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福珠宝:孙云晓忠告天下父母:这4种做法会毁了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17:26

孙云晓忠告天下父母:这4种做法会毁了孩子

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需要父母陪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对孩子“第二次断乳期”的呵护与疏导不容忽视。

 

人物小传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著有《拯救男孩》《好方法教出好孩子》《教育就是以爱育爱》《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感动》《与孩子一起成长》《忠告天下父母》等。

 

孙云晓认为,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家长该学会用“大耳朵小嘴巴”和孩子沟通。

 

他和阮梅合著的《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一出版就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1年春天,孙云晓接受记者专访,指出广大家长教育孩子的几大误区,并介绍了自己教育女儿的经验。

 

误区一  把孩子交给隔辈人和保姆带

 

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做。

 

孙云晓:我国有3亿多未成年人,他们最弱的地方是心理,而产生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亲子关系实际上是未成年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最重要的保障,凡是发生心理危机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

 

陪伴很重要,缺少陪伴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但很多父母却没有这个意识。孩子在12岁尤其是6岁之前,很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能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现在,很多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者保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父母的责任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再忙碌的父母也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错过6岁前最重要的阶段,亲情将难以弥补。

 

有一对搞市场营销的夫妻,常年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几乎很少有时间陪女儿,常常是每天晚上回到家亲亲女儿就睡了。一次,学校开家长会,出于愧疚,两口子突然决定请假去参加。

 

家长会上,老师点学生的名字,然后家长应答。待点到女儿的名字时,那对夫妻竟然半天没有反应过来。片刻后,女儿在一旁大声地说:“老师,我没有爱我的父母,只有生我的父母。”听着女儿的话,那对夫妻尴尬不已??

 

另外,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长辈和保姆无法替代的。

 

我以前参加过一个17岁女孩的遗体告别仪式,这个女孩会跳舞、弹钢琴,还会唱歌,她的愿望是初中毕业后考幼儿师范学校,可她的父母却认为“怎么可以当幼儿园老师呢,必须上重点高中、考大学”,结果她上了高中,在一次考试中两门功课不及格,最终她选择了自杀。

 

在女孩遗体旁边的桌上,摆放着她生前获得的舞蹈、唱歌的奖状,在暗淡的灯光下依然闪着光芒,可女孩却去了另一个世界。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要,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如果女孩的父母跟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也许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误区二 你只表扬不批评不惩罚

 

天才钢琴家郎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的教育方式你认可吗?
孙云晓:这种成功的案例是很偶然的,成功的概率很低,因为孤注一掷的教育模式是有问题的。儿童的成长有规律,教育也是有规律的,这个案例不可以效仿。

 

过去,我接触过许多家长“望子成龙”而不惜一切代价“拔苗助长”的做法,这都是违反规律的。

 

有一对工人夫妇,他们初中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丈夫累了半辈子、落下一身病,他发誓:一定要打翻身仗,宁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学习成才!

 

他设想过让儿子成为画家、书法家、小提琴演奏家??全家人更是节衣缩食过日子,努力攒钱培养儿子。

 

于是,他们从儿子上初中开始就花高价请来美术、书法、小提琴方面的专家给儿子当家教,钱倒是花了不少,但到父亲验收学习成果时却令他大吃一惊:儿子将画完的画随时撕毁,已找不到一张画纸;书法作品在老师走后就揉成团烧掉;先后买过两把小提琴都被他砸坏??父亲气得差点吐血。

 

15岁的儿子被痛打一顿之后,气得离家出走,从此音讯全无,与家人断了联系。夫妻俩在日思夜想之余,开始反思。

 

两年半之后,已长成1.8米大个的儿子突然闯进家门,他现在已是广东省某体校足球队的学员,这次是集训路过家门回来看看。父母见到身穿运动服又高又帅气的儿子,惊喜交加,后悔不迭。

 

那么,“表扬式教育”是否可取?

 

孙云晓:这也是家长的一个误区,认为对孩子只能表扬,不能有任何批评、更不敢惩戒,这样只能让孩子更脆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很多挫折,犯了错误之后,要让孩子敢于承担,要有抗挫折的能力。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那些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孩子,他们情感脆弱、叛逆、没有抗压能力,一旦遭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出走或者寻短见,这类事情尤其会发生在13?16岁,亦即“第二次断乳期”。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8名初二的女生精心排演了一个舞蹈,代表学校去参加“市中学生文艺调演”,她们的舞蹈被很多人看好,认为她们一定会获奖。然而这个舞蹈却没有拿到奖项,8名女生被一种羞愧和失落感笼罩,比赛结束后,她们没有直接回学校,而是聚到一起诉说对评委的不满,然后抱头痛哭??

 

“咱们回校还有什么脸见人,不如吃点药,以死抗议!”不知谁突然冒出一句。有人回应:“对!吃耗子药。不,安眠药吃多了也可以。”“我去买瓶安眠药,下午两点大家到学校茶房取药,一个都不能少。”领舞的女生坚定地说。

 

于是,在灰暗的茶房中,她们每人分了6?10片不等的安眠药,大家服下后,回到教室伏在桌上昏睡了过去。待被发现时,轻者已昏睡不醒,而重者则已休克??

