:八极拳 讲者:叶启立教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7:47:58
(讲於2001年8月23日中华民国八极拳协会大专寒假集训营)
  「八极拳」到底是甚么呢?想我们一群师兄弟,学八极拳已经二十多年了,却仍有人对它是如此陌生!
  我们一定会遇到这问题,原因在如何认定我们的技艺,以及是否了解该技艺的传承过程。每一门技艺,在每一代的传承过程中,肢体技能上必须从头开始。然而在记忆、经验统整的部份上,则是可以累积的。故此不必相信一代不如一代,否则这门技艺便没有学习价值。
  讲到拳术的传承,必须以「用法」为根本:「拳」的设计,必定是以「用」为标准,为应用而设。这是拳法的原始目的,是不可能被取代的。至於涉及精神、内涵、养生等,不过是练拳的「附加价值」。附加价值,绝不能取代其本身价值。因此在拳术的传承中,掌握著这个前题,才可以不致偏离原型太远。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尽管掌握著根本,但学者没办法理解老师之意,仍是传承过种中的最大障碍。
  像刘师云樵,他跟随过李书文、宫宝田这两位老师。然而,我们相信相信刘师的模仿能力很高,但恐怕在他身上只看到李、宫两位的七八分而已。那是因为刘师太早离开老师了,对於拳术的一些重点,并无法真正理解。

  为甚么会这样说呢?李书文这个人,打拳时出手凶狠,性格冷静孤僻,本来就不容易为人所了解。加上他的拳又是老年时,将一生的技巧心得融合而成,已经达到精准、简洁的程度。这种经过「脱化」的拳,拳越打越简单,犹如小孩子打拳不会做作。李师祖用这东西教授刘师,刘师根本不认同,还认为这老头的拳「没甚么」,「只会叫别人放松,自己却打得硬绷绷的,一点都不好看。」程度差太多,观念根本不同,也因此刘师不能理解李师祖之意,只知道自已老师教给自己的八极拳,和教给别人的都不一样。他不明白这是一位大师,在晚年时把一生所得经过脱化而来的精华,反此因此让他一生感到困惑。

  至於他的另一位老师宫宝田,何尝不是如此?当时刘师要跟宫师祖学八卦掌,然而旁边却跟著一位李书文。一位行家要在另一位行家的面前教他的学生,能够随便教吗?堂堂一位成名的大家,在这种场合教点随便的东西,一定会被人认为没功夫。也因此逼得他只能「挖箱底」来教,把最精华的体态都教给刘师。所以此时宫师祖的其他学生,尽是练些初级的东西;而刘师却直跳高级。但是在拳术上,一开始教「最好的」,对学生而言就是「不好的」:老师翫味一辈子,已经「脱化」的体势,十几岁的学生那里能够理解?

  回归到纯真的体态,除非你已经到达他的程度,否则根本用不出来。

  传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误差,但可喜的是至目前还不大。像李师祖直接传给刘师,而刘师又直接传到我的身上。刘师也许没学得很多,只学到七成左右;如果你相信我的话,算我也学到七成,那至少可以在我身上,还看到李师身影的一半。而且我还一直和师兄弟们维持著互相校正,那保存得应该更多了!

  凡是科学传承,必须有一个「典范」,以及严谨的师徒制。李书文、宫宝田两位就是我们的典范;尽管老师已经过去,我们仍能在师兄弟间维系这个典范。但前题是大家都必须经过老师严格的传承过程,师徒制约束力非常非常大,这是不能透过大班或书本得到的。

  任何的技艺,最重要的在於「法」。所以刀枪剑棍一大堆套路,实际并没有价值,如没其中失了「法」,便只能沦为舞蹈了。剑有剑法,枪有枪法,拳有拳法,传承「法」才真正有意义。而刘师的可贵,正因他给我们留下了「法」,也因此今天我们看《手臂录》《拳经.拳法备要》的书可以没有问题。

  而传授「法」,必须有一套精准而严谨的教学过程。刘师曾对李师祖的教法不以为然,以自己的教法教了第一批学生;最後,他承认失自己错了。这一批学生,花短短几年的时间,把套路划起来後便离开老师,在没有严谨传承之下,动作不可能精准,怎么可能懂得其中真意?所以在後来的学生,刘师采取了李师祖的教法来传承八极拳,其过程如下:

  一、小八极:这就是八极拳的基本原型,也就是这系统中最重要的一趟拳,包含了所有的体式。蹲小八极很需要勇气:但是一开始的「左右蹬腿」,就让不少人为之却步了!而当年刘师在李师祖盯著的情况下蹲了三年,才能开始练大八极,就知道其重要性了。

