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大厦:烟草警示图片,福兮祸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29:57

烟草警示图片,福兮祸兮?

2009-6-16 08:00| 查看数: 1741| 评论数: 0|原作者: 宁 涛

摘要: 2009年2月17日,《新京报》刊出了一则相关烟草新闻:
中国国家控烟办公室就“警示图片上烟包”征集公民提案。国家控烟办公室希望借此赢得更多网友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同,并支持将警示图片印上烟盒。同时,控烟办将征集一份通过政协委员向全国两会递交的“公民提案”,敦促政府在国内烟盒的醒目位置上印制警示图文。根据中国政府对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承诺,我国须在2009年1月9日之前更改境内销售所有烟草包装上的警示标志,用清晰、醒目的健康警示语或图片,告知吸烟者“烟草使用的有害后果”,警示标志占据烟盒可见部分的50%或以上,不应少于30%。然而,履约期已过多日,我国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各种香烟烟盒,一如既往……
“含糊”的烟草外交辞令
这则新闻强调的是“警示图片上烟包”,而现已上市的卷烟包装上并没有使用公约中规定的相关健康警示图标,只是在烟盒下方约三分之一处标注了“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或“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的警示语。
从1982年以后,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卷烟所含有害物质警示语言的说明经历了几个过程。
最早出现在烟盒上的焦油含量是以“高”、“中”、“低”的形式出现的,那时候的消费者对卷烟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倒是喜欢吸食焦油量较高的品牌,因为这样才感觉有味道。
后来,发展到烟盒侧面明确地标明“烟气烟碱量”、“焦油量”、“烟气一氧化碳量”等明细的成分含量,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局部地理解为烟草行业靠近文明的一种体现。
随着中国政府允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中国卷烟烟盒的包装又迎来了第三次浪潮,除了保留“烟气烟碱”等有害物质含量说明之外,应公约的要求,在烟盒正、背两面的三分之一处标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警示语,只是字号和字体还不太显眼。
此次健康警示语的出现,引发了各界,特别是卫生界的争议,所以就引出了以上的新闻。大量的不满来自与烟草产业无任何纠葛的人群,这就形成了“内行”和“外行”的对抗,两股势力都有充分的说辞和理由。一方是为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则是为了作为合法产品正当的销售以及满足成年消费者的合理需求……双方就这么争执不休,连绵不断。
国家烟草专卖局作为中国烟草行业的主管机构,在国际舆论导向和烟草行业特性之间,处境两难。一边是国民的生命健康,一边是消费大众的吸食需求,两者不得不兼而顾之,“含糊其辞”自然也就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策”。
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规定:“在香烟盒上用30%至50%的面积标明‘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使用‘低焦油’、‘清淡型’之类的欺骗性词语。”
以此看来,如此包装的存在似乎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从法律角度看,这是在合法的范畴之内,合情合理。既然在条款中“含糊”就能办好的事情,干吗要教条主义,和自己过不去呢?“含糊”也许是烟草包装警示标志中最聪明的做法,也是烟草行业外交辞令中的一种智慧。
警示图片,烟草包装的生死劫?
面对中国烟草包装别样的表现,我们不禁要思量万千,烟草包装是不是改成“图片式”的警示语,就会影响广大消费群体一贯的品吸习惯,从而放弃自己多年养成的嗜好呢?
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烟草包装来看,两个结果似乎都应该存在,但不意味着此行为宣布了烟草产业的死刑。禁烟是全世界范围的行为,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毕竟吸烟是个体的合法行为。所以,单纯依靠一个图片去解决最终的问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联合行动法”。
欧洲(荷兰):
公共场所禁烟令。2004年,荷兰政府与宾馆及公共饮食业达成一致:从2005年开始,设法阻止人们吸烟。到2008年底,荷兰所有的饭店及75%的酒吧和夜总会都设有一个无烟区,至少95%的宾馆设有无烟房间和无烟早餐厅,所有的冰淇淋店和50%的快餐吧为无烟场所;宾馆和公共饮食业中75%的公司被禁止出售烟草,由于咖啡店和快餐吧在夜间营业,因此它们可以出售烟草;2009年开始,实施全面的酒吧、咖啡店和饭店吸烟禁令。
亚洲(日本):
日本政府于2005年就开始了禁烟活动,相关法令禁止在电视和户外广告牌上做烟草广告,而从2005年7月1日开始,所有的卷烟包装都印制了“吸烟能够导致肺癌,增加心脏病、中风和肺气肿的风险”的警语,替代了“吸烟可能危害健康”的警语,该警语被要求必须占到卷烟正面包装面积的30%。自从日本政府实施健康促进法以来,在火车站、工作场所和其他公共场合都设立了独立的吸烟区。
美洲(古巴):
以雪茄著称的古巴,在2005年也开始要求品吸精美雪茄的人到室外去吞云吐雾。根据古巴商务部发布的一个决议,从2005年2月7日开始,剧院、商店、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其他封闭公共场所都禁止吸烟。除了经过特殊设计的吸烟区外,封闭的饭店和自助餐厅也将禁止吸烟。不过,没有文字说明是否允许在酒吧吸烟。另外,古巴政府将要求卷烟烟盒上印制健康警告语。
非洲(南非):