 

家长闻讯后哭着赶到医院,可让人不解的是,面对家长的悲痛欲绝,8个女孩却显得满不在乎,甚至有人说:“有人带头就跟着吃呗,不吃多不仗义。”3天后,8个女孩全部出院,返回学校的时候,学校师生竟然夹道欢迎,仿佛是在迎接凯旋的战士。

 

对待上述情况的发生,学校和家长的做法应该是:1.8名女生必须在班级(或全校)的会上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公开检讨,深刻认识其严重性及危害性,并从中吸取教训。2.学校对8名女生的错误行为没有必要姑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处分,狠刹她们为所欲为的做法,进而增强她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警醒他人。3.这起事件,为家长和学校再次鸣起警钟,引发思考:责任全在孩子身上吗?

 

误区三  不敢让孩子与异性交往

 

孙云晓:家长应理解和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我在《百家讲坛》做讲座时曾告诉很多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严重。许多独生子女父母联合起来“以群治独”,用同伴交往的方式治疗孩子的孤独。因为孩子上了中学之后,同伴的影响力远超过父母,孩子们特别在意同伴的评价:同伴是否喜欢自己成了他们评价自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朋友多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活动让孩子们一起跳集体舞、做游戏等,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与凝聚力。这时请留神:对有些脱离集体或说风凉话的同学,一定设法让他们早日融入到集体的怀抱中。

 

与同伴交往,不仅局限在同性,还要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多数父母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就格外紧张,不是盘问就是跟踪;他们认为,孩子和同性在一起可以放心,但跟异性在一起却值得“警惕”,这是家长教育的又一大误区。其实,孩子需要有和异性交往的经验,而且家长要抱理解的态度:他们的交往多半不是恋爱,或者说不是真正的恋爱。

 

谈到与异性交往就涉及性教育的问题,您觉得该怎么做?

 

孙云晓:孩子出现性好奇完全是正常的,说明孩子长大了。父母不要指责,而是要引导。但很多中国的父母不好意思开口,那就给孩子买几本有关性教育的书。孩子如果有疑惑可以从书中找答案,这会让孩子感觉很轻松,而不会产生偷偷摸摸的感觉。

 

在家里,常常会出现这种状况,一家人围坐看电视,画面上突然出现了男女拥抱、接吻或是没完没了的床戏??搞得几代人都很尴尬。有时,家长只好“咳”一声离去;还有的家长甚至气得关了电视,这举动会让孩子目瞪口呆。

 

有许多家长反映:电视剧简直成了“教唆犯”,导致生活中出现了小学生接吻、中学生谈情说爱甚至发生性关系。

 

其实,看到电视上的亲热镜头,家长大可不必惶恐,回避与堵塞不如疏导,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人生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你们长大后也会这样。”

 

另外,父母之间的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性教育,但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很多家长常常是在亲热的时候背着孩子,打架的时候当着孩子。父母要相互关心,当着孩子的面呵护、拥抱,甚至接吻都是可以的,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相爱和感情的美好。别忘了,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

 

误区四 以为孩子越早学习知识越好

 

在跟孩子沟通方面也是家长比较头痛的事情,您有些什么建议?

 

孙云晓:我给父母的建议就是:大耳朵小嘴巴,少唠叨多倾听,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出现叛逆,尤其要用这个方式。有时候可以学会给孩子写信,在信里提出一些建议,信写好后放到孩子的床头,但不要问孩子看了没有、有什么感受之类的话。孩子肯定会看,但他们不愿意说。

 

现在很多家长都关注如何让孩子进入好学校的问题,您怎么看幼儿园小学化这种教育现象?

 

孙云晓: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幼儿阶段不是学习知识,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这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急功近利对孩子是一种伤害,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以为孩子越早学习知识越好,这是不科学的。

 

特别想问一个问题,您从事近40年的教育工作,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

 

孙云晓:我当年教育女儿时,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借个孩子去旅行”。我孩子在上大学后说,最感谢父母在她18岁前带她走过13个省。青春期的孩子不爱和父母说更多的话,但是在旅途中话就多了起来。我们曾经在三峡的船上待了三天,那时的我们不能上网,更多的“休闲活动”就是交流;而且我们是两三家一起结伴旅行,孩子们也都有了朋友。

 

我的女儿没有上过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这都是她自己的决定。女儿从小学升初中到高中再到读大学,我们只是提供一些信息,更多的是尊重她的选择,这间接地培养了她很强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虽然没有读重点学校,但我鼓励女儿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小学时,她当过学生记者;中学时由于学的是日语,她在家里接待过三批日本留学生,假期还去日本旅行过。当年学日语的时候她妈妈持反对态度,因为妈妈是北大日语系毕业的,觉得工作面窄,但女儿当时就想学日语,我投了支持票。

 

女儿后来考上复旦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中新社驻日本记者站一名很优秀的记者,这和我当初鼓励她当学生记者,以及和日本学生进行交流的社会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