  二、大八极:打大八极,要求把力量打出来,一步一拳。听刘师说,当年在沧县练八极的人,就只练这大八极而已,根本没练其他的东西。即如在南京国术馆也只有这个。

  在练完大八极後,依当年的规矩,必须经过「入门」的仪式,才能继续之後的传承。我不是要求大家要去拜师,这是师徒约束的开始,为的是维持之後严谨的传承过程。

  三、六大开:所谓六大开,也就是单招训练,一招一招打。然而,这只是六大开的第一种训练法。

  四、六大开(低架):低架的练法,就是能蹲多低就蹲多低,打到像狗一样。这是关起门来练的东西,而且又不能拿来表演,不是练的人,从来不会看到的。其训练目的在於训练肌肉群的极限,训练强度及时间长度没有一定,打到爽为止。

  五、劈挂掌:在练劈挂掌的阶段时,完全不能碰八极。这样才能使劈挂和八极间有明显分野,不致最後糊在一起。练劈挂,先练基本功,然後一趟、四路。训练要求轻灵、松软,步轻无声。此外,我们练的劈挂,跟别人练的不一样,只因为原本的劈挂掌只是打一半(打到定点),但李师祖所教的却是打到底(绕回自己身上),学者不可不知。

  此外,六大开的低架及此一时期的劈挂掌,最是需要长时间的操持磨练。可惜现代生活,不得不将这段训练时间压缩,结果是造成练习不够,使得两者都糊掉了。

  六、六大开(活步):经过劈挂掌之後,再次回到六大开上。像你们看我练八极拳,不会看到我跺步;不是因为我偷懒,到我们这阶段练的就是要活步。所谓「八极参劈挂」,这就是八极参劈挂的开始。

  七、劈挂二趟:再次回到劈挂上面。

  八、连环拳:练八极连环拳,就是要求出拳时的过程松柔,落点纯刚。这是用法的开始。

  九、八大势:这是不教的东西,知道也没有用。即如当年,李书文教张骧伍时,亦不准刘师练甚至在旁观看,应该是因为刘师太年青了,根本不是他该碰的东西。但是张骧伍疼爱小师弟,私下将八大势划了给他。早年刘师从没提起,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至後期武坛的学生,也只有几人学过。可是有些人学了也没有练,甚至说这是刘师自己编的东西云云,也就不理他了。怪不得刘师曾特别叮咛,没有好学生则不要教,免得糟蹋好东西。依我看这套八大势,其中动作和《拳经.拳法备要》有很多雷同,就可见这是重要而且不得了的东西。

 

  如此严谨的程序,是足以练一辈子的。而且其中的小八极、大八极,需要不断循环练习。

  但我们练「拳」,不会因为练它而使自己变得有意义;而是我们将它练懂了、看懂了之後才有意义。你知道原创者的用意在那里吗?八极拳是在玩些甚么呢?如果你没有了解它,将会使这不完整传承下去,造成永远的不确定,终致必然会变型。

  因此,我们练八极,一定先要了解八极拳是甚么东西,有甚么特色。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八极与其他门派不一样之特色有:耙子拳、跺步、上步打法、身法一片等。

  所谓「耙子拳」,就是半拳半掌。一般初学先练耙子手以求手空,但并不是从头到尾都空;而是平常放松,而至落点时握得极紧。

  而跺步,则非八极所独有,凡本质刚猛的拳种皆有。这训练可增强膝盖的稳定性,以及习惯重心的偏移,使一脚有两脚的能耐,及承受超过平常十几倍的重力。这训练的目的,重点在於後脚上来,也就是为了迈出另一脚。

  用上步打法,就要用「蝟缩式」。这行为违反一般拳家的理论,实际上可利用收缩的状态以减少旋转半径,在用力对称下侧身偏进。用时有上下压缩、左右压缩及脊椎弯曲等。

  至於身法一片,就是指蝟缩後的放开,肩胯一片射出。打时後手要拉回来,用力全靠後手,就是所谓的用力前四後六。

 

  练拳的心态,将决定练拳者的成就。在传承中,若典范被打破,则一切都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典范的打法。而李书文的打法,就是「必走中线、必入中门」。如果要讲打法,一定要讲精确的式子;因为你学李书文的八极拳,而不认清楚他的打法,则不可能用得出来。

  练拳,先要把意念加进去,也就是所谓的「心传」。而且练我们这系统的八极拳、八卦掌,都是很不幸的,因为太简单,也就是经过脱化了。至於有甚么练法,其实都不重要;只要不变型,甚么练法都没有关系。

  要记住,打拳对身体必会造成伤害,所以一定要适当休息,补充营养。这才是练拳者最要注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