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元 老千:缠解《论语》中的炒股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0:26

缠解《论语》中的炒股之道

文/吴著

 

    不论是“缠中说禅”将她自己的理论强加在《论语》之上,还是她真的还了孔子和马克思的魂,她所解释的《论语》的确是“圣人之道”。那么根据《论语》,炒股的“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股市呢?现将对应“闻、见、学、行”的四个要点整理如下:

 

1.“人不知而不愠”

    没有人可以完全了解自己,也没有人可以准确预知股市。“人不知”是存在的事实。

    首先,因为大家都不可能完全知道,所以才出现了不同的预知方法。他们的“不同”产生了在不同的情况或阶段之下有着知多知少的分别或位次。这点便是“不相为谋“的根据。

    另外,因为是人就会“人不知”,所以在人发现自己有“人不知”的情况时,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或大不了的了。人会买错或卖错是必然存在的事实。不论如何做,我们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如果真的明白这点,在出现自己犯错的时候,就不会还想要采取什么措施去改变什么,就会少些困惑、少些“愠”(yun,郁结)、多些敏锐的知觉。“人不愠”就是使人没有郁结,是炒股的最终目的。赚钱只是到达此一目的后的副产品,不可以作为目标。

 

2.“莫己知求”

    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这是产生“能知”的根本。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

    第一类的“己知”是由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产生的。是人就会有“贪嗔痴慢疑”。人类参与的股市也当然是由“贪嗔痴慢疑”所形成。一切因为“贪嗔痴慢疑”而产生的“己知”都是“人不知”的根本。比如因为贪图利益而自以为可以在更低的价位买入或更高的价位卖出,但是股市的变动与其私利无如何关系,自然只是根据这类的“己知”来选择,必然会“不知”而有郁结。因此,炒股首先需要察觉因为“贪嗔痴慢疑”而起的“己知”,然后坚决不只是以此类的“己知”来选择。

    第二类的“己知”是由自己所立的“相”或“位”产生的。比如,因为过去的某些认知或信念,就认为某个方法一定永远行而否定其他方法,这便是自己立了“相”。因为存在前面提到的多种“不同”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各自的知多知少,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找出其现实的逻辑关系,来寻找其合适的方法。以“不相为谋”。“不相”,就是“不选择”。不废一法而行千法万法,行千法万法而不立一法。这不执一法当然也包括“缠中说禅”所介绍的炒股方法。

 

3.“思不出其位”

    那么如何“行千法万法”呢?“思不出其位”。这里的“位”,就是前面“无所本而生其位”的“位”。也就是首先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莫己知求”地分析现实的问题在什么阶段、什么级别、什么位次。知道了“位次”,就只采用适合这个“位次”的所有方法。适合其他“位次”但不适合现实这个“位次”的方法,则不“谋”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只“谋”当下的具体体现。

    假设现实的情况是买入,如果升就获利,如果跌破某个价位,就止损。比如有人问,那止损后有回升怎么办?问这种问题,就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了。止损后的情况,是其他“位次”的问题,需要到那个“位次”时才去“谋”。“出其位”的瞎预测只会陷入无聊的思维之中。最本质的预测就是不测而测,让市场自己去选择。

 

4.“学而时习之”

    最后回到《论语》的第一句。学习所有可能“位次”的方法。从不断的一个“位次”到另一个“位次”的过程中,实施以上的“圣人之道”,在实习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从而达到“悦”而“不愠”的境界。只有在如此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自己与股市合为一体。炒股如此,谋事如此,管理公司如此,治国也不外乎如此。

    在“莫己知求”中的两种“不选择”对人来说,开始时是很难的。只有在多次的经历体验之后,才会像留意自己吃的食物是否有毒那样留意,而一旦发现就会像坚决不吃有毒的食物那样,很自然而然地“不选择”。那么多少次才可以呢?根据专家的研究,人一般需要五万次不同的相关经历,十年的体验,五千次的肯定后,才可以在某个专项里成为精英。而炒股则可以通过模拟来加快经历的次数和缩短体验的时间。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见了就做、两备之;

发了就敏、全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