根据禁止吸烟法,从2001年起,南非所有烟草厂家生产的卷烟,其焦油和尼古丁含量必须分别限制在15毫克和1.5毫克以下;一年以后,焦油和尼古丁的含量再分别减少至12毫克和1.2毫克以下。与此同时,烟草销售商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进行卷烟促销的广告宣传,而且必须在卷烟盒醒目的位置上标有“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
该法律还严禁在工作场合吸烟,并要求酒店、饭店、夜总会等公共场所开辟出专门的吸烟区,但面积不能超过场所总面积的25%,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必须用混凝土墙体隔开。吸烟区还必须设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以利于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否则主管部门有权吊销业主的营业执照并处以重罚。
……
从世界各国的禁烟情况看,法令要求大致相同,基本上可以在法律的范畴内允许民众在吸烟区吸烟。这些法令除了维持作为法规威严的一面,似乎还保留了一点可贵的人情。这说明法令给了广大烟民一个吸烟的合法理由,同时表明,烟草企业以及产品合法的地位与身份。言外之意,吸烟可以,但要适可而止。因此,烟盒改变包装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烟民的购买情绪,但还是没有绝对控制购买者的行为。
加拿大是最早实施图片警语的,但结果似乎也没有达到控烟的目的,许多加拿大烟民并不认为图片警语能使他们放弃吸烟的习惯。蒙特利尔大学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尽管这些警语的确在非吸烟者中产生了“不好的感觉”,但是吸烟者对于图片警语已经是“视而不见”了。这个研究报告使用了大脑成像技术来推算烟草包装上要求的视觉警语是否有效。由加拿大烟草控制研究计划资助的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出于否认或习惯,吸烟者的大脑就是“没有看见”这些警语。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那么令人震撼的警语甚至在非吸烟者中都没有引起反应。这项研究也得到了调查结果的支持。加拿大在一次调查中发现,成人每天卷烟平均消耗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加拿大试图戒烟的吸烟人数没有明显改变,而且对健康造成危险的意识没有重大变化。同样,对年轻人吸烟产生的影响极小。
当然,此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国家的情况,但可以认定是消费者在改版后对烟盒包装使用警示图片的一种态度。相比较而言,“中国式”的烟盒包装从行为上就显得难免有些“小家子气”了,长痛不如短痛,尽早让中国消费者接触警示图片,未必是件坏事,到时又有谁敢说,警示图标不会成为烟草包装的一种时尚呢?
中式包装,痛并快乐着
如果鉴别中式卷烟和国外烟草有什么区别的话,除了文化概念和配方工艺上的差异外,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包装文化。花样繁多的图案和材质,再加上那独具中国风情的烟标设计,可以说烟标就是浓缩于方寸之间的中国文化。面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众多条款,中国式的包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挑战。
首先,图片警示语与中国烟标图案设计的冲突。
中式卷烟的图案设计理念一般都是突出民族(民俗)特征,讲究唯美、细致、典雅的设计风格,强调了整体效果。然而,公约中要求30%以上面积的图片警示语成为中式烟标图案设计的“死穴”,中规中矩的烟标图案布局被无情割裂,完美的梦想很难再现。
其次,图片警示语与中国烟标色调的不协调。
中式烟标一般以红、黄、蓝三种原色为基调,色彩绚丽且纯度较高,这些因素无形中都注定了改标后的尴尬与无奈。与外烟简洁、素雅的格调相比,中式烟标的色彩基调明显偏重,继而缺少了应变图片警示语的灵活性,也就使得图片警示语在中式烟标图案中的效果更为突出。
再者,中式卷烟的身份属性表现得过于突出。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人的地位与身份特征,什么地位的人消费什么产品,已经成为社会交际中墨守成规的现象。中式卷烟在身份特征上过度精细的划分也让其备受煎熬,特别是礼品烟和喜庆用烟,改标后的图片警示语内容加重了两者的心理承受负担,这也许就是“物极必反”吧。
中国烟草已经占据了世界烟草业的重要一席,这一点是中国烟草的骄傲,但也不排除可能遭遇“后天”那样始料未及的结果。从WHO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以及中外媒体对中国烟草的职责来分析,不能不说现在的局面对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依然很严峻。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这似乎不是中国烟草所期待的。不过,矛盾会促进事物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痛并快乐着”这句话很经典,也很有现实意义,烟草的包装改变也应了这句话,在痛苦的挣扎中寻求着自己的快乐。
其实,不管外界如何看待烟草企业响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态度,如何改变烟盒的包装,但未来发展的趋势已成大局,吸烟率的高低除了受控烟政策的影响外,还往往与人们的健康意识、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吸烟行为比较宽容的国家,吸烟率往往比较高,比如中国、日本和韩国,人们把吸烟看做是可以接受的成年人行为。
随着控烟政策越来越严厉,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以及人们对吸烟态度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将使吸烟率逐渐下降。不过,从烟草本身的成瘾性来说,要达到最终没有人吸烟的目标,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